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分四个方面来论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力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基本目标;要求
讲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头疼的。他们不仅很难体会当时的语言环境,而且很难理解古人的说话方式。因此,教师也很难把握好上文言文的尺度。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对文言文发怵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观点,供广大同仁斟酌。
第一,必须重视对字、词、句式的理解掌握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詞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
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翻译了事,不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知己不知彼的唯我现象。
第二, 指导诵读,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诵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通过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我们能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能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能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能从字里行间咀嚼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良苦用心……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点上,即着力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能够将其提高到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方面来的便只是少数,至于这里所谈到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则常常被忽略掉了。而笔者却认为,学好文言文,第一点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基础,是前提,第二点、第三点才是基础之上的更高的要求和能力体现。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剖析,完成了第一点也仅仅是完成了“教书”,完成了第二点、第三点才算完成了“育人”;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上看,第一点仅局限于知识的吸收,第二点、第三点则更体现了德育的渗透。因此,学习文言文,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项重要内容。
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
第四,选择名篇、名段、名句赏析,给学生开辟另一块学习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在古代的诗、词、曲、文中,适合高中生课内课外阅读的名篇、名段、名句无疑是很多的,但被教材选用的的确有限。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给学生赏阅,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与鲁迅的《拿来主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基的《卖柑者言》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赵威后问齐使》与《触龙说赵太后》,郦道元的《巫峡》与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作为教师,只有精心研究,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基本目标;要求
讲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头疼的。他们不仅很难体会当时的语言环境,而且很难理解古人的说话方式。因此,教师也很难把握好上文言文的尺度。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对文言文发怵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观点,供广大同仁斟酌。
第一,必须重视对字、词、句式的理解掌握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詞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
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翻译了事,不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知己不知彼的唯我现象。
第二, 指导诵读,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诵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通过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我们能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能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能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能从字里行间咀嚼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良苦用心……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点上,即着力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能够将其提高到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方面来的便只是少数,至于这里所谈到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则常常被忽略掉了。而笔者却认为,学好文言文,第一点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基础,是前提,第二点、第三点才是基础之上的更高的要求和能力体现。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剖析,完成了第一点也仅仅是完成了“教书”,完成了第二点、第三点才算完成了“育人”;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上看,第一点仅局限于知识的吸收,第二点、第三点则更体现了德育的渗透。因此,学习文言文,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项重要内容。
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
第四,选择名篇、名段、名句赏析,给学生开辟另一块学习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在古代的诗、词、曲、文中,适合高中生课内课外阅读的名篇、名段、名句无疑是很多的,但被教材选用的的确有限。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给学生赏阅,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与鲁迅的《拿来主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基的《卖柑者言》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赵威后问齐使》与《触龙说赵太后》,郦道元的《巫峡》与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作为教师,只有精心研究,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