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八股”的特点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种教学弊病的害处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说的:“你教师‘贪多’,而学生‘嚼不烂’,结果是导致学生‘消化不良’,而又‘营养不足’”。当前,我们应该针对该问题进行深刻思考,讨论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来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得失观”展开了分析和探讨,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明确而精当的“得失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教八股;得失观;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8.3 【文献标识码】A
针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明确而精当的得失观,这是是医治“教八股”的一剂良方。本研究针对该观点进行了讨论分析。
一、确立明确而精当的语文教学“得失观”的思辨
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一看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吧。语文课本不管怎么编,它总是又一篇一篇文章组成的,不像其他学科的教材,编下是章,章下是节。而且,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不是作为语文教材而写的,这也不同于其他学科。这个客观存在,说明了什么呢?第一,语文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它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他学科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往下讲,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语文教学却没有这个便利。在这点上,语文教师就要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一点的教学创造性。得失观,就反映了这一创造性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教一篇课文,得什么,失什么,多年前,吕叔湘先生中肯而又尖锐地提出了语文教学存在着问题。语文教学确实是费时多,而效果差。我们不能认为吃了冤枉:“吃力不讨好”,语文教师辛苦,谁不承认?可我痛感的是:语文教学中的“教八股”,致使教师们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无效劳动。对什么课文都是:(一)时代背景;(二)介绍作者;(三)释题;(四)解释生字新词;(五)分段;(六)课文分析;(七)中心思想;(八)写作特点。“教八股”的特点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种教学弊病的害处,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说的:“你教师‘贪多’,他学生‘嚼不烂’,结果是学生‘消化不良’,而又‘营养不足’”。是时候了,我们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如何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来改革语文教学了。现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明确而精当的得失观,这确实是医治“教八股”的一剂良方。
二、确立明确而精当的语文教学“得失观”的例证
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一看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吧。语文课本不管怎么编,它总是由一篇一篇文章组成的,不像其他学科的教材,能不做一个周密的考虑。第二,语文教材的深浅和学习的难易,没有天然的、明显的界限,可以说是深浅相交,难易相杂。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浅显吗?易学吗?大学中文系学生还要学它呢,而且未必见得都能把它学透。古诗深奥吗?难学吗?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选了一些,小学生都能背出来,还能说上一点它的妙处。相对而言,其他学科在深浅、难易上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在这点上,语文教师又要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一点教学的灵活性。得失观,也反映了这一灵活性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得什么,得到什么程度,就要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学生,做精心的选择和周密的考虑。第三,写文章的人,讲究“谁解其中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编课本的人,再从中挑选“文质皆美”的。这样,语文教学不仅要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做到既认理、又动情。学生学习语文,如果只动用理性、而不动用感性,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读文解“味”,见语受“惊”,即理解,领悟文质兼美的“美”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话用来说明语文的学习,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既要能“意会”,又要力求“言传”,却是学习语文的入门之道。在这点上,语文教师更要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一点教学潜移性。得失观,又反映了这一潜移性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既然讲究实得,必得,而且以“失”来保这一“得”,那就有必要集中时间精力咀嚼咀嚼这一得的味儿。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八股”的弊病,也就是:得之未得,失之不当。
三、明确而精当的语文教学“得失观”的意义
语文教师有了明确而精当的得失观,就能根据语文的特点处理教材,决定教法,就能打开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就能使语文教学出现新气象。
(一)语文教师以得失观来进行教学,不讲的就是不讲,要讲的就一定把它讲“烂”。俗话说,“火到猪头烂”;鲁迅先生说,“烂熟于心”。如果学生对每篇课文所学的每一点知识和每一个问题,都学到这样程度,他怎么还会有“多上一节语文课并不觉得多学点什么,少上一节语文课也不觉得少学点什么”的想法?
(二)语文教师以得失观来进行教学,把这一得讲到“烂”的程度,把这一练亦练到“烂”的程度,就使学生热心和它打交道,真心和它交朋友,那么,这一得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不但了解它的外部特征,而且还熟悉它的脾气、性格。学生就不在是:你说不懂吧,他又能说上一点;你说懂了吧,可他又实在说不清楚。这样,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双基”就真正得到落实了。
(三)语文教师以得失观来进行教学,把这一得讲到“烂”的程度,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生不是像有了坚硬壮硕的翅膀,可以在语文知识的太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了吗?
(四)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扎实地、稳步地得到迅速提高。中国有句古语,叫作“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学生既然对语文有了兴趣,一课一课又确实能学到东西,而且如在五台山修道一样地入了门,他的语文水平就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语文教师有明确而精当的得失观非常必要。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教八股;得失观;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8.3 【文献标识码】A
针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明确而精当的得失观,这是是医治“教八股”的一剂良方。本研究针对该观点进行了讨论分析。
一、确立明确而精当的语文教学“得失观”的思辨
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一看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吧。语文课本不管怎么编,它总是又一篇一篇文章组成的,不像其他学科的教材,编下是章,章下是节。而且,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不是作为语文教材而写的,这也不同于其他学科。这个客观存在,说明了什么呢?第一,语文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它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他学科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往下讲,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语文教学却没有这个便利。在这点上,语文教师就要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一点的教学创造性。得失观,就反映了这一创造性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教一篇课文,得什么,失什么,多年前,吕叔湘先生中肯而又尖锐地提出了语文教学存在着问题。语文教学确实是费时多,而效果差。我们不能认为吃了冤枉:“吃力不讨好”,语文教师辛苦,谁不承认?可我痛感的是:语文教学中的“教八股”,致使教师们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无效劳动。对什么课文都是:(一)时代背景;(二)介绍作者;(三)释题;(四)解释生字新词;(五)分段;(六)课文分析;(七)中心思想;(八)写作特点。“教八股”的特点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种教学弊病的害处,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说的:“你教师‘贪多’,他学生‘嚼不烂’,结果是学生‘消化不良’,而又‘营养不足’”。是时候了,我们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如何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来改革语文教学了。现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明确而精当的得失观,这确实是医治“教八股”的一剂良方。
二、确立明确而精当的语文教学“得失观”的例证
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一看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吧。语文课本不管怎么编,它总是由一篇一篇文章组成的,不像其他学科的教材,能不做一个周密的考虑。第二,语文教材的深浅和学习的难易,没有天然的、明显的界限,可以说是深浅相交,难易相杂。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浅显吗?易学吗?大学中文系学生还要学它呢,而且未必见得都能把它学透。古诗深奥吗?难学吗?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选了一些,小学生都能背出来,还能说上一点它的妙处。相对而言,其他学科在深浅、难易上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在这点上,语文教师又要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一点教学的灵活性。得失观,也反映了这一灵活性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得什么,得到什么程度,就要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学生,做精心的选择和周密的考虑。第三,写文章的人,讲究“谁解其中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编课本的人,再从中挑选“文质皆美”的。这样,语文教学不仅要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做到既认理、又动情。学生学习语文,如果只动用理性、而不动用感性,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读文解“味”,见语受“惊”,即理解,领悟文质兼美的“美”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话用来说明语文的学习,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既要能“意会”,又要力求“言传”,却是学习语文的入门之道。在这点上,语文教师更要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一点教学潜移性。得失观,又反映了这一潜移性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既然讲究实得,必得,而且以“失”来保这一“得”,那就有必要集中时间精力咀嚼咀嚼这一得的味儿。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八股”的弊病,也就是:得之未得,失之不当。
三、明确而精当的语文教学“得失观”的意义
语文教师有了明确而精当的得失观,就能根据语文的特点处理教材,决定教法,就能打开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就能使语文教学出现新气象。
(一)语文教师以得失观来进行教学,不讲的就是不讲,要讲的就一定把它讲“烂”。俗话说,“火到猪头烂”;鲁迅先生说,“烂熟于心”。如果学生对每篇课文所学的每一点知识和每一个问题,都学到这样程度,他怎么还会有“多上一节语文课并不觉得多学点什么,少上一节语文课也不觉得少学点什么”的想法?
(二)语文教师以得失观来进行教学,把这一得讲到“烂”的程度,把这一练亦练到“烂”的程度,就使学生热心和它打交道,真心和它交朋友,那么,这一得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不但了解它的外部特征,而且还熟悉它的脾气、性格。学生就不在是:你说不懂吧,他又能说上一点;你说懂了吧,可他又实在说不清楚。这样,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双基”就真正得到落实了。
(三)语文教师以得失观来进行教学,把这一得讲到“烂”的程度,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生不是像有了坚硬壮硕的翅膀,可以在语文知识的太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了吗?
(四)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扎实地、稳步地得到迅速提高。中国有句古语,叫作“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学生既然对语文有了兴趣,一课一课又确实能学到东西,而且如在五台山修道一样地入了门,他的语文水平就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语文教师有明确而精当的得失观非常必要。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