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女儿会”是恩施保存的一种土家族传统婚恋节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与“女儿会”相关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播,在传承现状和传承机制的相互连接下,展现了“女儿会”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传承“女儿会”民俗民风,有助于推动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恩施民俗;土家女儿会;传承
恩施土家女儿会是一个恩施土苗自治州识别度极高的传统民俗节日,已延续300年之久。过去,在恩施市石灰窑和大山顶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这一天,青年男女们会身着盛装赶场相亲。如今它由政府主导,演变成了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女儿会涵盖了丰富的社会变迁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作为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女儿会的传承出现了诸多新的状况,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搞好女儿会的传承,对于传承和发展土家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恩施土家女儿会的基本概况
恩施土家女儿会的这种婚恋习俗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它是封闭落后的大山地区人们精神需求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文化独特性。
恩施土家女儿会经历了历史变迁的过程。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家先民是可以自由择偶的。“改土归流”之后,封建领主土司制度和民族隔离政策被逐一废除,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原有自由婚配的土俗也改变了,“父母之命”取代了自由婚恋。然而,青年男女自由婚恋的愿望并未被压制,这便产生了借贸易搭鹊桥、让女儿们来唱主角的民俗。从清乾隆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它一直都在恩施石灰窑和大山顶一带流传,被当地人称为“女儿会”。
在武陵山区,山大人稀,青年男女被长期禁锢于险峻的深山之中。每年的农历七月中旬是山民们暂时的修养生息之时,于是在阴历7月12日这天到来时,“赶场”便成为幌子。当天,姑娘们盛装上街,背着背篓、提着竹篮、带上各种土特产到集市出售,通过买卖东西寻找意中人。青年男子们通过与姑娘们的贸易交流来选择中意的对象,并通过以歌传情的对唱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意。
作为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的珍宝,女儿会用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综合性,为世人展示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画卷,是恩施土家族传统习俗的文化性表达。
首先,恩施土家女儿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学者认为,土家女儿会的神话原型应来自《世本》《后汉书》《晋书》中记载的与族源有关的廪君神话,廪君开疆拓域的英雄气概,盐水神女的主动追求爱情,都体现了土家先民崇尚的精神气质。青年女性们主动大胆地寻找意中人,称得上是盐水神女原型的民俗化再現。土家女儿会的民族性就内容而言,是指在思想观念上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例如土家族人们所共有的“良心为本、天性劲勇、天性淳朴以及刚柔并济”的心理素质,其实也是姑娘们的择偶标准。就形式而言,是指一个民族的服饰、饮食等方面具有的民族性特征,例如姑娘们会穿上“三叠水”的衣裙赶集。以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花边纹饰,明里做买卖,实则暗通款曲,“对上眼”后再以歌为媒,这都是很具有民族性的赶场形式。
其次,恩施土家女儿会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它是土家族地区的地域文化“特产”。土家族世代生活于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就是地道的山地民族,他们平素不得出门。在赶场当天,“双方若一见钟情,就相约到丛林或山坡去对歌”。所以,女儿会在当地相沿成俗三百年,至今,其原生态形式不仅仍然有所保留,还由当地政府主导,扩大其文化空间。吸引了更多青年男女参加相亲活动,其范围实质上已经覆盖整个武陵山区。
其三,土家女儿会作为土家人独有的婚恋习俗,还具有极为突出的综合性。“土家族文化是在对古代传统不断扬弃和外来文化不断吸纳与改造最终融合而成的”,女儿会也是一定时代、地域、文化、环境综合发生作用的产物,它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是各个阶段各种文化因子的有机聚合,这就使得土家族女儿会具有了综合性特征。由于女儿会是需要在特定时间于特定地点,由民众自发形成的民俗活动,其外在形式是赶集,实质则是相亲。这样的“文化空间”是当地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合体,物质用品的交易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一个“场域”,所以土家女儿会不仅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们追求自由婚配的体现,更是土家族大山文化的综合展现。
二、恩施土家女儿会的传承现状
恩施土家女儿会的传承,在时间的流逝中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现阶段女儿会的传承状况实则是对早期女儿会的演变与发展。
组织力度的加强是推动传承发生变化的重要一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女儿会由民间自发性传承转变为政府的自觉传承”。当其影响力逐渐扩散时,活动场地也随之变化,早期的女儿会是在大山顶、石灰窑等交通不便之地,从1995年开始,恩施州府及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女儿会,将女儿会搬进恩施城区。1995年的《正大综艺》节目,可以称之为“女儿会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节目扩大了女儿会的知名度,为后来的传承和发展做好了铺垫。此后,女儿会先后在恩施龙鳞宫、梭布垭石林景区举行,民歌对唱、傩戏、摆手舞等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表演内容,所以这不仅扩大了相关景区的经济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恩施土家族文化的传播。
2007年,为了配合8月19日恩施州的州庆节日,女儿会主办方破例改变了举办时间,定于农历七月初七、初八两天。初七于梭布垭石林举行,初八于恩施市民族广场举行“喜迎八一节——2007年恩施州民间文化艺术土家女儿会”重大活动,当时有千人共跳摆手舞,还有西兰卡普服饰的展览活动,让各地的游客见证了女儿会的独特魅力。但它随便改变女儿会的时间的做法,却是存在重大争议的。2012恩施女儿会与第三届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同办,主题为暨“神奇武陵、风情恩施”,邀请了台湾考察团感受女儿会魅力。从2013年到2016年,由政府主办的恩施土家女儿会,地点经常发生变化,与原生态女儿会相去甚远。但在石灰窑、大山顶,当地乡政府仍然在举办属于当地人的土家女儿会,近三四年影响也渐大。 早期的“女儿会”上,青年男女都是以歌传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的情歌对唱已逐渐以文艺表演的形式搬上了舞台,传统意义上的“赶场相亲”淡出历史舞台。“2007年恩施市政府组织二十对新人在女儿会上举行集体婚礼,通过调查得知这二十对新人并不是在女儿会上相识,更没有以对歌的形式加深感情”,可见,现阶段的女儿会相亲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娱表演。
女儿会的传承现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儿会源起于大山顶和石灰窑高山地区,过去常年交通不便,与外界往来颇少,因此,早期的女儿会只能是在大山中进行。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恩施得到了开放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机遇,飞机、高铁、高速全程贯通,越来越多的山中青年们走出大山,他们中一部分人会宣传恩施女儿会,外地人进大山观看女儿会甚至参与女儿会的活动也更加便利。另外,原本以农产品为主进行贸易相亲的青年们,现今也改变了恋爱方式,众多新潮的交往、恋爱形式在青年中间产生。在普遍崇尚现代文化的机制下,许多青年人用摆脱本民族特征来表明他们正在走向先进、走向现代文明,这也导致土家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发生巨大的变化,像女儿会这样的传统习俗也就逐渐被现代社会所改变。在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了,看电视、上网络,这些都足以使人们遗忘传统古老的乡村文化。社交网络的大众化更是让青年男女们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增添新鲜感,那些以前不参加女儿会的青年男女们在网络的交流下却是得心应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参加女儿会,也不过是一件用来娱乐的事情,而非与人生及婚姻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
三、恩施土家女儿会的传承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蒲松晃一郎说:“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宝,将他们尽可能完整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明智之举”,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永恒的使命。在土家族地区原本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文化的传承是不存在明显变化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土家人已不再是主要生存于封闭的大山区中的民族了,在这种情况下,传承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更新传承机制、丰富传承方式等。
首先,要更新传承机制。
比如由族群内传承转变为与族际传承。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血缘关系是维系一种文化传承的主要基础,“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血缘所决定的关系是不容更改的,因此,中国很多的传统文化的继承都是在“子承父业”、“传男不传女”等模式中发展,这不仅影响了文化的大范围发展,而且不利于文化跟随时代的创新。过去,农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特征使土家族过去的文化传承主要是族内,因缺乏较好的传播载体和教育制度,以致在传承的方式上大多限于口耳相传和经验学习,在内容上主要以传统的礼俗、习俗等为主,文化的生成性较差。新時代来临之际女儿会“进了城”,土家族生活环境获得了改变,尤其是现代科技与文化理念的传入,使文化处于开放性的交流状态之中。土家女儿会是土家人的文化表达,在早先流传于本民族族人之间的活动中,显示了民族独占性,随着土家人逐渐与外来人员的交流融合,原本的女儿会文化也被其他民族的人们效仿并参与,于是这种民俗就不单单再由土家人持有,而是属于所有喜欢此种风俗的人了。
又如由群众自发传承,辅以政府引导。民族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性工作,只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达到发展当地的目的。土家文化如果没有政府力量的推波助澜也极可能面临消逝的危险,正是在政府的工作之下,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才能得以继续传承。将土家民俗名牌打响,扩大女儿会的知名度,是政府力所能及的工作,将两者为土家族地区所用,是传承女儿会的重要举措。
其次,要丰富传承方式。
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具有一定的弱势性,就传承的具体方式来说,许多传承都是通过家族或师生之间得以传递文化,不能真正的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更不用说某些传承人上有着传男不传女的特殊规定了。再者,现阶段大量的外来文化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年轻人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洋节”,而忘记自家的传统文化。所以,丰富恩施土家女儿会的传承方式,有利于增进青年人对它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自觉参与传承。
恩施土家女儿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民俗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前以歌传情来相恋的形式,现今已被诸如民歌对唱、民间舞蹈、曲艺小品等取代,甚至省州电视台也在增加此类电视节目,如《鄂西土家人》《女儿会》等。在历来的女儿会题材中,许多文艺工作人员创作出了十分优秀的书籍、歌舞以及电视节目等,如在第四届百花书会中,耍耍《女儿会》获奖,而电视风情片《土家女儿会》也在荧屏上备受人们关注,女儿会的文化价值也就得到了传播。女儿会本身是一种土家族的民俗活动,但在时代的推进下,原来单纯的相亲节日现已成为了一种地方性的旅游项目,人们在这种新鲜活动的带领下,又衍生出更多的电视节目、电视宣传片等,由传统相亲活动变为现在的旅游项目,这是女儿会在时间的磨砺下展现的实力之举。
作为没有具体传承人的民俗活动,女儿会成为了一种全民的文化模式,它需要所有人员的重视和参与。现阶段,女儿会已作为恩施市文化工作的母体,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具体的工作,也拓展了它今后的发展思路。女儿会带动了整个恩施州内的文化工作,不仅活跃了城乡文化、促进了自身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结语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整个民族的重要工作。保护民族文化,使之有效传承,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进一步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传承民族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类精神上的呼唤。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有女儿会所表征的民俗活动,还有大量其他的文化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地方的文化图景。只有整体上实施保护与提升,注重处理好保护、传承、发展的关系,才可能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在辉.恩施土家族女儿会[J].楚文化,2008.
[3]刘绍敏,刘清华.恩施土家女儿会演变揭秘[M].武汉:湖北民出版社,2009.
[3]王燕妮.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空间转向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05).
[4]杨宏婧.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土家族[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2).
作者简介:
陈静,女,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
关键词:恩施民俗;土家女儿会;传承
恩施土家女儿会是一个恩施土苗自治州识别度极高的传统民俗节日,已延续300年之久。过去,在恩施市石灰窑和大山顶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这一天,青年男女们会身着盛装赶场相亲。如今它由政府主导,演变成了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女儿会涵盖了丰富的社会变迁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作为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女儿会的传承出现了诸多新的状况,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搞好女儿会的传承,对于传承和发展土家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恩施土家女儿会的基本概况
恩施土家女儿会的这种婚恋习俗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它是封闭落后的大山地区人们精神需求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文化独特性。
恩施土家女儿会经历了历史变迁的过程。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家先民是可以自由择偶的。“改土归流”之后,封建领主土司制度和民族隔离政策被逐一废除,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原有自由婚配的土俗也改变了,“父母之命”取代了自由婚恋。然而,青年男女自由婚恋的愿望并未被压制,这便产生了借贸易搭鹊桥、让女儿们来唱主角的民俗。从清乾隆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它一直都在恩施石灰窑和大山顶一带流传,被当地人称为“女儿会”。
在武陵山区,山大人稀,青年男女被长期禁锢于险峻的深山之中。每年的农历七月中旬是山民们暂时的修养生息之时,于是在阴历7月12日这天到来时,“赶场”便成为幌子。当天,姑娘们盛装上街,背着背篓、提着竹篮、带上各种土特产到集市出售,通过买卖东西寻找意中人。青年男子们通过与姑娘们的贸易交流来选择中意的对象,并通过以歌传情的对唱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意。
作为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的珍宝,女儿会用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综合性,为世人展示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画卷,是恩施土家族传统习俗的文化性表达。
首先,恩施土家女儿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学者认为,土家女儿会的神话原型应来自《世本》《后汉书》《晋书》中记载的与族源有关的廪君神话,廪君开疆拓域的英雄气概,盐水神女的主动追求爱情,都体现了土家先民崇尚的精神气质。青年女性们主动大胆地寻找意中人,称得上是盐水神女原型的民俗化再現。土家女儿会的民族性就内容而言,是指在思想观念上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例如土家族人们所共有的“良心为本、天性劲勇、天性淳朴以及刚柔并济”的心理素质,其实也是姑娘们的择偶标准。就形式而言,是指一个民族的服饰、饮食等方面具有的民族性特征,例如姑娘们会穿上“三叠水”的衣裙赶集。以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花边纹饰,明里做买卖,实则暗通款曲,“对上眼”后再以歌为媒,这都是很具有民族性的赶场形式。
其次,恩施土家女儿会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它是土家族地区的地域文化“特产”。土家族世代生活于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就是地道的山地民族,他们平素不得出门。在赶场当天,“双方若一见钟情,就相约到丛林或山坡去对歌”。所以,女儿会在当地相沿成俗三百年,至今,其原生态形式不仅仍然有所保留,还由当地政府主导,扩大其文化空间。吸引了更多青年男女参加相亲活动,其范围实质上已经覆盖整个武陵山区。
其三,土家女儿会作为土家人独有的婚恋习俗,还具有极为突出的综合性。“土家族文化是在对古代传统不断扬弃和外来文化不断吸纳与改造最终融合而成的”,女儿会也是一定时代、地域、文化、环境综合发生作用的产物,它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是各个阶段各种文化因子的有机聚合,这就使得土家族女儿会具有了综合性特征。由于女儿会是需要在特定时间于特定地点,由民众自发形成的民俗活动,其外在形式是赶集,实质则是相亲。这样的“文化空间”是当地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合体,物质用品的交易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一个“场域”,所以土家女儿会不仅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们追求自由婚配的体现,更是土家族大山文化的综合展现。
二、恩施土家女儿会的传承现状
恩施土家女儿会的传承,在时间的流逝中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现阶段女儿会的传承状况实则是对早期女儿会的演变与发展。
组织力度的加强是推动传承发生变化的重要一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女儿会由民间自发性传承转变为政府的自觉传承”。当其影响力逐渐扩散时,活动场地也随之变化,早期的女儿会是在大山顶、石灰窑等交通不便之地,从1995年开始,恩施州府及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女儿会,将女儿会搬进恩施城区。1995年的《正大综艺》节目,可以称之为“女儿会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节目扩大了女儿会的知名度,为后来的传承和发展做好了铺垫。此后,女儿会先后在恩施龙鳞宫、梭布垭石林景区举行,民歌对唱、傩戏、摆手舞等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表演内容,所以这不仅扩大了相关景区的经济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恩施土家族文化的传播。
2007年,为了配合8月19日恩施州的州庆节日,女儿会主办方破例改变了举办时间,定于农历七月初七、初八两天。初七于梭布垭石林举行,初八于恩施市民族广场举行“喜迎八一节——2007年恩施州民间文化艺术土家女儿会”重大活动,当时有千人共跳摆手舞,还有西兰卡普服饰的展览活动,让各地的游客见证了女儿会的独特魅力。但它随便改变女儿会的时间的做法,却是存在重大争议的。2012恩施女儿会与第三届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同办,主题为暨“神奇武陵、风情恩施”,邀请了台湾考察团感受女儿会魅力。从2013年到2016年,由政府主办的恩施土家女儿会,地点经常发生变化,与原生态女儿会相去甚远。但在石灰窑、大山顶,当地乡政府仍然在举办属于当地人的土家女儿会,近三四年影响也渐大。 早期的“女儿会”上,青年男女都是以歌传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的情歌对唱已逐渐以文艺表演的形式搬上了舞台,传统意义上的“赶场相亲”淡出历史舞台。“2007年恩施市政府组织二十对新人在女儿会上举行集体婚礼,通过调查得知这二十对新人并不是在女儿会上相识,更没有以对歌的形式加深感情”,可见,现阶段的女儿会相亲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娱表演。
女儿会的传承现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儿会源起于大山顶和石灰窑高山地区,过去常年交通不便,与外界往来颇少,因此,早期的女儿会只能是在大山中进行。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恩施得到了开放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机遇,飞机、高铁、高速全程贯通,越来越多的山中青年们走出大山,他们中一部分人会宣传恩施女儿会,外地人进大山观看女儿会甚至参与女儿会的活动也更加便利。另外,原本以农产品为主进行贸易相亲的青年们,现今也改变了恋爱方式,众多新潮的交往、恋爱形式在青年中间产生。在普遍崇尚现代文化的机制下,许多青年人用摆脱本民族特征来表明他们正在走向先进、走向现代文明,这也导致土家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发生巨大的变化,像女儿会这样的传统习俗也就逐渐被现代社会所改变。在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了,看电视、上网络,这些都足以使人们遗忘传统古老的乡村文化。社交网络的大众化更是让青年男女们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增添新鲜感,那些以前不参加女儿会的青年男女们在网络的交流下却是得心应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参加女儿会,也不过是一件用来娱乐的事情,而非与人生及婚姻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
三、恩施土家女儿会的传承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蒲松晃一郎说:“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宝,将他们尽可能完整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明智之举”,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永恒的使命。在土家族地区原本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文化的传承是不存在明显变化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土家人已不再是主要生存于封闭的大山区中的民族了,在这种情况下,传承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更新传承机制、丰富传承方式等。
首先,要更新传承机制。
比如由族群内传承转变为与族际传承。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血缘关系是维系一种文化传承的主要基础,“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血缘所决定的关系是不容更改的,因此,中国很多的传统文化的继承都是在“子承父业”、“传男不传女”等模式中发展,这不仅影响了文化的大范围发展,而且不利于文化跟随时代的创新。过去,农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特征使土家族过去的文化传承主要是族内,因缺乏较好的传播载体和教育制度,以致在传承的方式上大多限于口耳相传和经验学习,在内容上主要以传统的礼俗、习俗等为主,文化的生成性较差。新時代来临之际女儿会“进了城”,土家族生活环境获得了改变,尤其是现代科技与文化理念的传入,使文化处于开放性的交流状态之中。土家女儿会是土家人的文化表达,在早先流传于本民族族人之间的活动中,显示了民族独占性,随着土家人逐渐与外来人员的交流融合,原本的女儿会文化也被其他民族的人们效仿并参与,于是这种民俗就不单单再由土家人持有,而是属于所有喜欢此种风俗的人了。
又如由群众自发传承,辅以政府引导。民族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性工作,只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达到发展当地的目的。土家文化如果没有政府力量的推波助澜也极可能面临消逝的危险,正是在政府的工作之下,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才能得以继续传承。将土家民俗名牌打响,扩大女儿会的知名度,是政府力所能及的工作,将两者为土家族地区所用,是传承女儿会的重要举措。
其次,要丰富传承方式。
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具有一定的弱势性,就传承的具体方式来说,许多传承都是通过家族或师生之间得以传递文化,不能真正的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更不用说某些传承人上有着传男不传女的特殊规定了。再者,现阶段大量的外来文化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年轻人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洋节”,而忘记自家的传统文化。所以,丰富恩施土家女儿会的传承方式,有利于增进青年人对它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自觉参与传承。
恩施土家女儿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民俗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前以歌传情来相恋的形式,现今已被诸如民歌对唱、民间舞蹈、曲艺小品等取代,甚至省州电视台也在增加此类电视节目,如《鄂西土家人》《女儿会》等。在历来的女儿会题材中,许多文艺工作人员创作出了十分优秀的书籍、歌舞以及电视节目等,如在第四届百花书会中,耍耍《女儿会》获奖,而电视风情片《土家女儿会》也在荧屏上备受人们关注,女儿会的文化价值也就得到了传播。女儿会本身是一种土家族的民俗活动,但在时代的推进下,原来单纯的相亲节日现已成为了一种地方性的旅游项目,人们在这种新鲜活动的带领下,又衍生出更多的电视节目、电视宣传片等,由传统相亲活动变为现在的旅游项目,这是女儿会在时间的磨砺下展现的实力之举。
作为没有具体传承人的民俗活动,女儿会成为了一种全民的文化模式,它需要所有人员的重视和参与。现阶段,女儿会已作为恩施市文化工作的母体,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具体的工作,也拓展了它今后的发展思路。女儿会带动了整个恩施州内的文化工作,不仅活跃了城乡文化、促进了自身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结语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整个民族的重要工作。保护民族文化,使之有效传承,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进一步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传承民族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类精神上的呼唤。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有女儿会所表征的民俗活动,还有大量其他的文化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地方的文化图景。只有整体上实施保护与提升,注重处理好保护、传承、发展的关系,才可能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在辉.恩施土家族女儿会[J].楚文化,2008.
[3]刘绍敏,刘清华.恩施土家女儿会演变揭秘[M].武汉:湖北民出版社,2009.
[3]王燕妮.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空间转向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05).
[4]杨宏婧.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土家族[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2).
作者简介:
陈静,女,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