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志达,1974年出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现任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委会主任、北京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16年在广东省珠海横琴自贸区成立东西汇(横琴)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在澳门,全国政协前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永远会长马万祺所代表的“马氏家族”,与“何氏家族”及“崔氏家族”,对澳门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称“澳门三大家族”。其中,马万祺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积极支援、参与国家建设,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如今,斯人已逝,马家的经商智慧和红色基因却传承了下来。马家的第二代中,多人活跃在澳门和内地政商界,第三代也已崭露头角。
其中,澳门青年创新创业的代表人物、东西汇(横琴)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志达便是优秀的一员。虽然“含着金钥匙”出生,但他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自己创业,如今也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马志达是马家第二代掌门人马有礼的第三个儿子,聪敏好学的他从小深得马万祺的喜爱,跟着爷爷“走南闖北”,拜访过邓小平、叶剑英、杨尚昆、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马万祺晚年在北京养病时,马志达时常陪伴在侧。“爷爷很有儒风,每逢兴起便会吟诗题字。”马志达告诉记者,马万祺晚年时留给他许多字画,他都当作宝贝收藏,至今时常拿出来观看、品味。
刚过不惑之年的马志达,如今已是多家企业的掌门人,业务涵盖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展览、文化创意、高端环保等板块。谈起经商秘诀,他对记者笑称,马家的经商之道就是用“笨方法”,这也是他从爷爷马万祺那里学到的宝贵财富——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做事就是最大的商机。
马万祺早年在香港发展,于上世纪30年代移居澳门。作为著名实业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马万祺为抗日救亡、实现国家统一及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周恩来称为“我们党的忠实老朋友”。 1949年,叶剑英率部攻打广西和海南岛,面临军用物资匮乏的困境,时任澳门中华工商总会会长的马万祺运送粮食、五金器材至内地,帮助叶剑英解决困难。1950年,广东遭遇饥荒,时任广东省长的叶剑英通过马万祺从澳门运进大批粮食,顺利度过了饥荒。改革开放初期,马万祺率先向珠江三角洲投资,参与兴建了第一家合资的星级宾馆中山温泉宾馆以及从澳门到广州的4座大桥。
在马志达眼里,爷爷永远把国家、社会的利益置于商业利益之前,从小耳濡目染的他深受影响。“小时候,中央一召开什么重要会议,爷爷就会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在家族层面传达中央的政策、精神。爷爷是我们马家的标杆,他的精神、理念对我们后辈影响很大,很难说我因为某一件事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但是他把自己对国家、社会的这种责任感放到了我们身上,这是比经济上的传承更为重要的。”
2015年,广东珠海横琴自贸区成立,将文化创意作为重点培育板块,这与马志达长期致力的文化艺术创意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事业不谋而合。他率先在自贸区投资兴建“东西汇青创乐园”,该项目成为澳门政府推荐粤港澳产业园33个重点项目之一。他的愿景,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将东西汇青创乐园打造成全球文化创意交易交流高地、粤港澳台中小文创企业孵化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传承基地。
横琴自贸区给了入驻企业不少优惠政策,不乏一些企业只是为了拿地,靠开发房地产项目出售获利。而马志达的项目则一直专注文化产业和青年创业服务等领域。“有时候人家也说,你们做事情太实在了,但这也是我们家的宗旨,不一定要赚很多钱,但所做的事情必须要为社会、为大家的好处去想。可能今天别人看我花那么多钱去建立一些基础好像很笨,但是我觉得我对得起社会,我的企业发展会更长远。”
在马志达的成长道路上,另一个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是经济学“泰斗”厉以宁。1998年,在加拿大念完本科的马志达回到国内,赴北大求学,幸运地拜在了时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门下。这段求学经历对他意义非凡。
在国外接受本科教育的他,在厉以宁门下体验了一段不一样的求学时光。“在国外学习,基本是能看明白原理就行,但厉老师会要求我们读很多理论书籍,有些东西甚至要背下来才行。”在他眼里,厉以宁的“学术味”很重,对理论基础的要求非常严格。
在大学里,越是顶尖的教授,越是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原理讲得通俗易懂。在马志达看来,厉以宁就是这样的老师。作为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学界举足轻重,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国家智囊”,不但理论功底深厚,讲起课来也毫不枯燥,常常用一些生动的例子表达深刻的道理,令他印象深刻。
有一次,厉以宁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去买鹦鹉,看中的第一只鹦鹉会说一种语言,老板要价100元,第二只会说两种语言,老板要价200元,会说三种语言的要价300元。但有一只鹦鹉,老板却要价1万元。这个顾客不解:为什么这么贵,难道它会说100种语言?老板摇摇头:它不会说任何一种语言,但它会指挥那些鹦鹉说。“厉老师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最专业的人不一定是最厉害的,你应该懂得怎么样去管理那些专业的人才,让他们来帮你做事。”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动易懂的小故事,一次次深入浅出的阐释,对马志达之后的创业之路影响深远。
2001年硕士毕业后,马志达回澳门工作了几年。2006年,他打算进一步深造,便去征询厉以宁的意见。这一次,厉以宁“忍痛割爱”,推荐他到北大的政府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厉老师说,你在经济领域不用像专家一样往更深里走,你是比较务实的企业家,在澳门接触的社会面也比较广,应该往政府管理方向去发展。”这让马志达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 如今,同记者谈起和厉以宁的这段师生情缘,马志达还是颇为自豪,也坦言自己非常幸运。优渥的家境使他从小就有比别人更宽阔的视野,但正是厉以宁的言传身教让他学会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统领全局的思维和深刻的认知方法。在马志达之后,厉以宁没有再招研究生,马志达也幸运地成了他的关门弟子。
在与马志达的交谈中,《环球人物》记者感受到的,是这样一种家风的沿袭:家境显赫,却毫不张扬;生活低调,却热心公共事务;身居特区,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与他的另一重身份不无关系。
马志达现为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委会主任兼北京青联副主席。作为澳门地区的青年领袖,他常带领澳门有志青年来京参访、交流,促进两地青年的思维碰撞、创意迸发。去年,他还联合北京创业公社,在中关村建立了“京澳青创部落”,助力京澳青年创业生态圈的发展。接受记者采访的第二天,他便要带领澳门青年赶赴广州参加一个“京粤港澳”青年交流联谊活动。
深耕于澳门,求学在北京,让他对两地青年都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他觉得,由于澳门地方小,经济基础好,生活富足安逸,在很多方面,澳门青年的反应速度反而比不上内地青年。“澳门的青年心态很好,生活很开心,因为父辈给他们积累了不少财产,他们没什么太大的压力。但这将来也可能是他们最严重的问题。”作为社团领袖,他有着敏锐的危机意识。
作为以博彩业、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国际化大都市,澳门在产业多元化方面早有尝试,但巨大的“虹吸效应”还是会将人才、资源吸引到这些金字塔顶端的产业,这就变相拉高了其他产业发展的成本,使澳门的产业多元和创新创业变得步履维艰。
在马志达看来,澳门是有着创新创业土壤的。正因为澳门地方小,人口结构丰富完整,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又多,所以非常适合做新产品的市场测试。加上特区的优势,国际化程度高,年轻人有活力、想法多,都让马志达对澳门的未来充满信心。
但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了一些制约澳门青年创新创业的“桎梏”。“其实澳门政府也非常支持一些小企业的发展,出资很多。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最关键的,解决和及时调整相对滞后的政策法规,给年轻人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去配合他们的成长,这比经济上的帮助更加重要。”他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在澳门,电瓶车仍被规定必须要上摩托车的车牌,这就给年轻人的出行造成了不便;有许多废弃厂房,想要转型再利用却很难申请到资质。
“过去的十幾年,澳门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内地一些重要城市,与澳门国际性大都市的定位不相匹配。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我真心建议澳门的年轻人尽快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马志达看来,澳门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与内地的深度融合,他肩负的“使命”,仍任重而道远。
在澳门,全国政协前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永远会长马万祺所代表的“马氏家族”,与“何氏家族”及“崔氏家族”,对澳门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称“澳门三大家族”。其中,马万祺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积极支援、参与国家建设,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如今,斯人已逝,马家的经商智慧和红色基因却传承了下来。马家的第二代中,多人活跃在澳门和内地政商界,第三代也已崭露头角。
其中,澳门青年创新创业的代表人物、东西汇(横琴)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志达便是优秀的一员。虽然“含着金钥匙”出生,但他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自己创业,如今也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爷爷是我们马家的标杆”
马志达是马家第二代掌门人马有礼的第三个儿子,聪敏好学的他从小深得马万祺的喜爱,跟着爷爷“走南闖北”,拜访过邓小平、叶剑英、杨尚昆、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马万祺晚年在北京养病时,马志达时常陪伴在侧。“爷爷很有儒风,每逢兴起便会吟诗题字。”马志达告诉记者,马万祺晚年时留给他许多字画,他都当作宝贝收藏,至今时常拿出来观看、品味。
刚过不惑之年的马志达,如今已是多家企业的掌门人,业务涵盖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展览、文化创意、高端环保等板块。谈起经商秘诀,他对记者笑称,马家的经商之道就是用“笨方法”,这也是他从爷爷马万祺那里学到的宝贵财富——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做事就是最大的商机。
马万祺早年在香港发展,于上世纪30年代移居澳门。作为著名实业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马万祺为抗日救亡、实现国家统一及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周恩来称为“我们党的忠实老朋友”。 1949年,叶剑英率部攻打广西和海南岛,面临军用物资匮乏的困境,时任澳门中华工商总会会长的马万祺运送粮食、五金器材至内地,帮助叶剑英解决困难。1950年,广东遭遇饥荒,时任广东省长的叶剑英通过马万祺从澳门运进大批粮食,顺利度过了饥荒。改革开放初期,马万祺率先向珠江三角洲投资,参与兴建了第一家合资的星级宾馆中山温泉宾馆以及从澳门到广州的4座大桥。
在马志达眼里,爷爷永远把国家、社会的利益置于商业利益之前,从小耳濡目染的他深受影响。“小时候,中央一召开什么重要会议,爷爷就会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在家族层面传达中央的政策、精神。爷爷是我们马家的标杆,他的精神、理念对我们后辈影响很大,很难说我因为某一件事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但是他把自己对国家、社会的这种责任感放到了我们身上,这是比经济上的传承更为重要的。”
2015年,广东珠海横琴自贸区成立,将文化创意作为重点培育板块,这与马志达长期致力的文化艺术创意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事业不谋而合。他率先在自贸区投资兴建“东西汇青创乐园”,该项目成为澳门政府推荐粤港澳产业园33个重点项目之一。他的愿景,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将东西汇青创乐园打造成全球文化创意交易交流高地、粤港澳台中小文创企业孵化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传承基地。
横琴自贸区给了入驻企业不少优惠政策,不乏一些企业只是为了拿地,靠开发房地产项目出售获利。而马志达的项目则一直专注文化产业和青年创业服务等领域。“有时候人家也说,你们做事情太实在了,但这也是我们家的宗旨,不一定要赚很多钱,但所做的事情必须要为社会、为大家的好处去想。可能今天别人看我花那么多钱去建立一些基础好像很笨,但是我觉得我对得起社会,我的企业发展会更长远。”
厉以宁的关门弟子
在马志达的成长道路上,另一个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是经济学“泰斗”厉以宁。1998年,在加拿大念完本科的马志达回到国内,赴北大求学,幸运地拜在了时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门下。这段求学经历对他意义非凡。
在国外接受本科教育的他,在厉以宁门下体验了一段不一样的求学时光。“在国外学习,基本是能看明白原理就行,但厉老师会要求我们读很多理论书籍,有些东西甚至要背下来才行。”在他眼里,厉以宁的“学术味”很重,对理论基础的要求非常严格。
在大学里,越是顶尖的教授,越是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原理讲得通俗易懂。在马志达看来,厉以宁就是这样的老师。作为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学界举足轻重,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国家智囊”,不但理论功底深厚,讲起课来也毫不枯燥,常常用一些生动的例子表达深刻的道理,令他印象深刻。
有一次,厉以宁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去买鹦鹉,看中的第一只鹦鹉会说一种语言,老板要价100元,第二只会说两种语言,老板要价200元,会说三种语言的要价300元。但有一只鹦鹉,老板却要价1万元。这个顾客不解:为什么这么贵,难道它会说100种语言?老板摇摇头:它不会说任何一种语言,但它会指挥那些鹦鹉说。“厉老师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最专业的人不一定是最厉害的,你应该懂得怎么样去管理那些专业的人才,让他们来帮你做事。”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动易懂的小故事,一次次深入浅出的阐释,对马志达之后的创业之路影响深远。
2001年硕士毕业后,马志达回澳门工作了几年。2006年,他打算进一步深造,便去征询厉以宁的意见。这一次,厉以宁“忍痛割爱”,推荐他到北大的政府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厉老师说,你在经济领域不用像专家一样往更深里走,你是比较务实的企业家,在澳门接触的社会面也比较广,应该往政府管理方向去发展。”这让马志达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 如今,同记者谈起和厉以宁的这段师生情缘,马志达还是颇为自豪,也坦言自己非常幸运。优渥的家境使他从小就有比别人更宽阔的视野,但正是厉以宁的言传身教让他学会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统领全局的思维和深刻的认知方法。在马志达之后,厉以宁没有再招研究生,马志达也幸运地成了他的关门弟子。
澳门青年的“危机意识”
在与马志达的交谈中,《环球人物》记者感受到的,是这样一种家风的沿袭:家境显赫,却毫不张扬;生活低调,却热心公共事务;身居特区,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与他的另一重身份不无关系。
马志达现为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委会主任兼北京青联副主席。作为澳门地区的青年领袖,他常带领澳门有志青年来京参访、交流,促进两地青年的思维碰撞、创意迸发。去年,他还联合北京创业公社,在中关村建立了“京澳青创部落”,助力京澳青年创业生态圈的发展。接受记者采访的第二天,他便要带领澳门青年赶赴广州参加一个“京粤港澳”青年交流联谊活动。
深耕于澳门,求学在北京,让他对两地青年都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他觉得,由于澳门地方小,经济基础好,生活富足安逸,在很多方面,澳门青年的反应速度反而比不上内地青年。“澳门的青年心态很好,生活很开心,因为父辈给他们积累了不少财产,他们没什么太大的压力。但这将来也可能是他们最严重的问题。”作为社团领袖,他有着敏锐的危机意识。
作为以博彩业、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国际化大都市,澳门在产业多元化方面早有尝试,但巨大的“虹吸效应”还是会将人才、资源吸引到这些金字塔顶端的产业,这就变相拉高了其他产业发展的成本,使澳门的产业多元和创新创业变得步履维艰。
在马志达看来,澳门是有着创新创业土壤的。正因为澳门地方小,人口结构丰富完整,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又多,所以非常适合做新产品的市场测试。加上特区的优势,国际化程度高,年轻人有活力、想法多,都让马志达对澳门的未来充满信心。
但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了一些制约澳门青年创新创业的“桎梏”。“其实澳门政府也非常支持一些小企业的发展,出资很多。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最关键的,解决和及时调整相对滞后的政策法规,给年轻人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去配合他们的成长,这比经济上的帮助更加重要。”他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在澳门,电瓶车仍被规定必须要上摩托车的车牌,这就给年轻人的出行造成了不便;有许多废弃厂房,想要转型再利用却很难申请到资质。
“过去的十幾年,澳门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内地一些重要城市,与澳门国际性大都市的定位不相匹配。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我真心建议澳门的年轻人尽快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马志达看来,澳门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与内地的深度融合,他肩负的“使命”,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