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孙思邈医德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孙思邈被世界医学界称之为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三大医德名人之一.国内对其医德思想进行研究的愈来愈多。许多专家认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隋唐的统一以及开放的文化交流,佛、道兴盛以及前代医学医德思想经验的积累,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政治经济的发达。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有唐朝的政策和医学教育制度等等.都为孙思邈研究医学、继承以前历代医家优秀的医德传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素称礼仪之邦,在许多古代文化典籍中,都充满了道德礼义的论述,因此,孙思邈医德思想也是在继承古代精神文明之大成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腾晓东对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论述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中内涵了儒家的“医乃仁术”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及佛家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思想这三个方面.认为“大医精诚”篇中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道德观,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成就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
冷其林认为,孙思邈在“大医习业”篇中说“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灼龟五兆,《周易》六壬”以及“知仁义之道”、“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谈老庄,不能任其体运”等等。虽寥寥数语.已可看出孙思邈一贯以仁义为重、慈悲为本的儒释道思想。也有学者认为清心寡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好生恶杀和因果报应等儒、道、释思想的混杂语并不是孙思邈的发明,早在东汉年间就已提出,孙思邈把它继承和发展并作为“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戒律。
韩智道认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以大医的标准,从“志”、“体”、“法”三方面对医生行医所应具备的医德作了全面的论述。“志”即医生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大医之“体”即大医行医时的体态、风度,在为医之“法”中,孙思邈强调医生行医的方法.并概括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为:志存救济,勿念得失:专心诊疗、拯救病人;态度端庄,切忌炫耀自己,訾毁他人,不得挟术牟财:博极医源.精通医源等对待病人、同道、教育几个方面。持相似观点的论文还有《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浅议》。
薛公忱认为.孙思邈医德高尚.言行一致;他终生专一于医,不慕权势富贵:谦虚好学,博极医药之源;以济命扶危为己任,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心赴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尊重同道,扶掖后学。郭瑞华、周保国等大致都从孙思邈热爱医学,仁慈为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誓愿普救,勇于献身;淡于名利,为医清廉;不畏艰险,一心赴救;不分贫富,普同一等;视人如己,待患如亲;省病诊疾,纤毫勿失;谦虚谨慎,尊重同道;举止端庄.谈吐适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论述。
纵观上述学者们对孙思邈医德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渊源和了解他所受儒、道、释等宗教思想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认为孙思邈制定了中国传统医德的新规范,给后世各代医家以绳墨的作用。孙思邈的医德不单单只来源于儒家、道家或佛家。而是对各家文化吸收消化之后的综合运用.正是其文化的多源性,才造就了孙思邈医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孙思邈医德思想及其内涵
孙思邈在“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中明确指出了要成为大医应该和必须要做的学习和行事准则,并且把医术的精湛融入于医德之中.这就为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主要体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序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这两篇中。他认为作为身负救死扶伤重任的医生,只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治病救人的美好愿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术亦为德的医德理念
孙思邈把精湛的医术也看成是医德高尚的一种表现,因为高尚的医德会鞭策医者不断的提高诊治水平,反过来再促进医德的发展,医德和医术是相辅相成,互相提升,密不可分的关系。精与诚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必须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不断的提高医学素养.将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理想效果。这种思想来源于《周易·乾》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孙思邈认为只有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才能够拥有精湛的医术来为百姓解除疾苦。
首先,要用心精微。古代的经方高深精细,须用心研习,当今的疾病又非常复杂多变,所以在诊治是要非常用心、专注。
其次,要有高人传授,即神授。因为得道的高人懂得天地人相通的道理,可以传授为医者高深的知识,让医者在复杂的疾病面前.准确诊治以救人性命。
再次,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因为要想成为大医。必须熟悉各种医药学典籍和著名医药学家的经典著作,并会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还要精熟灼龟五兆、《周易》六壬等,更要涉猎群书。绝对不能学习几年医学就认为没有自己治不了的病。还不能道听途说.认为已经完全掌握医学的规律。
(二)医德观的体现
1.高尚的志向
孙思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把救人作为自己的天职。不论对象是谁,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是有人需要救治就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一心救治。这种思想,既有《论语-述而》中的“仁以为己任”的思想,也有《道德经》中“圣人无私”、“圣人无藏”、“既以为人,既以与人”的无私观念,更有佛教中的“仁慈”、“侧隐”之心。
第一,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要求医生对待病人要专心致志,一视同仁,像佛一样不能有世俗的观念。孙思邈的这种“有治无类”的观念也来源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第二,“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勿避峻嵘、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就是不要考虑自己利益的得失,要一心为病人。第三,不用活物入药,孙思邈认为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动物跟人一样求生存,爱惜自己的性命。第四,看到“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的病人.要有怜悯之情.不得有厌弃、不快的思想。 2.良好的风度
孙思邈指出:“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胶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效,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强调作为大医要有修为,仪表要庄重,排除杂念,心无旁骛。因为医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可轻率行事。孙思邈还嘱托出诊时:“到病家,纵缔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意思是到了病人家中,把一切与诊病治病无关的东西都视为无。可以看出孙思邈的这一要求有《论语·颜渊》中的“子日,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也有《庄子·德充符》的:“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和《庄子·天地》中的:“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的观念。
3.去恶向善的为医准则
孙思邈指出:“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育也。”认为作为医者要驱除自身的各种不良习气,要行事严谨、态度庄重,不能论人是非.更加不能骄傲自满.诽谤其他医生.他的这种尊重同道。谦虚谨慎的作事方法.多被后世医家所效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就是要求人含蓄谦卑,不露锋芒,求同存异,消解纷扰,混同尘世的意思。又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过“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劝诫人们不要自我显扬、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炫耀、不要自高自大.因为只有保持虚怀若谷的胸怀,才能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才能更加地充实自己。这也反映了《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的:“上德若谷”的思想。
在具体医疗实践运用中.孙思邈还提出了一句珍贵的名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指导医生们在治疗疾病时,不仅须要小心翼翼,周密谨慎.而且还要大胆果断.毅然能决;在具体治疗时.须灵通圆活.随机应变,而在医者的行为方面,又须端方正直,认认真真地恪守医德准则,不可稍有偏离。他这一胆大心细,智圆行方的告诫.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辩证法思想.赢得后世医家的普遍推崇。
三、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价值、意义及影响
孙思邈的医德思想的是多层次的,他要求医者要精勤不倦、博及医源和广泛涉猎群书,既要精通医学也要熟识经、史、子、集中的著作.同时还要有“诚”——即医德要高尚。一切以为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具体说是要有高尚的医德志向,还要有庄严的态度、宽阔的心胸,更要有谦虚谨慎的行事方法。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是他对生命的至高无上理念的发挥。正是重视生命的原因.所以对医者们严格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尽一切可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大医精诚”之所以为后世学者推崇倍至就是因为它“真”,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庄子·渔父》)
孙思邈在重视生命、重视医德、重视教育的思想下,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比较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医学伦理学概念、规范和要求的医学家.在他的医德思想影响下和他所倡导的医学道德基础上。历代医学家都把高尚的医德作为医生首要的、不可缺少的品质.而且不断地予以充实和发展,可以说孙思邈是我国古代医学伦理学的奠基人。
孙思邈被世界医学界称之为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三大医德名人之一.国内对其医德思想进行研究的愈来愈多。许多专家认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隋唐的统一以及开放的文化交流,佛、道兴盛以及前代医学医德思想经验的积累,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政治经济的发达。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有唐朝的政策和医学教育制度等等.都为孙思邈研究医学、继承以前历代医家优秀的医德传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素称礼仪之邦,在许多古代文化典籍中,都充满了道德礼义的论述,因此,孙思邈医德思想也是在继承古代精神文明之大成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腾晓东对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论述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中内涵了儒家的“医乃仁术”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及佛家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思想这三个方面.认为“大医精诚”篇中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道德观,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成就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
冷其林认为,孙思邈在“大医习业”篇中说“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灼龟五兆,《周易》六壬”以及“知仁义之道”、“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谈老庄,不能任其体运”等等。虽寥寥数语.已可看出孙思邈一贯以仁义为重、慈悲为本的儒释道思想。也有学者认为清心寡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好生恶杀和因果报应等儒、道、释思想的混杂语并不是孙思邈的发明,早在东汉年间就已提出,孙思邈把它继承和发展并作为“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戒律。
韩智道认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以大医的标准,从“志”、“体”、“法”三方面对医生行医所应具备的医德作了全面的论述。“志”即医生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大医之“体”即大医行医时的体态、风度,在为医之“法”中,孙思邈强调医生行医的方法.并概括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为:志存救济,勿念得失:专心诊疗、拯救病人;态度端庄,切忌炫耀自己,訾毁他人,不得挟术牟财:博极医源.精通医源等对待病人、同道、教育几个方面。持相似观点的论文还有《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浅议》。
薛公忱认为.孙思邈医德高尚.言行一致;他终生专一于医,不慕权势富贵:谦虚好学,博极医药之源;以济命扶危为己任,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心赴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尊重同道,扶掖后学。郭瑞华、周保国等大致都从孙思邈热爱医学,仁慈为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誓愿普救,勇于献身;淡于名利,为医清廉;不畏艰险,一心赴救;不分贫富,普同一等;视人如己,待患如亲;省病诊疾,纤毫勿失;谦虚谨慎,尊重同道;举止端庄.谈吐适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论述。
纵观上述学者们对孙思邈医德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渊源和了解他所受儒、道、释等宗教思想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认为孙思邈制定了中国传统医德的新规范,给后世各代医家以绳墨的作用。孙思邈的医德不单单只来源于儒家、道家或佛家。而是对各家文化吸收消化之后的综合运用.正是其文化的多源性,才造就了孙思邈医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孙思邈医德思想及其内涵
孙思邈在“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中明确指出了要成为大医应该和必须要做的学习和行事准则,并且把医术的精湛融入于医德之中.这就为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主要体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序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这两篇中。他认为作为身负救死扶伤重任的医生,只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治病救人的美好愿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术亦为德的医德理念
孙思邈把精湛的医术也看成是医德高尚的一种表现,因为高尚的医德会鞭策医者不断的提高诊治水平,反过来再促进医德的发展,医德和医术是相辅相成,互相提升,密不可分的关系。精与诚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必须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不断的提高医学素养.将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理想效果。这种思想来源于《周易·乾》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孙思邈认为只有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才能够拥有精湛的医术来为百姓解除疾苦。
首先,要用心精微。古代的经方高深精细,须用心研习,当今的疾病又非常复杂多变,所以在诊治是要非常用心、专注。
其次,要有高人传授,即神授。因为得道的高人懂得天地人相通的道理,可以传授为医者高深的知识,让医者在复杂的疾病面前.准确诊治以救人性命。
再次,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因为要想成为大医。必须熟悉各种医药学典籍和著名医药学家的经典著作,并会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还要精熟灼龟五兆、《周易》六壬等,更要涉猎群书。绝对不能学习几年医学就认为没有自己治不了的病。还不能道听途说.认为已经完全掌握医学的规律。
(二)医德观的体现
1.高尚的志向
孙思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把救人作为自己的天职。不论对象是谁,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是有人需要救治就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一心救治。这种思想,既有《论语-述而》中的“仁以为己任”的思想,也有《道德经》中“圣人无私”、“圣人无藏”、“既以为人,既以与人”的无私观念,更有佛教中的“仁慈”、“侧隐”之心。
第一,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要求医生对待病人要专心致志,一视同仁,像佛一样不能有世俗的观念。孙思邈的这种“有治无类”的观念也来源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第二,“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勿避峻嵘、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就是不要考虑自己利益的得失,要一心为病人。第三,不用活物入药,孙思邈认为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动物跟人一样求生存,爱惜自己的性命。第四,看到“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的病人.要有怜悯之情.不得有厌弃、不快的思想。 2.良好的风度
孙思邈指出:“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胶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效,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强调作为大医要有修为,仪表要庄重,排除杂念,心无旁骛。因为医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可轻率行事。孙思邈还嘱托出诊时:“到病家,纵缔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意思是到了病人家中,把一切与诊病治病无关的东西都视为无。可以看出孙思邈的这一要求有《论语·颜渊》中的“子日,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也有《庄子·德充符》的:“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和《庄子·天地》中的:“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的观念。
3.去恶向善的为医准则
孙思邈指出:“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育也。”认为作为医者要驱除自身的各种不良习气,要行事严谨、态度庄重,不能论人是非.更加不能骄傲自满.诽谤其他医生.他的这种尊重同道。谦虚谨慎的作事方法.多被后世医家所效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就是要求人含蓄谦卑,不露锋芒,求同存异,消解纷扰,混同尘世的意思。又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过“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劝诫人们不要自我显扬、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炫耀、不要自高自大.因为只有保持虚怀若谷的胸怀,才能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才能更加地充实自己。这也反映了《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的:“上德若谷”的思想。
在具体医疗实践运用中.孙思邈还提出了一句珍贵的名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指导医生们在治疗疾病时,不仅须要小心翼翼,周密谨慎.而且还要大胆果断.毅然能决;在具体治疗时.须灵通圆活.随机应变,而在医者的行为方面,又须端方正直,认认真真地恪守医德准则,不可稍有偏离。他这一胆大心细,智圆行方的告诫.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辩证法思想.赢得后世医家的普遍推崇。
三、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价值、意义及影响
孙思邈的医德思想的是多层次的,他要求医者要精勤不倦、博及医源和广泛涉猎群书,既要精通医学也要熟识经、史、子、集中的著作.同时还要有“诚”——即医德要高尚。一切以为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具体说是要有高尚的医德志向,还要有庄严的态度、宽阔的心胸,更要有谦虚谨慎的行事方法。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是他对生命的至高无上理念的发挥。正是重视生命的原因.所以对医者们严格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尽一切可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大医精诚”之所以为后世学者推崇倍至就是因为它“真”,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庄子·渔父》)
孙思邈在重视生命、重视医德、重视教育的思想下,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比较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医学伦理学概念、规范和要求的医学家.在他的医德思想影响下和他所倡导的医学道德基础上。历代医学家都把高尚的医德作为医生首要的、不可缺少的品质.而且不断地予以充实和发展,可以说孙思邈是我国古代医学伦理学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