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遇到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要多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而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生活实际
一、运用集体教学,解决幼儿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注意抓住幼儿在认知和数学思维两个方面的特点,将生活中幼儿遇到的数学问题有机融入数学活动的集体教学中。
案例:大汽车开来了
活动目标:
(1)在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中,尝试4以内的点数。
(2)积累区别上下方位的经验,乐于表达。
活动过程:
第一,感知数量1。
情境:大汽车开来了。
师:小朋友们,看,什么车开来了?开来了几辆大汽车?(1辆大汽车)1辆什么颜色的大汽车?车上有谁?数一数有几位司机叔叔。
第二,尝试4以内的点数。
情境:车上有多少人?
师:乘客们一个一个上了车,呀!现在车上有几个人呢?车上有几个司机,几个乘客?
师:原来车上有4个人,1位司机叔叔,3个乘客。
第三,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情境:许多乘客要上车。
师:大汽车继续往前开,来到了菜场,菜场门口有多少人?我来数一数,1、2、3……很多很多,就是有许多人,菜场门口有……
师:许多人是怎么上车的?小朋友看仔细了,(1个1个坐上车)最后许多人一个一个排队上车,这样既安全又快速地上了车。
第四,积累区别上下方位的经验。
情境一:顾客买什么?
情境二:东西在哪里?
案例分析:这是一个小班的数学活动“大汽车开来了”,这个活动的来源是教师在和幼儿日常谈话时,发现有很多孩子很喜欢坐公交车。教师敏锐地捕捉到数学的教育契机,从而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开展之后学生对于数量和方位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也学会了文明乘车。
2.将数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自然融合
生活中学生对于数字的认识和积累一般是不知不觉的学会。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生动、真实且幼儿可亲身体验的模拟生活情景。在这种方式下,幼儿不是在解答教师出的题目,而是自己给自己出题和解答,将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运用相联系,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有效利用区域游戏
平时开展的区域游戏包含很多数学元素。区域游戏可以使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能够让3~6岁的幼儿更易于接受,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从而自主地建构抽象的数学知识,体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快乐,使数活动更加有效、有趣。
二、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过渡环节,挖掘数字元素,激发幼儿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有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宛如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
1.随时随地引导幼儿感知数学概念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废旧物品,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生活中各种物品随处可见,都可以挖掘出數学元素进而展开游戏。就连家里的各种瓶瓶罐罐,收集起来也能玩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保龄球
用10个瓶瓶罐罐当保龄球瓶,数一数倒了几个瓶罐,积累数数的经验。最后还可以统计一下,进行减法练习。
第二回合:考眼力
将瓶瓶罐罐摆成一排,悄悄地交换两个瓶罐位置:“第几个和第几个的位置换了”。
第三回合:变图形
用瓶罐围合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理解图形的特征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和生活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翠英.浅谈幼儿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1(23):317-318.
[2]林益萍.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下,2009(6):117.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生活实际
一、运用集体教学,解决幼儿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注意抓住幼儿在认知和数学思维两个方面的特点,将生活中幼儿遇到的数学问题有机融入数学活动的集体教学中。
案例:大汽车开来了
活动目标:
(1)在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中,尝试4以内的点数。
(2)积累区别上下方位的经验,乐于表达。
活动过程:
第一,感知数量1。
情境:大汽车开来了。
师:小朋友们,看,什么车开来了?开来了几辆大汽车?(1辆大汽车)1辆什么颜色的大汽车?车上有谁?数一数有几位司机叔叔。
第二,尝试4以内的点数。
情境:车上有多少人?
师:乘客们一个一个上了车,呀!现在车上有几个人呢?车上有几个司机,几个乘客?
师:原来车上有4个人,1位司机叔叔,3个乘客。
第三,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情境:许多乘客要上车。
师:大汽车继续往前开,来到了菜场,菜场门口有多少人?我来数一数,1、2、3……很多很多,就是有许多人,菜场门口有……
师:许多人是怎么上车的?小朋友看仔细了,(1个1个坐上车)最后许多人一个一个排队上车,这样既安全又快速地上了车。
第四,积累区别上下方位的经验。
情境一:顾客买什么?
情境二:东西在哪里?
案例分析:这是一个小班的数学活动“大汽车开来了”,这个活动的来源是教师在和幼儿日常谈话时,发现有很多孩子很喜欢坐公交车。教师敏锐地捕捉到数学的教育契机,从而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开展之后学生对于数量和方位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也学会了文明乘车。
2.将数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自然融合
生活中学生对于数字的认识和积累一般是不知不觉的学会。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生动、真实且幼儿可亲身体验的模拟生活情景。在这种方式下,幼儿不是在解答教师出的题目,而是自己给自己出题和解答,将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运用相联系,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有效利用区域游戏
平时开展的区域游戏包含很多数学元素。区域游戏可以使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能够让3~6岁的幼儿更易于接受,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从而自主地建构抽象的数学知识,体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快乐,使数活动更加有效、有趣。
二、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过渡环节,挖掘数字元素,激发幼儿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有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宛如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
1.随时随地引导幼儿感知数学概念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废旧物品,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生活中各种物品随处可见,都可以挖掘出數学元素进而展开游戏。就连家里的各种瓶瓶罐罐,收集起来也能玩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保龄球
用10个瓶瓶罐罐当保龄球瓶,数一数倒了几个瓶罐,积累数数的经验。最后还可以统计一下,进行减法练习。
第二回合:考眼力
将瓶瓶罐罐摆成一排,悄悄地交换两个瓶罐位置:“第几个和第几个的位置换了”。
第三回合:变图形
用瓶罐围合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理解图形的特征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和生活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翠英.浅谈幼儿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1(23):317-318.
[2]林益萍.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下,2009(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