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宋代交子是中国出现最早的纸币,明朝所使用的纸币是“大明宝钞”,然而宝钞从发行到流通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纸币制度崩溃,纸钞退出流通。其实大明宝钞从洪武八年(公元1368年)发行以来直到明末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才真正退场,在这二百多年间有不少官员、学者对纸币的流通作了探讨,一些思想家对纸币的流通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定之、叶子奇、陈瑛等。本文主要从纸币发行、流通和管理三个方面分析评价明朝思想家对当时纸币制度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纸币制度;流通规律;思想研究
一、对纸币发行的认识
(一)叶子奇对纸钞发行的认识
明初著名学者叶子奇认为,纸币的发行要像盐引、茶引一样,只有随时可兑现,才能畅行。因此,他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建立钱库,贮钱若干,作为“钱引”;然后由富室根据“钱引”数量印发钞币,“引至钱初,引出钱入,以钱为母,以引为子,子母相权。” 这一建议旨在由政府与民间根据准备金的多少来控制纸币发行量,非常具有前瞻性,可惜当时明朝当局没有采纳,没用针对性地改进。众所周知,货币发行准备金是货币制度中一项必要项,缺少发行准备金作基础,纸币的发行没有任何保障可言。而这正是大明宝钞的致命缺陷,如果有准备金作保障那么纸币的发行与回笼也许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币值也会尽量稳定。
(二)刘定之控制纸币发行量的思想
对纸币发行的认识,正统年间翰林学士、礼部左侍郎刘定之认为大明宝钞贬值的原因是发行数量过多。在控制纸币发行量这一问题上,他十分欣赏宋代分界发钞的办法。他说:“欲酌贵贱之中……必如宋之法,外路以钱会中半而解发,民间以钱会中半而输纳科也。散之无节则大贱,必也如宋之法,三年为限而造一界,一界之数无过百万可也。”当然宋代分界发钞也没有阻止钞币贬值,究其根本原因是一界比一界加大发钞量。光从分界发钞的方法来讲,刘定之是比较赞成的,他反对无节制地扩大发行量。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刘定之的这一认识是正确的,发行货币,尤其是信用货币必须控制发行量,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要随时调整。
二、对纸币流通规律的认识
(一)叶子奇调节纸币流通量的认识
叶子奇重视纸币流通的调节,他认为市场的纸币容量好比一池水,必须出入相通,有入必须有出,否则就不能正常运行,在他看来,货币流通量与物价的关系至为密切,市场物价低则纸币的购买力高,反映出来是流通中纸币数量少,币值上升;相反,市场上物价高,则纸币多,币值下跌。因此,他主张通过调节货币流通量来调节物价:“出之于货轻之时,收之于货重之日,权衡轻重与时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即物贱时如果由于货币过少,则可以增加货币投入;反之,如果物价贵时由于楮币过多,则可以回笼货币。这正是经济学中物价高,流通中纸币少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物价低,流通中的纸币多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其关于纸币流通量及相应措施的采取也很符合当今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具有科学性的。但是此处有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来回笼纸币,如果用投放钱库的钱的方法来回笼,则市场上收回了纸币,而增加了钱币,货币总量并没有增减,要减少市场货币总量,还得用其他回笼方法。这一点叶子奇没有讲清楚。
(二)刘定之总结出纸币流通规律
前面已提过刘定之认为大明宝钞贬值的原因是发行数量过多,因此他总结出纸币流通规律:“自宋以来率用楮,而楮之弊在于贵贱不中。……夫少造之则钞贵,而过少则不足于用。多造则钞贱,而过多则不可以行。”刘定之的这一认识是符合信用货币流通的实际情况的,也是现代国家调节纸币流通的依据。
刘定之还认为要使纸币能够正常流通,既要注重发行,更要注重回笼。在纸币回笼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回笼方法为有两种:一是随时以新钞兑换旧钞昏钞;二是设法收回流通中的钞票。他认为,如果不考虑旧钞问题,只发行新钞,那么政府只要通过赏赐、俸给等供给渠道逐渐投放新钞,而通过征收赋税的回笼渠道回笼纸币就能保证钞币正常流通。如果计划收回旧钞,则可通过几种办法收回钞币,如果政府打算收回旧钞,就应该取之于商贾,采取厚本抑末的政策,通过税收途径收回钞币;或者采取纳钞免役的政策,即取之于徒役,民间百姓以赎罪示恩;再一个是用国库的现银去收买纸钞。刘定之的收钞法和同时代的夏元吉、陈瑛的户口食盐法和增加市肆门摊税等一味打老百姓主意、一味索取的方法相比,其更加能体恤民情,更能体会人间疾苦。
三、提高宝钞购买力的思想
大明宝钞是不兑现纸币,宝钞的投放渠道有多条,而回笼渠道却只有通过征收部分商税一条。特别在明朝初年由于连年征战不休,政府开支浩大,宝钞越发越多,而回笼渠道不畅,使宝钞很快贬值。为了稳定钞值,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纸币贬值后如何补救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许多收钞的建议。
(一)陈瑛提出户口食盐法
最先提出增加纸币回笼渠道的是左都御史陈瑛,他于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八月建议推行户口食盐法来回笼流通中过多的纸币。户口食盐法是通过对民间提高盐价,以高于平时数倍的价格出售盐,旨在回笼散于民间的过多纸币,也是通过收缩通货平衡供求,以达到提高宝钞购买力的目的。户口食盐法曾得到广泛推行,不过虽然当时其在回笼纸币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根本办法,因为它加重了人民负担,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 还破坏了当时号称“善政”的开中制。
(二)夏元吉提出增加商税回笼纸钞
曾主持明初财政事宜达30年之久的户部尚书夏元吉曾附和陈瑛所提出的户口食盐制收缩通货的主张,在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之后,夏元吉在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七月提出了用增加商税——增加课税项目、增加税收的办法来回笼货币的主张。他认为宝钞贬值的原因是发行的多而收回的少,所以造成纸币贬值。通过回笼货币可以减少流通的纸钞数量,平衡供求关系,有利于钞法的实行。他提出的既控制纸币发行量,又通过增添“市肆门摊税”而回笼纸币的双管齐下的通货紧缩措施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由于大明宝钞贬值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光靠增税不能解决问题。而随着大明宝钞无可挽回地泛滥成灾,夏元吉所提出的增税回笼纸币的主张也走向了歧路。
(三)黄福抛白银收钞的思想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在前述收钞方法未达预期效果且宝钞不断贬值的现实下,户部尚书黄福针对进一步提出了抛白银收钞的主张。他说:“宝钞本与铜钱兼使,洪武间银一两当钞三五贯,今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钱法之坏,莫甚于此。宜量出官银,差官于南北二京各司府州人烟凑集处,照彼时值倒换旧钞,年终解京,俟旧钞既少,然后量出新钞换银解京。”想法从理论上是有助于回笼纸币的,但是需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是否可行。明初英宗以前禁银,且禁开银矿,当时明政府是否有足够数量的白银回笼泛滥成灾的宝钞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抛售的白银很容易落入豪强贵族手中,并无好处。
以上针对宝钞贬值所提出的几个有关回笼纸币的补救措施,在理论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反映出中国纸币制度产生四百余年后人们对纸币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验也更加丰富。但是所有这一切回笼纸币措施能够奏效的前提是政府能够控制纸币的发行量,而不是政府按需滥发纸币。从明朝纸币制度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当下强调保持央行独立性的正确性,要让央行与行政体系分开,避免货币政策受到政府管制的扭曲。
参考文献:
[1]张家骧.中国货币思想史[M].湖北人民出版社
[2]王玉祥.明朝钞法论述[J].甘肃社会科学,1997(5):67-71
作者简介:李欣荣(1989—),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史。
摘要:宋代交子是中国出现最早的纸币,明朝所使用的纸币是“大明宝钞”,然而宝钞从发行到流通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纸币制度崩溃,纸钞退出流通。其实大明宝钞从洪武八年(公元1368年)发行以来直到明末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才真正退场,在这二百多年间有不少官员、学者对纸币的流通作了探讨,一些思想家对纸币的流通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定之、叶子奇、陈瑛等。本文主要从纸币发行、流通和管理三个方面分析评价明朝思想家对当时纸币制度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纸币制度;流通规律;思想研究
一、对纸币发行的认识
(一)叶子奇对纸钞发行的认识
明初著名学者叶子奇认为,纸币的发行要像盐引、茶引一样,只有随时可兑现,才能畅行。因此,他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建立钱库,贮钱若干,作为“钱引”;然后由富室根据“钱引”数量印发钞币,“引至钱初,引出钱入,以钱为母,以引为子,子母相权。” 这一建议旨在由政府与民间根据准备金的多少来控制纸币发行量,非常具有前瞻性,可惜当时明朝当局没有采纳,没用针对性地改进。众所周知,货币发行准备金是货币制度中一项必要项,缺少发行准备金作基础,纸币的发行没有任何保障可言。而这正是大明宝钞的致命缺陷,如果有准备金作保障那么纸币的发行与回笼也许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币值也会尽量稳定。
(二)刘定之控制纸币发行量的思想
对纸币发行的认识,正统年间翰林学士、礼部左侍郎刘定之认为大明宝钞贬值的原因是发行数量过多。在控制纸币发行量这一问题上,他十分欣赏宋代分界发钞的办法。他说:“欲酌贵贱之中……必如宋之法,外路以钱会中半而解发,民间以钱会中半而输纳科也。散之无节则大贱,必也如宋之法,三年为限而造一界,一界之数无过百万可也。”当然宋代分界发钞也没有阻止钞币贬值,究其根本原因是一界比一界加大发钞量。光从分界发钞的方法来讲,刘定之是比较赞成的,他反对无节制地扩大发行量。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刘定之的这一认识是正确的,发行货币,尤其是信用货币必须控制发行量,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要随时调整。
二、对纸币流通规律的认识
(一)叶子奇调节纸币流通量的认识
叶子奇重视纸币流通的调节,他认为市场的纸币容量好比一池水,必须出入相通,有入必须有出,否则就不能正常运行,在他看来,货币流通量与物价的关系至为密切,市场物价低则纸币的购买力高,反映出来是流通中纸币数量少,币值上升;相反,市场上物价高,则纸币多,币值下跌。因此,他主张通过调节货币流通量来调节物价:“出之于货轻之时,收之于货重之日,权衡轻重与时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即物贱时如果由于货币过少,则可以增加货币投入;反之,如果物价贵时由于楮币过多,则可以回笼货币。这正是经济学中物价高,流通中纸币少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物价低,流通中的纸币多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其关于纸币流通量及相应措施的采取也很符合当今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具有科学性的。但是此处有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来回笼纸币,如果用投放钱库的钱的方法来回笼,则市场上收回了纸币,而增加了钱币,货币总量并没有增减,要减少市场货币总量,还得用其他回笼方法。这一点叶子奇没有讲清楚。
(二)刘定之总结出纸币流通规律
前面已提过刘定之认为大明宝钞贬值的原因是发行数量过多,因此他总结出纸币流通规律:“自宋以来率用楮,而楮之弊在于贵贱不中。……夫少造之则钞贵,而过少则不足于用。多造则钞贱,而过多则不可以行。”刘定之的这一认识是符合信用货币流通的实际情况的,也是现代国家调节纸币流通的依据。
刘定之还认为要使纸币能够正常流通,既要注重发行,更要注重回笼。在纸币回笼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回笼方法为有两种:一是随时以新钞兑换旧钞昏钞;二是设法收回流通中的钞票。他认为,如果不考虑旧钞问题,只发行新钞,那么政府只要通过赏赐、俸给等供给渠道逐渐投放新钞,而通过征收赋税的回笼渠道回笼纸币就能保证钞币正常流通。如果计划收回旧钞,则可通过几种办法收回钞币,如果政府打算收回旧钞,就应该取之于商贾,采取厚本抑末的政策,通过税收途径收回钞币;或者采取纳钞免役的政策,即取之于徒役,民间百姓以赎罪示恩;再一个是用国库的现银去收买纸钞。刘定之的收钞法和同时代的夏元吉、陈瑛的户口食盐法和增加市肆门摊税等一味打老百姓主意、一味索取的方法相比,其更加能体恤民情,更能体会人间疾苦。
三、提高宝钞购买力的思想
大明宝钞是不兑现纸币,宝钞的投放渠道有多条,而回笼渠道却只有通过征收部分商税一条。特别在明朝初年由于连年征战不休,政府开支浩大,宝钞越发越多,而回笼渠道不畅,使宝钞很快贬值。为了稳定钞值,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纸币贬值后如何补救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许多收钞的建议。
(一)陈瑛提出户口食盐法
最先提出增加纸币回笼渠道的是左都御史陈瑛,他于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八月建议推行户口食盐法来回笼流通中过多的纸币。户口食盐法是通过对民间提高盐价,以高于平时数倍的价格出售盐,旨在回笼散于民间的过多纸币,也是通过收缩通货平衡供求,以达到提高宝钞购买力的目的。户口食盐法曾得到广泛推行,不过虽然当时其在回笼纸币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根本办法,因为它加重了人民负担,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 还破坏了当时号称“善政”的开中制。
(二)夏元吉提出增加商税回笼纸钞
曾主持明初财政事宜达30年之久的户部尚书夏元吉曾附和陈瑛所提出的户口食盐制收缩通货的主张,在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之后,夏元吉在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七月提出了用增加商税——增加课税项目、增加税收的办法来回笼货币的主张。他认为宝钞贬值的原因是发行的多而收回的少,所以造成纸币贬值。通过回笼货币可以减少流通的纸钞数量,平衡供求关系,有利于钞法的实行。他提出的既控制纸币发行量,又通过增添“市肆门摊税”而回笼纸币的双管齐下的通货紧缩措施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由于大明宝钞贬值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光靠增税不能解决问题。而随着大明宝钞无可挽回地泛滥成灾,夏元吉所提出的增税回笼纸币的主张也走向了歧路。
(三)黄福抛白银收钞的思想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在前述收钞方法未达预期效果且宝钞不断贬值的现实下,户部尚书黄福针对进一步提出了抛白银收钞的主张。他说:“宝钞本与铜钱兼使,洪武间银一两当钞三五贯,今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钱法之坏,莫甚于此。宜量出官银,差官于南北二京各司府州人烟凑集处,照彼时值倒换旧钞,年终解京,俟旧钞既少,然后量出新钞换银解京。”想法从理论上是有助于回笼纸币的,但是需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是否可行。明初英宗以前禁银,且禁开银矿,当时明政府是否有足够数量的白银回笼泛滥成灾的宝钞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抛售的白银很容易落入豪强贵族手中,并无好处。
以上针对宝钞贬值所提出的几个有关回笼纸币的补救措施,在理论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反映出中国纸币制度产生四百余年后人们对纸币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验也更加丰富。但是所有这一切回笼纸币措施能够奏效的前提是政府能够控制纸币的发行量,而不是政府按需滥发纸币。从明朝纸币制度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当下强调保持央行独立性的正确性,要让央行与行政体系分开,避免货币政策受到政府管制的扭曲。
参考文献:
[1]张家骧.中国货币思想史[M].湖北人民出版社
[2]王玉祥.明朝钞法论述[J].甘肃社会科学,1997(5):67-71
作者简介:李欣荣(1989—),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