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内涵及其时代性、历史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创新精神教育、道德意识教育、 社会责任感教育 、平等观念教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明确规定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人文精神内涵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列,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体现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作为物理教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人为精神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操作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能性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是深远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了解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体验科学家研究探索的艰辛,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如在学习“万有引力”时,告诉学生,哥白尼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战胜了“地心说”的历程就充满了人文背景,欧洲的文艺复兴,哥伦布远航发现新大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等,最终让哥白尼超越地球,进入无限的宇宙,进而向地心说发起挑战,并战胜之。还有“一只落地的苹果”,诱发出了一个伟大定律的产生──万有引力定律。在这种情感表达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魅力,让人神往。“热学”中讲分子运动时,介绍我国在此微观领域中的领先成果,介绍中国科学院用自制的STM在石墨表面刻上“中国”字样;1994年初,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用STM在硅单晶表面直接提出硅原子,写出“毛泽东”字样,这是当时世界上在硅表面上“写”出的最小字体,这些让同学感到骄傲自豪。物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推动着世界的进步。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物理课程标准》把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也是物理学的本质在物理课程中的反映。新教材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特别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时时体验感受物理学的趣味性(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身边的问题)、实用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物理学的内在价值(利用科学方法动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入物理教学中,实现物理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操作的策略
1.提升物理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拓展专业知识领域,而且还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物理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育人的任务。教师的人文素质的内涵相当广泛,包括精神、审美、心理等。我们要提升教师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物理学科能力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在对教育目的理解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思想、灵魂的培育。在教育过程的理解上,重视情感的体验、意志的锻炼和行为的培养,不使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成为空话。
2.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材料,在此基础之上确定研究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与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与他人的同心合作;需要尊重、理解他人,还要有一种容忍的态度;需要学会表达,善于倾听,乐于说服他人。
3.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诗词不仅塑造了艺术形象,而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常见的物理现象,将艺术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好素材,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例如,在讲到物体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引入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诗,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从诗中明白了“静止是相对的”。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教师设计“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问题,为了形象直观,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听:“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有着很好的效果。又如教师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这一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到难理解,教师可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一诗来帮助学生理解:“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在物理教学中引用诗词来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人文精神。
总之,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育更趋向于人性化、人文化。
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能性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是深远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了解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体验科学家研究探索的艰辛,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如在学习“万有引力”时,告诉学生,哥白尼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战胜了“地心说”的历程就充满了人文背景,欧洲的文艺复兴,哥伦布远航发现新大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等,最终让哥白尼超越地球,进入无限的宇宙,进而向地心说发起挑战,并战胜之。还有“一只落地的苹果”,诱发出了一个伟大定律的产生──万有引力定律。在这种情感表达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魅力,让人神往。“热学”中讲分子运动时,介绍我国在此微观领域中的领先成果,介绍中国科学院用自制的STM在石墨表面刻上“中国”字样;1994年初,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用STM在硅单晶表面直接提出硅原子,写出“毛泽东”字样,这是当时世界上在硅表面上“写”出的最小字体,这些让同学感到骄傲自豪。物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推动着世界的进步。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物理课程标准》把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也是物理学的本质在物理课程中的反映。新教材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特别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时时体验感受物理学的趣味性(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身边的问题)、实用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物理学的内在价值(利用科学方法动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入物理教学中,实现物理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操作的策略
1.提升物理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拓展专业知识领域,而且还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物理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育人的任务。教师的人文素质的内涵相当广泛,包括精神、审美、心理等。我们要提升教师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物理学科能力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在对教育目的理解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思想、灵魂的培育。在教育过程的理解上,重视情感的体验、意志的锻炼和行为的培养,不使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成为空话。
2.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材料,在此基础之上确定研究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与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与他人的同心合作;需要尊重、理解他人,还要有一种容忍的态度;需要学会表达,善于倾听,乐于说服他人。
3.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诗词不仅塑造了艺术形象,而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常见的物理现象,将艺术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好素材,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例如,在讲到物体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引入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诗,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从诗中明白了“静止是相对的”。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教师设计“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问题,为了形象直观,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听:“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有着很好的效果。又如教师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这一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到难理解,教师可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一诗来帮助学生理解:“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在物理教学中引用诗词来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人文精神。
总之,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育更趋向于人性化、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