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terday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你会惊讶地发现:六个单元中,有五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都提到了朗读,第一单元:“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第二单元:“还要练习朗读……”第三单元:“要反复朗读……”。……足见朗读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朗读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既是一种教学的目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好,会使整个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生动活泼的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就《七年级•上册》语言教材,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情真意切地朗读《化石吟》,同学们便穿越时空,聆听远古的呼唤,于是探索的思想便油然而生;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皇帝的新装》,一个荒唐的社会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们顿生厌恶之情;我们抑扬顿挫的朗读《理想》,让同学们萌生了“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的豪情壮志。……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于是,我们的学生便又跃跃欲试,想要一读为快了。
  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1、要读出节奏和重音
  尤其是诗歌的朗读。诗歌的节奏感比较强,抒情色彩比较重,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显得尤为关键,以《理想》为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节奏的划分,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两字一拍;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重音的确定,是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的停顿或托音,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更加鲜明。在本册教材中,且不说古诗所占的比重,单是现代诗就占了八篇。因此,诗歌朗读一定要加强。
  2、要读出语气,读准语调
  一般地,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要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只要能正确把握这些变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皇帝的新装》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皇帝的心理和语言的描写:“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在这里我们且不必说轻重的变化,单说高低和快慢的变化,前者声调低,语速慢,因为,它是心理描写,他要思考,他在害怕;后者声调要高,语速稍快,因为它是语言描写,表示他并不怀疑,并不愚蠢。这样一低一高,一慢一快,再加上一些拖音和装饰音的变化,一个表里不一,愚蠢荒唐的皇帝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至于 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是寓谑于庄,无情的揭露与嘲讽。
  3、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适当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分析、回答,做到读思结合
  这样既可以避免形式单一,又有助于其它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还要有爱心和耐心。因为学生在练习朗读时,不一定如你所愿,我们应该多鼓励,多引導,保护他们的朗读兴趣。
  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它是教材的需要,也是语文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希望大家重视朗读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教材的变革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的新气象。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与探索者的初衷相悖的是,许多老师由此掉进了“模式”的套子里爬不出来,课堂教学模式于是演变为定式与套式。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主观上消解了教学主客体的个性差异,与教学百花齐放的原则背道而驰。本文提示,语文教学须慎用模式、远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个好的导入语,它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对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我们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导入法,收效较好。  一、直观导入法  即在导入新课时,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音乐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在
期刊
语文科是中学各教学课中最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虽说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兼备了基础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然而毕竟基础性居多,人文性只是一种点缀,而语文科却能更集中、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人说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而中学语文呢?则是基础的教学、知识的教学。其实不然,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固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但也不能忽略人文素质的熏陶,只有既注重基
期刊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语文学习一直是重头戏,然而语文学习最终总是需要体现在书面的表达上,不管学生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参加的各種考试,都需要考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高考,作文就占语文试卷分数的40%,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师的重任。  一、重视积累,循序渐进  一篇好的文章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内心情感、人生感悟等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平时的长期积累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首先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可能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只有扬长避短,让课堂教学产生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高中语文教学走的越好,越远。  高中语文作为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需要。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就必须认清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高中
期刊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实际上,新教材中的课后题的精心设置同样也是遵此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
期刊
語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
期刊
中高年级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遵循叶圣陶先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的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过程第二阶段中抓住重点句段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措施。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一、凭借对内容的理解设计提
期刊
【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分四个方面来论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力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基本目标;要求    讲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头疼的。他们不仅很难体会当时的语言环境,而且很难理解古人的说话方式。因此,教师也很难把握好上文言文的尺度。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对文言文发怵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
期刊
我曾记得有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说过,他认为自己在幼儿园的时候是最快乐的,同时也是他人生梦想的起始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快乐的童年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而孩子快乐童年的基础便是那童年的玩耍,而不是那些枯燥的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玩才是孩子的本性,只有发挥本性才会激发孩子最大的潜力。  作为一位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我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学习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了我们在上小学时的知识量。如今的孩子们每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