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的新军事战略
2002年8月,俄军正式出台新的军事战略——“以核遏制为依托的常规力量机动作战”。其中包含两大要素:一是要求俄军保持可靠的、最低限度的核遏制能力;二是要求俄军的常规力量具备在核遏制条件下,遂行跨战区远距离机动作战的能力。此后俄军的演习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新军事战略成为俄军战备、训练和作战的行动准则。
在去年2月份举行的“安全-2004”战略演习中,俄军重点检验了战略核力量的遏制能力。而在去年6月的“机动-2004”演习中,常备兵力以空中机动方式跨战区远距离变更部署,并在陌生的地理和天候条件下作战,以此检验了常规力量的机动作战能力,考验了各军兵种之间、军队与其他强力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在国家安全面临威胁时的动员准备和军地协作能力等。
在伊拉克战争后,俄军事专家评估面临的安全环境时认为:由霸权主义引发的地区不稳定是俄面临的主要威胁,俄罗斯及其独联体盟国被拖入局部武装冲突的危险正在增大,未来俄罗斯有可能要面临一场与伊拉克战争规模相当的战争。随着经济的复苏,俄罗斯开始为此恢复和发展“四位一体”的强大的战略战役进攻作战能力——包括海军的制海作战能力、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战略火箭军的战略威慑力以及远程兵力投送作战能力。在普京和伊万诺夫的亲自督导下,俄军频频举行大规模演习。
俄军的战略构想是,平时在5个战略方向上部署一定数量的(有一种说法是72个常备师、旅或团)、实现了职业化的、装备精良的常备兵团和部队,并在境外的两三个热点地区(如中亚、格鲁吉亚)保持前沿军事存在。在政治形势和军事战略形势发生尖锐变化时,在核遏制的条件下,常备力量通过远距离变更部署、增加危险方向上的军事力量,以遏制危机的升级。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其常备兵力应能在不经补充动员的情况下,打赢两场不同方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
不难发现,这段表述与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军事战略颇为相似,尤其是“同时打赢两场不同方向的局部战争”更是如出一辙。只不过,美国要“打赢”的范围是全世界,而俄罗斯的目标仅仅是自保国土。
结合俄新战略看中俄演习
俄罗斯要实施新军事战略,应对不同方向上对俄罗斯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的威胁,打赢两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自然希望得到中国的合作与支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希望在国际问题上与友好国家协同以维护共同利益,特别是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合作框架下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这就构成了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的基础。
这次联合军事演习将推动两军的合作与交流,对深化两国互信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中俄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旨在提高两军有效应对新挑战和新威胁的作战能力,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俄联合军演标志着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将极大地促进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同时将增强两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在中国军队的对外交往中,俄军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国防部外事局官员曾用几个“最”来概括中俄两军的关系——“中俄两军交往历史最悠久,近年来高层和专业代表团互访最频繁,两军总参谋部进行的战略磋商成效最明显,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内容最丰富、范围最广泛,我军向俄军事院校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最多,两军互信程度也最深。”对于这一论述,俄罗斯方面也有相同的理解。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扎瓦尔津上将称,发展俄中友好关系具有客观的条件,俄中能够一起解决世界上的许多危机。这次联合军事演习表明两军交往发展到了新的水平,更深入、更实质。联合军演将进一步密切两国军队的交流合作关系,还可以在军事学术层面上进行交流、借鉴和探讨,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美日的反应和态度
中俄联合军演细节刚一公布,立刻触动了美日两国的神经,两国政府、军方和媒体都加大了对军演的关注力度。两国情报部门也行动起来,从俄罗斯和中国两线出击,搜集相关情报。
实际上,早在去年7月,中俄透出联合军演意向时,美日就开始大肆宣扬中俄军演意有所指。美联社称,此次中俄联合军演是中国为“收复台湾”进行的排练。美国《纽约时报》则称,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正谋求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联合军演来提高自身的军事实力,中俄军演便是其中之一。日本的《产经新闻》等,更是对演习的规模和目的进行了“丰富想象”,认为中俄两国将有20万人参加这次军演,演习目标直指美日军事同盟。
此外,美日两国还试图通过种种外交和军事手段逼迫中俄缩减演习规模、降低演习等级。美国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向俄罗斯表达自己的“关切”,逼俄罗斯取消与中国的演习。美国和日本还在紧锣密鼓地加强军事部署和协调,试图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中俄军演的影响。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报道,美日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拉着中国的台湾,联合举行一个10万人左右的大型军事演习,以增强对中俄的威慑力度。
2002年8月,俄军正式出台新的军事战略——“以核遏制为依托的常规力量机动作战”。其中包含两大要素:一是要求俄军保持可靠的、最低限度的核遏制能力;二是要求俄军的常规力量具备在核遏制条件下,遂行跨战区远距离机动作战的能力。此后俄军的演习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新军事战略成为俄军战备、训练和作战的行动准则。
在去年2月份举行的“安全-2004”战略演习中,俄军重点检验了战略核力量的遏制能力。而在去年6月的“机动-2004”演习中,常备兵力以空中机动方式跨战区远距离变更部署,并在陌生的地理和天候条件下作战,以此检验了常规力量的机动作战能力,考验了各军兵种之间、军队与其他强力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在国家安全面临威胁时的动员准备和军地协作能力等。
在伊拉克战争后,俄军事专家评估面临的安全环境时认为:由霸权主义引发的地区不稳定是俄面临的主要威胁,俄罗斯及其独联体盟国被拖入局部武装冲突的危险正在增大,未来俄罗斯有可能要面临一场与伊拉克战争规模相当的战争。随着经济的复苏,俄罗斯开始为此恢复和发展“四位一体”的强大的战略战役进攻作战能力——包括海军的制海作战能力、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战略火箭军的战略威慑力以及远程兵力投送作战能力。在普京和伊万诺夫的亲自督导下,俄军频频举行大规模演习。
俄军的战略构想是,平时在5个战略方向上部署一定数量的(有一种说法是72个常备师、旅或团)、实现了职业化的、装备精良的常备兵团和部队,并在境外的两三个热点地区(如中亚、格鲁吉亚)保持前沿军事存在。在政治形势和军事战略形势发生尖锐变化时,在核遏制的条件下,常备力量通过远距离变更部署、增加危险方向上的军事力量,以遏制危机的升级。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其常备兵力应能在不经补充动员的情况下,打赢两场不同方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
不难发现,这段表述与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军事战略颇为相似,尤其是“同时打赢两场不同方向的局部战争”更是如出一辙。只不过,美国要“打赢”的范围是全世界,而俄罗斯的目标仅仅是自保国土。
结合俄新战略看中俄演习
俄罗斯要实施新军事战略,应对不同方向上对俄罗斯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的威胁,打赢两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自然希望得到中国的合作与支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希望在国际问题上与友好国家协同以维护共同利益,特别是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合作框架下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这就构成了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的基础。
这次联合军事演习将推动两军的合作与交流,对深化两国互信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中俄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旨在提高两军有效应对新挑战和新威胁的作战能力,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俄联合军演标志着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将极大地促进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同时将增强两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在中国军队的对外交往中,俄军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国防部外事局官员曾用几个“最”来概括中俄两军的关系——“中俄两军交往历史最悠久,近年来高层和专业代表团互访最频繁,两军总参谋部进行的战略磋商成效最明显,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内容最丰富、范围最广泛,我军向俄军事院校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最多,两军互信程度也最深。”对于这一论述,俄罗斯方面也有相同的理解。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扎瓦尔津上将称,发展俄中友好关系具有客观的条件,俄中能够一起解决世界上的许多危机。这次联合军事演习表明两军交往发展到了新的水平,更深入、更实质。联合军演将进一步密切两国军队的交流合作关系,还可以在军事学术层面上进行交流、借鉴和探讨,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美日的反应和态度
中俄联合军演细节刚一公布,立刻触动了美日两国的神经,两国政府、军方和媒体都加大了对军演的关注力度。两国情报部门也行动起来,从俄罗斯和中国两线出击,搜集相关情报。
实际上,早在去年7月,中俄透出联合军演意向时,美日就开始大肆宣扬中俄军演意有所指。美联社称,此次中俄联合军演是中国为“收复台湾”进行的排练。美国《纽约时报》则称,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正谋求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联合军演来提高自身的军事实力,中俄军演便是其中之一。日本的《产经新闻》等,更是对演习的规模和目的进行了“丰富想象”,认为中俄两国将有20万人参加这次军演,演习目标直指美日军事同盟。
此外,美日两国还试图通过种种外交和军事手段逼迫中俄缩减演习规模、降低演习等级。美国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向俄罗斯表达自己的“关切”,逼俄罗斯取消与中国的演习。美国和日本还在紧锣密鼓地加强军事部署和协调,试图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中俄军演的影响。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报道,美日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拉着中国的台湾,联合举行一个10万人左右的大型军事演习,以增强对中俄的威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