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反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hao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这种前提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并迅速被各学科采用,各级研究课、公开课、评优课课堂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评课者看到的都是这一方式的精彩、闪光之处,似乎语文教学只要有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诚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确实精彩,有其闪光之处,但仔细想来,在这种课堂上更多的只是合作学习的形式和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了上课教师专为课堂而设的作秀道具。
  那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何以变成了作秀道具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
  1.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
  在《神的一滴》的一节研究课上,我见到这样一幕: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就近组成5—6人一组的几个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老师一示意,学生迅速各归原位,小组合作学习戛然而止。老师没有要求,没有指导,师生之间甚至没有交流与评价,说开始就开始,说停止就停止。这便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老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更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究其原因,实施新课程的广大语文老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实施策略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因而,一旦真正实施,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陷于作秀的形式主义的泥潭。可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实施策略的深入、透彻理解是采用这一学习方式的前提。
  2.教师对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不够重视,随意凑合。
  在《直面苦难》的一堂公开课上,老师宣布完小组合作研讨问题后,我见到了如下现象:一是前排2名学生转过身来和后排2名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二是同座2名学生相互谈论。很显然,这是学生按座就近、临时凑合成的合作学习小组,老师并没有事先按照一定的特点分好小组。这样的小组缺乏科学的组合规律,组内个体差异大,思想道德、智商水平、学习动机等都良莠不齐。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能力强、思维水平高的学生往往唱主角,而其他组员只是当观众,洗耳恭听。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因此,如何科学分组,避免差异过大而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家之言”“一言定论”的不良局面,是需要语文老师深思熟虑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有无价值;能否利于学生操作;是否适合小组成员合理解决。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一节公开课上,老师让小组合作探讨: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声令下,东边热闹西边冷清。细心观察便发现,小组之所以热闹,学生之所以活跃,是因为小组成员虽你争我抢,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顾及别的成员;小组之所以冷清是因为小组成员故作沉思,一言不发。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显然是违背新课程初衷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该合作学习却不能很好地合作的现象呢?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那些性格开朗、充满自信的学生往往最爱表现自己,而且表现得尤为活跃;而那些性格内向、缺少自信的学生却默默无言,不爱张扬。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交流,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引导这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学习、共享思维成果和学习的乐趣,教师还要努力。
  2.学生缺少合作学习的技能。
  在《鸟啼》的一节研究课上,学生合作研讨:文章对鸟的描写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又是如何与作品的主题结合在一起的?合作学习一开始,教室里顿时便炸开了锅,有的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去听别人讲;有的学生侧耳倾听他人之言,却从不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在汇报时我们听到的往往是:“我认为……”,“我想……”,却不是“我们小组认为……”。如此现象说明了学生非常缺乏小组合作学习所必要的技能。
  缺乏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技能,在合作学习中不但达不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目标,而且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事倍功半。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三、评价体系的原因
  学校同组老师开了一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公开课。上课开始后,老师要求小组合作研讨: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这位老师没有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任何评价。课后问及同学对于这一点有何看法,学生都说大概自己的回答是对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大多数教师似乎忽略了评价这一环节,有的是非常简单的评价,有的则根本不作评价,即使评价显然也只是针对发言学生,而非整个合作学习小组,更不要说是组际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就更少。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堂评价模式,就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评价,教师在操作上就会出现较大的随意性。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既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又能增强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回族花儿是自唐代始陆续由亚洲诸伊斯兰国家迁徙落籍西北一带的回族同胞传承发展的一种通称为花儿的山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表现爱情传递的情歌及描写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回族花儿的传承,只能顺应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潮流,所以近年来回族花儿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不断转型。本文主要从回族花儿传播与发展角度对回族花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引起
摘 要: 本文通过剖析在室内设计中快速手绘表现的重要性,对比了与电脑设计软件制图工具之间的优缺点,分析了快速手绘表现对室内设计表现技法和设计思维的作用。运用电脑技术与快速手绘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室内设计,既可拓展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又可快速地与客户交流,使设计者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 电脑技术 快速手绘表现 设计思维 快速交流    1946年,伴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台
目的:通过检索、评价及总结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提出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循证问题并检索文献,采用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初中生正处在语言表达最佳年龄阶段,语文教学应以适应社会需要、发展人才的素质为目的,结合学生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科学的、系
(一)龙海县地处闽南九龙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素有“地兼山海之利,物并鱼米之丰”的称誉,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帝国主义、封建军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提出了五个观点:大胆创新地用教材;授人以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诵读,追求“读”领风骚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品言悟意,感受博大情怀;活学活用,明确文本的现代意义,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提高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
摘 要: 阅读教学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广阅读教学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是在农村推广阅读教学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图书来源是问题;阅读兴趣是问题:读书的习惯和方法是问题。本文对以上问题加以探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课外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影响着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
摘 要: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作者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五条策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石;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开启学生创新潜能的金钥匙;运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之成为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导火线;借助联想和想象,使之成为学生创新思维腾飞的发射器。  关键词: 中学语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内容包括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并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同时它还具有实践性强、具有独特的民族心理文化的特点,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面有重大作用。《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更多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凸显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而电教手段的运用会让语文教学“如虎添翼”,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 合理运用    人类的进一步知识化和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