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作品倡导带有隐喻与意识流风格的语言,其文风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笔者根据隐喻理论以伍尔夫《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隐喻语言与叙述方式,揭示了书中主人公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伍尔夫把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描写作为创作语言的重点,意识流的创作思维在和谐中构建了时间与空间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到灯塔去》 意识流小说 隐喻 象征
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作家。她对传统叙事结构进行探索,创新了叙事结构和意识流小说的写作语言,成为世界文坛中重要的小说家之一。福斯特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评价认为:“伍尔夫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用新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给读者们提供了阅读领域的创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伍尔夫把英国文学的光芒向前不断推进。”《到灯塔去》作为女性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受到众多文学评论学者的推崇,认为这是伍尔夫最完美的小说。
一、《到灯塔去》中的隐喻语言风格
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将“隐喻”在文章中的作用用非常精辟的语言讲述了出来。所谓隐喻,指的就是一种隐含的投射,它通过用类比、双重视野向人们表明感观所无法理解、无法言喻的意象。无论是书名还是作品的内容,《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整体内容都是围绕着隐喻“人生是航行”展开的,这也是作品的主题。作品故事的展开以及故事中的所有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由主题将其串联在一起的。从故事的表层来看,“到灯塔去”是计划旅程到真正实现旅程的一个过程。不过,从作品的主题角度来看,从开始向往灯塔,到计划旅程,最终历经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整个航行,这期间产生了许多的人生感悟。在故事中,那在海上闪烁飘摇的灯塔就意味着人生的理想。人们在理想的号召下,从不同的方向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着理想迈进的道路。
“人生是航行”这一概念中所使用的隐喻手法,不仅明确表达了作品中主人公的意识风格,同时还深刻表征了作品的结构主题。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伍尔夫作品的成功都是由于大量使用了隐喻的手法。意识流小说的诗意化程度总体上是对隐喻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现代文学由传统平铺直叙朝向诗化语言迈进的发展动力是由于在语言上的表达创新,具体表现为隐喻修辞手法的穿插。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的隐喻手法不胜枚举,例如:伍尔夫将记忆比作绒线,“她记忆的线索就像一球绒线似的拉开了”。在这里,本体是“记忆”,喻体是“绒线”,记忆与绒线这两者的相似点是具体的形状与延展的方式。又如伍尔夫将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比作海绵,“拉姆齐夫人时常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块浸透着人类情感的海绵”,在这句里面,本体是“拉姆齐夫人”,喻体是“海锦”,海绵不断地吸纳水,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与海绵两者的相似特点都带有浸透的特质。这个隐喻修辞的运用恰当地写出了主人公作为女性内心的思想感情的充沛与饥渴。伍尔夫善于用不同的隐喻来描绘同样的事物,而且各有独特的味道、独特的效果。对阅读的隐喻运用“她阅读着,翻着书页……从这一行到那一行,就像从一根树枝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朵红白色的花到另一朵一样”,伍尔夫将平凡的黑纸白字生动地比喻成茂密的树枝和红白色的花朵,两者相似的是线性特质和视觉的移动。伍尔夫将传统小说中的简单人物刻画的语言变得暗含深意和耐人寻味,将生活周边的平淡琐碎的事物写得淋漓尽致,使人物的思想意识与人类追求充满了花园一般的充盈。作为一个女性小说作家,伍尔夫在文学创新上将英国文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时间蒙太奇与伍尔夫意识流的融合
时间蒙太奇指的是在制定的时空之内,人的意识能够超越时间的束缚,自由地游走在过去、现在、未来。时间蒙太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小说当中人物的意识变化与情感变化,是小说写作手法当中的创新方式。与此同时,它也能够让小说中人物一生在有限的时空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能够充分地展现不同时间、相同经历的交错复杂的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人物。
作为揭示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内心思想与实际的重要人物,人物莉莉成为贯穿《到灯塔去》全篇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此我们也应该把莉莉看作是整部小说发展的线索。伍尔夫在描写莉莉的实际活动与思想意识过程中灵活运用了时间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侧面将其他人物衬托得栩栩如生。《到灯塔去》的第五章是正面描写莉莉的关键部分,莉莉的思绪在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节奏地自由转换,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瞬间转变,过去的种种经历与眼前真实生活的景象与缠绕。过去给予了莉莉带有象征意蕴的回忆,使得她解决了种种困惑的难题,最后的静止点是由于想到了拉姆齐夫人,这才使她的思绪平静下来。本质上第五章是第一章的投射,虽然在这个部分拉姆齐夫人离世,但通过莉莉这个线索人物的活动使读者仍然能感到拉姆齐夫人的客观存在。她在莉莉的思想活动中、拉姆齐先生和孩子的回忆里扮演着重要角色。伍尔夫自然地把回忆与真实的生活结合,使小说整体形散神不散。通过对莉莉、拉姆齐先生回忆的深度刻画,达到了匀称与对照的文学审美境界。此外,伍尔夫在揭示小说中各个人物思想领域活动中“现实——未来”这个时间跨度理念同样得到了读者的重视,不仅是意识流活动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叙事视角的转变。“未来”理念对主人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未来带有无法预料的特质,为莉莉和拉姆齐一家的当下生活的发展带来一丝畏惧。在第一部中有一段刻画“过去——现在”,当客人们用餐完结束,拉姆齐夫人走出大厅的瞬间,她回头向刚刚的座位望去,才知道刚刚在座位上的瞬间是已经结束的过去,现在身处此处再往外走就是将来了。
伍尔夫利用了意识流手法最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来实现的。作为刻画主人公思想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看似散乱的叙事手法也会令我们在阅读中产生不解。主人公对生活中的事物是触景生情的,是随机与无序的思想状态,毫无轨迹可寻的有感而思。由身边的人或物转移到其他的事件之中,“过去——现在——未来”“理想——现实”交织在一起。在这种看似杂乱的叙事中,伍尔夫是清醒的。她用文字将人物的瞬息万变的内在思想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并把人物思想的原始状态保留,把这个当做是小说家的首要任务。在《到灯塔去》的作品中,伍尔夫倡导真实书写。为了还原人物意识,她对传统的文学创作进行颠覆,通过对文本叙述不断探索与开拓书写领域,最终在叙事的结构上有所建树,将多视角叙事和人物视角的自然频繁交替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在《到灯塔去》中的第五章中描写了一段班克斯先生和莉莉从窗口经过的片段等等,都是讲简单的动作产生的自由联想。虽然表面上看到这些联想没有一点头绪,但是通过对小说全文的阅读之后才会发现这些联想之间的内在关系较为密切,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特别是在看似不起眼的事件当中作者仍然运用空间蒙太奇的艺术表达方式。拉姆齐夫人与拉姆齐先生、班克斯先生和莉莉他们都是志同道合者,依靠彼此的思想活动相联系。二者都对外界自然规律不够在意,与此同时,都拥有常人没有的想象力与同情心。在他们二者的脑海中,外面的生活是由充满波折的事物与复杂环境构成的。 三、《到灯塔去》的叙事策略创新分析
《到灯塔去》的创作叙事主线和线索人物的刻画是伍尔夫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与传统作家相比较而言,大多数作家采用的叙述角度是全知全能型。全知全能型的叙事角度是小说故事的发展随着叙述者的思想与行为发展,并且有些时候会对故事事件进行评价。这种面面俱到的叙事手法可以让我们在阅读时对叙事情节与主人公之间轻而易举的全局掌控,降低了作品的结构之美与内涵表达。但是如果作者对全书的发展进行太多地干涉,会导致叙事结构的凌乱。因此,这种传统的全知全能型叙事手法将“隔阂”的缺陷降低到了最小化。
《到灯塔去》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也是对多点聚焦手法的熟练应用,伍尔夫灵活地运用了多点聚焦叙述手法对人物进行系统地刻画。第一部分中的片段,其中背景是班克斯先生就餐时的说辞。通过动作描写“他细细地品尝了一番”和内心活动“拉姆齐夫人是如何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做出如此十全十美的佳肴”,由此班克斯先生恢复了对她的爱慕敬仰之情,他认为拉姆齐夫人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同样的,通过这顿午餐,拉姆齐夫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以上例子中多点聚焦完美地完成了视角切换的人物,可以归纳为:客观叙述者——班克斯——拉姆齐夫人——客观叙述者。客观评述者处于整个大环境中,通过“细细地品尝”描写了班克斯先生对于美食的内心活动,并刻画了拉姆齐夫人对班克斯先生的关注。虽然大量的聚焦方式相互变换导致了许多读者会对小说内容产生误解,但是如果对小说进行精读后就会发现,作者在进行数次转换视角的过程中,人称以及语言形容方式都会发生改变。此外应当还有许多插入语的运用,比如“他说”“他思索到”等。这些语言规律较为明显,并且也具有特殊的韵味。
结语
《到灯塔去》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语言风格,并且采用意识流的叙事手段穿针引线,对传统文学的写作流向起到了突破意义。伍尔夫构建了独特的叙事结构视角与意识流语言,创作了一种风格迥异的诗歌化小说,在空间结构、时间延展与人物思想与真实生活的穿插与交错中充分表达了伍尔夫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作品成为英国当代文学史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语
参考文献
[1]伍尔夫.到灯塔去[M].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倪坤鹏.伍尔夫悲剧意识的成因及其对作品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4(20).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4-92.
[4]何树,苏友芬.英国文学导读与应试指南[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5]王小清.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伍尔夫的《到灯塔去》[J].语文建设,2013(27).
[6]毛晋华.空白视角下对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