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莲小学是北京市第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近90%。让这些学生在北京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感受北京包容的气度与胸怀,在幼小的心里埋下“公平、平等”的种子,成长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后备军,是我校首要的责任与职责。为此,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促进学校包容性发展”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均衡、共同发展。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家长普遍学历低,月收入偏低,学生养成教育问题突出;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很少,相比家乡,他们更喜欢在北京学习生活。学校还了解到,家长对首都教育寄予厚望,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北京本地的孩子能接受一样的教育。
鉴于以上这些情况,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环境中的归属感、认同感、自信心、自尊心等,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包容性教育环境与教育方式,使这些学生能公平地在首都享受到与本地学生同样的优质义务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努力体现包容。学校在环境建设中结合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的特点,在楼道内地域文化墙上,再现了五湖四海的景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中找到家乡的印记,找到自己那份独有的归属感。另外,学校在教室外动感十足的列车上展示了每个学生的笑脸,以此向全体师生传递一种理念,即“我们面向的是每一个人”。
师德建设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为此,学校提出“学生即资源”的理念,引导教师善于捕捉、发现、运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目前,“承认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从接纳开始,尊重差异,包容发展”的理念已经被每一位教师所认同并努力践行着。
其次,学校在党员干部中率先实践包容理念。按照思想政治要求,学校党支部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包容性发展理念活动,帮助干部、党员更深入地了解“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并通过中心组学习、讲党课等形式,交流学习体会。活动中,党支部书记率先以“透过党史认识包容性发展”为题讲党课,支部还推荐了一系列书籍,通过阅读使干部、党员不断明晰“包容性发展”的内涵,达成“公正、公平、共享”的共识。
实践中,干部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了解教学实际,清晰管理思路,提高管理实效,增强了管理、指导的针对性和人文性。党员更是率先垂范,在教师中塑造良好形象。为营造“包容性发展”的校园氛围,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关注教师的心理感受,了解教师的困惑与需求,实施暖心工程。如教师节开展“我为自己设奖项,学校给我来颁奖”活动;每年编印一册《教师成长印迹》,请教师作序等。
学校还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体现包容。学校采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走课程特色发展之路。针对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独特资源,经课程专家评估,学校于2010年开设了多元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并申报了“小学生多元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学校初步构建了地域文化课程体系,确定了“通识 走班”、“专题为中心”的组织活动形式。目前已开发了“东北、西南、华中”3个地域的课程读本共41本;多元地域文化和舞蹈、地方戏曲,已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同时,学校还有7位教师的5项子课题被区科研室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自主研究的积极性,满足了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创课程品牌、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强调每个人的重要性,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是对人生价值的认同。学校就是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每位教师都能在红莲这个大家庭里充分展示自我,并通过自己的奉献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编辑 吴君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家长普遍学历低,月收入偏低,学生养成教育问题突出;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很少,相比家乡,他们更喜欢在北京学习生活。学校还了解到,家长对首都教育寄予厚望,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北京本地的孩子能接受一样的教育。
鉴于以上这些情况,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环境中的归属感、认同感、自信心、自尊心等,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包容性教育环境与教育方式,使这些学生能公平地在首都享受到与本地学生同样的优质义务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努力体现包容。学校在环境建设中结合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的特点,在楼道内地域文化墙上,再现了五湖四海的景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中找到家乡的印记,找到自己那份独有的归属感。另外,学校在教室外动感十足的列车上展示了每个学生的笑脸,以此向全体师生传递一种理念,即“我们面向的是每一个人”。
师德建设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为此,学校提出“学生即资源”的理念,引导教师善于捕捉、发现、运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目前,“承认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从接纳开始,尊重差异,包容发展”的理念已经被每一位教师所认同并努力践行着。
其次,学校在党员干部中率先实践包容理念。按照思想政治要求,学校党支部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包容性发展理念活动,帮助干部、党员更深入地了解“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并通过中心组学习、讲党课等形式,交流学习体会。活动中,党支部书记率先以“透过党史认识包容性发展”为题讲党课,支部还推荐了一系列书籍,通过阅读使干部、党员不断明晰“包容性发展”的内涵,达成“公正、公平、共享”的共识。
实践中,干部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了解教学实际,清晰管理思路,提高管理实效,增强了管理、指导的针对性和人文性。党员更是率先垂范,在教师中塑造良好形象。为营造“包容性发展”的校园氛围,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关注教师的心理感受,了解教师的困惑与需求,实施暖心工程。如教师节开展“我为自己设奖项,学校给我来颁奖”活动;每年编印一册《教师成长印迹》,请教师作序等。
学校还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体现包容。学校采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走课程特色发展之路。针对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独特资源,经课程专家评估,学校于2010年开设了多元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并申报了“小学生多元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学校初步构建了地域文化课程体系,确定了“通识 走班”、“专题为中心”的组织活动形式。目前已开发了“东北、西南、华中”3个地域的课程读本共41本;多元地域文化和舞蹈、地方戏曲,已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同时,学校还有7位教师的5项子课题被区科研室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自主研究的积极性,满足了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创课程品牌、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强调每个人的重要性,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是对人生价值的认同。学校就是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每位教师都能在红莲这个大家庭里充分展示自我,并通过自己的奉献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