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高考后,非常幸运地被清华大学录取,开启了我生命里最难忘的一页。
进校第一天,高中学长来宿舍看望,语重心长地说:“从此以后,你就是我2字班的师妹了。”原来,清华学生的自命名以入学年份的个位数字为标志,从0字班到9字班,10年一轮回。班级命名则取院系名字的第一个字加入学年份的个位数字。因为工科院系的名称本已高度浓缩,再取缩写,在不明其义的人看来不免搞笑。例如,电子系因建国初叫无线电系,于是简称为“无”,其2002年入学的班级命名为“无2”,精密仪器系则为“精2”,经管学院为“经2”,等等。每次在路上看到一位帅哥意气风发地走过,留下T恤背后一个大大的繁体“无”字,总是能让人乐半天。
☆学在清华
刚入学时,就被师兄们教育:“清华就是一个大牛棚,各种大牛小牛的聚集地。要调整好心态,按自己喜好的方式学,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在清华,遇到了太多牛人。有各种竞赛金牌得主,有专利发明人,还有那些传说中的科研天才,大学时就能在影响因子超过10的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文章。除了那些早已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院士、教授,以及崭露头角的少侠们,那些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打饭的食堂师傅,自学念研究生的图书馆保安们共同组成了“清华扫地僧”团队,让人且惊且佩。
在清华学习,首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就是自行车。因为校园太大,宿舍区和教学区相隔太远,教学楼之间相隔也很远。通常一堂课结束以后,同学们都没时间围着老师再问问题,而是赶紧收拾书包,踩着自行车奔去下一节课。上了清华以后最先理解的一句话是,“不在自习,就在去自习的路上”。课上的时间太有限,为了完成复杂的课后作业和实验,同学们都得争分夺秒地上自习。在被称为“六教”的第六教学楼还没建成之前,五个教学楼和新旧水利馆以及图书馆这几个可以自习的资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占座成了每个清华学生的必修课。三教、图书馆、新水绘图教室,这几个条件好的自习教室是兵家必争之地。通常,从教室开门之前20分钟就开始排队,占座也各出奇招,有书本、作业纸,更有甚者,连手纸都用上了。于是,背着书包走到空荡荡的教室门口,却只能对着写有“此桌已占”的手纸望而却步。以致有一段学生会组织了“非占座联盟”,每天定时处理这些座位无人的占座行为。这种境况到六教建成以后才得到改善。在清华园里,情侣们约会的地方最多选在自习教室,他们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上自习”。
☆玩在清华
虽然学习氛围浓烈,但是只会学习的学生在清华却难以得到最高的荣誉。从50年代起,“社会工作与专业学习双肩挑”,“又红又专”就一直是清华培养学生的方向。清华有众多的学生协会和俱乐部,这些协会基本由学生自己组织运行,学生自主决定协会的发展方向。诸如军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学生协会以其极高的专业水平在社会上赢得了高度赞誉。每年的校园歌手大赛是最受同学欢迎的活动之一。不过,没有文艺特长也没关系,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业余爱好,这里都能找到同道中人。
清华大学学生交响乐团
体育类协会是最受欢迎的。祖籍鼓浪屿的马约翰教授是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先驱。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期间,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五项测验”指标,不过关者不能出国留学。于是,梁实秋在毕业前竭尽全力通过补考通过游泳考试,才得到马先生放行。著名学者吴宓因为跳远不及格,被马先生扣了半年后才得以赴美留学。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刚入学时,身高只有1.49米,体重不到50公斤。在马约翰的督促下,钱伟长在大学期间从没停过一天运动,成为清华著名中长跑运动员。时至今日,体育锻炼依然是清华人的传统。每位本科生在每年的秋季学期,都必须通过长跑测试,男生测试3000米,女生为1500米。对很多高中时代最多跑800米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考验。为了通过体育测试,同学们都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操场练习。每天下午4点半,校园广播的大喇叭就会响起:“同学们,体育锻炼的时间到了。走出教室,走出宿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每年校庆期间,清华大学都会举行以“马约翰杯”命名的校运会,运动项目囊括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的众多项目。每个院系都以拿到“马杯”为荣。离开清华以后的众多面试中,简历中得到被国内外面试官最多关注的就是“马杯女足冠军”,想来那些和队友一起拼搏向上的经历真是学生时代的辉煌记忆。
☆吃在清华
清华是吃货的天堂。清华人总是很容易被其他学校的同学们羡慕嫉妒恨,因为清华食堂多,好吃的多,价格还不贵。最早的时候,清华食堂以数字命名。例如“七食堂”、“十食堂”、“十四食堂”,当时新建的饮食广场,因其面积最大而被同学们戏称“万人食堂”,简称“万人”。七食堂的包子,十食堂的面条,万人的肘子饭,十四的小炒还有十五的麻辣烫都是我的最爱,排名不分先后。还有甲所,荷园餐厅、陶园餐厅等消费稍高的食堂可供偶尔的班撮和好友的小腐败。后来,八食堂改成了保龄球馆,宿舍区新盖了两座规模比万人还大的“紫荆园”和“桃李园”食堂,再然后,所有的食堂都被起了更优雅的名字,例如“听涛园”、“清芬园”。可每次校庆返校时,校友们还是愿意回忆那些数字食堂时代的吃趣。
除了那些美食之外,最令我难忘的是清华食堂的师傅们。这些每天辛勤工作的后勤一线的叔叔阿姨们,把同学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关心,虽然他可能到毕业都不知道你的名字。有一段时间,我总在桃李园一层吃饭,后来因为进实验室的关系,有几天没去桃李园。再后来某天去打饭,还没开口说要什么,阿姨说话了:一份酸菜白肉加米饭?你怎么这几天都没过来?顿时黑线,我爱吃酸菜白肉锅仔都被食堂师傅记住了。当然更多的是感动。每天在窗口打饭的同学至少几百个,可我就几天没来都被师傅记在心里。要不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和用心,谁能做到呢。
☆写给好友
又是八月,写到这节时,我想起了本科毕业的那个夏天,想起了你们——结缘于清华园的我的好朋友们。不由记起紫荆1号楼门口迎新时第一次见面彼此相对傻笑的情景。四年的日子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熬痛苦的制图作业,一起为未来而奔波。在我生命中最好的日子里,感谢有你们,陪我一起度过那些平淡而美好的时光。
怀念考试周早起占座上自习的时光。新水、三教以及后来的六教大教室,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骑着车穿行南北主干道的匆匆身影。自习完了去13号楼下买个加榨菜的煎饼或者去超市买包锅巴或山楂,真是人生一大享受。春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在校园里漫步,水清木华、二校门、工字厅、大礼堂,柳絮纷飞,如细雪般轻舞风中,我们笑着闹着,走在美丽的园子里,抬头看蓝天白云小鸟快乐地飞翔,无忧无虑;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寻觅最凉爽的教室,啃着冰棍看书,在太阳落山以后跑到西门鸡翅,可乐拌黄瓜,然后会在骑车回来的路上说起二教的鬼故事;秋桂飘香的时候我们去香山、动物园,看槐花飘落一路的美,满大街地寻找各式各样可爱的饰品和衣裳;冬天来到清华园的时候,我们一起盼着雪降,堆雪人打雪仗追忆童年。
六教
一晃离开清华已经六年,虽然好友们已天各一方,奔向各自的理想,但我知道那些在园子里一些走过的日子,将永远盛开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会永远记得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所有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回忆,所有那些想珍惜却没有机会再去珍惜的人和事。
☆后记
园子里的四年,难忘师长的谆谆教诲,难忘与同窗好友们同行的美好回忆。牢记“行胜于言”,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刻入骨髓。他们和那些鲜活的面孔一样,都是清华留给我一生的财富。
进校第一天,高中学长来宿舍看望,语重心长地说:“从此以后,你就是我2字班的师妹了。”原来,清华学生的自命名以入学年份的个位数字为标志,从0字班到9字班,10年一轮回。班级命名则取院系名字的第一个字加入学年份的个位数字。因为工科院系的名称本已高度浓缩,再取缩写,在不明其义的人看来不免搞笑。例如,电子系因建国初叫无线电系,于是简称为“无”,其2002年入学的班级命名为“无2”,精密仪器系则为“精2”,经管学院为“经2”,等等。每次在路上看到一位帅哥意气风发地走过,留下T恤背后一个大大的繁体“无”字,总是能让人乐半天。
☆学在清华
刚入学时,就被师兄们教育:“清华就是一个大牛棚,各种大牛小牛的聚集地。要调整好心态,按自己喜好的方式学,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在清华,遇到了太多牛人。有各种竞赛金牌得主,有专利发明人,还有那些传说中的科研天才,大学时就能在影响因子超过10的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文章。除了那些早已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院士、教授,以及崭露头角的少侠们,那些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打饭的食堂师傅,自学念研究生的图书馆保安们共同组成了“清华扫地僧”团队,让人且惊且佩。
在清华学习,首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就是自行车。因为校园太大,宿舍区和教学区相隔太远,教学楼之间相隔也很远。通常一堂课结束以后,同学们都没时间围着老师再问问题,而是赶紧收拾书包,踩着自行车奔去下一节课。上了清华以后最先理解的一句话是,“不在自习,就在去自习的路上”。课上的时间太有限,为了完成复杂的课后作业和实验,同学们都得争分夺秒地上自习。在被称为“六教”的第六教学楼还没建成之前,五个教学楼和新旧水利馆以及图书馆这几个可以自习的资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占座成了每个清华学生的必修课。三教、图书馆、新水绘图教室,这几个条件好的自习教室是兵家必争之地。通常,从教室开门之前20分钟就开始排队,占座也各出奇招,有书本、作业纸,更有甚者,连手纸都用上了。于是,背着书包走到空荡荡的教室门口,却只能对着写有“此桌已占”的手纸望而却步。以致有一段学生会组织了“非占座联盟”,每天定时处理这些座位无人的占座行为。这种境况到六教建成以后才得到改善。在清华园里,情侣们约会的地方最多选在自习教室,他们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上自习”。
☆玩在清华
虽然学习氛围浓烈,但是只会学习的学生在清华却难以得到最高的荣誉。从50年代起,“社会工作与专业学习双肩挑”,“又红又专”就一直是清华培养学生的方向。清华有众多的学生协会和俱乐部,这些协会基本由学生自己组织运行,学生自主决定协会的发展方向。诸如军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学生协会以其极高的专业水平在社会上赢得了高度赞誉。每年的校园歌手大赛是最受同学欢迎的活动之一。不过,没有文艺特长也没关系,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业余爱好,这里都能找到同道中人。
清华大学学生交响乐团
体育类协会是最受欢迎的。祖籍鼓浪屿的马约翰教授是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先驱。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期间,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五项测验”指标,不过关者不能出国留学。于是,梁实秋在毕业前竭尽全力通过补考通过游泳考试,才得到马先生放行。著名学者吴宓因为跳远不及格,被马先生扣了半年后才得以赴美留学。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刚入学时,身高只有1.49米,体重不到50公斤。在马约翰的督促下,钱伟长在大学期间从没停过一天运动,成为清华著名中长跑运动员。时至今日,体育锻炼依然是清华人的传统。每位本科生在每年的秋季学期,都必须通过长跑测试,男生测试3000米,女生为1500米。对很多高中时代最多跑800米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考验。为了通过体育测试,同学们都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操场练习。每天下午4点半,校园广播的大喇叭就会响起:“同学们,体育锻炼的时间到了。走出教室,走出宿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每年校庆期间,清华大学都会举行以“马约翰杯”命名的校运会,运动项目囊括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的众多项目。每个院系都以拿到“马杯”为荣。离开清华以后的众多面试中,简历中得到被国内外面试官最多关注的就是“马杯女足冠军”,想来那些和队友一起拼搏向上的经历真是学生时代的辉煌记忆。
☆吃在清华
清华是吃货的天堂。清华人总是很容易被其他学校的同学们羡慕嫉妒恨,因为清华食堂多,好吃的多,价格还不贵。最早的时候,清华食堂以数字命名。例如“七食堂”、“十食堂”、“十四食堂”,当时新建的饮食广场,因其面积最大而被同学们戏称“万人食堂”,简称“万人”。七食堂的包子,十食堂的面条,万人的肘子饭,十四的小炒还有十五的麻辣烫都是我的最爱,排名不分先后。还有甲所,荷园餐厅、陶园餐厅等消费稍高的食堂可供偶尔的班撮和好友的小腐败。后来,八食堂改成了保龄球馆,宿舍区新盖了两座规模比万人还大的“紫荆园”和“桃李园”食堂,再然后,所有的食堂都被起了更优雅的名字,例如“听涛园”、“清芬园”。可每次校庆返校时,校友们还是愿意回忆那些数字食堂时代的吃趣。
除了那些美食之外,最令我难忘的是清华食堂的师傅们。这些每天辛勤工作的后勤一线的叔叔阿姨们,把同学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关心,虽然他可能到毕业都不知道你的名字。有一段时间,我总在桃李园一层吃饭,后来因为进实验室的关系,有几天没去桃李园。再后来某天去打饭,还没开口说要什么,阿姨说话了:一份酸菜白肉加米饭?你怎么这几天都没过来?顿时黑线,我爱吃酸菜白肉锅仔都被食堂师傅记住了。当然更多的是感动。每天在窗口打饭的同学至少几百个,可我就几天没来都被师傅记在心里。要不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和用心,谁能做到呢。
☆写给好友
又是八月,写到这节时,我想起了本科毕业的那个夏天,想起了你们——结缘于清华园的我的好朋友们。不由记起紫荆1号楼门口迎新时第一次见面彼此相对傻笑的情景。四年的日子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熬痛苦的制图作业,一起为未来而奔波。在我生命中最好的日子里,感谢有你们,陪我一起度过那些平淡而美好的时光。
怀念考试周早起占座上自习的时光。新水、三教以及后来的六教大教室,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骑着车穿行南北主干道的匆匆身影。自习完了去13号楼下买个加榨菜的煎饼或者去超市买包锅巴或山楂,真是人生一大享受。春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在校园里漫步,水清木华、二校门、工字厅、大礼堂,柳絮纷飞,如细雪般轻舞风中,我们笑着闹着,走在美丽的园子里,抬头看蓝天白云小鸟快乐地飞翔,无忧无虑;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寻觅最凉爽的教室,啃着冰棍看书,在太阳落山以后跑到西门鸡翅,可乐拌黄瓜,然后会在骑车回来的路上说起二教的鬼故事;秋桂飘香的时候我们去香山、动物园,看槐花飘落一路的美,满大街地寻找各式各样可爱的饰品和衣裳;冬天来到清华园的时候,我们一起盼着雪降,堆雪人打雪仗追忆童年。
六教
一晃离开清华已经六年,虽然好友们已天各一方,奔向各自的理想,但我知道那些在园子里一些走过的日子,将永远盛开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会永远记得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所有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回忆,所有那些想珍惜却没有机会再去珍惜的人和事。
☆后记
园子里的四年,难忘师长的谆谆教诲,难忘与同窗好友们同行的美好回忆。牢记“行胜于言”,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刻入骨髓。他们和那些鲜活的面孔一样,都是清华留给我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