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分四个方面来论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力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基本目标;要求
  
  讲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头疼的。他们不仅很难体会当时的语言环境,而且很难理解古人的说话方式。因此,教师也很难把握好上文言文的尺度。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对文言文发怵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观点,供广大同仁斟酌。
  第一,必须重视对字、词、句式的理解掌握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詞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
  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翻译了事,不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知己不知彼的唯我现象。
  第二, 指导诵读,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诵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通过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我们能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能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能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能从字里行间咀嚼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良苦用心……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点上,即着力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能够将其提高到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方面来的便只是少数,至于这里所谈到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则常常被忽略掉了。而笔者却认为,学好文言文,第一点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基础,是前提,第二点、第三点才是基础之上的更高的要求和能力体现。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剖析,完成了第一点也仅仅是完成了“教书”,完成了第二点、第三点才算完成了“育人”;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上看,第一点仅局限于知识的吸收,第二点、第三点则更体现了德育的渗透。因此,学习文言文,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项重要内容。
  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
  第四,选择名篇、名段、名句赏析,给学生开辟另一块学习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在古代的诗、词、曲、文中,适合高中生课内课外阅读的名篇、名段、名句无疑是很多的,但被教材选用的的确有限。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给学生赏阅,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与鲁迅的《拿来主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基的《卖柑者言》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赵威后问齐使》与《触龙说赵太后》,郦道元的《巫峡》与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作为教师,只有精心研究,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其他文献
一个语文教师要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带领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快乐地畅游,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  学校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场所,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的高尚的人格是从事教育的基础,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思想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品行的优劣。所以,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恢宏的气度、让人景仰的人格魅力,在言行举止上要堪称学生楷模,在
期刊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提起“感悟”,或许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朗读”。是的,在当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感悟已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在没有找到一条恰当的培养语感能力的途径时,朗读似乎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无论是平常课还是公开课,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一遍一遍地读,反复地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重视朗读是好事,但把那些机械地朗读,毫无章法的朗读训练等同于“感悟”是认识的肤浅,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期刊
【摘要】 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教材的变革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的新气象。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与探索者的初衷相悖的是,许多老师由此掉进了“模式”的套子里爬不出来,课堂教学模式于是演变为定式与套式。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主观上消解了教学主客体的个性差异,与教学百花齐放的原则背道而驰。本文提示,语文教学须慎用模式、远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个好的导入语,它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对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我们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导入法,收效较好。  一、直观导入法  即在导入新课时,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音乐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在
期刊
语文科是中学各教学课中最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虽说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兼备了基础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然而毕竟基础性居多,人文性只是一种点缀,而语文科却能更集中、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人说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而中学语文呢?则是基础的教学、知识的教学。其实不然,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固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但也不能忽略人文素质的熏陶,只有既注重基
期刊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语文学习一直是重头戏,然而语文学习最终总是需要体现在书面的表达上,不管学生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参加的各種考试,都需要考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高考,作文就占语文试卷分数的40%,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师的重任。  一、重视积累,循序渐进  一篇好的文章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内心情感、人生感悟等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平时的长期积累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首先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可能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只有扬长避短,让课堂教学产生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高中语文教学走的越好,越远。  高中语文作为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需要。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就必须认清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高中
期刊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实际上,新教材中的课后题的精心设置同样也是遵此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
期刊
語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
期刊
中高年级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遵循叶圣陶先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的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过程第二阶段中抓住重点句段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措施。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一、凭借对内容的理解设计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