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iu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燕》通过对主人公“阿燕”形象的塑造,讲述了一个战争背景下关乎苦难和命运的故事。小说不仅借由阿燕的苦难来控诉战争的罪恶,更是借此揭露出苦难背后人性的复杂,同时讴歌了主人公倔强不屈的生命力。
  关键词:张翎 《劳燕》 战争 生命力
  《劳燕》讲述的是一个战争背景下关乎苦难和命运的故事,但在宏大叙事的背后,整部作品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这个女孩本名叫姚归燕,但在三个叙述者那里却各有另一个名字:对战士刘兆虎来说,她是与他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的“阿燕”;在牧师比利眼里,她是星星的代名词“斯塔拉”;在军械师伊恩的心中,她是浑身充满力量的风的化身“温德”。
  三个叙述者的声音相互交织、穿插,由一个个记忆片段将女主人公的一生缀连呈现。我们只有将这三种声音聚合在一起,才得以看清她一生的曲折经历,她的形象才变得丰满而立体。
  直至故事结束,我们方才领悟,作者塑造的这个女主人公不仅仅是辛苦劳作的“阿燕”,也不只是闪闪发光的“星星”或不可捉摸的“风”,她更像是一株迎“疾风”而成长的“劲草”。这“疾风”首先来自战争,但更可怕的却是战争中人心的暗流;她的成长并不优雅,却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触动乃至震撼。
  战争与苦难
  阿燕原本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那里有她的家,她的茶园,以及青梅竹马的阿虎哥哥。按照万物生长的自然速度,她无忧无虑地生长着,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她青涩、天真并且快乐。每天背着竹篓去她最熟悉不过的河边洗衣服,收茶的季节帮着父母采茶,有空了便跟着阿虎哥哥读书识字。如果命运没有横插一脚,她将会慢慢长大,嫁给刘兆虎,或者嫁给另一个人,过着平凡却安稳的生活。
  “可是战争的手一抹,就抹乱了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过程。我们都没时间了,我没时间逐渐生长爱情,她没时间悠悠地长大成人。”(《劳燕》,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日本人的轰炸机打破了村庄的平静,也打乱了阿燕的生活轨迹。
  阿燕父亲和刘兆虎父亲都被轰炸机炸死,两个家庭顿时失去了支柱。按照常理,刘兆虎要支撑起这两个破碎的家庭,但他的心里却装着一个远方,他想要去延安从军。阿燕面对父亲的亡故和茶园的经营危机以及心上人的即将远去,小小的她以为这就是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了,以为只要坚强一点熬过去,未来的路就会平坦顺遂。她的倔强使她羞于哭泣,因为那是懦弱的表现。她暗下决心要以一个男孩、一个小大人的姿态去迎接苦难。
  然而,真正的苦难比炮火更残忍。阿燕和刘兆虎陪着母亲一起去上坟,遭遇了日本兵。阿燕的母亲惨死,刘兆虎被刺伤后随河水漂流不知所踪,倔强的小女孩遭受了惨无人道的侮辱和伤害,被牧师比利带到教堂养伤。
  阿燕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几乎失去了所有:没有了父母,失去了童贞。她要面对的,不仅是自身所遭受的屈辱,还有背后的流言蜚语。她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伤痛,可是她并没有绝望,那个时候,她内心的唯一希望便是刘兆虎。
  牧师比利将阿燕送回四十一步村后,阿燕更深的噩梦开始了。村里的妇女早已将阿燕的事情传得人尽皆知,村民们在癞痢头的煽动之下,对阿燕不仅没有同情心,反而是唾弃和欺辱。“没妈的孩子像根草”,阿燕失去了家的保护,只能任由别人欺辱。刘兆虎的母亲虽想照顾她,但却力不从心,甚至在她的内心里也不能接受这个失去童贞的孩子。贞操观在那个年代的乡村是极被看重的,因此在刘兆虎回到四十一步村的当天,刘母便让他立即离开,而做儿子的也顺应了母亲的意愿。刘兆虎和他的母亲一样,都承受不起耻辱的流言,而阿燕就是那耻辱的根源。
  当刘兆虎再次回村,亲眼撞见癞痢头欺负阿燕时,他愤怒至极,狠揍了癞痢头。可是对于阿燕,他无法怜惜,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疏远和厌恶,贞操观是他跨不过去的鸿溝。阿燕的希望在这次见到刘兆虎后,彻底破灭了。她明白了:他不会娶她,不会保护她,甚至他厌恶她。
  阿燕从来不是一朵娇贵的温室之花,她只是野外生长的一株草——勇敢、坚强,有一股倔劲。只是在战争带来巨大灾难之前,她是一株可爱鲜嫩正欣欣生长的小草,充满活力。而当战争的风暴来临,她先是被炮火击打,后又遭受残酷的蹂躏,将她所有的芽叶都踩碎在烂泥里,任人唾弃。她失掉了尊严,满身耻辱。如果说悲剧就是将美好毁灭给人看,那么眼前这株满身污泥的小草让我们几乎不忍正视。
  《劳燕》以一个小女孩所遭受的苦难,完成了对战争的控诉。更重要的是,小说借灾难撕开了人性的裂隙,那里面有肮脏、残忍、愚昧、欺软怕硬,还有横亘在人心深处的贞操观。
  成长与蜕变
  阿燕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成长,她的成长是以苦难为标记的,每一次的苦难都催促着她快速成长。
  尽管苦难会使人被迫坚强,人心的沧桑会使孩童加速向大人演变,但这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阿燕毕竟还是个孩子,她一开始并不知道以何种方式面对苦难,或者说面对遭受了苦难的自己。她有着一股生命的倔劲,顽强地活着。她可以勇敢地面对至亲的离世和童贞的失去,却无法勇敢地面对自己和未来的人生,尤其在刘兆虎打破了她最后的希望之后,脆弱无助的阿燕只能选择逃避。
  阿燕躲在月湖,藏在牧师比利的教堂里,并有了新的名字“斯塔拉”。此时的阿燕在经受了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后,已经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她极少流露出对人和事的情绪,似乎一切都引不起她的兴趣了。
  污泥里的草,虽被牧师比利移植并用心照料,可她知道,即使表面的污垢被洗去,耻辱已成为事实刻在她的身上,凿进了她的心里,她无法直起腰杆再迎风飘摇,自由舒展。那些耻辱的流言会化成厉风,夹着冰霜雨雪砸到她身上。阿燕本以为躲起来就能逃避这些流言,至少不再受它的正面攻击。可是流言只要遇到一点风便能穿墙透室,溜进每个人的耳朵,邀请听者与它一起发出残忍的讥笑。
  《劳燕》不仅借由阿燕的苦难来控诉战争的罪恶,更是借此揭露出苦难背后人性的复杂:淳朴善良里包藏着愚昧,愚昧又会制造卑劣行径。作品中的小人物及大众,他们的善和恶并非界限分明,而是杂错交融的。比如那些村民,可以掩护军队,保护士兵,却也能残忍地将石头扔向一个受伤的小女孩;比如刘兆虎的母亲,宁愿背着良心债,也要将一个有恩于自家的女孩拒之门外;比如鼻涕虫,本是秉性纯良却也因着流言的怂恿,壮了胆去欺负可怜人,最后又以自己的牺牲洗刷了罪孽。   而阿燕,正是在逃避流言的路途中撞见了鼻涕虫,由此又与流言正面相对。她没想到自己这样战战兢兢、畏畏缩缩地躲在月湖,竟还是逃不出流言的追捕。正是这一次与流言的正面交锋,她学会了直面苦难,直面耻辱,直面自己。
  阿燕只身来到军营将鼻涕虫对自己的冒犯告诉了长官,并非为了置鼻涕虫于死地,而是以往所经受的苦难在她的心中磨出了勇气。鼻涕虫的迎面一撞,刚好将她积累的勇气激发出来。她不想再逃避,不愿再默默忍受命运加在她身上的各种耻辱。她在那一刻突然明白,她越是害怕,耻辱就越是穷追不舍。若她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了,舍掉那张羞耻的面皮,便没有人可以再随意侵犯她。
  她不仅状告了鼻涕虫的劣行,而且主动坦白了自己曾经的遭遇,大声喊出了那句:“你们为什么只知道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找日本人算账?!”(同上,第191页)她亲手揭开自己的伤疤,将它公示在众人面前,为的不是求得大家的怜悯,而是在对自己施救。层层包裹的伤口只会流血化脓,溃烂不堪,她要给伤疤划开一道裂缝,将那被包裹着的羞耻、侮辱、流言通通放逐出去,从此便能健康顽强地活下去。
  一旦学会了直面耻辱,阿燕就开始了她的蜕变,从一个几近绝望的小女孩蜕变成一个有力量的大人。尽管她的年龄尚小,但是苦难的经历和勇敢的面对使她以超出常人的速度成长。当鼻涕虫的尸身被抬回营地,她赶来送他最后一程,不但宽恕了他先前的所有冒犯,并且以一个圣母的姿态一针一针将鼻涕虫的头和身子缝在了一起。那一刻:“鼻涕虫枕靠在女孩腿上的样子,看起来像个赖在大人身上不肯起床的半大孩子,而女孩脸上那个温存而耐心的笑容,则像是一个在哄淘气的孩子入睡的母亲。” (同上,第219页)由此,阿燕完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蜕变。她不再是那个柔弱无助的小女孩,她的形象仿佛是地母——满身污垢却充满包容的胸怀和隐秘的力量。一如故事的后来,刘兆虎被释放回家,在阿燕的胸怀里哭得像个孩子,而她则像一位母亲抚慰着他说:“你还,有我。” (同上,第350页)
  如果有选择,阿燕一定不会想要这种成长和蜕变。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平安顺遂地长大,哪怕平凡。然而灾难的陨石不幸砸中了她,阿燕无法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尽管她一路走来满身是伤,但是伤口愈合后结成的痂,将会成为她最坚硬的护甲。也许她成长和蜕变的方式并不美好,但那破茧成蝶的勇气足以令人产生敬意,那翩翩振动的翅膀也令人为之动容。
  倔强与柔软
  如果说张翎在《劳燕》中有所歌颂的话,那么一定少不了“生命力”这个词,尤其是作为一名女性的阿燕的生命力。
  阿燕的生命力中有两种最重要的元素:倔强和柔软。
  阿燕的倔强是骨子里的,因为这股倔劲,她不愿轻易认输被命运打垮,不愿轻易流泪。牧师比利说:“从我认识斯塔拉的第一天起,我就很少见到她流过眼泪。” (同上,第94页)不光是牧师比利这么认为,通篇读完,我们发现阿燕哭泣的次数屈指可数:当得知刘兆虎要去从军时她第一次哭泣——那时的她以为从军就是死亡,意味着永别;送她父亲下葬时,她第二次哭泣;被牧师比利捅破伤口时,是她第三次哭泣;伊恩受伤治疗时,她第四次哭泣……此外更多的是对她强忍眼泪的描写。
  阿燕的父亲被炸死,母亲想寻死弃她于不顾,她没有可怜兮兮地哭着请求母亲不要离开她,而是拿剪刀将自己的辫子剪下,告诉阿妈从此她便是个男儿了;茶忙季节,采茶工不愿帮她采茶,她不想让人看扁,拿出一副大人的姿态处理指挥,有条不紊;当炒青踩揉人手不够时,她勇于打破习俗,亲自踩揉;当保长来抓丁时,她果断跳出来签下一纸婚约,留下刘兆虎;当她知道母亲惨死,自己也遭受了侮辱之后,也没有表现出大悲恸,哭天抢地,而是默默接受了残忍的事实。多少次,她不是不想哭,不是没有眼泪,她只是不愿眼泪流出来。对一个倔强的人来说,流泪便是懦弱,是她自己瞧不起的行为。她的倔强不许她流泪,所以当她在营地当众说出那段遭遇时,“斯塔拉知道眼泪已经走在路上了。這一回她有了准备,她早早地咬住了牙齿,把眼泪逼回了喉咙” (同上,第191页)。
  倔强赋予她勇敢,而柔软则给予她韧性。草的叶片可以向着阳光伸展,也可以顺着风雨伏倒。
  每一次苦难来临,阿燕从来不是以强硬的姿态去对抗。她从没想过要去打败苦难,她所想的只是“度过”。她可以将身姿放到最低,哪怕蜷伏在污泥上。她可以将根扎在最脏污的土地,只要她的根须能从中汲取生命的营养。正如牧师比利所言:“我每天都在揣测着怎样修复斯塔拉的根,其实,她比我强壮。她的根可以在陌生的土壤里孤独地找路,而我,却总要搭在另一株植物上,我需要伴。”(同上,第107页)阿燕可以在任何地方扎下她的根,无论是在月湖还是在四十一步村,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饥荒岁月,无论背负着多少耻辱和不幸,她都能顽强地生存。当牧师比利和伊恩都弃她而去,她带着阿美重回四十一步村扎根。她学会用一种柔软的姿态与耻辱对抗——用她的医术笼络着人心,为她和阿美甚至是归来的刘兆虎挣得生存的环境。正如一棵野草,外表柔弱,却在谁也不察觉的时候伸出它强劲的根须抓住每一寸土地,不让风雨将它生存的土壤冲刷带走。
  在刘兆虎身陷囹圄时,她设计了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营救计划,尽管这个计划长达五年,但是她有的是耐心和毅力。为了拿到癞痢头的盖章,她也许还付出了别的什么,但那已经不重要。经历过那么多生活的磨难,阿燕已经无比强大。她能向曾经的仇人癞痢头弯腰,可以为了一碗鲫鱼汤或一瓶牛奶去献血甚至松开裤腰带……蜕变后的阿燕渐渐领悟:人只有活着,才能谈尊严。当她学会将根扎在最污秽不堪的泥里,人生的任何苦难就都不足为惧了。
  阿燕的生命力不是爆发性的,没有那么光彩夺目,却充满韧性和力量。故事的三个叙述者:战士刘兆虎、牧师比利和军械师伊恩,无论早逝还是高寿,最终都没能活过阿燕。他们曾经各自陪着阿燕度过人生的一个片段,然后便丢下她,剩她一个人收拾他们留下的痕迹。故事的最后,他们的幽灵来到阿燕面前,其中的牧师比利说:“战争把第一只恶手伸进你曾经饱满结实的生命之袋,我们跟在它之后也伸出了我们的手。” (同上,第380页)阿燕的生命经受了最多的苦难,却也因此最为饱满。
  阿燕看似一株不起眼的野草,没有花朵绽放的鲜艳色彩,没有大树挺拔的高傲身姿,却依凭强有力的根须和柔软的叶片迎风生长。当狂风暴雨来临之际,花会折,树会倒,只有匍匐在地的野草任凭风雨击打却始终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株风雨中飘摇的野草,在苦难和耻辱的大山重压之下的野草——不美丽,不高贵,不优雅,不伟岸,但却以倔强又柔软的姿态舞出了令人震撼的生命之曲。
其他文献
摘 要:《三国志演义》对中华民族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用非常生动的艺术手段予以表现,发扬光大,这种文化精神就是对“知遇之感”“知己”“知音”的追求。  关键词:《三国志演义》 知遇 知音 知己  现在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是女性地位提高以后的現代情况,在《三国志演义》里可不是这样。那时候女子是男人的附属品,而且一夫多妻,所以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旧了,不喜欢了,就扔掉旧的换新的,兄
期刊
救赎:“灵性文学”的人性探索  王红旗:《圣经中的女人》是写在这些小说之前吧,你以“灵性写作”的方式、“非传统的目光”倾注于“那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重写”《圣经》中的四位女人,即耶稣与伯大尼的马利亚、抹大拿的玛丽亚、驼背的女人以及叙加井旁的妇人之间的故事。以对灵魂“原乡”里女性文化价值尺度的回忆,来求证女性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我想问的是,从你自己受洗成为基督徒,研读《圣经》十几年,自我生命里
期刊
摘 要:台湾女性文学本质上是在政治语境下奠基和形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逐渐褪色。20世纪以来,台湾女性文学在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和张秀亚、林海音等人的主持下,共同为“台湾女性文学揭幕”,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为中国新文学的辉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 战斗文学 政治因素  台湾光复前的踪迹及表现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思想、感情方式,还是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期刊
王之涣写作《登鹳雀楼》另有隐情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区区二十个字,极写自然壮观之景,尽抒志存高远豪情,妙成登高望远警句,激扬自强不息精神,古今无不激赏。但若梳理诗人写作背景,探幽诗人写作心境,却可见豪放中有悲情,自强中隐激愤,是愤世嫉俗之作,且别有隐情。  王之涣出身于小官宦之家,聪颖好学,诗文俱佳,豪侠义气,志存高远,常击剑悲歌,“墓志铭”赞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
期刊
时 间:2017年3月14日、3月24日  地 点:荷兰莱顿大学  受访者: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女,荷兰人,现居荷兰莱顿,为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中文翻译与口译工作,翻译过棉棉、尹丽川、西西、陈村、伊沙、颜峻、孙文波、阿城、朱文、盛可以、韩寒、徐则臣、岳韬、毕飞宇、刘震云、三毛、陈浩基等人的作品。  访问者:易彬(1976—),男,湖南长沙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南
期刊
摘 要:诗通常是个体的抒情艺术,公共性的政治学上的“政治书写”常常融入个人性的医学(诗疗)上的“书写表达”。《回答》是具有启蒙现代性的作品,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在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接受两方面都具有诗疗意义,它的创作与接受都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特征,治疗功能与审美功能交融成启蒙功能。但是它是时间的玫瑰而非那个时代的月季。《回答》能够在当时的青年中“此起彼伏形成浩瀚的心灵的风波”,并不完全是因为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同的人格特征或人格类型,并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群体人格和个体人格。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探讨一种人格类型的变化,就是从《论语》所代表的春秋君子人格到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人格的变迁,及在这两种人格类型演进中的过渡性人格类型,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形成的因缘条件。  关键词:君子人格 名士人格 人格变迁  人不是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陶塑的结果,具有其历史性和社
期刊
摘 要:当代文艺思潮呈现两种转向:一是向古典的温柔敦厚回归,二是走向天马行空的多元叙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贾平凹、汪曾祺、王蒙、莫言等作品中都呈现了古典文学的质素;而与此同时,当代文学也表现出了创作上自由、题材多样的多元格局。  关键词:当代文艺思潮 温柔敦厚 天马行空  一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革命年代充满了激情与高亢旋律的
期刊
摘 要:美国华人女作家吕红的创作近年来颇受关注,她的小说不但在艺术手法上融合了中西文学、艺术的诸多因素,擅用充满象征意味的多种意象来表达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与人性思考。繁华与苍凉交织的生命体验中讲述精彩的人生故事,寻求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体现出作家在文学探索上的独树一帜。这为现当代文学史提供了更宽阔更新鲜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范式。  关键词:美国华人作家 吕红小说 女性主义特质  海外华文文学近年逐渐繁盛发
期刊
文学家是传写人生的圣手,是写意历史的诗人。不过,文学家未有真正名分之前,便多只是耻辱与不快。  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曾公开表示:“常耻作文士”“无意于文名”(《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他的《后汉书》作为“前四史”之一,文采斐然,堪为名篇者甚多。范晔也自诩他的《后汉书》序论笔势纵放,为天下奇作,不减贾谊《过秦论》之篇,比肩班固《汉书》而毫不逊色。这般高标自恃的文才之士,却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