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探究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时代许多与历史有关的影视作品成为人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新途径。本文从理论政策、教学实践及反思等方面,阐述历史影视作品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价值;而影视资源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将教师传统的口头讲授和影视资源搭配使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教学;影视作品;教学实践运用
  一、历史教育现状与影视作品引入课堂之必要
  (一)新时代初中历史课程的要求
  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翁肯认为:“历史是民族的教师、国民教育的工具和激起爱国思想的武器。”这是无数史实所证明的一条真理。初中历史是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创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训练,并给出了活动建议(如资料收集、电影欣赏等),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其认识、理解和探究历史的能动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更多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因此,历史影视作品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资料。
  (二)历史课程教学特征的需要
  历史课程的教学特征,从中国历史到世界历史,时间长、内容多、范围广。讲授法虽然在传授知识上看起来快捷,但不够直观,教师一味说教会显得单一乏味,甚至可能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磨灭和反感。尽管统编教材较之前添加了丰富的图片资料,但学生见到的往往还是静态的内容。这无法让学生感知历史原貌,也不能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感同身受,从而限制了历史教学成效。通过在初中历史课堂引入影视作品,能够让历史变得形象、生动,既能丰富教材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由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三)初中生心理特征的需求
  将历史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同样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和个性发展。初中学生大多是年龄在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的少年。研究表明,人在十二岁时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功能基本健全,思维也开始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的思维需要具体的直观经验的支持。可见,直观的视觉体验是后续思维发展的基础。对于形象生动、直观的东西,七、八年级的学生往往更加好奇,会有更强烈的震撼与冲击。而历史影视作品具有直观的特点,所以利用历史影视作品进行学习可谓效果显著。
  二、将影视作品引入初中课堂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一)将影视作品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
  在统编教材七年级“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中,文中最后一框“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课本用文字简要描述了都江堰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对存续至今的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如何做到防洪、灌溉,如何使四川地区成为“天府之国”并造福千秋,学生很难直观感受。此时,笔者播放了纪录片《2008世界遗产在中国》的剪辑视频。该视频介绍了都江堰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其工程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筑坝分水,修渠引水”,它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而学生对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也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看完这个视频后,你对都江堰这一工程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很多同学发自肺腑地慨叹古人的智慧,有的还表示想亲自到现场去感受这伟大的工程。通过这一视频,既活灵活现地展示了“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正如聂幼犁在《历史課程与教学论》中所说:“电影(包括故事片和纪录片)是研究近代以来百余年历史的重要资料。只要用多媒体技术对原始的影片进行适当的剪裁、编辑等,它们就是历史教学中最好的史料。”
  八年级上册是中国近代史单元,其中的每一课内容较多、年代跨度较大,因而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课堂上适时地引入相关影视作品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如“洋务运动”一课,在整节课的最后,为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笔者截取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总结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片段,并结合本课所学,提出讨论话题“你觉得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最终认识到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僵化腐朽的封建制度,而非几个洋务大臣兴办工业所能挽回。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印象深刻,同时也更理解洋务运动。再回归课本对于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总结,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挽救中国。这也为学生对近代史部分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将影视作品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反思
  事实上,在将影视作品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因操作不当、预设不细致,导致效果不佳的情况。比如,八年级“钢铁长城”一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在军队建设上的成就,笔者先后播放了两段影像资料,一段是1949年的阅兵式,另一段是建国70周年时的阅兵式。通过两段视频的对比,旨在让学生对70年来我国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突飞猛进有直观的了解,这是文字和图片之效果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没有提前设置问题,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导致整节课流于表面的观看,缺乏对本质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由于视频时间过长,一些女生对军事了解较少,跟不上学习进度,也无心继续观看。经过反思,笔者认识到视频时间不宜过长,应补充史料研读,并提前设置问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边看视频,边思考,边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建国后我国国防建设成就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多次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历史课堂影视作品的选择标准。第一,讲求科学性。现在影视作品鱼龙混杂,很多“穿越剧”“古装剧”披着历史的外衣,却歪曲了史实,容易误导学生,认为我国14年的抗日战争不费吹灰之力,因而教师需要审慎选择。第二,选片时应有针对性。在把历史电影和电视作品引入课堂前,首先要想明白三个问题:本节课是否需要引入历史影视作品?历史影视作品应该应用在哪里?引用的影视作品是想解决本节课的什么问题?教师应该以学生获得的信息为立足点,有目标性选片。第三,要有适度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历史影视作品在课堂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历史影视作品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最好限制在10~12分钟。否则,教学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时间太长,学生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表面的观看上,仅仅停留于剧情而无法有效思考,忽视教师的设问和本节课的主题,导致本节课原本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将影视作品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对学生、教师颇有益处。但也应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使用影视作品,更不能用影视作品代替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因此,必须正确对待历史影视作品,认识到它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只有把传统的口授教学和影视资源有效配合使用,才能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 红色文化能够让少先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现阶段的少先队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并做好活动的前期准备等,让少先队员们继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情怀,坚定不移地做党和国家的接班人。  [关键词] 红色文化;少先队;红色革命根据地  少先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从小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国精神,引导少先队员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对少先队员的发展具有积极意
[摘要] 受《史记》的启发,吸取传统文化“气生情,情生理,理生法气”理论,融入心理学家阿德勒“阐释的现实”的观点,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专门记录,编撰成班史,以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关键词] 从“心”出发;编撰班史;润泽生命  “班史”,即班级的历史。班级因学生而存在,学生是班史的主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班史的主线,班主任是引领班史编撰的主要人员。  班主任在特定的教育理念的主导下编撰班史,对学生的
[摘要]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演进中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民俗节日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分析我国重大节日,能够清晰地发现,几乎每一种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的背后,都涉及一段珍贵的德育典故或者有纪念意义的故事,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学习其精神教育价值,能够指引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本文从重大节日的实施方式出发,探索其现实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 节日;纪念日;德育价值;实施方式  
对中职班级进行德育,班主任要依据工作现状来优化自身的思维方式,突破工作困境.笔者以亲身规划和实践过的“阳光工匠型”班级三年发展规划为例,具体分析和阐述如何优化班主任思维方式,以此突破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实现中职学校的高效德育.
2017年,我的第一本班主任工作专著《我和我的书香班》出版之后,书香班似乎成为班级建设的标签.也因为这个标签,让我有机会行走了很多地方,和全国各地的同仁们交流书香班建设的体会.
期刊
中职新生是中职生中的特殊群体,其成长面临更多困惑,更加艰难.在新的校园生活开始之初,学校教育为他们的生命成长提供帮助.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建构和实施有益于改善人际关系的系列主题团体辅导活动,对滋养中职新生的生命力和谋求中职新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摘要]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自闭谱系障碍的一个亚型,拥有较高的智力和语言能力,但是存在自闭谱系障碍的其他特征,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社交障碍。在小学阶段表现为与同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集体生活面临较多困难。本文通过对班级一名阿斯伯格综合征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探索适合这类孩子的教育方式,以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为将来融入社会、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阿斯伯格综合征;教育策略;理解;关爱  阿斯伯
[摘要] 教师反馈语具有引发、维持师生有效互动和维系师生关系的功能。本文从具体话语片段出发,分析英语课堂中教师反馈语存在的泛化、无意义、滥用、忽视、武断和消极等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师反馈语;问题分析  教师反馈语,指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话语或行为活动做出的评价信息语言,具有引发、维持师生有效互动和维系师生关系的功能,对课堂互动与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摘要] 深度学习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础上提出的学科概念,新课改要求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立足真实情境,立足课堂追问,立足学生实验,立足多元评价,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深度学习;浅层学习;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知识
[摘要] 研磨课堂不仅可以打造一节好课,更能让教师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与理解,有效达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边磨边研,研课组对本课程的价值和教材编写意图愈加清晰;边磨边改,新教材的理念渐入心,汉字这一优秀文化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 研磨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德法共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因此,它在价值观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