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冲锋剧社活跃在冀西山区唐县、阜平、曲阳、完县、定县、望都等地。剧社战斗在大茂山、青虚山、马耳山中,活跃在通天河、唐河两岸。在抗日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月,冲锋剧社的前身——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在军分区政委王平领导和主持下,在曲阳县灵山镇成立,首任队长耿翼周。剧社成立后便深入部队和农村,教唱抗日歌曲、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宣传群众,动员群众。
1938年4月,宣传队在唐县南唐梅村演出话剧《亡国恨》《九一八》等,鼓舞了军民斗志。同年9月,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宣传队按照军分区的指示随分区机关行动,转战于根据地的山区。反“扫荡”胜利后,宣传队越过通天河移驻唐县套里村进行整训。同年11月,宣传队改建为冲锋剧社,霍嘉霖任社长,李树楷任副社长。
1939年2月,冲锋剧社移驻唐县娘子神村,根据抗战需要冲锋剧社由50人增至80人。同年仲夏,剧社移驻唐县史家沟村,合唱队成立,晨耕(完县人)任指挥,开始排练合唱歌曲。同年11月15日,在军城南关,晋察冀边区党政机关与群众举行白求恩同志殓殡典礼,冲锋剧社与抗敌剧社联合演出了《白求恩大夫挽歌》。
1940年8月剧社移驻唐县于家寨,剧社发展到100多人。同年10月,剧社参加第一次对敌政治攻势。深入到唐县、完县、望都三县交界处的敌占区高昌、固城、放水、常庄一带村庄“喊炮楼”,对炮楼内的敌伪军指名道姓地直接喊话。
1941年年初,剧社从唐县于家寨移驻唐县南下苇村,夏初移驻唐县和家庄,后移驻唐县上苇村。同年3月18日护士节,剧社到唐县葛公村为白求恩学校演出。7月,剧社参加了纪念建党二十周年及抗战四周年活动,演出了活报剧《跟着聂司令前进》。8月中旬,与抗敌剧社在上苇村联合举办文艺骨干训练班,学员共100多人,由胡朋、车毅、孙福田(满城人)负责。8月底,日寇发动对北岳区根据地的大 “扫荡”,剧社化整为零,参加反“扫荡”。秋季反“扫荡”结束后,剧社又移驻唐县史家佐。此时剧社参加了第二次政治攻势,主要在阜平和曲阳县交界的地方活动,向驻曲阳县党城的敌伪军喊话,散发传单,书写抗日标语。11月,陈陇任冲锋剧社社长,孙福田任剧社指导员。
1942年3月,剧社全体人员到联大(驻唐县葛公村)学习。1942年春、夏,剧社仍驻唐县史家佐,秋天移驻唐县张合庄,反“扫荡”结束后,又移驻葛公村。8月进行了精简,由90人减为50人,联大文工团的邢野调至冲锋剧社。10月至11月进行了第三次政治攻势,仍由孙福田带队。这次政治攻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曲阳城南的南管头、高门屯、文德、洪德、东诸侯、盖都等村庄。另一个是唐县和完县城周围的平原区。唐县的峒巃多次作为小分队的宿营地。冲锋剧社小分队深入距敌不到二里的地方演出。这次政治攻势中有两位日本朋友隨队参加活动,震慑了敌人。
1943年,夏季反“扫荡”前,剧社驻唐县葛公村,反“扫荡”后剧社在唐县木兰村和史家佐短期休整,即移驻完县刘家庄,秋季反“扫荡”后,驻在唐县于家寨。这一年,剧社发动了对敌人的第四次政治攻势。5月上旬,日寇对我三分区进行七昼夜的残酷扫荡,冲锋剧社男同志分散到各部队参加战斗,女同志分散到唐县歇马村和完县神南村坚壁。
1944年初,剧社由唐县于家寨移驻完县神北村,秋天移驻唐县满心村,冬初,又回驻唐县于家寨。剧社集体学习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月至6月,剧社派员到唐县白合、上庄、稻园、和家庄等村辅导村剧团,开展文艺活动。12月底,剧社全体人员到阜平城南庄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领导的四个分区剧社(七月、冲锋、火线、北进)的集中整风。
1945年4月,剧社返回三分区,驻唐县稻园。8月,日寇投降后,孙福田任社长,邢野、李劫夫任副社长,和谷岩(曲阳人)任指导员。8月底剧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随执行阻止胡宗南西进任务的部队进军山西。一部分随执行解放唐县、完县的部队行动。10月,两部分队伍返回到唐县,在唐县安庄汇合。11月,冲锋剧社与二分区七月剧社合并,1946年1月, 又与四分区的火线剧社合并,组成华北野战军晋冀纵队(后编为第四纵队)。至此,驻唐县达7年之久的冲锋剧社完成了历史使命,踏上新征程。
唐县人永远不会忘记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冲锋剧社。
1937年7月,冲锋剧社的前身——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在军分区政委王平领导和主持下,在曲阳县灵山镇成立,首任队长耿翼周。剧社成立后便深入部队和农村,教唱抗日歌曲、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宣传群众,动员群众。
1938年4月,宣传队在唐县南唐梅村演出话剧《亡国恨》《九一八》等,鼓舞了军民斗志。同年9月,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宣传队按照军分区的指示随分区机关行动,转战于根据地的山区。反“扫荡”胜利后,宣传队越过通天河移驻唐县套里村进行整训。同年11月,宣传队改建为冲锋剧社,霍嘉霖任社长,李树楷任副社长。
1939年2月,冲锋剧社移驻唐县娘子神村,根据抗战需要冲锋剧社由50人增至80人。同年仲夏,剧社移驻唐县史家沟村,合唱队成立,晨耕(完县人)任指挥,开始排练合唱歌曲。同年11月15日,在军城南关,晋察冀边区党政机关与群众举行白求恩同志殓殡典礼,冲锋剧社与抗敌剧社联合演出了《白求恩大夫挽歌》。
1940年8月剧社移驻唐县于家寨,剧社发展到100多人。同年10月,剧社参加第一次对敌政治攻势。深入到唐县、完县、望都三县交界处的敌占区高昌、固城、放水、常庄一带村庄“喊炮楼”,对炮楼内的敌伪军指名道姓地直接喊话。
1941年年初,剧社从唐县于家寨移驻唐县南下苇村,夏初移驻唐县和家庄,后移驻唐县上苇村。同年3月18日护士节,剧社到唐县葛公村为白求恩学校演出。7月,剧社参加了纪念建党二十周年及抗战四周年活动,演出了活报剧《跟着聂司令前进》。8月中旬,与抗敌剧社在上苇村联合举办文艺骨干训练班,学员共100多人,由胡朋、车毅、孙福田(满城人)负责。8月底,日寇发动对北岳区根据地的大 “扫荡”,剧社化整为零,参加反“扫荡”。秋季反“扫荡”结束后,剧社又移驻唐县史家佐。此时剧社参加了第二次政治攻势,主要在阜平和曲阳县交界的地方活动,向驻曲阳县党城的敌伪军喊话,散发传单,书写抗日标语。11月,陈陇任冲锋剧社社长,孙福田任剧社指导员。
1942年3月,剧社全体人员到联大(驻唐县葛公村)学习。1942年春、夏,剧社仍驻唐县史家佐,秋天移驻唐县张合庄,反“扫荡”结束后,又移驻葛公村。8月进行了精简,由90人减为50人,联大文工团的邢野调至冲锋剧社。10月至11月进行了第三次政治攻势,仍由孙福田带队。这次政治攻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曲阳城南的南管头、高门屯、文德、洪德、东诸侯、盖都等村庄。另一个是唐县和完县城周围的平原区。唐县的峒巃多次作为小分队的宿营地。冲锋剧社小分队深入距敌不到二里的地方演出。这次政治攻势中有两位日本朋友隨队参加活动,震慑了敌人。
1943年,夏季反“扫荡”前,剧社驻唐县葛公村,反“扫荡”后剧社在唐县木兰村和史家佐短期休整,即移驻完县刘家庄,秋季反“扫荡”后,驻在唐县于家寨。这一年,剧社发动了对敌人的第四次政治攻势。5月上旬,日寇对我三分区进行七昼夜的残酷扫荡,冲锋剧社男同志分散到各部队参加战斗,女同志分散到唐县歇马村和完县神南村坚壁。
1944年初,剧社由唐县于家寨移驻完县神北村,秋天移驻唐县满心村,冬初,又回驻唐县于家寨。剧社集体学习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月至6月,剧社派员到唐县白合、上庄、稻园、和家庄等村辅导村剧团,开展文艺活动。12月底,剧社全体人员到阜平城南庄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领导的四个分区剧社(七月、冲锋、火线、北进)的集中整风。
1945年4月,剧社返回三分区,驻唐县稻园。8月,日寇投降后,孙福田任社长,邢野、李劫夫任副社长,和谷岩(曲阳人)任指导员。8月底剧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随执行阻止胡宗南西进任务的部队进军山西。一部分随执行解放唐县、完县的部队行动。10月,两部分队伍返回到唐县,在唐县安庄汇合。11月,冲锋剧社与二分区七月剧社合并,1946年1月, 又与四分区的火线剧社合并,组成华北野战军晋冀纵队(后编为第四纵队)。至此,驻唐县达7年之久的冲锋剧社完成了历史使命,踏上新征程。
唐县人永远不会忘记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冲锋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