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本文针对高一学生遇到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树立学生信心,转变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而学生的这种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内在保障。
关键词: 高一地理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寻找教学内容中那些心理学知识,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一、高一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高一学生正处于由初中向高中知识转化的阶段,两阶段知识的跨度比较大,学习内容过难,学习负担过重,再加上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导致学生压力剧增,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状态。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地理难学,考不好,有些知识老师课堂上讲过了,自己也认真听了,但还是搞不懂,理不清。”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高一学生学地理确实是遇到困难,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学生学习上的挫折需要老师的及时疏导和帮助。因此,地理老师意识到,只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質,才能为他们在高中更好地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1.树立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高尔基指出:“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地理学习中,虽然学生现在遇到一点困难,但一定要鼓励他们有学好它的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些成绩差的学生也许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生弱一些,但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弥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迎难而进”和“畏难而退”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重视地理学法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地理教学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地理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包括学习方法的掌握。扫除学习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如何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好地理,减轻心理压力,克服挫折感,已经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的主要策略有:
首先,教会学生使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如在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传授洋流运动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认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在讲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时,熟练找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位置等。
其次,上好每一节地理课。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把教师讲的概念、原理融会贯通,如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提问,每堂课的内容要及时消化,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
最后,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引导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的逻辑结构体系,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便于理解记忆。思维导图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3.和谐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努力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知识。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提高心理辅导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正如德国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当某学生举手发言、提出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与习惯;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你真行”、“非常精彩”等语言,进行心理暗示,当学生回答不准确甚至错误时,老师应当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者运用“蹬门槛效应”,给学生提供保证能回答正确的机会。这样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营造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激发学生兴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学习的优劣,不仅与他的智力因素有关,还与他的学习动机水平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首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方法更基本、更重要。如在讲旅游资源的欣赏的时候,课前先让学生伴随着歌曲《我想去桂林》,欣赏桂林风景图片,使学生产生一种想亲临其境的感觉。在讲文化扩散这部分的时候问他们“芙蓉姐姐之所以呢家喻户晓,原因是什么呢”。每节课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其次,利用作业批改中的简短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的简短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它的特点是篇幅较小,针对性强。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巧妙运用简短评语,使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短短的几字评语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方法太好了,可要有信心呀”、“你肯定有高招”、“你准行,老师相信你”,这些带感情色彩的简短评语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切的关爱,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5.教师良好的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学会心理调试,保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任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高一地理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寻找教学内容中那些心理学知识,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一、高一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高一学生正处于由初中向高中知识转化的阶段,两阶段知识的跨度比较大,学习内容过难,学习负担过重,再加上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导致学生压力剧增,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状态。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地理难学,考不好,有些知识老师课堂上讲过了,自己也认真听了,但还是搞不懂,理不清。”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高一学生学地理确实是遇到困难,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学生学习上的挫折需要老师的及时疏导和帮助。因此,地理老师意识到,只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質,才能为他们在高中更好地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1.树立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高尔基指出:“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地理学习中,虽然学生现在遇到一点困难,但一定要鼓励他们有学好它的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些成绩差的学生也许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生弱一些,但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弥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迎难而进”和“畏难而退”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重视地理学法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地理教学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地理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包括学习方法的掌握。扫除学习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如何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好地理,减轻心理压力,克服挫折感,已经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的主要策略有:
首先,教会学生使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如在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传授洋流运动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认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在讲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时,熟练找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位置等。
其次,上好每一节地理课。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把教师讲的概念、原理融会贯通,如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提问,每堂课的内容要及时消化,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
最后,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引导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的逻辑结构体系,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便于理解记忆。思维导图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3.和谐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努力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知识。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提高心理辅导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正如德国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当某学生举手发言、提出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与习惯;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你真行”、“非常精彩”等语言,进行心理暗示,当学生回答不准确甚至错误时,老师应当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者运用“蹬门槛效应”,给学生提供保证能回答正确的机会。这样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营造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激发学生兴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学习的优劣,不仅与他的智力因素有关,还与他的学习动机水平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首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方法更基本、更重要。如在讲旅游资源的欣赏的时候,课前先让学生伴随着歌曲《我想去桂林》,欣赏桂林风景图片,使学生产生一种想亲临其境的感觉。在讲文化扩散这部分的时候问他们“芙蓉姐姐之所以呢家喻户晓,原因是什么呢”。每节课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其次,利用作业批改中的简短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的简短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它的特点是篇幅较小,针对性强。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巧妙运用简短评语,使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短短的几字评语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方法太好了,可要有信心呀”、“你肯定有高招”、“你准行,老师相信你”,这些带感情色彩的简短评语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切的关爱,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5.教师良好的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学会心理调试,保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任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