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异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异化问题在马克思的多部著作中都有所提及。其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是从历史的维度展开,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里,他则是从人本的维度来说明。笔者结合马克思的其他著作针对经济领域里劳动异化的四种表现形式,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异化;劳动;类本质;人
  一、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一)劳动者及劳动产品的形成
  中世纪后,由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贸易交换活动迅猛发展,在初期的城关市民中诞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必然要取代旧生产关系去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的产生都必将伴随着另一个与之相对立的阶级产生。随着自由竞争的日益激烈,一部分人拥有或拥有较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另一部分人则没有或拥有较少。那些拥有生产、生活资料的人为了拥有更多,便办起工厂,雇佣工人为自己劳动。另一部分没有生活资料的人,为了自己和后代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必须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提供劳动。
  自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以来,劳动产品自身的价值意义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的意义。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固化的劳动,劳动产品无非就是劳动者为了得到仅供自己和后代生存而不得不牺牲健康和生命而创造的。劳动产品身上集中体现了血淋林的剥削关系,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说:“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1]
  (二)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异化的表现
  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本应不与除劳动者之外的他人有任何关系。但事实上,在以资本为逻辑的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异化。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反倒属于没有付出劳动的他人。
  马克思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
  (三)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最终归属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永远都是与资本家斗争中的输家。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规律。这里笔者从社会的三种发展状态来探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最终归属问题。
  1.生产力活跃期
  在社会生产力活跃期里,劳动产品和资本都是处在不断积累过程中。因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显著提高,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资本家需要大量的工人为他资本的不断增值服务,劳动者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唯一有利的状态。资本家为了积累更多的资本,必然会采取措施来吸引工人为自己生产更多的产品,例如加工资。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且导致资本的积累,从而使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异己的东西与工人对立。同时,工人也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更多的工资,不得不牺牲自身的健康和自由以及精神上的兴趣与愉悦,替资本家卖命。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劳动者必定要牺牲一部分人的生命来成全另一部分人。相应地,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劳动产品也被疯狂生产。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劳动产品的生产过剩。
  2.生产力低靡期
  在社会生产力低靡期里,整个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力发展失去活性。在这个时期,劳动者受到了最大的剥削和压迫。首先对于资本家来说,由于市场不景气,不会投入过多资本用于生产,也不会大量雇佣工人,甚至会解雇一部分工人。而对于工人来说,由于资本家不需要投入大量生产,也不会因为资本的增殖而争夺自己,那些身体条件差的、技术能力弱的工人,自然被那些身体健康的、技术能力更全面的工人淘汰,从而沦为乞丐或饿死。最终,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劳动者的生活日益穷苦,有一部分人被减少工资,有一部分人丢掉工作,最悲惨的便是因没有任何生活资料,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满足不了的人。
  3.生产力饱和期
  在社会生产力饱和期,生产力发展到顶点。由于生产力和社会财富都没有增长的空间,资本家也就没有必要再加大生产的力度,市场需求和供给基本相当,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当社会资本达到最大化时,虽然资本家可以获得最大的私人利益,但对于工人来说则是不变的贫困。马克思认为这种状态是国民经济学最喜爱的状态。但同时,工人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必须要忍受资本家运用一切手段剥削他们的劳动产品,将他们的工资降低到仅能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劳动者在这个时期面临着工作同伴的竞争,时刻保持较高的优势维持工作状态,以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
  (一)劳动和资本的关系
  劳动的行为结果就是劳动产品。马克思已经论证了劳动者与他产生的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既然其结果发生了异化,那么它的劳动过程势必也是存在异化的。要理解劳动者和劳动的异化首先应该把握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资本只有通过工人的劳动过程才能实现增殖。劳动作为资本的工具,受资本的利用和支配。马克思说:“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利。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3]然而,工人则需要付出劳动才能够从资本家那里得到微薄的工资去购买生活资料以维持正常的生存需要。
  (二)劳动者与劳动异化的表现
  马克思在手稿当中全面地阐述了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表现。简言之,劳动不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是非自愿的且不属于劳动者的活动。
  (三)劳动者和劳动异化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失去光明的前途,竟沦为人们的生存手段。劳动竟能够不依赖其主体发生异化,使劳动者失去了他作为真正人的机能,却自由自在的运用着他的动物机能。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使劳动者和资本家的生存及生活状态有着本质区别。劳动者深受其害,越劳动越困苦。资本家深受其利,越休息越富有。劳动者和劳动异化,将会让劳动者痛恨劳动,但又不得不参与劳动。而劳动本身则失去了价值。   三、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
  (一)类本质的内涵
  类本质是区别于动物的,人的本质。结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分析,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客观存在,应在社会关系的维度来理解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主要是意识和实践,人具有这种特有的类的意识、类的实践。人不是动物性的本能的存在,而是自我意识,自主创造的能动的存在。人的类本质在于,人不仅能够生产劳动产品,人自身还能够改造大自然。动物仅仅能够生产自身和后代所需的东西,而且仅是直接的生产。而人不仅可以直接生产东西,还能够间接地生产自己观念和意识形成的东西,生产为一切物、生物、人所用的能力。这里是放到劳动视域里探讨的类本质的异化。
  (二)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表现
  人只有在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区别于动物的真正的人。也就是人在运用动物机能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是人,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感觉自己是个动物。[4]劳动者每天重复着枯燥乏味的生产活动,甚至吃喝穿住都受到严格的限制,肉体和精神上在长期的压迫下形成动物的惯性。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活动都被异己的劳动本身所掩盖,更不要提人的其他高级需要了。生命活动的机械化与精神世界的虚无将伴随着他们,直到他们生命的终结。在异化劳动中,人的对象性的生活支配了人的自我意识,将人的本质变成了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这就让有意识的能动性的人与仅有本能生命活动的动物没有区别了。
  (三)劳动者与其类本质异化的结果
  类生活本应该是目的,不应当贬低为是手段。人丧失了他作为类存在物的特性,丧失了自我意识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变成了失去了类本质的动物。异化劳动夺取了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把人具有的优点转变成了缺点。这是人的自我异化。劳动者自己的身体,他的无机身体—自然界,他的实践活动,都存在于他之外。对于劳动者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持续。而生活的意义则在于长时间的持续。劳动者不断地在资本的支配下牺牲身体和自由,最终成为资本的奴隶。
  四、人与人的异化
  (一)如何理解人与人
  人同其劳动产品、其劳动本身、其类本质发生异化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人与自身。劳动者劳动过程中,他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占有他劳动产品的他人。第二,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来体现的。马克思将人放到社会关系的维度来理解,他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不是直观的抽象的人。马克思认为,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5]因此,既然人与自身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人与他人也会因此发生异化。这种异己的力量始终占有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且与人相对立存在。
  (二)人与人异化的表现
  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是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一个异己的敌对的,不依赖与他的人。劳动不是自觉自在的自我活动,而是受制于他人,为他人服务的活动。人的身体,意识,实践以及人改造的自然界都不属于人本身,而是存在于他之外。人在劳动中对劳动产品的占有权,人在劳动中应该享受到的乐趣与快乐,劳动活动本身都完全被一个异己的他人所占有,并且受这个不劳动却享受生活乐趣的他人所统治。马克思说:“正像他使他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6]
  (三)人与人最终的归属
  劳动者占有越来越少的生活资料,被迫放弃乐趣和自由从事劳动,失去人的类生活。而那些不劳动的人则充分享受劳动产品、享受生活乐趣,并掌控社会生活、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越懒惰的人得到的越多,越勤快的人得到的越少。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劳动者的痛苦与资本家的乐趣、劳动者的受制与资本家的控制是相统一的。在固有的社会制度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普遍的社会规律。人被当作资本的工具,受资本主宰。完全丧失人所应该具有的个性、自由。人应该是自主自觉的价值主体,所以只有消灭资本,以上的四种异化形式才能得到解除,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得到解放,人也就能实现自主自由的活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其他文献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郭二庄社区管理中心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创
本文分析了科研院所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科研院所基层党建工作的途径进行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等院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河北农业大学坚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
简述了中国沿海城市租界区的历史背景,对沿海城市殖民时期的历史街区改造的原则与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并以天津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改造要点及建议,对类似历史街区改造有借鉴作
结合工程概况,确定了机械洛阳铲成孔的施工方案,分析了机械洛阳铲的结构和应用优势,介绍了机械洛阳铲成孔桩的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总结了该技术的应用特点,指出该技术具有良好的施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很多老区的优势,不少老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由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
对塔吊型号、施工进度、作业环境、地下室宽出主体情况等塔吊布置的一般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沿海软土地基的台风、基坑开挖影响和深大地下室条件下塔吊布置特殊问题,并
宣堡镇分会的扶贫工作,只是全镇扶贫攻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我们重在发挥扶贫小组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取得了一点点成绩。我们在发展志愿者工作上,有一些心得
论述了建筑结构分析的一般步骤,通过对其基本原因的阐述,分析探讨了超静定结构、近似方法、计算分析等建筑结构的分析方法,指出分析的标准程序是考虑建筑物的线弹性反应,分析
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凝聚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生产实践,是党对共青团的要求,也是企業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分类引导青年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团章》明确规定,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