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认识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课程只注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中小学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一些方法的讨论,希望能够对中小学正确开展情感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23-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是让受教育者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它相比传统的应试教育,更提倡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个性发展、创造能力和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内容。中小学音乐课程本身就是促进学生感性发展,提高学生情感认识的学科。因此,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
所谓情感,就是人们在面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时候对于该事物的态度体验[1]。情感可以鼓励人们学习和工作,引导人们的认识和行动[3]。可以这么说,情感是人们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本质体现。由于情感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尝试将情感与教育结合起来,这就是目前国内外教育专家普遍倡导的一种教育形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态度、情绪、信念等的关注,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和完美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2]。将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则主要是指学生在音乐课程中,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和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学生通过体会作品中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形成完美人格。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1.学生思想道德得到提高
音乐教育可以将深奥的道理变得充满趣味性、易懂性和新颖性。学生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深刻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规范。音乐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们自觉的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让学生们变成一个思想道德高尚的、纯真的和善良的人。比如,在音乐教学课程中教授《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歌曲,之后通过引导学生表达对歌词的理解来让学生明白做一个拾金不昧的人是多么的高尚,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
2.学生的情感品质得到提高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充满情感的。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的合理安排和巧妙组合将学生引入音乐世界。教师将美妙绝伦的音乐作品通过富有情感的演唱、演奏、播放等手段传递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彩诠释进入到音乐带来的纯真、美好、善良的世界。同时,学生通过体会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而使自身的心灵得到净化,品德得到提升。
3.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愉快的环境可以促进人与人的交往。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愉快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是可以获取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与满足。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不是功利的、有目的性的,而是自由的。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情感氛围内陶冶了心灵,久而久之,学生的心胸变得宽广了,能够去理解包容其他人。并且,学生在愉快的情感氛围中还增强了互相尊重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从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开发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一般来说大脑的左半球与逻辑推理、语言和计算能力有关,它更多的参与抽象思维;而大脑的右边球则与较为复杂的感性认识密不可分。人的潜能的激发是通过左右脑半球共同的作用来实现的。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音乐对人们的智力的促进作用。由于情感主要是通过右脑半球处理的,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则恰恰开发并丰富了学生的右脑半球,致使左右脑半球可以协调工作,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一些方法
(一)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情感
一切情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到的。教师在音乐教授过程中一定要切记将情感还原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浓郁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寻找音乐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体会音乐中那流露出的绵绵情感。比如,教师在教授《送别》这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城南旧事》这部电影,让学生通过与小主人公英子一起哼唱《送别》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二)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要良好建立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不是简单的情感灌输和填鸭。教师在传递音乐情感的时候,要了解并接受每一位学生对作品中情感体会的不同观点。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不同意见和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要紧密相连。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而情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关键因素在于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只有师生的关系建立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顺利进行。而情感交流的顺利进行则对音乐教学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 教师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听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将体会到的乐曲或歌曲中的情感写在本子上,并定期以小组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表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将情感完全的投入进去。
结语:
情感教育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情感教育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小学生通过正确的情感教育,自身的思想道德、内在潜能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积极和有效的开展情感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人格魅力、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引导作用。相信随着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将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耿宇蓉.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6.
[3]刘静.浅谈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情感教育[J].黄河之声,2011(12):69-70.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23-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是让受教育者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它相比传统的应试教育,更提倡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个性发展、创造能力和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内容。中小学音乐课程本身就是促进学生感性发展,提高学生情感认识的学科。因此,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
所谓情感,就是人们在面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时候对于该事物的态度体验[1]。情感可以鼓励人们学习和工作,引导人们的认识和行动[3]。可以这么说,情感是人们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本质体现。由于情感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尝试将情感与教育结合起来,这就是目前国内外教育专家普遍倡导的一种教育形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态度、情绪、信念等的关注,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和完美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2]。将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则主要是指学生在音乐课程中,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和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学生通过体会作品中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形成完美人格。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1.学生思想道德得到提高
音乐教育可以将深奥的道理变得充满趣味性、易懂性和新颖性。学生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深刻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规范。音乐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们自觉的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让学生们变成一个思想道德高尚的、纯真的和善良的人。比如,在音乐教学课程中教授《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歌曲,之后通过引导学生表达对歌词的理解来让学生明白做一个拾金不昧的人是多么的高尚,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
2.学生的情感品质得到提高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充满情感的。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的合理安排和巧妙组合将学生引入音乐世界。教师将美妙绝伦的音乐作品通过富有情感的演唱、演奏、播放等手段传递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彩诠释进入到音乐带来的纯真、美好、善良的世界。同时,学生通过体会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而使自身的心灵得到净化,品德得到提升。
3.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愉快的环境可以促进人与人的交往。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愉快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是可以获取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与满足。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不是功利的、有目的性的,而是自由的。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情感氛围内陶冶了心灵,久而久之,学生的心胸变得宽广了,能够去理解包容其他人。并且,学生在愉快的情感氛围中还增强了互相尊重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从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开发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一般来说大脑的左半球与逻辑推理、语言和计算能力有关,它更多的参与抽象思维;而大脑的右边球则与较为复杂的感性认识密不可分。人的潜能的激发是通过左右脑半球共同的作用来实现的。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音乐对人们的智力的促进作用。由于情感主要是通过右脑半球处理的,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则恰恰开发并丰富了学生的右脑半球,致使左右脑半球可以协调工作,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一些方法
(一)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情感
一切情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到的。教师在音乐教授过程中一定要切记将情感还原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浓郁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寻找音乐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体会音乐中那流露出的绵绵情感。比如,教师在教授《送别》这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城南旧事》这部电影,让学生通过与小主人公英子一起哼唱《送别》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二)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要良好建立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不是简单的情感灌输和填鸭。教师在传递音乐情感的时候,要了解并接受每一位学生对作品中情感体会的不同观点。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不同意见和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要紧密相连。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而情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关键因素在于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只有师生的关系建立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顺利进行。而情感交流的顺利进行则对音乐教学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 教师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听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将体会到的乐曲或歌曲中的情感写在本子上,并定期以小组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表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将情感完全的投入进去。
结语:
情感教育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情感教育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小学生通过正确的情感教育,自身的思想道德、内在潜能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积极和有效的开展情感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人格魅力、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引导作用。相信随着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将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耿宇蓉.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6.
[3]刘静.浅谈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情感教育[J].黄河之声,2011(1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