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的中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彻底改变这些现象,就得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他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本文试从关注生活,丰富积累;再现生活,飞扬灵性;感悟生活,真情告白三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灵性;真情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想把积淀在自己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識和感悟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作文。然而,打开学生订阅的作文报刊,浏览其中所谓的优秀习作,心中不禁有些郁闷:这些优秀习作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可老气横秋,充盈着成人化的思想和文学性的构思。这是儿童习作吗?再翻翻我们的学生习作本,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
一、关注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
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
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房前屋后种的花草,放学回家,观察一下它的各种姿态,欣赏一下它轻轻摇曳的身影;草坪上,飞过一只美丽的蝴蝶,悄悄地跟过去观察一下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它翩翩起舞的姿态,让心情与蝴蝶一起飞……再者要学会留心生活,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餐桌边的闲聊,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个过客,一杯牛奶等等。只要用心体验,生活就是你写作的源泉,就会丰富你易于感动的心灵。
二、再现生活,飞扬灵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如提供一个话题,给予一个命题或材料。学生的作文停留在“接受”状态,表达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减少学生的这种无奈?我觉得优化作文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尽情表达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作文情境不只是提供某个活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表达,而是从更广的涵义上去阐释它,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作文的言语表达、情感流露等角度铺设情境,为学生作文灵性的飞扬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
首先,让学生在对话情境的铺陈中放飞思绪。对话,是学生与环境、教材、同伴、老师之间多向互动的桥梁。在作文教学中,对话同样显示出他的魅力,给学生带来一方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几许作文的灵感……与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对话。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要引导、鼓励学生与自然环境对话,在对话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一草一木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路边的小草、校园里的落叶、迎面拂来的微风……都是捕捉的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话的环境不同,表达也就各有特色。
其次,让学生在想像情境的铺陈中表达有韵味。写文章的人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看的人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文字,凭着想像把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因而,我们要为学生的作文表达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声、色、味添加到作文中。一篇作文里,声音不是主角,但是适当地加入音响效果会使文章更生动、更亲切。有时,声音能让作文中的画面更丰富、更协调。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尝试,让雨滴落地、风过树叶、虫鸣鸟叫等声音来表达孩子需要传达的意蕴。作文不光要有声,还要有色有味。生活是彩色的,文章就不可能只是黑白的。如风是无色无味的,可当它拂过你的眼前时,你仿佛看见它带来了绿树青草,蓝天红瓦;当它悄悄掠过仿佛会感到它带来的红色快乐或蓝色忧郁。又如写“黑夜里发生的一件事”,要引导学生进入曾经经历或看见过的事件的情境之中,想像当时的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比方冷不丁响起的狗吠、黑夜中的灯光等。声、色、味就如同美食,调出了文章的各种风味。
三、感悟生活,真情告白
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都能用心去感悟。如我班一名学生的爸爸因海难不幸去世了,那位男孩子与他的妈妈悲痛欲绝,上课时精神恍惚。大家默默地关心他,帮他交作业,做值日,还把零花钱凑起来去看望他的妈妈……大家写下了《噩耗传来》《爱,在心中流淌》《你是坚强的》等篇篇感人的文章,大家用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因这件事而发生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洋溢着同情、安慰、关心、鼓励。这,就是学生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流露。
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求真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俗套。如写人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未必都应以讴歌和以写正面形象为主,美的事物能给人以奋发的信念,丑的事物对人也有启迪和引起反思。写教师,可写他幽默风趣的性格,也可写他知错就改的事例;写妈妈,可写她爱时尚,也可写她从愚昧到苏醒的转变;写乡邻,可写日日见面却不相识,也可揭露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劣迹……
总之,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在素质,让他们尽情地徜徉在生活的阳光中,自主习作,自由表达,放飞心灵,用笔描绘自己的文化地图与经典世界,铺张开他们自己鲜活生动的人生。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市第七中学 843000)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灵性;真情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想把积淀在自己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識和感悟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作文。然而,打开学生订阅的作文报刊,浏览其中所谓的优秀习作,心中不禁有些郁闷:这些优秀习作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可老气横秋,充盈着成人化的思想和文学性的构思。这是儿童习作吗?再翻翻我们的学生习作本,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
一、关注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
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
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房前屋后种的花草,放学回家,观察一下它的各种姿态,欣赏一下它轻轻摇曳的身影;草坪上,飞过一只美丽的蝴蝶,悄悄地跟过去观察一下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它翩翩起舞的姿态,让心情与蝴蝶一起飞……再者要学会留心生活,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餐桌边的闲聊,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个过客,一杯牛奶等等。只要用心体验,生活就是你写作的源泉,就会丰富你易于感动的心灵。
二、再现生活,飞扬灵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如提供一个话题,给予一个命题或材料。学生的作文停留在“接受”状态,表达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减少学生的这种无奈?我觉得优化作文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尽情表达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作文情境不只是提供某个活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表达,而是从更广的涵义上去阐释它,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作文的言语表达、情感流露等角度铺设情境,为学生作文灵性的飞扬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
首先,让学生在对话情境的铺陈中放飞思绪。对话,是学生与环境、教材、同伴、老师之间多向互动的桥梁。在作文教学中,对话同样显示出他的魅力,给学生带来一方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几许作文的灵感……与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对话。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要引导、鼓励学生与自然环境对话,在对话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一草一木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路边的小草、校园里的落叶、迎面拂来的微风……都是捕捉的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话的环境不同,表达也就各有特色。
其次,让学生在想像情境的铺陈中表达有韵味。写文章的人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看的人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文字,凭着想像把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因而,我们要为学生的作文表达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声、色、味添加到作文中。一篇作文里,声音不是主角,但是适当地加入音响效果会使文章更生动、更亲切。有时,声音能让作文中的画面更丰富、更协调。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尝试,让雨滴落地、风过树叶、虫鸣鸟叫等声音来表达孩子需要传达的意蕴。作文不光要有声,还要有色有味。生活是彩色的,文章就不可能只是黑白的。如风是无色无味的,可当它拂过你的眼前时,你仿佛看见它带来了绿树青草,蓝天红瓦;当它悄悄掠过仿佛会感到它带来的红色快乐或蓝色忧郁。又如写“黑夜里发生的一件事”,要引导学生进入曾经经历或看见过的事件的情境之中,想像当时的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比方冷不丁响起的狗吠、黑夜中的灯光等。声、色、味就如同美食,调出了文章的各种风味。
三、感悟生活,真情告白
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都能用心去感悟。如我班一名学生的爸爸因海难不幸去世了,那位男孩子与他的妈妈悲痛欲绝,上课时精神恍惚。大家默默地关心他,帮他交作业,做值日,还把零花钱凑起来去看望他的妈妈……大家写下了《噩耗传来》《爱,在心中流淌》《你是坚强的》等篇篇感人的文章,大家用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因这件事而发生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洋溢着同情、安慰、关心、鼓励。这,就是学生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流露。
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求真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俗套。如写人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未必都应以讴歌和以写正面形象为主,美的事物能给人以奋发的信念,丑的事物对人也有启迪和引起反思。写教师,可写他幽默风趣的性格,也可写他知错就改的事例;写妈妈,可写她爱时尚,也可写她从愚昧到苏醒的转变;写乡邻,可写日日见面却不相识,也可揭露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劣迹……
总之,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在素质,让他们尽情地徜徉在生活的阳光中,自主习作,自由表达,放飞心灵,用笔描绘自己的文化地图与经典世界,铺张开他们自己鲜活生动的人生。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市第七中学 8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