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意义]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引入高校智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过程]分析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解读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要求,进一步分析打造高校智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必要性和四个维度。[结果/结论]根据理论推导结果,高校智库特别适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高校智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顶层设计,发挥其对教师的凝聚教育功能,采用多元方式推动智库对青年的影响力,提升智库对海外的思想政治的辐射能力,以及建设强有力的智库管理队伍。
关键词:高校智库 思想政治教育 智库育人
分类号:D643;G414.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4.09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1.1 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挑战
所谓“谋时而动,顺势而为”,要回答这一根本问题,必然要准确地研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动态和新变化。从宏观局势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际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调整,大国竞争与多极化发展并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建设遭遇利益调整加快、各类矛盾交织、长短期矛盾叠加等多个问题。客观物质环境的变化冲击着传统主流思想的权威性。
第一,是外部意识形态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少数西方国家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借资本扩张之机,凭借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优势向世界输出西方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二,是思想的多元化从内部消解我国的传统主流价值观。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与冲突凸显,环境污染、劳资纠纷、医疗保障、教育公平等问题频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消极思潮出现,这对价值体系尚未成型的青年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部分青年陷入重视物质实利、轻视道德理想的误区[2]。此外,由互联网传播的暴力、色情、谣言等垃圾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效果也更加恶劣,淡化了部分青年对国家体制的认同,模糊了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容易使其走上虚无主义或极端主义的歧途。
第三,教育复杂化成为新常态。当前,我国高校需要回应学生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政府是高等教育完全的提供者与投资者,因此,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社会本位价值导向。高校氛围也仍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学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权威,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主体地位相对被忽略,参与学校事务和表达教学需求的机会较少[3]。近年来,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高校学生的年龄结构、家庭背景和个人发展目标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4]。同时,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拥有了日益完备的认知工具和不断丰富的信息渠道。学生们在课堂外了解得越多,就越希望课堂教学内容能反馈回应多元化、复杂化的真实世界。这都加剧了教学供给的复杂性。
第四,理论与实践的疏离也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痛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尚不充分。一是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空谈理论、回避现实矛盾,止步于书本的抽象理论,对现代学生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带入感,由此也就难以发挥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二是体现在重实践、轻理论。部分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储备有待提升,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实践经验作为指导,导致思政教育陷入肤浅、片面和主观的困境[5]。
第五,来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思政教育也有待完善。据教育部统计显示,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其中,2018年,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万外国学生来华留学[6]。随着这些留学生的涌入,部分国内高校却没有准备与之匹配的思政教育课程和实践。就个人发展而言,部分留学生缺失了从高校获得帮助以正确认知中国法规制度、缓解文化冲击、了解本土社会的机会;就国家发展而言,是否对来华留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发展与成才机會,更决定着留学生们能否理解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文化,并自觉参与跨国家的协作。这说明关心爱护留学生群体,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高校现代化建设的又一要求。
1.2 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2017年,党中央首次提出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要求[7]。这标志着高校育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变革。
“全员育人”要求整合教育主体,充分挖掘从思想政治课教师到学术科研团队,从辅导员到高校管理干部等每个岗位的育人要素,转变以思政课教师为单一主体的传统实践,推动全体教职工的协同配合,将育人职能贯穿其工作始终,以教师立德为基础,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践行育人无不尽责。“全程育人”要求思政育人连贯不辍,克服以学年、课堂为时间单位的非连贯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把育人浸润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渗透到大学生活始末,乃至以校友活动为依托延续终身,实现育人无时不在。“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协同一体的育人机制,打破学科教育、社会实践、文化蕴育、品德培养的“条块分割”,让育人融贯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让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以“点”带“面”,聚“面”成“体”,多体互联,最终实现育人无所不纳[8]。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在于育人育才。高校思想政治的“育才”不仅包含学生,也包括教师团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9]。其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想政治教师团队[10]。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教师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专业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根本上限制了高校思想育人的效果。因此,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传道者先有信念,是新时期全面完善和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筑基之步。只有教育者们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立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在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担好引路人的责任,扶幼苗以成栋梁。
综上所述,高校打通条块分割、拓宽育人范围、开辟思想政治新阵地的工作迫在眉睫。
2 构建“大思政”:高校智库是适合的新阵地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基于各自特色,在课堂教学、科研学术、社会实践、就业支持、文娱活动、日常服管等多领域、多层次和多方位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校智库仍被隔绝在思政教育之外,其服务党和国家、提升师生认同、说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职能仍然未被充分认知。新时代构建高校全校一体的“大思政”生态系统,需要高校智库充分发挥优势,承担承前启后、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责任。
2.1 研究进展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和智库研究是相互独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往往局限于教学条线、行政条线和科研条线,并未将高校智库纳入研究范畴。而高校智库研究的育人内容则主要关注智库自身的行业人才培养。即使有部分交叉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类智库这一具体类别智库的研究上[11-14]。
直至2015年,部分研究者才开始更加宏观、深入地认知和思考高校智库的育人作用。其中,瞿振元[15]提出,要吸纳大学生参与高校智库实践、培养治学品格。王泓[16]调研了上海市61所高校,提出以高校智库建设推动育人改革,把育人对象从学生扩大到教师,但其所指的育人内涵仍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陈海芬[17]提出,要推动新型高校智库参与传承引领大学思想精神、落实高校党建等高校思想文化建设。以上研究内容已经初步蕴含了高校智库思政育人的部分内涵,但尚没有明确高校智库参与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角色定位和建设路径。
2.2 高校智库天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阵地。也就是说,智库天然具备意识形态属性。
在现实实践中,智库根植于一国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的土壤,自诞生之初就蕴含着意识形态的灵魂。虽然独立性被普遍认为是智库保持开放思维、研究公共政策、影响政府决策、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支柱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库成为了意识形态的绝缘体,永远保持中性立场。事实上,被西方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一批智库的英国费边社(Fabian Society),也把向英国社会灌输渗透社会主义政策思想作为组织的重要目标[18]。而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智库的美国,由于在具体议题的意识形态差异,也分化出了不同立场站位的智库。
同理,中国智库无论在思想生产还是在政策影响中,都必须维护中国的国民利益,表达中国的价值主张。可以说,意识形态属性既来源于智库生存的内在属性,又来源于智库发展的客观需求。这一属性是智库承担思政教育功能的政治基础、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
2.3 高校智库承担思政教育功能
较之党政智库、社会智库和各类其他智库,高校智库在育人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一般认为,智库的两大功能是咨政与启民。就咨政而言,政策研究咨询,作为智库职能工作的中心内容,是智库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政策影响力,作为智库建设成效的评估指标,是智库一切工作的目的地。就启民而言,为践行理论学说、实现价值主张、落实政策建议,智库必然构建话语体系,向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解释其对国家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新思路、新方案和新策略,以获得决策者与公众的认同支持。由于智库的智力密集属性,其思想成果往往超出社会平均水平,具有高质量、前瞻性和引领力的特点,客观上实现了引领社会思想的职能。
在咨政与启民之外,高校智库的育人职能也格外突出。受客觀条件所限,其他智库的人才培养,往往是指向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而高校智库依靠高校平台的特殊性,既能够对接高水平研究团队,又能够吸引大学生参与实践学习。通过搭建从主力军到储备军的人才梯队,实施从储备军到主力军的人才培养,高校智库不仅保障了自身队伍的良性建设和代际传递,而且从更广泛的层面上,通过平台聚人,有机会把握对社会高水平精英和潜在精英的教化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机会把握住国家民族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2.4 高校智库是思政教育的好平台
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来,我国高校智库蓬勃发展,参与政府决策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加强,研究成果的专业化水平日益提升,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提升其影响力和竞争力。经过六年的发展,高校智库所呈现的新特征表明,高校智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的好地方,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好平台。
依据“三全育人”,提出的内容供给改革要求、主体供给改革要求和资源供给改革要求,高校智库的加入,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亲和力和有效性。
一是高校智库覆盖广泛的校内主体。从学生到教师、科研人员和校内管理者,都可以参与高校智库的研究、运营和管理工作。同时,智库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赋予其对来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传播中国思想的能力。这些都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堂教育供给的单一主体与有限内容。 二是高校智库直面意识形态的严峻考验。通过咨政,智库中各主体亲身参与国家民族的世界竞争,感受理想的纯粹和知识的作用。智库的工作不是为某一个或一群人的利益,而是服务于有着共同记忆、血脉相连的家国同胞。“知识报国、青春无悔”成为智库的主旋律。
三是高校智库开辟公民参政的渠道。高校人员通过高校智库的平台,获得高度被尊重的主体地位,拥有了讨论社会事务、表达群体利益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会,其在参与中化解传统教育的复杂性,在收获中体悟善恶是非的尺度边界。
四是高校智库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以学理基础指明实践方向,正确认知世情、国情、民情,回应参与者的所思、所惑、所盼;以實践经验总结思想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拉近“象牙塔”和社会的距离,让理论有温度,让实践有思路。
此外,高校智库与政商学媒之间的广泛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通过“开门办智库”,高校智库有望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高校育人工作。从这些意义上来说,高校智库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3 明确新任务:高校智库参与思政的四个维度
3.1 高校智库是高校教师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高校智库既是海纳百川、吸收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思想的学术交流阵地,又是加强理论武装、阐释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形态战场。这让高校智库成为针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政教育主阵地之一。
其一,深入贯彻党管智库原则,着力推进智库党建工作是根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要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遵循党的领导和管理。所谓党管智库,就是坚持党性原则,落实党管专家,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智库建设,让专家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智库所有参与者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与智库实践相结合,引领自身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其二,一切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智库研究的过程,都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融为一体的过程。在高校智库的平台上,专家将其学术研究成果、管理实践经验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并通过深入的调研、接地气的研究,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和社会现实的亲密联系,不断更新完善理论的严密性与时代性,真正做到科研育人。从高校智库建设经验来看,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于晓宇[19]认为,青年学者们在高校智库参与社会调查,理解当前国策,提出自我思考,这是对“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3.2 高校智库是学生思政教育的延伸阵地
高校智库可以弥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主阵地在理论与实践交汇方面的短板,培养一批特别有爱国情怀的智库学生骨干,实现“好学生,智库造”,锻造育人的新空间。
首先,高校智库是高质量国情社情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术研究通常被限定在一个较为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智库研究关注社会现实,从国际局势到国家战略,从区域发展到城市建设,广博浩瀚,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智库研究能对现实进行精准研判。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探索人类未知的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术研究不必追求实时性。而智库研究关注社会热点,要求满足决策者所需的时效性。这些差异决定了相较于学术研究,智库的研究成果具有迅速、敏锐、真实和前瞻的重要特征。阅读学习这些成果,将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世情、国情,培养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自觉抵御错误思潮,提升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的信心。例如,曾参与上海大学高校智库建设的大学生就表示,智库研究帮助其获得了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关注、观察与感知”[19]。
其次,高校智库也是高质量学术研究的“第二课堂”。以学生实习、学生社团等方式,高校智库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智库研究的过程。对青年后备力量开展扎实有效的决策咨询研究训练、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参与决策咨询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证调查和学术思辨中培育治学品格和方法,在研究成果的政策转化中明悟学术的现实意义。例如,复旦大学以建立社团、招募助管助研、设置“智库学术助理”项目、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训练等多样化方式,吸纳高校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学术水平和对政策的参与性[20]。
最后,高校智库更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鲜活课堂”。随着深入参与决策咨询工作,学生们将进一步理解国家利益对保障国民权益的关键意义,理解政策制定在现实推进中的不易。在春风化雨中感染人,在润物无声中教化人,使学生们在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过程里,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厚植家国情怀。
3.3 高校智库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融合阵地
高校智库能更加融洽地把师生聚合在一起。高校智库的实践让师生克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和感悟流动的单向性,尊重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在智库中,师生分工不同,但有共同工作的基础,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共同咨政的保障,即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即实现民族国家的复兴昌盛。
高校智库推动教学相长。在智库,教师和管理人员教授学生们前沿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导学生们最新的研究方法,给学生们分享其积累的研究经验。学生们用踏实的工作辅助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研究和实务,用亲身体悟分享新一代青年的动态,用大胆的想象挑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保守思想,用真挚与热忱的爱国情怀让教师和管理人员回望初心。在智库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例如,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21]提出,智库研究工作要反哺教学,推动其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国家紧缺的对外交流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对国情世情的把握能力。
3.4 高校智库是对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线阵地 基于大量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涌入中国学习研究的现状,面对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发展的需求,高校智库可发挥其推动“二轨外交”、促进人文交流的独特优势,有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本土师生群体,走向来华和海外的外国人群体。
具体而言,高校智库应立足学理基础和实证研究,借助高校和智库自身的国际网络,不仅阐释中国自身的发展实践,更回答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做到描述好中国故事感染人、梳理出中国理论说服人、总结好中国实践吸引人。把对中国感兴趣的留学学生请进来,把对中国有疑问的海外精英请进来,让其看到中国的现实,理解中国的道路。推动本土智库人才走出去,推动中国思政内涵走出去,让海外接触中国故事,让世界傾听中国声音。最终,培育一批亲华、友华、知华的外国朋友,缓解和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例如,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动支持学生参加国际性模拟法庭或仲裁庭辩论赛,帮助学生尽快理解、体验国际司法实践,同时,以建立和培养国家间友好关系为己任,不断提高外国留学生的培养规模和质量[20]。
4 打造新阵地:高校智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4.1 加强顶层设计,将高校智库打造为思想政治重要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标准化、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化,面对新时期“三全育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开辟新阵地、寻找新方法。因此,有必要突破传统的单线思维,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的生态系统。高校智库具备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顶层设计,将高校智库打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入心、入脑,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原则、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生态系统的重要一步。
4.2 加强教师思政,发挥对教师的凝聚教育功能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根本出路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在逻辑是问题为本、政学结合,内生动力是改革创新、服务发展,基本方向是网络聚智、平台聚人。高校智库要以跨学科智库平台吸引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党管智库,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形成高校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形成高校教师思政的主要阵地之一。其中,高校智库要重点发挥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凝聚教育功能。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重要理论专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以至于关乎党和国家的存续。
4.3 采取多元方式,提升智库对青年的影响力
要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充分容纳高校青年学生参与智库工作,在热爱国家、服务国家、建言国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公民道德心,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及勇敢追求理想的信念,全面提高其各项素质;另一方面,高校智库应灵活采取多元育人的方式,通过智库课程、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丰富渠道和技术手段,面向全社会青年进行思想政治理念传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浸润成为青年的价值认同和行动规范。
4.4 推行智库外交,培育海外的知华友华力量
以“解释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理论、回应世界关切”为目标,高校智库的思想政治辐射力度,不仅限于高校内部,也应通过访问学者项目、海外中国中心建设等多种渠道,发挥智库的对外交往功能,辐射国际社会。
4.5 融合“服”“管”“育”,建设强有力的智库管理队伍
智库运营既涉及服务专家,又涉及智库管理。高校智库管理队伍不是会务公司,但能筹办从十人到千人的各种规模的学术会议,并让每一个人宾至如归;高校智库管理队伍不是外交人员,但可以利用设在海外的中国研究中心、各种论坛会议、各类智库网络与全世界的顶尖学者、青年对话;高校智库管理队伍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但在不断的沟通和开发中,特别在做好政府和专家的桥梁过程中,正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远方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21-2-2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 陈秀丽, 于慧勇. 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J]. 学术交流, 2010(12): 20-23.
[3] 陈敏. 高校“学生消费者”管理初探[J]. 现代大学教育, 2003(1): 95-97.
[4] 李小红.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创新[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5: 135-136.
[5] 孙寿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EB/OL]. [2021-2-22]. http://www.wenming.cn/djw/djw2016sy/djk/201910/t20191029_5299560.shtml.
[6] 新华社. 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去年来华留学[EB/OL]. [2021-2-2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6/03/c_1124578973.htm.
[7]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21-2-22].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8] 熊晓梅.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J]. 成才之路, 2019(28): 3.
[9] 人民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21-2-22].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10] 中國政府网.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2021-2-22]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11] 刘阳.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库: 内涵、属性及功能研究[J]. 高校辅导员, 2019(1): 54-57.
[12] 张洁. 新型智库建设: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J]. 长江丛刊, 2018(8): 212.
[13] 王珩. 智库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3): 150-153.
[14] 李辽宁.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功能[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 31(5): 20-23.
[15] 瞿振元. 高校智库建设要出思想、出人才, 还要育人[N]. 光明日报, 2015-7-7(015).
[16] 王泓. 地方高校智库育人现状调研: 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 智库时代, 2020(3): 131-132.
[17] 陈海芬. 新型高校智库引领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2): 101-105.
[18] 刘健. 费边社对英国工党的影响: 从十九世纪末至今[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6(3): 95-107.
[19] 中国青年报. 高校智库中的85后头脑[N]. 中国青年报, 2017-7-12(01).
[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思想的力量: 中国智库案例集萃[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82-83, 119.
[21] 焦以璇.为治国理政贡献高校智慧——上海高校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探访[N].中国教育报, 2017-7-17(01&02).
作者贡献说明:
黄 昊:拟定大纲,撰写论文;
吕 雅:撰写论文;
辛艳艳:撰写论文。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Building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to a New Bas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uang Hao Lyu Ya Xin Yanyan
Fud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proposes to build China’s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to a new bas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eco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typ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new challenges and reviews the latest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n it constructs the necessity and four dimensions of building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to a new bas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ult/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deriv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argues university think tanks could be a new bas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finally recommends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top-level design, mak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further play its role of cohesion an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promote the influence of think tanks on youth in multiple ways,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ink tanks to radi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verseas, and build a strong think tank management team.
Keywords: university think tan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nk tank education
关键词:高校智库 思想政治教育 智库育人
分类号:D643;G414.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4.09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1.1 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挑战
所谓“谋时而动,顺势而为”,要回答这一根本问题,必然要准确地研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动态和新变化。从宏观局势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际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调整,大国竞争与多极化发展并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建设遭遇利益调整加快、各类矛盾交织、长短期矛盾叠加等多个问题。客观物质环境的变化冲击着传统主流思想的权威性。
第一,是外部意识形态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少数西方国家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借资本扩张之机,凭借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优势向世界输出西方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二,是思想的多元化从内部消解我国的传统主流价值观。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与冲突凸显,环境污染、劳资纠纷、医疗保障、教育公平等问题频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消极思潮出现,这对价值体系尚未成型的青年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部分青年陷入重视物质实利、轻视道德理想的误区[2]。此外,由互联网传播的暴力、色情、谣言等垃圾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效果也更加恶劣,淡化了部分青年对国家体制的认同,模糊了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容易使其走上虚无主义或极端主义的歧途。
第三,教育复杂化成为新常态。当前,我国高校需要回应学生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政府是高等教育完全的提供者与投资者,因此,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社会本位价值导向。高校氛围也仍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学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权威,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主体地位相对被忽略,参与学校事务和表达教学需求的机会较少[3]。近年来,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高校学生的年龄结构、家庭背景和个人发展目标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4]。同时,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拥有了日益完备的认知工具和不断丰富的信息渠道。学生们在课堂外了解得越多,就越希望课堂教学内容能反馈回应多元化、复杂化的真实世界。这都加剧了教学供给的复杂性。
第四,理论与实践的疏离也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痛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尚不充分。一是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空谈理论、回避现实矛盾,止步于书本的抽象理论,对现代学生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带入感,由此也就难以发挥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二是体现在重实践、轻理论。部分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储备有待提升,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实践经验作为指导,导致思政教育陷入肤浅、片面和主观的困境[5]。
第五,来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思政教育也有待完善。据教育部统计显示,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其中,2018年,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万外国学生来华留学[6]。随着这些留学生的涌入,部分国内高校却没有准备与之匹配的思政教育课程和实践。就个人发展而言,部分留学生缺失了从高校获得帮助以正确认知中国法规制度、缓解文化冲击、了解本土社会的机会;就国家发展而言,是否对来华留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发展与成才机會,更决定着留学生们能否理解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文化,并自觉参与跨国家的协作。这说明关心爱护留学生群体,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高校现代化建设的又一要求。
1.2 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2017年,党中央首次提出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要求[7]。这标志着高校育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变革。
“全员育人”要求整合教育主体,充分挖掘从思想政治课教师到学术科研团队,从辅导员到高校管理干部等每个岗位的育人要素,转变以思政课教师为单一主体的传统实践,推动全体教职工的协同配合,将育人职能贯穿其工作始终,以教师立德为基础,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践行育人无不尽责。“全程育人”要求思政育人连贯不辍,克服以学年、课堂为时间单位的非连贯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把育人浸润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渗透到大学生活始末,乃至以校友活动为依托延续终身,实现育人无时不在。“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协同一体的育人机制,打破学科教育、社会实践、文化蕴育、品德培养的“条块分割”,让育人融贯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让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以“点”带“面”,聚“面”成“体”,多体互联,最终实现育人无所不纳[8]。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在于育人育才。高校思想政治的“育才”不仅包含学生,也包括教师团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9]。其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想政治教师团队[10]。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教师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专业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根本上限制了高校思想育人的效果。因此,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传道者先有信念,是新时期全面完善和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筑基之步。只有教育者们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立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在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担好引路人的责任,扶幼苗以成栋梁。
综上所述,高校打通条块分割、拓宽育人范围、开辟思想政治新阵地的工作迫在眉睫。
2 构建“大思政”:高校智库是适合的新阵地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基于各自特色,在课堂教学、科研学术、社会实践、就业支持、文娱活动、日常服管等多领域、多层次和多方位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校智库仍被隔绝在思政教育之外,其服务党和国家、提升师生认同、说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职能仍然未被充分认知。新时代构建高校全校一体的“大思政”生态系统,需要高校智库充分发挥优势,承担承前启后、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责任。
2.1 研究进展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和智库研究是相互独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往往局限于教学条线、行政条线和科研条线,并未将高校智库纳入研究范畴。而高校智库研究的育人内容则主要关注智库自身的行业人才培养。即使有部分交叉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类智库这一具体类别智库的研究上[11-14]。
直至2015年,部分研究者才开始更加宏观、深入地认知和思考高校智库的育人作用。其中,瞿振元[15]提出,要吸纳大学生参与高校智库实践、培养治学品格。王泓[16]调研了上海市61所高校,提出以高校智库建设推动育人改革,把育人对象从学生扩大到教师,但其所指的育人内涵仍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陈海芬[17]提出,要推动新型高校智库参与传承引领大学思想精神、落实高校党建等高校思想文化建设。以上研究内容已经初步蕴含了高校智库思政育人的部分内涵,但尚没有明确高校智库参与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角色定位和建设路径。
2.2 高校智库天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阵地。也就是说,智库天然具备意识形态属性。
在现实实践中,智库根植于一国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的土壤,自诞生之初就蕴含着意识形态的灵魂。虽然独立性被普遍认为是智库保持开放思维、研究公共政策、影响政府决策、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支柱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库成为了意识形态的绝缘体,永远保持中性立场。事实上,被西方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一批智库的英国费边社(Fabian Society),也把向英国社会灌输渗透社会主义政策思想作为组织的重要目标[18]。而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智库的美国,由于在具体议题的意识形态差异,也分化出了不同立场站位的智库。
同理,中国智库无论在思想生产还是在政策影响中,都必须维护中国的国民利益,表达中国的价值主张。可以说,意识形态属性既来源于智库生存的内在属性,又来源于智库发展的客观需求。这一属性是智库承担思政教育功能的政治基础、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
2.3 高校智库承担思政教育功能
较之党政智库、社会智库和各类其他智库,高校智库在育人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一般认为,智库的两大功能是咨政与启民。就咨政而言,政策研究咨询,作为智库职能工作的中心内容,是智库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政策影响力,作为智库建设成效的评估指标,是智库一切工作的目的地。就启民而言,为践行理论学说、实现价值主张、落实政策建议,智库必然构建话语体系,向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解释其对国家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新思路、新方案和新策略,以获得决策者与公众的认同支持。由于智库的智力密集属性,其思想成果往往超出社会平均水平,具有高质量、前瞻性和引领力的特点,客观上实现了引领社会思想的职能。
在咨政与启民之外,高校智库的育人职能也格外突出。受客觀条件所限,其他智库的人才培养,往往是指向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而高校智库依靠高校平台的特殊性,既能够对接高水平研究团队,又能够吸引大学生参与实践学习。通过搭建从主力军到储备军的人才梯队,实施从储备军到主力军的人才培养,高校智库不仅保障了自身队伍的良性建设和代际传递,而且从更广泛的层面上,通过平台聚人,有机会把握对社会高水平精英和潜在精英的教化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机会把握住国家民族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2.4 高校智库是思政教育的好平台
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来,我国高校智库蓬勃发展,参与政府决策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加强,研究成果的专业化水平日益提升,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提升其影响力和竞争力。经过六年的发展,高校智库所呈现的新特征表明,高校智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的好地方,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好平台。
依据“三全育人”,提出的内容供给改革要求、主体供给改革要求和资源供给改革要求,高校智库的加入,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亲和力和有效性。
一是高校智库覆盖广泛的校内主体。从学生到教师、科研人员和校内管理者,都可以参与高校智库的研究、运营和管理工作。同时,智库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赋予其对来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传播中国思想的能力。这些都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堂教育供给的单一主体与有限内容。 二是高校智库直面意识形态的严峻考验。通过咨政,智库中各主体亲身参与国家民族的世界竞争,感受理想的纯粹和知识的作用。智库的工作不是为某一个或一群人的利益,而是服务于有着共同记忆、血脉相连的家国同胞。“知识报国、青春无悔”成为智库的主旋律。
三是高校智库开辟公民参政的渠道。高校人员通过高校智库的平台,获得高度被尊重的主体地位,拥有了讨论社会事务、表达群体利益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会,其在参与中化解传统教育的复杂性,在收获中体悟善恶是非的尺度边界。
四是高校智库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以学理基础指明实践方向,正确认知世情、国情、民情,回应参与者的所思、所惑、所盼;以實践经验总结思想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拉近“象牙塔”和社会的距离,让理论有温度,让实践有思路。
此外,高校智库与政商学媒之间的广泛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通过“开门办智库”,高校智库有望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高校育人工作。从这些意义上来说,高校智库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3 明确新任务:高校智库参与思政的四个维度
3.1 高校智库是高校教师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高校智库既是海纳百川、吸收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思想的学术交流阵地,又是加强理论武装、阐释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形态战场。这让高校智库成为针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政教育主阵地之一。
其一,深入贯彻党管智库原则,着力推进智库党建工作是根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要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遵循党的领导和管理。所谓党管智库,就是坚持党性原则,落实党管专家,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智库建设,让专家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智库所有参与者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与智库实践相结合,引领自身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其二,一切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智库研究的过程,都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融为一体的过程。在高校智库的平台上,专家将其学术研究成果、管理实践经验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并通过深入的调研、接地气的研究,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和社会现实的亲密联系,不断更新完善理论的严密性与时代性,真正做到科研育人。从高校智库建设经验来看,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于晓宇[19]认为,青年学者们在高校智库参与社会调查,理解当前国策,提出自我思考,这是对“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3.2 高校智库是学生思政教育的延伸阵地
高校智库可以弥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主阵地在理论与实践交汇方面的短板,培养一批特别有爱国情怀的智库学生骨干,实现“好学生,智库造”,锻造育人的新空间。
首先,高校智库是高质量国情社情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术研究通常被限定在一个较为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智库研究关注社会现实,从国际局势到国家战略,从区域发展到城市建设,广博浩瀚,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智库研究能对现实进行精准研判。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探索人类未知的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术研究不必追求实时性。而智库研究关注社会热点,要求满足决策者所需的时效性。这些差异决定了相较于学术研究,智库的研究成果具有迅速、敏锐、真实和前瞻的重要特征。阅读学习这些成果,将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世情、国情,培养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自觉抵御错误思潮,提升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的信心。例如,曾参与上海大学高校智库建设的大学生就表示,智库研究帮助其获得了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关注、观察与感知”[19]。
其次,高校智库也是高质量学术研究的“第二课堂”。以学生实习、学生社团等方式,高校智库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智库研究的过程。对青年后备力量开展扎实有效的决策咨询研究训练、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参与决策咨询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证调查和学术思辨中培育治学品格和方法,在研究成果的政策转化中明悟学术的现实意义。例如,复旦大学以建立社团、招募助管助研、设置“智库学术助理”项目、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训练等多样化方式,吸纳高校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学术水平和对政策的参与性[20]。
最后,高校智库更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鲜活课堂”。随着深入参与决策咨询工作,学生们将进一步理解国家利益对保障国民权益的关键意义,理解政策制定在现实推进中的不易。在春风化雨中感染人,在润物无声中教化人,使学生们在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过程里,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厚植家国情怀。
3.3 高校智库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融合阵地
高校智库能更加融洽地把师生聚合在一起。高校智库的实践让师生克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和感悟流动的单向性,尊重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在智库中,师生分工不同,但有共同工作的基础,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共同咨政的保障,即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即实现民族国家的复兴昌盛。
高校智库推动教学相长。在智库,教师和管理人员教授学生们前沿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导学生们最新的研究方法,给学生们分享其积累的研究经验。学生们用踏实的工作辅助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研究和实务,用亲身体悟分享新一代青年的动态,用大胆的想象挑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保守思想,用真挚与热忱的爱国情怀让教师和管理人员回望初心。在智库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例如,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21]提出,智库研究工作要反哺教学,推动其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国家紧缺的对外交流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对国情世情的把握能力。
3.4 高校智库是对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线阵地 基于大量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涌入中国学习研究的现状,面对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发展的需求,高校智库可发挥其推动“二轨外交”、促进人文交流的独特优势,有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本土师生群体,走向来华和海外的外国人群体。
具体而言,高校智库应立足学理基础和实证研究,借助高校和智库自身的国际网络,不仅阐释中国自身的发展实践,更回答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做到描述好中国故事感染人、梳理出中国理论说服人、总结好中国实践吸引人。把对中国感兴趣的留学学生请进来,把对中国有疑问的海外精英请进来,让其看到中国的现实,理解中国的道路。推动本土智库人才走出去,推动中国思政内涵走出去,让海外接触中国故事,让世界傾听中国声音。最终,培育一批亲华、友华、知华的外国朋友,缓解和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例如,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动支持学生参加国际性模拟法庭或仲裁庭辩论赛,帮助学生尽快理解、体验国际司法实践,同时,以建立和培养国家间友好关系为己任,不断提高外国留学生的培养规模和质量[20]。
4 打造新阵地:高校智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4.1 加强顶层设计,将高校智库打造为思想政治重要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标准化、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化,面对新时期“三全育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开辟新阵地、寻找新方法。因此,有必要突破传统的单线思维,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的生态系统。高校智库具备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顶层设计,将高校智库打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入心、入脑,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原则、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生态系统的重要一步。
4.2 加强教师思政,发挥对教师的凝聚教育功能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根本出路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在逻辑是问题为本、政学结合,内生动力是改革创新、服务发展,基本方向是网络聚智、平台聚人。高校智库要以跨学科智库平台吸引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党管智库,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形成高校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形成高校教师思政的主要阵地之一。其中,高校智库要重点发挥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凝聚教育功能。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重要理论专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以至于关乎党和国家的存续。
4.3 采取多元方式,提升智库对青年的影响力
要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充分容纳高校青年学生参与智库工作,在热爱国家、服务国家、建言国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公民道德心,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及勇敢追求理想的信念,全面提高其各项素质;另一方面,高校智库应灵活采取多元育人的方式,通过智库课程、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丰富渠道和技术手段,面向全社会青年进行思想政治理念传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浸润成为青年的价值认同和行动规范。
4.4 推行智库外交,培育海外的知华友华力量
以“解释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理论、回应世界关切”为目标,高校智库的思想政治辐射力度,不仅限于高校内部,也应通过访问学者项目、海外中国中心建设等多种渠道,发挥智库的对外交往功能,辐射国际社会。
4.5 融合“服”“管”“育”,建设强有力的智库管理队伍
智库运营既涉及服务专家,又涉及智库管理。高校智库管理队伍不是会务公司,但能筹办从十人到千人的各种规模的学术会议,并让每一个人宾至如归;高校智库管理队伍不是外交人员,但可以利用设在海外的中国研究中心、各种论坛会议、各类智库网络与全世界的顶尖学者、青年对话;高校智库管理队伍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但在不断的沟通和开发中,特别在做好政府和专家的桥梁过程中,正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远方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21-2-2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 陈秀丽, 于慧勇. 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J]. 学术交流, 2010(12): 20-23.
[3] 陈敏. 高校“学生消费者”管理初探[J]. 现代大学教育, 2003(1): 95-97.
[4] 李小红.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创新[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5: 135-136.
[5] 孙寿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EB/OL]. [2021-2-22]. http://www.wenming.cn/djw/djw2016sy/djk/201910/t20191029_5299560.shtml.
[6] 新华社. 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去年来华留学[EB/OL]. [2021-2-2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6/03/c_1124578973.htm.
[7]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21-2-22].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8] 熊晓梅.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J]. 成才之路, 2019(28): 3.
[9] 人民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21-2-22].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10] 中國政府网.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2021-2-22]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11] 刘阳.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库: 内涵、属性及功能研究[J]. 高校辅导员, 2019(1): 54-57.
[12] 张洁. 新型智库建设: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J]. 长江丛刊, 2018(8): 212.
[13] 王珩. 智库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3): 150-153.
[14] 李辽宁.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功能[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 31(5): 20-23.
[15] 瞿振元. 高校智库建设要出思想、出人才, 还要育人[N]. 光明日报, 2015-7-7(015).
[16] 王泓. 地方高校智库育人现状调研: 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 智库时代, 2020(3): 131-132.
[17] 陈海芬. 新型高校智库引领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2): 101-105.
[18] 刘健. 费边社对英国工党的影响: 从十九世纪末至今[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6(3): 95-107.
[19] 中国青年报. 高校智库中的85后头脑[N]. 中国青年报, 2017-7-12(01).
[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思想的力量: 中国智库案例集萃[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82-83, 119.
[21] 焦以璇.为治国理政贡献高校智慧——上海高校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探访[N].中国教育报, 2017-7-17(01&02).
作者贡献说明:
黄 昊:拟定大纲,撰写论文;
吕 雅:撰写论文;
辛艳艳:撰写论文。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Building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to a New Bas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uang Hao Lyu Ya Xin Yanyan
Fud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proposes to build China’s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to a new bas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eco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typ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new challenges and reviews the latest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n it constructs the necessity and four dimensions of building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to a new bas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ult/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deriv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argues university think tanks could be a new bas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finally recommends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top-level design, mak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further play its role of cohesion an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promote the influence of think tanks on youth in multiple ways,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ink tanks to radi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verseas, and build a strong think tank management team.
Keywords: university think tan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nk tank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