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3块起家,20岁当老板,靠一道小吃让行业巨头都难撼其地位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起初只是一名街边小摊贩,如今她是黑龙江最有名的食品企业掌门人。
  她迫于生计,走出大山,20岁当老板,23块钱起家,一天卖掉一万人份的小吃,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她从透笼街的一个小铺位起步,用一道汤圆,按下人生的快进键,只用八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店,成长为黑龙江No.1,即使年收入50亿的三全食品(002216,股吧)也难撼动其地位。
  她是哈尔滨家喻户晓的女性创业传奇、李氏自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希华。
  一天卖掉10000万份“热狗”赚得第一桶金
  1987年,李希华和姐姐走出大山,来到省城哈尔滨打暑期工。成绩优秀的她本想挣够一笔钱给自己治病,就回学校继续读书,结果一打工就不想回去了。
  李希华渐渐展现出商业天赋。1990年20岁的她和姐姐东拼西凑了四千块钱,在哈尔滨透笼街摆起了小吃摊,卖油饼、麻花,月流水几千元,放在当年也算一笔颇为客观的收入。但很快李希华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和其它摊位卖的小吃差不多,不是办法。于是,她当即决定:要做,就做得跟别人不一样!
  嗅觉灵敏的李希华揣上仅有的二百多元积蓄,到北京王府井小吃街找灵感。下了火车,还没站稳脚跟,广场上一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小摊引起她的兴趣,李希华凑上前,定睛一看,招牌上“美国热狗”四个字格外醒目。抱着好奇心,李希华试吃了一口,“这不就是我们哈尔滨的面包加红肠嘛,我要做出来,肯定比王府井的香!”她顿时激动不起,下定主意就做这个产品。

  她放弃原本的“考察”计划,连夜坐车赶回哈尔滨,走出火车站,兜里只剩23块钱。这就是她的所有本钱,也是从那一刻起,李希华的人生按下快进键,短短数年,逆袭成为黑龙江食品业龙头。当然,这是后话了。
  不知哪里来的自信,她认准“热狗”会在哈尔滨火起来,提前备了大量食材,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地干。不出所料,第二天上街,300个改良版“美国热狗”被一扫而空。头一个月平均每天卖2000份,国庆当天达到峰值,3天卖掉30000份!就这样,李希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7万多元。要知道,当时哈尔滨的人均月薪才不到200元。
  “撬”来的生意:从门庭冷落的小店到黑龙江名牌
  冬天到了,李希华根据市场需求改售汤圆。这一次,她更有资金与底气,于是在1991年注册了“李氏汤圆”商标。谁知,等来的却是当头一棒。
  刚起步的时候,隔壁品牌商户的顾客络绎不绝,李氏汤圆的摊位则甚是冷落。为什么呢?李希华百思不得其解,“别人(的汤圆)砸碎看里面,除了白糖芝麻什么都没有,我们手工做出来的大小跟流水线出来的一样,而且加了山楂、花生,颜色口感都很好。”
  李希华不服气,凭着一股韧劲儿,想方设法招揽顾客,甚至从隔壁排队的顾客里“撬人”,动员他们过来试吃。终于一日,有顾客不满隔壁商户的傲慢态度,从李希华这里批发了400斤汤圆。
  不过,名气的差距短期内仍难以克服,邻居每天销售额10000块左右,而她只卖出30多元的分量。虽然整个冬天都没啥大单,但李希华依然很乐观,她大胆囤货,每天风雪无阻,蹬着三轮车,把八百斤的货品往店里拉。
  临近年关,她已经囤了四万斤库存,卖不出去就是死路一条。
  眼看生意要黄,转机出现了。李希华字写得漂亮,除了卖汤圆,还兼职给商街管理部门誊写材料,一来二去跟管理员混了脸熟。李希华通过管理员引荐,向所长申请把店铺换到靠近大门的黄金地段。幸运的是,这事还真成了。
  很快,李氏汤圆就在透笼街杀出重围,门口天天排长队。初一到十五,别人都在阖家团圆,李希华一家和助手却忙得团团转,数万斤的存货一扫而空。
  自此,李氏汤圆的发展进入快车道,销量逐年攀升,名声也越来越大。1998年,成为黑龙江首屈一指的食品标杆企业。各大报刊、电视台包括CCTV在内的媒体纷纷报道这位年仅25岁、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
  跟行业“潜规则”说不,死磕自然食材
  名声壮大之后,李希华并不急于扩大规模,而是选择深耕本地市场,坚持一直以来的“自然食材主义”,围绕黑龙江的食材不断研发、打磨产品,其中,姐姐负责产品研发,立下汗马功劳。
  以红豆汤圆为例,既要稳定的味道,又要手工制作的口感,两者缺一不可。为了做出纯正口味,李氏更换多家供应商,依旧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最后没办法,花大价钱从日本引进豆沙机才算解决了问题。
  在李希华眼中,原汁原味是李氏创立的初衷,是企业常青的生命线,也是对手无法轻易撼动的核心竞争力。“三全营销很好,团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和他们有差异化,三全没法撼动我们的本地市场。”
  20多年前,国内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行业内使用价格低廉的色素、添加剂成了“潜规则”,推销添加剂、防腐剂甚至衍生为摆不上台面的黑色产业。“一些所谓的行业标准,其实都是大企业在制定游戏规则,大企业的标准就是专家的标准,专家的标准就是成本的标准,所以大企业能控制成本,小企业很难活下来。”
  对此,李希华态度很坚决,“我们讲产品,不只是取决于食材、工艺,更在于你的初心,你是单纯为了赚钱,还是做让消费者放心让自己心里踏实的产品。”
  有时候,压力还来源于突如其来的政策。2013年,中央的八项规定出台,李氏的最大利润来源——团购市场没了,公司不得不重新研發产品。热销新品 “黑金丹”、 “小咸菜”(配餐)、“黑豆小丸子”(火锅食材)都是在这种困境下应运而生的。
  “穷则思变。日子好的时候啥也不想,很困难的时候,潜能反而一下子得到发挥,毕竟你有那么多年的积累,如果你没积累,遇到点事就垮了。”   2013年,李氏扩建了厂房、丰富了品类,从主打的汤圆,增加了水饺、面条、馄饨、月饼等面食系列,还有粽子、黑豆茶饼。其中,黑龙江特色的大黄米粘豆包还受到海外食客的欢迎。

  如今,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李氏汤圆依然是年夜饭桌上那口不可或缺的味道,承载着祖孙三代顾客的记忆。有位上了年纪的老顾客,每年正月都要叫上孙女,花两小时车程,特意跑到李氏的本店买上一大兜汤圆。尽管陪同的孙女叫苦不迭,但老人坚持认为“这里买到的,才是年味儿!”
  或许正是因此,年销售额50亿的三全食品,尽管尝试各种手段,也难以撬动李氏的“江湖地位”。
  最近在朋友的建议下,李希华开始走出“舒适区”,把产品推向全国,并且试水电商,收获了大量回头客,其中不乏90后的年轻人,以及口味差异较大的上海、深圳、广州等南方消费者,这让李希华觉备感欣慰。
  “忘年交”的三句忠告,让她受益终身
  李希华如今已是哈尔滨家喻户晓的企业家,2008年在北大哲学系“充电”之后,她再次焕发活力,主导扩建了15亿规模的新厂房。“这条路得好好走,产品得好好做。”但是在她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前,也曾经迷茫过。
  结婚前夕,李希华的一位忘年交,嘱咐了她三点,“做好这三件事,你一辈子差不了。”
  第一、身份角色要会转变
  结婚之后,你身份就变了。白天工作,你是李氏汤圆的老板,晚上进了家门你就是婆婆的儿媳妇、孩子的母亲、小姑的嫂子,不能用老板的态度说话,做事要有妻子样子,衣服叠得板板整整,厨房忙得热热乎乎,这样你的家庭才能保证幸福。
  第二、多栽花少栽刺,留着后路好办事
  成熟的麦穗总是低着头的,不要说过头的话,见着谁都要谦虚。不光现在要知道,将来做生意的时候,更要知道。
  第三、生意的事,任何时候别糊弄人
  糊弄别人就是糊弄自己。“过去做老师,后来在商街管个体户,最后我发现,不糊弄人的人早晚有未来。谁投机取巧,他就走到头儿了。”
  “这就是我的贵人,她可能给到我的不是生意,但她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何姨的话说进了李希华的心里。
  一语成谶。2013年,李希华贷款建设的大型工厂刚竣工,赶上了八项规定出台,营收大幅削减,企业的资金链非常紧张,李氏命悬一线。就在这个时候,常年合作的供应商出于对李氏的信任,纷纷慷慨解囊,给予她资金支持。
  “原来打款30万的变成50万,原来打款60万变成100万。”李希华坦言,最早交到的朋友是她最宝贵的财富,“盖厂房的时候,真正帮我的都是20年前我刚起步的时候结交的人。”
  “商界木兰”重整起鼓:我不想再当逃兵了
  1970年,李希华出生在黑龙江大山里的工人家庭。她的母亲是山东人,会过日子,做饭尤其讲究,对食材的做法、口味都有要求,“做什么东西都很像样,做烙饼上面会撒一点芝麻特别好看!”李希华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做菜的基础,并将食材的严格标准融入了李氏的血液中。
  李希华的父亲是退役红军,从小把她“当小兵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四五岁起就养成每天早起的习惯。7岁那年,母亲罹患重病,常年卧病不起,李希华又挑起了照顾家庭的担子。这段并不顺遂的童年,培养了她性格中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的一面。

  “小时候严一点,往后习惯了会很快乐;小时候无忧无虑,长大走入社会未必是好事。”在她感染下,儿子毅楠每年暑假都会到公司打工,跟着员工在超市里卖豆包、炸麻团,每次都累得汗流浃背,却从不打退堂鼓。
  李希华坦承她有段并不光彩的“当逃兵”经历。1999年,李氏牢牢占据本土市场,经营有条不紊。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开始作怪,“有点不想干了,一心想逃,觉得国外好。我就是个小人物,承担不起更多责任……” 她回忆说。
  北大的求学经历,让她开始认清自己,逐渐剥离“小我的焦虑”,更多地站在“大我”层面思考自己与企业、员工、家庭乃至社会的关系。“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坚守岗位的员工”“企业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我必须把全身心投入進来。”
  2009年,移居加拿大的李希华将生活和事业的重心移回国内。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重整旗鼓的幕后,这位“商界木兰”还有一个隐秘的初衷:“不能做逃兵,你都半途而废了,还怎么跟孩子讲坚持!”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电子制造业领域,有一家企业在几年前就开始思考互联网之于传统行业的意义,并大胆摸索出一条道路。如今,它已被业内公认为第一家把互联网模式引入中国电子制造业的企业,而它立志做企业级服务的超级连接器,在未來两三年内把中国成熟的电子制造业产能输向全世界。它就是科通芯城(00400.HK)。  过去5年,科通芯城保持每年50%到100%的高速增长,去年营业额已经突破100亿元。其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商业
改革开放之初,她以一首《乡恋》推开窗,让人们看到百花齐放的文艺之春。《我和我的祖国》《难忘今宵》《绒花》……她以甜美细腻饱含深情的嗓音留下了几代人传唱的经典之声。从学花鼓戲的小姑娘一直唱进人民大会堂,从颠覆传统唱法到创业轻音乐团,从创作戏歌到合作年轻音乐人,李谷一在艺术道路上的创新从未停止。未来,她还要“继续以无限精力去歌唱”。从“不喜欢花鼓戏”到唱进人民大会堂  强国论坛:您最初为什么选择学习花
鼓励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深耕学生信用贷款市场,完善大学生征信体系——  把“校园贷”做成“安心贷”  近期,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一项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多种形式的“校园贷”诈骗,上海、长沙等地也发文提示“校园贷”“培训贷”等消费信贷产品风险。  大学生信用贷款为学生实现自我提升、消费和创业等需求提供了资金便利,但一些非正规网贷平台的进入,使得这一市场乱象丛生、备受诟病。加之一些组织
她演绎的舞蹈《千手观音》不仅红遍大江南北,更享誉世界;她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为8500余万残疾人代言;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她乐观、积极、坚强,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  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邰丽华。  近期,人民网强国论坛走进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对邰丽华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聆听她非同寻常的成长故事和人生感悟。《千手观
在八十年代的农村,几乎随时可听见“箍桶,箍桶”的吆喝声,这是箍桶匠谋生的一种手艺,为老百姓“箍桶”。  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总觉得这样弹出来的棉花更柔软,暖和。如今,已经很难找得到了。  很久以前,这种磨剪刀的手艺人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磨剪刀,磨菜刀”那拖着悠长的吆喝声深深的印在脑海里,经
20世紀80年代,来自福建莆田农村的周远翔到清华大学上学后,发现自己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上课很受影响。后来,他硬是“自己拼命学”,学好了普通话,学好专业课,一步步追上了别人的脚步,也靠着一路“拼命学”,他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并于2000年回到清华任教。  周远翔长期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实验技术、电介质和电工新技术等领域深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2017年9月,他被选派
“棉花姑娘”拿下粮棉双高产  秦素萍1928年12月出生于江苏启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江苏海门县委副书记,启东县副县长、副书记,中共南通地委常委。正是在她的家乡启东,成就了她“棉花姑娘”的雅号。  1960年,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全国的粮棉产量很低,“启东老百姓缺衣少食,我和丈夫唐如浴就是在那个时候双双调到启东工作,和父老乡亲同甘共苦,走过了十年风雨粮棉路。”秦素萍回忆道。  因为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
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后受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迎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共中央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
2000年,卫校毕业的贺星龙,回村里做起了乡村医生。村里病人却不买账,看他二十郎当岁,宁愿去烧香磕头,也不找他看病。有好事者,在背后编排他:“嘴上没毛,看病不牢。”  一连几个月,都没人找他看病。只要哪家有病人,他都不请自到,笑呵呵背着药箱免费看病。可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药钱搭进去了3000元,病人还是没几个。贺星龙不服气,觉得自己行。  垣上的集市是农村的信息中心。他印了4000张宣传单,找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