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路情思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guisheng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路北端横卧着东西走向的府口街、卫口街(今台湾路西段),香港路从南至北分为:旧桥头、南门头、南市街、双门顶。我有许多中学时代同学的家均居住于此。旧桥头的吴惠芬,南门头的许宝华、陈琛琛,南市街的王士林、章良海、谢茂贵、赖美华、林贻泾,双门顶竹椅社的庄俊钧……我们都是漳州二中老三届老高三的同学。香港路地处漳州古城中轴线上,也许是受到一箭之遥的文庙的眷顾,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旧桥头的高庆狮(惠芬同学的叔公),中国科学院院士;南门头的黄家声,饮誉中外的棉花画创始人;双门顶竹椅社的郑绵平(俊钧同学之妻郑秀芸的叔叔),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市街的高捷成,红色金融家;出生于南市东侧一陋巷里的杨骚,现代著名左翼作家、诗人。
  旧时,香港路商贾云集,沿街两侧骑楼下的店铺鳞次栉比:四合饭店、朱绪光西医诊所、太义方药店、颜裕美茶庄、泰来当店、逢源纸铺、均通银庄、颜锦花木版年画、南园酱油店、褚园记杂货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南园酱油店主人林琯玉(林贻泾同学的祖父),地方士绅,聲名远播。他热衷公益,乐善好施,铺桥造路,兴办教育。20世纪20年代,林琯玉与他人一起捐资,在近在咫尺的南门溪修筑“中山桥”,俗称“旧桥”;他还投资漳浮(浮宫)电灯公司和汽车公司,倡导并带头捐款重修“凤霞宫”“南市庵”等民间庙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比干庙”等,民国期间,林琯玉首任“头家”(会长)。同时,他还在附近的杨老巷创办西河小学和育英幼稚园(解放后,先后更名为崇卫小学、杨老巷小学、华南小学和振成巷幼儿园),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就在振成巷幼儿园和杨老巷小学度过了那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算命仔”(算命占卜者的俗称)林古山就住在南市东侧中段一小巷里,他的算命道具除了竹制鸟笼里一只俗称“乌伯仔”的小鸟外,还有一叠三折成长方形纸牌。展开纸牌,呈现的图案各异,什么“陈三磨镜”“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什么“蒋干盗书”“桃园三结义”“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五花八门。
  记得小时候,我见过“算命仔”林古山在府埕东侧骑楼下摆摊设点:一张有两个抽屉的长方形木桌,紧挨骑楼的砖柱,柱上贴着一张红纸,纸上黑色毛笔字赫然写着四个字,“算命卜卦”。靠砖柱的桌上放置关着那只“乌伯仔”的竹制四方形鸟笼,只见“乌伯仔”东蹦西跳,不停地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颇有冲破鸟笼飞上蓝天之势,遗憾的是,鸟笼的竹签之间宽度不够它跻身而出,把它牢牢禁锢在那小天地里。“算命仔”林古山浑浊的眼睛告诉人们,他是个瞎子,不过,还有“几分目”(没全瞎),不然,怎么能辨认纸牌上的图案。前来求卜者多为中老年人,偶尔也有少男少女。林古山与求卜者寒喧几句后,便直奔“主题”,说你是要问前途或婚姻,还是运途如何,做生意能否赚钱?然后,问清楚求卜者的“生时日月”,据此排出“四大柱”。尔后,轻车熟路地在鸟笼前的桌面上摊开纸牌(纸牌一张紧挨一张均匀地排一列)。林古山一手在摊开成一排的纸牌上洒些“细仔”(小高粱米),另一手拉开鸟笼的小门。只见鸟笼里那只“乌伯仔”连蹦带跳地离开鸟笼,左顾右盼,小脚踩着那排纸牌,小嘴不时啄食“细仔”,东张西望,不经意地叼出一张纸牌,大功告成。此时,林古山用手拿了几粒粟米作为奖赏,并轻轻地摸了下它的小头,示意它“任务完成了,该回家(进鸟笼)”。它知趣地转过身子,乖乖地蹦蹦跳跳踩着纸牌回到鸟笼里。林古山随即把鸟笼门关上,拿起那张“乌伯仔”叼出的纸牌,展开一看,现出图案,端详片刻,若有所思地掐着指头,屈指一算,口中念念有词,尽是些难于听懂的占卜术语,什么“子丑寅卯辰已午未”,什么“甲乙丙丁戊巳庚辛”“甲子乙丑丙寅”……然后,胸有成竹地对求卜者说,按你的命底来说,有一大劫,什么“命中带箭,凶多吉少”,尔后话锋一转,“不过,有贵人相助,临危不危,临险不险”,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加于诠释,使求卜者“阴转晴”(转忧为喜),于是心甘情愿地付了钱,欣然而去。
  后来,“文革”一开始,算命卜卦被视为骗取群众钱财的迷信职业而被取缔。
  20世纪80年代初,林古山重操旧业,但不必像旧时那样在外摆摊设点,而是“坐诊家里”。据传,他算命“很准”,声名鹊起,慕名而来的求卜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可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知是真是假,据说,那时生意兴隆,林古山月进斗金。
  香港路北段依次矗立着两座明代石牌坊(俗称“华表”),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对象。
  南面那座“尚书探花”坊,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林士章而立。林士章,字德斐,漳浦人,嘉靖探花,任南京礼部尚书。坊宽8米,高11米,南北向,正楼匾额两面分别阴刻楷书巨字“尚书”“探花”。
  北面的“三世宰贰”坊,系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蒋孟育,龙溪人,万历进士,曾在漳州结社“玄云诗社”,他是当时“漳州七才子”之一。坊宽8.09米,高11米,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敭历”。此坊以圆雕四力士置正楼顶部,四角支撑坊顶。力士造像古拙中透秀气,严谨里露诙谐。
  在“三世宰贰”坊“贺表脚”(牌坊下的街面)东侧骑楼下,有一远近闻名的摊点卖“灯火仔”(旧时一种煤油灯玻璃制品)。在摊前出售“灯火”的,是我老邻居阿水伯的大女儿,她的弟弟王振强是我幼时玩伴和同学,她妹夫的姐姐郑唯拱与我同是老三届老高三同学。至于“卖灯火女”的芳名,鲜为人知,这无关紧要,坊间只管称她:“水查某”(漂亮女人)。盛传:当年有一南乡农村小伙子,来到她的摊前买了“灯火”后离去,被她的倾城美貌迷住了,回家路上,神魂颠倒,想入非非。为了与她再聊上几句,多瞅她几眼,走到旧桥头又拐了回来,谎称路上不小心弄破了“囱管”(罩在煤油灯上的玻璃防风制品),再向她买了一套。   20世纪60年代初,我读中学时,有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到西郊天宝仙都自然村支援“三秋”,在割稻劳动之余,一位姓余的农民问我家住在漳州什么地方,我说在双门顶“华表脚”附近,只见他喜形于色地说,那不就在“卖灯火女”那儿,那个“卖灯火女”“生做很水”(长得漂亮)。我不置可否,只是惊讶她的名声怎么传遍了远近?或许是街坊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缘故,习以为常,患了“审美疲劳”,说实话,我对“卖灯火女”,并不觉得有“赖水”(多么漂亮)。
  时代变迁,卖“灯火”的生意早已“败途”(没市场)。十几年前,香港路历史街区整治时,她在“华表脚”的房子被拆了。现在,她年过八旬,仍在另一“华表”(尚书坊)西侧骑楼下一店铺开店,改营婚嫁喜庆之类用品。别看她已是耄耋之年,但风韵犹存,与年轻时一样剪着短发,头发并没发白,身体也无发胖,身材匀称,衣着合身,还很“老巧”(老美女)。近年来,有关这位“水查某”的报道,时有见诸媒体,冠之为:“囱管西施”。
  家住双门顶附近的“老猴”(此人的外号),老漳州人一提起他,可谓家喻户晓。他“神通广大”,旧时,漳州城流落街头的乞丐成群,“老猴”是“乞丐头”(乞丐的总司令)。逢年过节,做“闹热”,或哪家商家开业,“老猴”总是会召集一大群乞丐到店铺前“唱好话”(说吉祥的话),什么“恭喜发财,生意兴隆”,什么“头家(店主)好命,子孙满堂,福星高照”,等等,极尽恭维之能事。店主总要给他们“银两”(钱),当然得一定数量,少了不行,一大群乞丐会围得你店铺水泄不通,赖着不走,让你生意“歹做”(无法营业),店主只好给足了“银两”,尔后,乞丐头“老猴”一声令下,乞丐们立即听话地散去。
  平时,哪家小孩走失,或家养的大猪没了,或哪家店铺的贵重物品被偷,总要找“老猴”,当然,得事先谈妥找回失物的报酬。“老猴”接到业务后,立即调动他的“耳目”(散布于城里各角落的乞丐等游民散勇)的积极性,明察暗访。同时,他亲自“披挂上阵”,穿街窜巷,边敲锣边“叫大吼”(大声吆喝),因此,坊间也称之为:“老猴”叫大吼”。他充分利用自己“资源”优势,在短期内完成失主交办的“任务”(物归原主)。
  解放后,“老猴”这种聊以谋生的職业当然不允许存在,他只好改行做起收购废品、收购玉器古董生意。20世纪60年代,我读中学时,在街上或中山公园里还见过他。他与别人闲聊时,高谈阔论,谈古说今,喉声很“结”(洪亮),颇有“中气”。但毕竟是老了:稍驼背,深眼窝,瘦瘦的,脸上布满皱纹,体形动作酷似老猴,难怪坊间这样称呼他。“文革”后期就没见过他了,什么时候去世也不得而知。
  我总是对香港路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挥之不去。它往日的繁华街景和风情逸事,至今仍难于忘怀……
其他文献
前年的一天,我和姐姐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偶然间在柜子的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一个方形的塑料盒。我们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有一部“大哥大”手机和使用证。手机和使用证都还很新,又特别光亮。显然,主人很用心地保管着。定睛一看,证书上用钢笔清晰地写着父亲的名字 、电话号码、机身号码,以及核发时间。  看到这部手机,大家不禁一阵喟叹,怀想连连,往事历历在目。出生1953年的大姐首先拉开话匣子,打破了沉默,沉寂的气氛马上
期刊
日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有光明的日子,让多少人失去了在公园野外散步奔跑的权利。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可怕的恶魔正在抢走我们的自由。这个被阴霾笼罩的春节,注定这个中国“年”的幸福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所幸,在远方,当一个个可怕的数据传来的时候,同时也传来了一个个逆行者主动请缨,扶危渡厄的消息。病魔猖狂地想要蔓延的时候,那些闪着神圣光芒的医者以他们的行动证实了“疫情无情人有情”。看,钟南山院
期刊
关于读书,人们历来有一个观点:读书一定要读经典。闲书与杂书是旁门左道,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然而,闲书与杂书并不像世人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汪曾祺先生就曾谈过闲书与杂书的好处,他说:“读杂书至少有以下几种好处: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三,可以学习语言。第四,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话和画论。”闲书与杂书可以除鄙见、开茅塞、增学问、得新知、养性
期刊
2020年3月份以来,30集电视剧《谷文昌》在央视一套热播,掀起全国收视热潮,谷文昌题材邮品也成了炙手可热的门类,受到许多收藏爱好者的追捧。福建省东山岛是谷文昌精神发祥地,也是笔者生于斯长于斯的海岛县,近20年笔者与不少收藏爱好者爱“谷”及邮,收藏了几乎所有纪念谷文昌的邮品。  笔者收藏的纪念谷文昌邮品有:2001年10月9日,由东山县邮政局发行的东山岛风景日戳,其中有一枚是谷文昌陵园纪念邮戳;2
期刊
做家务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难受的体验。面对落满灰尘的窗台、沾满油烟的厨房、藏污纳垢的卫生间,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说实话,我这个人喜欢看书,写作、观影、旅行,一切跟美有关的体验,都让我身心愉悦。唯独做家务这件事,一提到就让我头疼、心烦。常常一次卫生清扫做下来,都是腰酸背痛、牢骚满腹。  首先,做家务需要有耐心,我恰恰缺乏耐心;其次,做家務需要细心,我也缺乏细心。总之,我就是一个没有
期刊
我将中国结挂在门前  风一吹  它会为我迎来一个春天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晚  或者是等候太早  所有人还在蜗居中数着时间  天还未大亮  梦境还未照进阳光  一只叫做梦魇的小兽  悄无声息  吞噬了整座城市  孩子说  他在梦中画画  他画着夏天的太阳洒落在白墙之上  画一束花开在郊野的山坡上  画每一个团圆的家庭围坐在天地之间  脸上满是健康的笑  他迷迷糊糊  我微微笑着  搂住他  却希望不
期刊
鱼王或以梦为鱼  我少年时在乡间生活,有多次捕鱼的经历。鱼在水中捕食或逃命时,也像是花样溜冰或耍杂技,那种猛烈的转折或拐弯真如绷紧的弹簧在伸直或箭矢脱离拉满的弓弦。即使是在网眼或钓钩上拼命挣扎,除了柔弱、哀怜和苦楚,没有更多暴烈及疯狂,犹如樱花在漫天大雪中飘降,缤纷、凄美而无助。这当然是一种假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鱼类世界同样适用。但我宁可相信农业时代的鱼是优雅的,至少鱼的游动是优雅的。
期刊
话说清明,人们都懂得是祭奠先人、追念先辈的时节。追念祖辈,传承家风,以孝为先,从小培养。这是优良家教。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瞻仰那些为新中国成立奋斗终生、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们,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那可歌可泣的精神,感动着后人。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缅怀他们,也会在清明节,来到烈士墓前,献花圈,默哀,奏国歌。这是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时代,我也很
期刊
家乡诏安,有一美食,名字有点怪,叫猫仔粥。  在诏安县城,特别是中山路两侧,有许多饮食摊点,这些摊点一般都会煮猫仔粥,虽然大同小异,但味道优劣有别,比较著名的,是“臭头猫仔粥”。  臭头是一个人的外号,光头,无须,衣着朴素而干净,除专注于煮粥外,不苟言笑。他的粥摊开在九户市场的一个角落。每天傍晚,臭头出来摆摊,在九户祠堂西侧墙根下的土埕上摆一个台子,上面整整齐齐排列着一盘盘闪着光泽的新鲜食材:马鲛
期刊
某天,意外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听到自己的文字《寻找温暖》:  “恍惚间,忽然想起一个词‘远方’,远方到底有多远,远方究竟有什么呢?说起远方,总会浮起诗意的氛围,总想着远方的某个地方会有桃花源似的落英缤纷,有着最纯净的生活。而我,总在想象自己正奔向远方。开始喜欢火车奔驰的意象,在钢轨上,可以快意地奔向远方,一路穿过高山、田野、河流,领略无数的风景,完成最诗意的旅程。  但我永远无法领略许多风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