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类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有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不同解决策略。如图表学习策略、史料运用策略、联系学习策略和问题探究策略,应通过解决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实例,提高教师的综合执教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图表学习;史料运用;联系学习;问题探究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策略,是指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最基本、最紧要的教学问题而制订或选择的相应计策、谋略与方法等。
按照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可分为“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四类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
一、图表学习策略
在解决“空间感知”类教学关键问题时,运用地图和图表开展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构建思维导图,梳理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要素
区域地理应当帮助学生勾勒“地理知识大树”,并确定大树的主干,即地理思维(见图1)。
图1理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维线索,即对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描述的基本要素“在哪里、是何时、有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线索,明确区域地理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教学环节和步骤。该图还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区域地理教学流程浓缩为一张图示,既可作为教师授课中的“导航仪”,又可作为学生地理思维水平提升的“魔法棒”。
(二)调节空间尺度,观察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
尺度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尺度大小关系到对细节和整体的把握,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分析地理问题,所得出结论的概括性和普适性不同。空间尺度越大,空间异质性就会降低,所反映的规律——“普适性”也就越强。
例如,教师选择比例尺逐渐增大的相同图幅的三幅地图:中国政区图、广东省政区图、珠江三角洲局部图,引导学生用变化的空间视角观察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河流等环境要素,从而得到不同的信息和结论。
二、史料运用策略
在“历史意识”类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中,往往需要一个有效的切口,而丰富、生动的史料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生动的史料就像一把打开“历史场景”大门的钥匙,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想象,促进其思考。
(一)借助丰富史料,回到“历史现场”,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回到“历史现场”,是指通过教学创设适当的情境,使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观察当时的世界,像他们那样思考,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其思想的发展变化;或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真实背景中去研究历史事件,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内容、结果和影响,并理解历史事件的趋势和规律。
例如,在教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探究活动:(1)阅读课文,完成商鞅变法相关内容的表格(如经济、军事、政治方面)。(2)每个小组从贵族、将士、商人、农民中选择一种身份,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当时这一身份的立场对商鞅变法所持的态度与看法。(3)推荐出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观点并说明理由。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到“历史现场”,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分析、判断和评价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二)利用矛盾史料,巧设“冲突”,培养学生历史评判能力
在回到“历史现场”后,巧妙地设置或者寻找一些矛盾“冲突”,是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时,教师出示以下材料后设问:《汉书》和《资治通鉴》是如何评价汉武帝及其“大一统”举措的?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及其“大一统”的各项举措?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班固《汉书》)
孝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司马光《资治通鉴》)
用两段看似“矛盾”的史料,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引导学生分析“矛盾”观点产生的原因,最终依据相关的史实做出自己对“汉武帝大一统举措”及“汉武帝”的评价。
三、联系学习策略
在解决“综合思维”类教学关键问题时,联系学习是相当不错的有效策略。
(一)从社会生活的视角,设计古今综合联系的活动
人们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中生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生活的视角,可以勾勒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多层面的社会现象。
例如,在“如何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识生活的区域和生活的变化”这一关键问题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见图2),并思考“假如你是宋朝的一名小市民,请你想象将如何度过一天的生活”。
学生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从“宋朝小市民”的视角描述宋朝的市镇经济、市民阶层的生活、传统节日、都市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悟“历史是由生活构成的,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有割不断的联系”。
(二)从交流与冲突角度,分析中外综合联系的因素
在解决“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意义”关键问题时,教师以马戛尔尼使华这一事件切入,借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这一独特视角,串联各个环节中的核心知识;同时,又展现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冲突,比如两国准备的礼物有别,沿途见闻的迥然不同,礼仪的冲突,外交政策的差异,等等。课堂通过对当时中国传统结构社会与英国工业文明社会状况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的横向比较,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与人类文明的历程中,从多方面综合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立体构建综合联系的“点—线—面”。
四、问题探究策略
针对“社会实践”类教学关键问题,教师应采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形成社会认知。
(一)创设探究情境,巧妙运用不同材料
在“如何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关键问题教学时,教师播放了电影《过年》片段,从学生感兴趣的有关过年的话题谈起,设计了“感悟过年传统习俗”“感悟节日传统文化”“一句话总结内心感受”三个环节,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情境。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春节等民俗活动营造的喜庆氛围和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了解、认知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领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最终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依托综合探究,积极开展社会调查
教学“如何开展社会调查”这一关键问题时,教师依托“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主要渠道,初步懂得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即:①明确调查的步骤是确定主题、拟定提纲、实施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②方法是访问、问卷调查、野外考察、到图书馆查阅文字资料、上网查阅、到有关部门调查、绘制有关图表等;③可调查的人有农民、工人等各行业的人,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等一切与调查主题有关的人、单位、组织和部门。最后,请学生以家乡为例做一个社会调查。
通过教材的学习,笔者已经带着学生以家乡为例,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接下去就是“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区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写一篇简要的调查报告”。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一些调查主题,如“美丽乡村”“公共自行车系统”“五水共治”“污水处理”等。这些内容都从生活中来,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并且愿意做。几次演练之后,学生不但明白了社会调查是什么,还能够自己做社会调查,各种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图表学习;史料运用;联系学习;问题探究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策略,是指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最基本、最紧要的教学问题而制订或选择的相应计策、谋略与方法等。
按照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可分为“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四类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
一、图表学习策略
在解决“空间感知”类教学关键问题时,运用地图和图表开展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构建思维导图,梳理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要素
区域地理应当帮助学生勾勒“地理知识大树”,并确定大树的主干,即地理思维(见图1)。
图1理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维线索,即对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描述的基本要素“在哪里、是何时、有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线索,明确区域地理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教学环节和步骤。该图还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区域地理教学流程浓缩为一张图示,既可作为教师授课中的“导航仪”,又可作为学生地理思维水平提升的“魔法棒”。
(二)调节空间尺度,观察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
尺度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尺度大小关系到对细节和整体的把握,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分析地理问题,所得出结论的概括性和普适性不同。空间尺度越大,空间异质性就会降低,所反映的规律——“普适性”也就越强。
例如,教师选择比例尺逐渐增大的相同图幅的三幅地图:中国政区图、广东省政区图、珠江三角洲局部图,引导学生用变化的空间视角观察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河流等环境要素,从而得到不同的信息和结论。
二、史料运用策略
在“历史意识”类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中,往往需要一个有效的切口,而丰富、生动的史料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生动的史料就像一把打开“历史场景”大门的钥匙,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想象,促进其思考。
(一)借助丰富史料,回到“历史现场”,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回到“历史现场”,是指通过教学创设适当的情境,使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观察当时的世界,像他们那样思考,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其思想的发展变化;或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真实背景中去研究历史事件,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内容、结果和影响,并理解历史事件的趋势和规律。
例如,在教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探究活动:(1)阅读课文,完成商鞅变法相关内容的表格(如经济、军事、政治方面)。(2)每个小组从贵族、将士、商人、农民中选择一种身份,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当时这一身份的立场对商鞅变法所持的态度与看法。(3)推荐出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观点并说明理由。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到“历史现场”,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分析、判断和评价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二)利用矛盾史料,巧设“冲突”,培养学生历史评判能力
在回到“历史现场”后,巧妙地设置或者寻找一些矛盾“冲突”,是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时,教师出示以下材料后设问:《汉书》和《资治通鉴》是如何评价汉武帝及其“大一统”举措的?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及其“大一统”的各项举措?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班固《汉书》)
孝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司马光《资治通鉴》)
用两段看似“矛盾”的史料,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引导学生分析“矛盾”观点产生的原因,最终依据相关的史实做出自己对“汉武帝大一统举措”及“汉武帝”的评价。
三、联系学习策略
在解决“综合思维”类教学关键问题时,联系学习是相当不错的有效策略。
(一)从社会生活的视角,设计古今综合联系的活动
人们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中生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生活的视角,可以勾勒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多层面的社会现象。
例如,在“如何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识生活的区域和生活的变化”这一关键问题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见图2),并思考“假如你是宋朝的一名小市民,请你想象将如何度过一天的生活”。
学生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从“宋朝小市民”的视角描述宋朝的市镇经济、市民阶层的生活、传统节日、都市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悟“历史是由生活构成的,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有割不断的联系”。
(二)从交流与冲突角度,分析中外综合联系的因素
在解决“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意义”关键问题时,教师以马戛尔尼使华这一事件切入,借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这一独特视角,串联各个环节中的核心知识;同时,又展现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冲突,比如两国准备的礼物有别,沿途见闻的迥然不同,礼仪的冲突,外交政策的差异,等等。课堂通过对当时中国传统结构社会与英国工业文明社会状况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的横向比较,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与人类文明的历程中,从多方面综合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立体构建综合联系的“点—线—面”。
四、问题探究策略
针对“社会实践”类教学关键问题,教师应采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形成社会认知。
(一)创设探究情境,巧妙运用不同材料
在“如何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关键问题教学时,教师播放了电影《过年》片段,从学生感兴趣的有关过年的话题谈起,设计了“感悟过年传统习俗”“感悟节日传统文化”“一句话总结内心感受”三个环节,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情境。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春节等民俗活动营造的喜庆氛围和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了解、认知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领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最终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依托综合探究,积极开展社会调查
教学“如何开展社会调查”这一关键问题时,教师依托“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主要渠道,初步懂得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即:①明确调查的步骤是确定主题、拟定提纲、实施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②方法是访问、问卷调查、野外考察、到图书馆查阅文字资料、上网查阅、到有关部门调查、绘制有关图表等;③可调查的人有农民、工人等各行业的人,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等一切与调查主题有关的人、单位、组织和部门。最后,请学生以家乡为例做一个社会调查。
通过教材的学习,笔者已经带着学生以家乡为例,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接下去就是“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区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写一篇简要的调查报告”。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一些调查主题,如“美丽乡村”“公共自行车系统”“五水共治”“污水处理”等。这些内容都从生活中来,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并且愿意做。几次演练之后,学生不但明白了社会调查是什么,还能够自己做社会调查,各种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