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德国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香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紧张的审美景象:看似至美的香水和看似至丑的人性,至美的人的生命和香水中所包含的至丑的罪恶。正如题所示,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香水展开,让人陷入沉思的至美与至丑在这部影片中不断碰撞,铺开了一幅蕴藉深远、意味绵长的画卷……
[关键词] 隐喻 蒙太奇 荒诞 艺术魅力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23
【题记】
“一方面来说,他很天真;另一方面来说,他又深深迷恋阴暗。”
——制片人安德鲁·比坚
一、“电影靠隐喻而生存”①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喧闹嘈杂的鱼贩集市,腥臭冲天的污浊空气,死鱼遍地的狭窄路面,如此狼狈不堪的环境,却降生了一个本应该象征着希望和光明的婴孩。记得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在他的诗中写道:“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婴儿乃成人之父。”而剧中那个反常的令人作呕的新生儿,彻底粉碎了人们把婴儿作为理想人格的所有遐想,这种病态的扭曲一反传统的拘囿,作为隐喻和预设,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男主人公命运使然的人格坍塌。
作为影片的圭臬,香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造就了格雷诺耶,使他甚至要成为征服全世界的救世主;它也摧毁了格雷诺耶,使他沦落为一个罪不容诛的杀人狂。片中的香水已经完全超脱了“香水”这个语素的能指与所指,俨然幻化成一个象征符,一个导演用来征服观众的隐喻体。香水在格雷诺耶的心中时而是圣洁的天使,时而是万恶的魔鬼,它是格雷诺耶心中不招即来、挥之不去的心魔。而如此唯美的意象又何尝不是暗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想想皮革铺老板的唯利是图,想想劳动工人的忍气吞声,想想香水商人的道貌岸然,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心中也有一瓶香水,一瓶和格雷诺耶一样的香水……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隐喻是异常巧妙的,它们隐藏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协助影片完成震撼人心的目标。隐喻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它们使观众在欣赏影片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结束观看后又开始了后知后觉的领悟。其实,用一个特定的物象来作为影片的主题本身就注定了此类叙事影片的难度,因为在以人为主体的电影里要很好地把人与物象统一起来并非易事,而《香水》却做到了,这其中,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有不容小觑的功劳。
二、蒙太奇的吸引力
“吸引力是戏剧的一切进攻性的要素,即能够从感觉上和心理上感染观众的那一切要素。”②作为电影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蒙太奇的恰当运用会让电影的情感诉求锦上添花,而《香水》在这方面更是出类拔萃的。为了配合剧情,整部影片采用了暗沉的影调,使画面显得阴深忧郁,这与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是完全吻合的。而影片中唯一一处让人觉得清新明亮的画面——格雷诺耶的师傅巴尔迪尼在闻到了他亲手配制的香水后忘我的陶醉于大自然之中,并且享受到了美女的香吻,这一处理让观众对格雷诺耶的嗅觉天赋深信不疑,甚至开始期待他今后的更大发展,这是对主人公特征的极大强化,体现了导演的独具匠心。
除此之外,影片还擅长运用闪回镜头、虚焦镜头、遮挡法实现同景别切换等技法,增强了蒙太奇语言的张力,在此依次举例说明之——
闪回镜头:卖水果少女死去的面容。这个画面总是出现在决定格雷诺耶香水生涯的几个关键点,而使这一镜头的含义发挥到极致的是当他站在行刑台上,眼前充溢着被香水征服后疯狂的人们时,格雷诺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幻想自己与那个少女有了肌肤之亲。是被眼前爱欲的海洋所触动还是被内心世俗的欲望所唤醒?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格雷诺耶心中泛起的是强烈的爱,这个公认的“冷血”杀人狂,他的人性终于在最后一刻被挖掘了出来,这是畅快淋漓的抒写,更是充满寓意的传达……
虚焦镜头:依旧是那个卖水果的少女,最后她与格雷诺耶的相亲镜头采用了虚焦处理,虚化的画面造成了梦幻的环境,既是格雷诺耶心中无法实现的梦,也是观众心中无法愈合的遗憾,这一场景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但一切都迟了,格雷诺耶本来不想杀死她的,他本来也可以成为有爱的人,可这都只是梦境罢了。
遮挡法: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格雷诺耶的哭声把他母亲送上绞刑台的镜头,伴随着平静的第三人称叙述,他的母亲依旧是惊恐失措的表情,从逃避众人的眼光到被吊死,切换得那么流畅自然,让人隐约察觉到这个婴孩似乎有着不寻常的能量。
三、荒诞的挣扎
从美学的意义上讲,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异化。
以常人的眼光看来,格雷诺耶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非理性和异化的,他以几近疯狂的方式杀害了十几位少女的生命,而目的又是那样单纯与执着——配制出他所认为的世界上最完美的香水。香水与少女,同样是至美之物,而前者的诞生则必然导致着后者的灭亡,这一荒诞景象的缔造者正是人们最终因香水而对其顶礼膜拜的凶手——格雷诺耶。这其中包含了一个莫大的讽刺,即被异化的不仅仅是格雷诺耶的人性,而是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处在荒诞的挣扎之下。而格雷诺耶本身也是一个荒诞的矛盾体,他既天真又迷恋黑暗,既执著追求又不择手段,既单纯淳朴又心狠手辣。对于遇到的第一个女孩,他以常人颇觉病态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爱,那是爱吗?我们姑且不去追究。但当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丝毫味道后,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失落,就在要放弃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又选择了风雨兼程地去实现理想。这种狂乱的挣扎只有在格雷诺耶的复杂人性中才能展现,我们不得不钦佩导演出神入化的表述功力。
“基督教兴起之后,在中世纪西方社会,荒诞的基本内容是与宗教中不恰当的禁欲主义对于人性的扭曲和异化。”③影片结尾人们在香水的魔力之下释放欲望乃至陌生人之间相互爱慕交合的宏大场面与这一论断不谋而合。笔者看来,也许此情此景下的基督徒们才彰显出了最真的自己,尽管事后他们都对自己的失常表现惊诧不已,而事实上,这种貌似荒诞的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合理性。看得出此时的香水是一个魔杖,指点着人们去解禁欲望,寻找本真:一方面,人们生活在一个极其矛盾的环境下,对宗教的不渝信仰让他们迷失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上帝很仁慈,恩赐了他们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 多位一体的艺术魅力
通常意义上的电影是一门饱含审美价值的声色艺术,而《香水》呈现出的则是一道需要调动我们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在内的诸多官能感觉的精神大餐。
在本雅明“图像增殖”和海德格尔“世界的图像化”的口号感召下,现代社会浩浩荡荡地进入了“读图时代”。在人们狂热追求视觉刺激和冲击力的今天,《香水》另辟蹊径,以嗅觉为由头,既摒弃了纯粹视觉的单调,又使得画面由于全方位感觉的参与显得更加立体,而影片却并未因为嗅觉的加入削弱画面的感染力。
影片对于嗅觉的强调主要表现在对主人公鼻子的特写上——从他一出生开始,鼻翼就开始贪婪的翕动,显现了他非比寻常的嗅觉禀性。当他失手杀掉那个卖水果的少女时,惶恐之余竟不忘把女孩的体香纵情地“尽收鼻底”。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影片开头以鼻子的大特写展开画面,结尾则仍以鼻部特写呼应主题。不过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构建与各类人物的性格也对嗅觉的架设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渲染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特定旋律的萦绕回旋为观众理解和把握情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并且使作品主题意象的表达颇具深度。最典型的应属卖水果的少女及与之相对应的旋律,我们不难发现,影片无论叙事也好,回忆也好,只要那位红发少女出现,就会响起一段与之相对应的凄静空旷的音乐,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旨在强化观众的官能互动,用一种虚拟的画面和声音组合去营造独特的心理氛围。这里,理性的思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观众似乎应该抛开一切世俗的眼光去审视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此时你会发现,那不是单纯讲述的一个故事,而是一种形态的人生,我们从此体味到了感性因素的深刻价值,其实艺术的真正魅力何尝不是如此呢?
写在后面的话
1929年肖伯纳在维护戏剧的规律时曾说:“如果你把生活仅只看成你所看到的那样,它就会变成毫无意思的东西。”《香水》亦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把它看成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那么它也会成为毫无意思的东西。在惊叹于影片高超的叙事艺术和声光电技巧的同时,我们最为之臣服的还是电影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的哲学观察与思考。我想,这才是电影的真谛,更是电影人们为之孜孜不倦的目标……
注释
①《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 三联书店出版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 2006年11月第1版 P473
②《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 三联书店出版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 2006年11月第1版P147
③《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立元/主编 2001年6月第1版 P187
作者简介
蒋锐,女,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广告系教师。
[关键词] 隐喻 蒙太奇 荒诞 艺术魅力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23
【题记】
“一方面来说,他很天真;另一方面来说,他又深深迷恋阴暗。”
——制片人安德鲁·比坚
一、“电影靠隐喻而生存”①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喧闹嘈杂的鱼贩集市,腥臭冲天的污浊空气,死鱼遍地的狭窄路面,如此狼狈不堪的环境,却降生了一个本应该象征着希望和光明的婴孩。记得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在他的诗中写道:“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婴儿乃成人之父。”而剧中那个反常的令人作呕的新生儿,彻底粉碎了人们把婴儿作为理想人格的所有遐想,这种病态的扭曲一反传统的拘囿,作为隐喻和预设,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男主人公命运使然的人格坍塌。
作为影片的圭臬,香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造就了格雷诺耶,使他甚至要成为征服全世界的救世主;它也摧毁了格雷诺耶,使他沦落为一个罪不容诛的杀人狂。片中的香水已经完全超脱了“香水”这个语素的能指与所指,俨然幻化成一个象征符,一个导演用来征服观众的隐喻体。香水在格雷诺耶的心中时而是圣洁的天使,时而是万恶的魔鬼,它是格雷诺耶心中不招即来、挥之不去的心魔。而如此唯美的意象又何尝不是暗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想想皮革铺老板的唯利是图,想想劳动工人的忍气吞声,想想香水商人的道貌岸然,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心中也有一瓶香水,一瓶和格雷诺耶一样的香水……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隐喻是异常巧妙的,它们隐藏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协助影片完成震撼人心的目标。隐喻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它们使观众在欣赏影片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结束观看后又开始了后知后觉的领悟。其实,用一个特定的物象来作为影片的主题本身就注定了此类叙事影片的难度,因为在以人为主体的电影里要很好地把人与物象统一起来并非易事,而《香水》却做到了,这其中,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有不容小觑的功劳。
二、蒙太奇的吸引力
“吸引力是戏剧的一切进攻性的要素,即能够从感觉上和心理上感染观众的那一切要素。”②作为电影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蒙太奇的恰当运用会让电影的情感诉求锦上添花,而《香水》在这方面更是出类拔萃的。为了配合剧情,整部影片采用了暗沉的影调,使画面显得阴深忧郁,这与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是完全吻合的。而影片中唯一一处让人觉得清新明亮的画面——格雷诺耶的师傅巴尔迪尼在闻到了他亲手配制的香水后忘我的陶醉于大自然之中,并且享受到了美女的香吻,这一处理让观众对格雷诺耶的嗅觉天赋深信不疑,甚至开始期待他今后的更大发展,这是对主人公特征的极大强化,体现了导演的独具匠心。
除此之外,影片还擅长运用闪回镜头、虚焦镜头、遮挡法实现同景别切换等技法,增强了蒙太奇语言的张力,在此依次举例说明之——
闪回镜头:卖水果少女死去的面容。这个画面总是出现在决定格雷诺耶香水生涯的几个关键点,而使这一镜头的含义发挥到极致的是当他站在行刑台上,眼前充溢着被香水征服后疯狂的人们时,格雷诺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幻想自己与那个少女有了肌肤之亲。是被眼前爱欲的海洋所触动还是被内心世俗的欲望所唤醒?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格雷诺耶心中泛起的是强烈的爱,这个公认的“冷血”杀人狂,他的人性终于在最后一刻被挖掘了出来,这是畅快淋漓的抒写,更是充满寓意的传达……
虚焦镜头:依旧是那个卖水果的少女,最后她与格雷诺耶的相亲镜头采用了虚焦处理,虚化的画面造成了梦幻的环境,既是格雷诺耶心中无法实现的梦,也是观众心中无法愈合的遗憾,这一场景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但一切都迟了,格雷诺耶本来不想杀死她的,他本来也可以成为有爱的人,可这都只是梦境罢了。
遮挡法: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格雷诺耶的哭声把他母亲送上绞刑台的镜头,伴随着平静的第三人称叙述,他的母亲依旧是惊恐失措的表情,从逃避众人的眼光到被吊死,切换得那么流畅自然,让人隐约察觉到这个婴孩似乎有着不寻常的能量。
三、荒诞的挣扎
从美学的意义上讲,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异化。
以常人的眼光看来,格雷诺耶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非理性和异化的,他以几近疯狂的方式杀害了十几位少女的生命,而目的又是那样单纯与执着——配制出他所认为的世界上最完美的香水。香水与少女,同样是至美之物,而前者的诞生则必然导致着后者的灭亡,这一荒诞景象的缔造者正是人们最终因香水而对其顶礼膜拜的凶手——格雷诺耶。这其中包含了一个莫大的讽刺,即被异化的不仅仅是格雷诺耶的人性,而是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处在荒诞的挣扎之下。而格雷诺耶本身也是一个荒诞的矛盾体,他既天真又迷恋黑暗,既执著追求又不择手段,既单纯淳朴又心狠手辣。对于遇到的第一个女孩,他以常人颇觉病态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爱,那是爱吗?我们姑且不去追究。但当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丝毫味道后,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失落,就在要放弃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又选择了风雨兼程地去实现理想。这种狂乱的挣扎只有在格雷诺耶的复杂人性中才能展现,我们不得不钦佩导演出神入化的表述功力。
“基督教兴起之后,在中世纪西方社会,荒诞的基本内容是与宗教中不恰当的禁欲主义对于人性的扭曲和异化。”③影片结尾人们在香水的魔力之下释放欲望乃至陌生人之间相互爱慕交合的宏大场面与这一论断不谋而合。笔者看来,也许此情此景下的基督徒们才彰显出了最真的自己,尽管事后他们都对自己的失常表现惊诧不已,而事实上,这种貌似荒诞的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合理性。看得出此时的香水是一个魔杖,指点着人们去解禁欲望,寻找本真:一方面,人们生活在一个极其矛盾的环境下,对宗教的不渝信仰让他们迷失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上帝很仁慈,恩赐了他们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 多位一体的艺术魅力
通常意义上的电影是一门饱含审美价值的声色艺术,而《香水》呈现出的则是一道需要调动我们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在内的诸多官能感觉的精神大餐。
在本雅明“图像增殖”和海德格尔“世界的图像化”的口号感召下,现代社会浩浩荡荡地进入了“读图时代”。在人们狂热追求视觉刺激和冲击力的今天,《香水》另辟蹊径,以嗅觉为由头,既摒弃了纯粹视觉的单调,又使得画面由于全方位感觉的参与显得更加立体,而影片却并未因为嗅觉的加入削弱画面的感染力。
影片对于嗅觉的强调主要表现在对主人公鼻子的特写上——从他一出生开始,鼻翼就开始贪婪的翕动,显现了他非比寻常的嗅觉禀性。当他失手杀掉那个卖水果的少女时,惶恐之余竟不忘把女孩的体香纵情地“尽收鼻底”。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影片开头以鼻子的大特写展开画面,结尾则仍以鼻部特写呼应主题。不过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构建与各类人物的性格也对嗅觉的架设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渲染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特定旋律的萦绕回旋为观众理解和把握情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并且使作品主题意象的表达颇具深度。最典型的应属卖水果的少女及与之相对应的旋律,我们不难发现,影片无论叙事也好,回忆也好,只要那位红发少女出现,就会响起一段与之相对应的凄静空旷的音乐,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旨在强化观众的官能互动,用一种虚拟的画面和声音组合去营造独特的心理氛围。这里,理性的思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观众似乎应该抛开一切世俗的眼光去审视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此时你会发现,那不是单纯讲述的一个故事,而是一种形态的人生,我们从此体味到了感性因素的深刻价值,其实艺术的真正魅力何尝不是如此呢?
写在后面的话
1929年肖伯纳在维护戏剧的规律时曾说:“如果你把生活仅只看成你所看到的那样,它就会变成毫无意思的东西。”《香水》亦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把它看成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那么它也会成为毫无意思的东西。在惊叹于影片高超的叙事艺术和声光电技巧的同时,我们最为之臣服的还是电影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的哲学观察与思考。我想,这才是电影的真谛,更是电影人们为之孜孜不倦的目标……
注释
①《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 三联书店出版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 2006年11月第1版 P473
②《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 三联书店出版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 2006年11月第1版P147
③《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立元/主编 2001年6月第1版 P187
作者简介
蒋锐,女,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广告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