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语文教育这么多年,我觉得语文教育缺失的一环就是告诉学生语文是用来干什么的,简言之,就是语文之用。
中学语文教育给我的印象就是纠正易写错的错别字、纠正易读错的字词读音、概括段落大意。很明显,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结果,因为高考语文题有找错别字的选择题、读音选择题,概括段落大意则是阅读理解题必不可少的项目。记得高中时,老师经常发给我们许多卡片,上面有一组组的成语,成语中有一至两个错别字,错别字后面带着括号,正确的字就在括号里,比如“聚精汇(会)神”“金壁(碧)辉煌”,还有注音卡,括号里标注着字的正确读音,比如“木讷(ne)”“身陷囹(1ing)圄(yu)”。到如今,我连错别字是哪个都记得很清楚。
中学教育留给我的,还有一篇篇背诵的课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现在想想,这些能用在写作中的真是不多。那时候的写作课似乎都是无病呻吟,考试时的命题作文多是无中生有,八百字的作文就让同学们头疼不已。进入大学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用途。写散文抒情叙事,写小说感化读者,写评论发表意见看法,写新闻传递信息,写公文下达通知汇报工作。锻炼得多了,几十万字的小说,也能一挥而就。也就是在这时,我才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是有大用处的。
语文的最大用处在于表达。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就是写文章,写文章最起码的要求是不能有错别字,语句通顺,没有语法错误。可是语法教育在很多地方都缺失了。我现在的一个同学,上交的一篇论文的题目是“论李渔戏曲理论中的美学”,导师第一眼看到他的题目,就说有语法错误,给他改成了“论李渔的戏曲美学理论”。我曾经给表弟辅导过英语,当我给他讲到“主语”“宾语”等名词时,他都搞不明白,我问他:“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没给你们讲过句子成分划分吗?”他说:“现在的语文老师不教这个了。”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语法没弄懂,英语学习也受影响。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叫于霞,她讲到句子成分的时候,教了我们两个多星期,还叫同学们一个一个地把划分的句子成分写到黑板上去,有错误的她都当场指正。现在想来,我们真是受益匪浅。于霞老师还叫我们练字,她经常说:“字就像一个人的脸一样。”她经常把字写得好看的同学的作业在班上传阅,还夸奖写字好的同学。她也夸过我一次,说我“从初一到现在,字一直都写得板板正正的”。
口语表达关乎一个人的形象。如果一个人讲话用语粗鄙、内容低下,或滔滔不绝却抓不住重点,或吞吞吐吐半天说不出想法,都会降低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同时会让人觉得跟这种人交谈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口语表达既与个人的性格有关,也与他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有关。令人担忧的是,在很多偏远的山村,有的语文老师还是用方言教学的,如果语文老师的表达能力就不强,哪能教出发音字正腔圆、出口成章的学生来呢?
语文之用还在于交流和理解。通过交流,我们能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了沟通合作,整个社会和国家才得以正常运转。要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必须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书面文本来说,无非就是多多阅读全文,弄清楚作者要说什么。遥想中学时期。每一个早自习我们都大声朗读课文,既熟悉了课文,又培养了语感。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早自习被取消,现在的学生都没有晨读了。有一次,我给表弟辅导语文,有一道题是关于《阿Q正传》的。我问他:鲁迅小说里有一个人物,经常使用“精神胜利法”,这篇小说叫什么名字呢?他想了半天想不出来,我又提醒他课文内容,我说:“小说里还有假洋鬼子,还有小尼姑,主人公还去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呢。主人公和别人打架的时候还被揪住了黄辫子。”表弟还是不知道。我心想,他这语文是怎么学的呀。我揭晓了谜底,他才隐约想起点什么来。我不知道是表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还是老师压根就没讲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总之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对课文非常不了解。原因就是阅读量不够。希望学校和语文老师,能多给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时间。
语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谋生。作家、学者、记者、主持人等文化工作者就是吃文字这碗饭的,这点非常明白。如今各个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少不了文秘职员。语文就是这些职业人得以生存的工具。即使你从事的职业和语文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你的文章写得花团锦簇,或者口才好,思路清晰,依然会得到上司的器重和他人的喜爱。
遥想中学时的语文学习,似乎太过于零碎了。打基础固然重要,但如果整个语文都被肢解成字词和句子,那实在是埋没了语文之用。如果中学老师告诉过我们语文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时的语文学习,或许就不会那么枯燥乏味了吧?
中学语文教育给我的印象就是纠正易写错的错别字、纠正易读错的字词读音、概括段落大意。很明显,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结果,因为高考语文题有找错别字的选择题、读音选择题,概括段落大意则是阅读理解题必不可少的项目。记得高中时,老师经常发给我们许多卡片,上面有一组组的成语,成语中有一至两个错别字,错别字后面带着括号,正确的字就在括号里,比如“聚精汇(会)神”“金壁(碧)辉煌”,还有注音卡,括号里标注着字的正确读音,比如“木讷(ne)”“身陷囹(1ing)圄(yu)”。到如今,我连错别字是哪个都记得很清楚。
中学教育留给我的,还有一篇篇背诵的课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现在想想,这些能用在写作中的真是不多。那时候的写作课似乎都是无病呻吟,考试时的命题作文多是无中生有,八百字的作文就让同学们头疼不已。进入大学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用途。写散文抒情叙事,写小说感化读者,写评论发表意见看法,写新闻传递信息,写公文下达通知汇报工作。锻炼得多了,几十万字的小说,也能一挥而就。也就是在这时,我才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是有大用处的。
语文的最大用处在于表达。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就是写文章,写文章最起码的要求是不能有错别字,语句通顺,没有语法错误。可是语法教育在很多地方都缺失了。我现在的一个同学,上交的一篇论文的题目是“论李渔戏曲理论中的美学”,导师第一眼看到他的题目,就说有语法错误,给他改成了“论李渔的戏曲美学理论”。我曾经给表弟辅导过英语,当我给他讲到“主语”“宾语”等名词时,他都搞不明白,我问他:“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没给你们讲过句子成分划分吗?”他说:“现在的语文老师不教这个了。”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语法没弄懂,英语学习也受影响。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叫于霞,她讲到句子成分的时候,教了我们两个多星期,还叫同学们一个一个地把划分的句子成分写到黑板上去,有错误的她都当场指正。现在想来,我们真是受益匪浅。于霞老师还叫我们练字,她经常说:“字就像一个人的脸一样。”她经常把字写得好看的同学的作业在班上传阅,还夸奖写字好的同学。她也夸过我一次,说我“从初一到现在,字一直都写得板板正正的”。
口语表达关乎一个人的形象。如果一个人讲话用语粗鄙、内容低下,或滔滔不绝却抓不住重点,或吞吞吐吐半天说不出想法,都会降低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同时会让人觉得跟这种人交谈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口语表达既与个人的性格有关,也与他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有关。令人担忧的是,在很多偏远的山村,有的语文老师还是用方言教学的,如果语文老师的表达能力就不强,哪能教出发音字正腔圆、出口成章的学生来呢?
语文之用还在于交流和理解。通过交流,我们能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了沟通合作,整个社会和国家才得以正常运转。要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必须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书面文本来说,无非就是多多阅读全文,弄清楚作者要说什么。遥想中学时期。每一个早自习我们都大声朗读课文,既熟悉了课文,又培养了语感。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早自习被取消,现在的学生都没有晨读了。有一次,我给表弟辅导语文,有一道题是关于《阿Q正传》的。我问他:鲁迅小说里有一个人物,经常使用“精神胜利法”,这篇小说叫什么名字呢?他想了半天想不出来,我又提醒他课文内容,我说:“小说里还有假洋鬼子,还有小尼姑,主人公还去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呢。主人公和别人打架的时候还被揪住了黄辫子。”表弟还是不知道。我心想,他这语文是怎么学的呀。我揭晓了谜底,他才隐约想起点什么来。我不知道是表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还是老师压根就没讲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总之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对课文非常不了解。原因就是阅读量不够。希望学校和语文老师,能多给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时间。
语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谋生。作家、学者、记者、主持人等文化工作者就是吃文字这碗饭的,这点非常明白。如今各个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少不了文秘职员。语文就是这些职业人得以生存的工具。即使你从事的职业和语文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你的文章写得花团锦簇,或者口才好,思路清晰,依然会得到上司的器重和他人的喜爱。
遥想中学时的语文学习,似乎太过于零碎了。打基础固然重要,但如果整个语文都被肢解成字词和句子,那实在是埋没了语文之用。如果中学老师告诉过我们语文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时的语文学习,或许就不会那么枯燥乏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