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看短视频现象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PT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观看短视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娱乐方式,它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载体,短视频的流行是当代美学走向生活的典型表现,其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给美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此同时,在审美文化理念转变的背景下,短视频流行现象的背后,我们面临着重构审美文化的时代挑战。
  关键词:短视频;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特征;审美转型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媒体传播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短视频作为“互联网+”的新兴产物,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深受大众追捧,更是出现了“南抖音、北快手”的用户分层说,可见短视频在大众中的深入程度。回望人类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移动计算技术所推动的革命正飞速发展,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具颠覆性的技术。”[1]而短视频作为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也将会在5G时代高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增强了科技的存在感,当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快感,充分体现个性的时候,其展示出的弊端亦是显而易见的。短视频面向普通大众,其生产门槛低,内容泛娱乐化、碎片化的特性日益凸显,使人们的文化审美方式和艺术思维模式发生转变。正如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科技与文明的关系:“在和平时期,反而是科学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匆忙和不安定。科学没有让我们从那些必须要完成的单调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由此可以看到,对科技悖论的担心正给社会带来了新的焦虑。因此本文以短视频为基点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分析短视频的审美特征及审美转型,并在最后对社会的审美文化构建进行展望。
  一、短视频的审美文化特征
  (一)虚拟的“真实”
  毋庸置疑,新媒介的发展使得美学趣味和生活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媒介的连接作用让艺术向人们的生活靠近,使生活充满审美趣味。然而,短视频所呈现的现实并非绝对真实,大部分受众在短视频制造的虚拟时空中逃避现实,或者说虚拟化的技术容易使得一些人在虚拟时空中迷失自我。超越时空与非真实的审美体验让受众得到短暂的快感,但却始终难以摆脱现实与虚拟的对立。而这种约束状态正大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短视频的内容看,真假难辨。这些火爆的短视频后面是人们一味地模仿和跟风,有些人甚至用无底线的身体表演以赢得关注度。这种表现方式在展现自我的时候缺乏创新和最真实的自我表达。文化是由人、社会、自然构成,三者缺一不可。然而,现在的网络文化更多体现的是前两种元素,缺乏“自然”。当然,笔者在这里讨论的并非物理概念上的自然,而是人们内心与生俱来的本真和精神,也是道家文化所倡导的“自然”。如果缺少了对本真的释放,内容就会愈发地显得贫瘠、空洞。大多数人盲目跟随、人云亦云,人们自然会与最真实的自我脱钩,呈现出来的只是虚拟的“真实”。虽然短视频的出现让人们宣泄的方式多样化了,但同时也让人们的情绪更倾向于浮躁。在这包含着无数可能的时代里,人类的命运已经与科技紧密相关。科学技术让人类感受到世界的日新月异,但同时也使得人类的个性趋于平庸化。人类内在的精神和真实的个性之美正被时代消解,逐渐成为躲在屏幕背后的“虚假人”。在东方世界中,庄子有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揭示的就是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这一真理。而西方近代哲学更是呼吁追求探索事物的原初状态。康德的理性主义达到顶峰之后,纷至沓来的是一群呼吁回归生活的“非理性的人”。我们看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哲学家们的哲学观都饱含着人文关怀。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任何其他形式的美都是经过包装的、虚假的,即使表面再吸引人,也不过是一种庸俗的假象,终究会被遗忘。只有最真实的美,才会永不褪色。因此我们倡导的是在短视频平台中展现最真实的个性、最自然的真性情。如果每个人都在屏幕里塑造所谓的“人设”,那么人类就会成为互联网的傀儡和附庸品。
  (二)匿名的“狂欢”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在1974年提出“弱连接”这一社会关系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强连接”,这是指与亲人、朋友、同事等稳定却范围有限的社会关系。而“弱连接”则是另一种更为广泛但沟通和互动机会较少的社会关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短视频构建的交流空间和社交平台一样,是一种匿名的娱乐,其审美主体的参与关系无疑处于“弱连接”的社会关系中。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间的弱连接关系构成匿名性和跨时空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审美主体实现了物理空间的分隔。在“弱連接”的社会关系中,容易形成去个人化、群体性的审美文化。这样的审美理念无形中弱化了审美主体的个人化特征,消解了审美主体的身份真实性。所以用户看到的短视频展示中出现的生活情景、样貌面容、思想感悟等大多有着一定程度的迷惑性。短视频的流行让人们有更多精神娱乐,但是往往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流量表现自我,甚至有人还为了博取关注而编织谎言。而其所倡导的“记录生活,记录美好”其实更多是匿名交流空间下的大众“狂欢”。
  (三)“娱乐化”
  人的精神生活是相对物质生活而言的,也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上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两个文明在总体上是互相适应地发展的,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在融媒体时代,无论是微信、QQ、微博这些社交软件还是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播放平台,线上的大多数产品都是无组织、过于碎片化的。它们缺乏产品铺垫,更注重提高短期满足感,如此便导致用户难以获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甚至加重虚空感。表面追求娱乐、快感和享受是审美生活化泛滥的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艺术被减弱,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结果。另一方面,短视频的流行不单是互联网的时代产物,也是物质主义、商业化潮流席卷天下的结果,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在此情形下,大多数现代人会感到困惑、苦闷、彷徨。科技丰富了人类享受精神生活的途径,也暴露了他们精神的弊病。正如理查德·舒斯特曼说道:“为了维护自我,人还应当忘掉它并向别处张望。为保证、振作并且甚至加深注意力的集中,人还需要分散它;否则,注意力就会令其疲倦并且由于单调乏味而变得迟钝。”[2]这体现出在科技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容易趋向娱乐化,审美转移到对视觉的消遣、身心的休闲娱乐上,进而就会使社会所提倡的“精神至上”的价值观呈现出弱化趋势。   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选择。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聊天软件、购物平台等大大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看似比过去丰富了。各种社交平台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形式多样化的背后是内在精神的贫瘠。看似得到满足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变得空虚颓靡。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年轻人面对的娱乐方式和利益诱惑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博取眼球、哗众取宠者。当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表达和释放的时候,已在不觉间迷失自我,情感空虚、理想丧失、社交恐惧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出。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被现代科学技术侵吞,内心逐渐变得冷漠和机械化。所以如果不重新审视内心的需求,人们会如同傀儡一般。在互联网发展势头不可阻挡的今天,很多的平台早已远离初心,而与利欲接轨。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我们呼吁精神生活的回归、本我的回归。短视频传播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娱乐性的内容,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
  (四)“碎片化”
  “碎片化”也是短视频典型的审美体验。这是由碎片化生活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对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反映。短视频一直以其“短”的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以抖音、快手为例,它们推送的时间一般设定在15秒左右,通过观看短视频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如坐乘地铁、排队等候等)轻松便捷地进行娱乐。但在进行审美活动过程中绝大多数受众却不会因为一段短视频的终结而结束审美活动,而是沉浸于刷视频的快感中。在讨论“碎片化”的时候,时间上的“碎片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还有空间和信息传递的“碎片化”。人们刷短视频的时候呈现出“泛空间化”的审美体验,也就是受众在不同的场景进行审美活动时,其审美体验没有得到破坏。如当一个人在地铁上观看短视频,当出地铁时,空间已经发生变化,但是他的审美体验因为视频的“短”而保持完整。审美空间的实时更换,使得短视频呈现出空间的“碎片化”。最后是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因为短视频时长限制,其呈现的内容是有限的,因此容易导致受众在进行审美体验过程中的信息接收不完整。更有甚者故意断章取义截取碎片视频来迷惑受众,达到引导舆论走向的目的。当今社会,短视频的力量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应该不断优化与整合短视频内容,以达到较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推动短视频向社交型信息载体发展。
  二、短视频构建的新时代审美方式
  (一)短视频的审美转型
  科技的发展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展现具有个人风格的一面。随着新媒体取代旧媒体以及消费文化的变化,人类对“美”的理解更加呈现出多元化,“审美”这一词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领域,而是与日常生活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美学中把该现象称为“生活美学”,即“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日常生活化”。短视频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做出精准的推送,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在平台上,涌现出各型各色的“网红”,他们以搞怪、帅气、美艳、多才多艺等特色吸引着受众,引发了一代年轻人的追捧热潮。在此影响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在传统的审美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崇高感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媒体融合语境中审美文化的日常生活化。
  短视频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成长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内容的生产和传播都体现了生活美学的内涵,它让人们更近距离地欣赏艺术,有了更多创造生活艺术的权利。李泽厚在谈论“美”与生活的关系时讲到:“美就是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3]审美观的时代性决定了它不会一成不变,现代人的审美观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但对审美自由和个性的过度强调,往往很容易将生活视作美学,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生活美学是相对于传统美学而言的,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普及和消费主义的流行,“生活”一词与美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费瑟斯通说:“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务或平庸现实,都可归于艺术之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是审美的”[4]“任何东西都可以以审美的态度来欣赏,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物。”也正因为将生活美学划分得过于狭隘,导致了生活美学的简单化与表面化,甚至娱乐化、庸俗化。短视频的流行正上演着对于科技悖论的担心,人们越来越扭曲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为社会带来了新的焦虑。
  (二)文化价值体系被消解
  短视频这几年的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文化认同。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5]短视频的流行使得现代人的个性确实有了更多的释放空间和途径。不管是精心经营的“网红”还是仅作为受众的素人,或是纯粹记录生活的路人,这些用户都遵循着移动互联网自由、平等、开放的共同文化理念。但是也因为在短视频中,人们处于流动的状态,接受的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息体系。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也形成了用户们新的价值选择模式。短视频体现的文化价值体系秉承开放的理念,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大不相同。因此短视频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消解传统的价值体系与文化认同。并且短視频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与强大性,生产标准门槛较低,进而导致了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价值体系的复杂化。最后就是大部分人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面对缺乏统一信息权威,无法筛选的庞大的信息来源,最终导致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偏差。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特征。短视频碎片化的叙述话语传播模式颠覆了传统媒介所具有的主流精英话语优势。在消费型社会中,人在精神层面倾向于对商品的崇拜与迷恋,造成现代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短视频带来的多元化语境造成了现代人价值的选择困惑,使人的价值选择呈现出不确定、无中心的特点。因此,在传统和现代的之间,如何做好价值选择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发展短视频与美学的良性互动
  不可否认,科技给时代带来了便利,网络平台繁荣也是社会文化繁荣的一种象征。但是在网络自媒体时代该如何审视内心的精神诉求,如何回归自然和本真自我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人人都手持麦克风”的社会,人们在自媒体平台表现自我的同时也要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自我。物质文明的发展使得现代人有了更丰厚的物质享受和更多样的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现代人却没有因此得到最真实的心灵解放与灵魂自由。现代人在表现自我之后,更多地去关注自媒体平台上的点赞、关注、评论数的时候,他们无形中已经被束缚在科技发展的“谎言”中。流动虚幻的信息让现代人也迷失在信息和欲望之中,和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重新审视自我、正视自身发展需求是现代人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正确选择。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科技已经融入人类生活,人们的满足欲借助某些平台得到满足。在今天,媒介也发生着急剧变化,新媒体不断取代旧媒体,从2G到5G,信息世界瞬息万变,人们可以将穷尽一生都没办法亲身体验到的事物摆到眼前。媒介的变革不但改变了信息传播结构和媒体的运作机制,而且也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和人们精神思想的形成。大众的日常审美的美学内涵也由此发生着重大改变。当前短视频所表现出来的娱乐方式显然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强势文化。在现代人越来越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缺乏对信息深度的挖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用更多的人文精神来拓展话语疆域以重构短视频媒介的美学信息及精神内涵。“作为一种社会成规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在现代传播媒介视野下的变异与重构,与媒介的影响力是密不可分的。现代传播媒介的强力挤压,迫使文学与文学理论主动/被动、有意识/无意识地改造自己以适应媒介时代的生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随着文化传播从传统传播到现代传播的变革,文学与文艺学也必然面临着重构的问题。”[6]短视频文化的审美特征的最大特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这是未来美学的发展趋势,它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美学形态。在网络影响下,我们应积极引导社会大众进行健康的审美活动,充分利用技术、依托人文价值,制衡审美的感官化与虚拟化,构建短视频与美学的良好互动,进一步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文化,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融媒体时代充分展示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塞勒.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邹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9.
  [2]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M].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6.
  [3]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研究提纲) ——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J].哲学研究,1956(5):43-73.
  [4]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9.
  [5]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7.
  [6]张邦卫.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69-370.
  作者简介:许华容,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写作学。
其他文献
目的筛选并评价血清循环微小RNA(micro RNA,mi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诊断价值,以期为AMI的诊疗提供新的生物
对梅钢250吨转炉氧枪喷头损毁进行原因分析,优化了氧枪喷头的设计参数,将原6孔喷头优化为“5+1”孔喷头,进行了生产实践。转炉冶炼过程的喷溅和返干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喷溅渣
对处于时间窗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最有效的再灌注方式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也增加了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一定要针对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风险把控策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风险的概念  综合来看,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往往都是由内部审计和审计风险这两部分构成的。单就内部审计来说,是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都会使用的一种审计方法。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可知,
针对土地的勘测工作,不仅基于勘测人员自身专业素养,还需要配合相应的技术进行优化管理,以便提升土地勘测的精度以及准确性,勘测定界本身就是一项严谨且需要极强专业性的工作。现代化的土地勘测定界工作需要借助GPS RTK技术,加强工作中的准确度,保障勘测数据的优化提升。
随着沈阳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快速提升,人们对拥有美好物质文化的生活更加向往。但不可否认,在城市快速的规划更新下,沈阳城中仍存留有大量被“老、破、小”
本文结合近年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对“行动方案”制定和推进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要点进行分析。
油料的加注、发运是油库保障作业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用油装备加油、运加油装备发油过程信息化程度不足、信息兼容性低等问题,设计了通用型加油控制器,并构建了基于加油控制
高等院校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研究并采取措施应对,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及专家调查,构建高等院校工程审计风险评
The mechanism of oxide inclusions in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in the very-high cycle fatigue(VHCF)regime was clarified by subjecting bearing steels deoxidize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