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金矿控矿因素和找矿方向分析了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金矿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提出了寻找金矿的有利部位。为今后在该区域内找矿提供依据和线索。
关键词:金矿;控矿因素;找矿方向;甘肃省;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金矿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矿区位置和交通
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金矿位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境内的460金矿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肃北县马鬃山镇管辖。矿区位于肃北县马鬃山镇300º方向,直距120公里。矿区有简易公路与马鬃山镇相通,有130公里简易公路与桥湾公路相接,且与312国道线和兰新铁路相连。距离桥湾火车站270公里。
二、区域地质背景
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金矿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塔里木板块北缘增生带,北山华力西褶皱带,白梁—狼娃山复背斜北翼的北部。红石山南华力西岛弧带是甘肃北山地区主要的成矿带,已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金属矿种有铁、铜、铅、锌、钨、钼、金等。
内地层出露不全,从老到新主要有石炭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等,赋矿地层以下石炭统白山组为主。内褶皱、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发育,主要有华力西中期中酸性侵入岩和华力西晚期酸性。
三、矿床地质
3.1含矿地层
金矿体含矿地层为下石炭统白山组(图1),
岩石组合为:下部为绿泥绢云石英片岩,局部夹安山岩和少量含铁石英岩扁豆体;中部为安山岩夹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上部为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局部夹变细粒石英砂岩小扁豆体。金矿体主要与下部的绿泥绢云石英片岩、上部的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关系密切。含矿岩石因后期断裂构造的影响,变的支离破碎、层间劈理、层间解理十分发育,碎裂程度极高,已构成碎裂岩化带;并产生大量的破碎蚀变带及破碎构造角砾岩。金矿体赋存在破碎蚀变带中和破碎蚀变带中的石英脉体中。
3.2成矿岩体
成矿岩体为晚古生代形成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闪长岩。区域上称之为460岩体。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与金矿关系密切。岩体呈岩株、岩枝状形态产出,已构成含金石英脉的直接围岩。矿区内岩脉发育,有石英闪长岩脉、闪长岩脉、英安斑岩脉、斜长花岗岩脉、花冈斑岩脉、石英脉及碳酸盐岩脉等,矿区内不论是成矿岩体还是各种脉岩均不同程度的遭受后期断裂构造的影响,使岩石已碎裂化,特别在断裂带上,岩石碎裂化程度极高,已变成碎裂岩及碎裂岩化带,并形成大量的含金石英脉。侵入岩及各种脉岩对金矿的形成起到了提供热源的作用。
3.3控矿构造
矿区控矿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现分述如下:
①近东西向断裂:该组断裂区内最为发育,呈近东西向断裂搓碎带展布于矿区中部。沿走向长约12公里,宽约400米,断层面倾向320°~350°,倾角50°~80°,多为压性逆断层。该断裂带次级北东向、北西向羽状断裂构造频为发育。矿区含金石英脉和金矿体皆赋存于三组断裂裂隙中,其空间分布、规模、产状、均受三组断裂构造严格控制。近东西向断裂搓碎带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三组断裂在时间上为同一次形成,且具有多次复活继承性特点,致使早期矿脉(体)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
②北东向断裂:属压性、压扭性高角度逆断层。有6条,沿走向断续长350~1800米,断裂面倾向北西,亦有少数倾向南东,倾角50°~80°,沿断裂带岩石破碎,蚀变较强,硅化发育,局部地段具糜棱岩化,且有石英脉和含金石英脉充填。
③北西向断裂:属压扭性逆断层。有4条,沿走向长300~500米,断裂面倾向南西,倾角60°左右,沿断裂带岩石破碎,蚀变较强,硅化发育,且有石英脉和少量含金石英脈充填。
3.4矿体特征
金矿成因类型可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破碎带型两种。
石英脉型金矿:矿区见含金石英脉18条多,多数脉体伴生银。沿走向长约13公里,宽0.7~2公里。矿脉带中单(金)矿体均呈脉状、扁豆状、枝状及梳状。矿体一般长95~650米,最长730米,厚度一般为0.33~0.99米,属“薄脉型”金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厚度变化较大,有膨缩、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现象。Au品位为0.5~18.7×10-6,最高达43.3×10-6。平均品位8.59×10-6。
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分布于含金石英脉两侧及次级断层带中以及石英脉下盘及破碎带下盘中,金品位比较高。区内圈定出蚀变岩型金矿体14个,一般长度为30~120m,最长176m,宽度一般为0.1~1.36m。主要矿石矿物有褐铁矿、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石中金平均含量为4.2g/t。
矿石结构构造为:矿石结构有它形不等粒状结构,变余自形—半自形梨状结构,假象不等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等。构造为不规则浸染状构造,不规则浸染状—斑点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块状构造等。
四、控矿因素分析
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金矿的形成主要受含矿地层、岩浆岩、断裂构造的制约。
4.1地层控矿
含矿地层属下石炭统白山组,含矿岩石为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原岩属中酸性凝灰岩、凝灰质火山岩。经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现在的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经矿区化探取样分析,下石炭统白山组岩层中含金量达到0.145一0.188g/t,属于金含量高背景区,形成多个金高含量化探异常背景区,并在化探异常背景区中找到多处金矿体,可以说下石炭统白山组岩层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属矿源层。
4.2岩浆岩控矿
区内分布的华力西晚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及诸多脉岩,对金矿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与金矿关系密切。岩体在侵人就位时,随着温度的变化,产生和释放出大量的热液,热液在白山组岩层中运移时对岩层发生热液交代作用,促使岩层中的Au元素发生活化转移,加之岩体中的Au与地层中的Au相叠加,形成成矿热液,热液在有利构造部位沉淀形成金矿体。可以说岩浆岩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成矿热源。
4.3构造控矿
矿区受北部红石山大断裂的影响,导致区内产生大量近东西向断层,致使早期形成的石炭纪白山组岩层及侵入岩,发生高度碎裂化、片理化,构成蚀变破碎带,蚀变破碎带中产生大量的溶解热液,溶解热液不断在断层及破碎蚀变带中活动、渗透、并萃取岩石中的Au等矿物成分,组成吉矿溶液,在次级断层及破碎蚀变带中富集成矿。
北东东—东西向断裂带及断裂带两侧的次级小断层对矿体的形成起了很好的控制作用,80%以上的矿体均受到北东东—东西向断裂带及断裂带两侧的次级小断层的控制,其次受北东向断裂带及断裂带两侧次级小断层的控制。大多数矿体也是早期断层的反映。
五、找矿方向
1、区内东西向断层中的次级断层中,注意寻找含金石英脉体。
2、岩浆岩与地层的接触带上,特别是内解触带中相对外接触带中成矿条件好。
3、含金石英脉体在纵、横两度空间上彭缩明显处及转弯地带、分叉处多为金的富集部位:同一脉体上,靠近上、下两脉壁处比脉体的中心部位含金量高。
4、在含金石英脉的下盘蚀变破碎带部位,含金性比较好。
5、蚀变破碎带金矿体中,注意寻找褐铁矿及褐铁矿化岩石,相对含金量比较高。
参考文献:
[1]殷先明,甘肃岩金矿床地质,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杨兴吉,宋秉田,李大民等,甘肃省l:100万地质矿产编图说明书报告。
关键词:金矿;控矿因素;找矿方向;甘肃省;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金矿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矿区位置和交通
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金矿位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境内的460金矿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肃北县马鬃山镇管辖。矿区位于肃北县马鬃山镇300º方向,直距120公里。矿区有简易公路与马鬃山镇相通,有130公里简易公路与桥湾公路相接,且与312国道线和兰新铁路相连。距离桥湾火车站270公里。
二、区域地质背景
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金矿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塔里木板块北缘增生带,北山华力西褶皱带,白梁—狼娃山复背斜北翼的北部。红石山南华力西岛弧带是甘肃北山地区主要的成矿带,已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金属矿种有铁、铜、铅、锌、钨、钼、金等。
内地层出露不全,从老到新主要有石炭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等,赋矿地层以下石炭统白山组为主。内褶皱、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发育,主要有华力西中期中酸性侵入岩和华力西晚期酸性。
三、矿床地质
3.1含矿地层
金矿体含矿地层为下石炭统白山组(图1),
岩石组合为:下部为绿泥绢云石英片岩,局部夹安山岩和少量含铁石英岩扁豆体;中部为安山岩夹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上部为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局部夹变细粒石英砂岩小扁豆体。金矿体主要与下部的绿泥绢云石英片岩、上部的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关系密切。含矿岩石因后期断裂构造的影响,变的支离破碎、层间劈理、层间解理十分发育,碎裂程度极高,已构成碎裂岩化带;并产生大量的破碎蚀变带及破碎构造角砾岩。金矿体赋存在破碎蚀变带中和破碎蚀变带中的石英脉体中。
3.2成矿岩体
成矿岩体为晚古生代形成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闪长岩。区域上称之为460岩体。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与金矿关系密切。岩体呈岩株、岩枝状形态产出,已构成含金石英脉的直接围岩。矿区内岩脉发育,有石英闪长岩脉、闪长岩脉、英安斑岩脉、斜长花岗岩脉、花冈斑岩脉、石英脉及碳酸盐岩脉等,矿区内不论是成矿岩体还是各种脉岩均不同程度的遭受后期断裂构造的影响,使岩石已碎裂化,特别在断裂带上,岩石碎裂化程度极高,已变成碎裂岩及碎裂岩化带,并形成大量的含金石英脉。侵入岩及各种脉岩对金矿的形成起到了提供热源的作用。
3.3控矿构造
矿区控矿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现分述如下:
①近东西向断裂:该组断裂区内最为发育,呈近东西向断裂搓碎带展布于矿区中部。沿走向长约12公里,宽约400米,断层面倾向320°~350°,倾角50°~80°,多为压性逆断层。该断裂带次级北东向、北西向羽状断裂构造频为发育。矿区含金石英脉和金矿体皆赋存于三组断裂裂隙中,其空间分布、规模、产状、均受三组断裂构造严格控制。近东西向断裂搓碎带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三组断裂在时间上为同一次形成,且具有多次复活继承性特点,致使早期矿脉(体)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
②北东向断裂:属压性、压扭性高角度逆断层。有6条,沿走向断续长350~1800米,断裂面倾向北西,亦有少数倾向南东,倾角50°~80°,沿断裂带岩石破碎,蚀变较强,硅化发育,局部地段具糜棱岩化,且有石英脉和含金石英脉充填。
③北西向断裂:属压扭性逆断层。有4条,沿走向长300~500米,断裂面倾向南西,倾角60°左右,沿断裂带岩石破碎,蚀变较强,硅化发育,且有石英脉和少量含金石英脈充填。
3.4矿体特征
金矿成因类型可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破碎带型两种。
石英脉型金矿:矿区见含金石英脉18条多,多数脉体伴生银。沿走向长约13公里,宽0.7~2公里。矿脉带中单(金)矿体均呈脉状、扁豆状、枝状及梳状。矿体一般长95~650米,最长730米,厚度一般为0.33~0.99米,属“薄脉型”金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厚度变化较大,有膨缩、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现象。Au品位为0.5~18.7×10-6,最高达43.3×10-6。平均品位8.59×10-6。
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分布于含金石英脉两侧及次级断层带中以及石英脉下盘及破碎带下盘中,金品位比较高。区内圈定出蚀变岩型金矿体14个,一般长度为30~120m,最长176m,宽度一般为0.1~1.36m。主要矿石矿物有褐铁矿、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石中金平均含量为4.2g/t。
矿石结构构造为:矿石结构有它形不等粒状结构,变余自形—半自形梨状结构,假象不等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等。构造为不规则浸染状构造,不规则浸染状—斑点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块状构造等。
四、控矿因素分析
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金矿的形成主要受含矿地层、岩浆岩、断裂构造的制约。
4.1地层控矿
含矿地层属下石炭统白山组,含矿岩石为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原岩属中酸性凝灰岩、凝灰质火山岩。经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现在的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经矿区化探取样分析,下石炭统白山组岩层中含金量达到0.145一0.188g/t,属于金含量高背景区,形成多个金高含量化探异常背景区,并在化探异常背景区中找到多处金矿体,可以说下石炭统白山组岩层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属矿源层。
4.2岩浆岩控矿
区内分布的华力西晚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及诸多脉岩,对金矿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与金矿关系密切。岩体在侵人就位时,随着温度的变化,产生和释放出大量的热液,热液在白山组岩层中运移时对岩层发生热液交代作用,促使岩层中的Au元素发生活化转移,加之岩体中的Au与地层中的Au相叠加,形成成矿热液,热液在有利构造部位沉淀形成金矿体。可以说岩浆岩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成矿热源。
4.3构造控矿
矿区受北部红石山大断裂的影响,导致区内产生大量近东西向断层,致使早期形成的石炭纪白山组岩层及侵入岩,发生高度碎裂化、片理化,构成蚀变破碎带,蚀变破碎带中产生大量的溶解热液,溶解热液不断在断层及破碎蚀变带中活动、渗透、并萃取岩石中的Au等矿物成分,组成吉矿溶液,在次级断层及破碎蚀变带中富集成矿。
北东东—东西向断裂带及断裂带两侧的次级小断层对矿体的形成起了很好的控制作用,80%以上的矿体均受到北东东—东西向断裂带及断裂带两侧的次级小断层的控制,其次受北东向断裂带及断裂带两侧次级小断层的控制。大多数矿体也是早期断层的反映。
五、找矿方向
1、区内东西向断层中的次级断层中,注意寻找含金石英脉体。
2、岩浆岩与地层的接触带上,特别是内解触带中相对外接触带中成矿条件好。
3、含金石英脉体在纵、横两度空间上彭缩明显处及转弯地带、分叉处多为金的富集部位:同一脉体上,靠近上、下两脉壁处比脉体的中心部位含金量高。
4、在含金石英脉的下盘蚀变破碎带部位,含金性比较好。
5、蚀变破碎带金矿体中,注意寻找褐铁矿及褐铁矿化岩石,相对含金量比较高。
参考文献:
[1]殷先明,甘肃岩金矿床地质,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杨兴吉,宋秉田,李大民等,甘肃省l:100万地质矿产编图说明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