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回族花儿是自唐代始陆续由亚洲诸伊斯兰国家迁徙落籍西北一带的回族同胞传承发展的一种通称为花儿的山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表现爱情传递的情歌及描写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回族花儿的传承,只能顺应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潮流,所以近年来回族花儿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不断转型。本文主要从回族花儿传播与发展角度对回族花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引起更多读者对回族花儿音乐的关注。
关键词: 回族花儿 传播发展 发展前景
一、回族花儿音乐中的转型因素
回族花儿能否更好地传承下去源于歌者和听者情感的变化。现代人们都可以深切感受到新时代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生活节奏加快,这种快节奏生活势必会影响到人们思维节奏、情感节奏的变化。漫长繁琐的手工劳动生产过程转变为机械化的简单劳动,这就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快节奏、简单化),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审美模式的变化。这种全新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就要求以新的艺术形式来满足,传统的花儿歌词内容是在封建思想压制下形成的,它明显地不适应今天的生活节奏和情感节奏。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品质。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MP3、MP4等现代传播媒介的不断升级,预示着人们将陆续摆脱那种单一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也不断影响着山区以土地为生的各地回族群众。
二、传播内容及形式
花儿是甘宁青新四省回族的主要民歌形式,与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生态密切相关。甘宁青新地处高原边陲,山高地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现代化、城市化和商品化的潮流冲击相对较小,是保存传统文化天然的“自然保护区”。
1.回族花儿音乐中的古代语言变迁
回族花儿中保留了大量元明清时期的古代汉语词汇和用法。因为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元明清时期,迫于当时官方主流话语、强势汉族和政治形势,为了生存和发展,“回回”必然认真学习当时的汉语即古代书面语和口语;加之回族在任何地方都聚族而居,能够形成内部交流语言,所以不少词汇世代传承,乃至在今天的西北回族语言中仍可以看到古代汉语词汇的遗留。明朝曾实行“绝其番语”政策,限制蒙古、色目人(回族)等民族的语言,进一步加速了历史上“回回”的语言汉化过程。
2.回族花儿音乐中的生活内容与形式转型
过去回族因受封建伦理影响,在家里、村里,或在山间野外,如有长辈或兄嫂在场,大唱情歌是极失礼的举止。但是作为自娱性活动或为解闷遣情,同辈人在山野放牧耕作时则可随意歌唱,这就是花儿有“野曲”俗称的由来。唱这种歌的人,主要是身在农村的农民、脚夫、车夫、放牧者、筏子客、工匠等劳动者。以宁夏地区回族标志性文化商贸业为例。在西北花儿中,有“河州令”、“孕马令”、“大眼睛令”、“仓嘟嘟令”、“脚户令”等,回族花儿中许多都反映了出门人的行商生活和情感。
三、回族花儿音乐的发展现状
1.回族花儿音乐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花儿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有花儿歌手在央视、影视剧中频频亮相,并有很多花儿作品展现在舞台上,在宁夏被誉为花儿王的马生林唱花儿能使人听得“心尖儿颤颤,眼泪儿汪汪”。花儿王子马汉东的花儿漫出了宁夏,漫上了北京,漫到了国外。花儿歌手妥燕、李海军曾多次赶赴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花儿表演《“花儿”飞出山窝窝》曾获第二届全区群众文化岗位技能大赛银奖,《七朵花》曾获固原撤地设市文艺汇演一等奖,大型花儿歌舞剧《花儿故乡》曾获全区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海原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宁夏(海原)“花儿”文化艺术节,邀请了甘肃、青海、陕北的花儿歌手,同海原的花儿歌手同台演唱,成为“唱花儿、聚人气、树形象、促和谐”的良好平台。同时创作和编排了大型原创回族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现已成功搬上舞台,在宁夏首府银川演出已达10余场次,社会反响强烈。花儿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回族花儿音乐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回族花儿虽然积极适应当代社会,但在其发展中还存在不小的的问题。
(1)地域的限制与语言的困难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回族主要聚居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那里经济落后,交通也相对闭塞,对于一种文化的传播起到相当大的阻碍,“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就不占有地利的因素。再者,回族的先民是来自中亚的阿拉伯、波斯和突厥人,在形成民族共同体之前他们讲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后来在中国多元一体的特定文化空间里,与汉族等多个民族通婚、杂居,文化上相互濡化,以汉语为通行语。
(2)传承的流失和文化空间的萎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花儿”多流传在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中,新的“花儿”歌手很少,一旦他们故去,就会造成失传。因此,搜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工作中一个重要工作。尽管近几年来涌现出大批的“花儿”新秀,但这还是远远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把搜集整理和培养新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回族花儿正如上述所说在悄然壮大,西北地区也在不断与全国各地进行交流。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创作大型的能够造成一定影响的花儿歌舞剧,逐渐使花儿走出一个困顿的局面,在不久的将来花儿会向现代文化接轨,形势将丰富多彩,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形式,歌舞剧、情景剧都将融入回族花儿,新时期的回族花儿将会大放异彩。近年来,在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回族花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众人的眼前,不再是以往难懂的阿拉伯语和单调的行商历程。歌颂新时代,现代回语的融入,让回族花儿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久的将来,回族花儿将以大众化的形式,但不失民族风格的形式展现在文化历史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刘同生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庄壮丰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白庚胜,向云驹.大西北之魂中国花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刘明,靳宗伟,刘同,土编撰.花儿十讲.
关键词: 回族花儿 传播发展 发展前景
一、回族花儿音乐中的转型因素
回族花儿能否更好地传承下去源于歌者和听者情感的变化。现代人们都可以深切感受到新时代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生活节奏加快,这种快节奏生活势必会影响到人们思维节奏、情感节奏的变化。漫长繁琐的手工劳动生产过程转变为机械化的简单劳动,这就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快节奏、简单化),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审美模式的变化。这种全新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就要求以新的艺术形式来满足,传统的花儿歌词内容是在封建思想压制下形成的,它明显地不适应今天的生活节奏和情感节奏。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品质。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MP3、MP4等现代传播媒介的不断升级,预示着人们将陆续摆脱那种单一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也不断影响着山区以土地为生的各地回族群众。
二、传播内容及形式
花儿是甘宁青新四省回族的主要民歌形式,与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生态密切相关。甘宁青新地处高原边陲,山高地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现代化、城市化和商品化的潮流冲击相对较小,是保存传统文化天然的“自然保护区”。
1.回族花儿音乐中的古代语言变迁
回族花儿中保留了大量元明清时期的古代汉语词汇和用法。因为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元明清时期,迫于当时官方主流话语、强势汉族和政治形势,为了生存和发展,“回回”必然认真学习当时的汉语即古代书面语和口语;加之回族在任何地方都聚族而居,能够形成内部交流语言,所以不少词汇世代传承,乃至在今天的西北回族语言中仍可以看到古代汉语词汇的遗留。明朝曾实行“绝其番语”政策,限制蒙古、色目人(回族)等民族的语言,进一步加速了历史上“回回”的语言汉化过程。
2.回族花儿音乐中的生活内容与形式转型
过去回族因受封建伦理影响,在家里、村里,或在山间野外,如有长辈或兄嫂在场,大唱情歌是极失礼的举止。但是作为自娱性活动或为解闷遣情,同辈人在山野放牧耕作时则可随意歌唱,这就是花儿有“野曲”俗称的由来。唱这种歌的人,主要是身在农村的农民、脚夫、车夫、放牧者、筏子客、工匠等劳动者。以宁夏地区回族标志性文化商贸业为例。在西北花儿中,有“河州令”、“孕马令”、“大眼睛令”、“仓嘟嘟令”、“脚户令”等,回族花儿中许多都反映了出门人的行商生活和情感。
三、回族花儿音乐的发展现状
1.回族花儿音乐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花儿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有花儿歌手在央视、影视剧中频频亮相,并有很多花儿作品展现在舞台上,在宁夏被誉为花儿王的马生林唱花儿能使人听得“心尖儿颤颤,眼泪儿汪汪”。花儿王子马汉东的花儿漫出了宁夏,漫上了北京,漫到了国外。花儿歌手妥燕、李海军曾多次赶赴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花儿表演《“花儿”飞出山窝窝》曾获第二届全区群众文化岗位技能大赛银奖,《七朵花》曾获固原撤地设市文艺汇演一等奖,大型花儿歌舞剧《花儿故乡》曾获全区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海原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宁夏(海原)“花儿”文化艺术节,邀请了甘肃、青海、陕北的花儿歌手,同海原的花儿歌手同台演唱,成为“唱花儿、聚人气、树形象、促和谐”的良好平台。同时创作和编排了大型原创回族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现已成功搬上舞台,在宁夏首府银川演出已达10余场次,社会反响强烈。花儿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回族花儿音乐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回族花儿虽然积极适应当代社会,但在其发展中还存在不小的的问题。
(1)地域的限制与语言的困难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回族主要聚居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那里经济落后,交通也相对闭塞,对于一种文化的传播起到相当大的阻碍,“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就不占有地利的因素。再者,回族的先民是来自中亚的阿拉伯、波斯和突厥人,在形成民族共同体之前他们讲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后来在中国多元一体的特定文化空间里,与汉族等多个民族通婚、杂居,文化上相互濡化,以汉语为通行语。
(2)传承的流失和文化空间的萎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花儿”多流传在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中,新的“花儿”歌手很少,一旦他们故去,就会造成失传。因此,搜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工作中一个重要工作。尽管近几年来涌现出大批的“花儿”新秀,但这还是远远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把搜集整理和培养新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回族花儿正如上述所说在悄然壮大,西北地区也在不断与全国各地进行交流。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创作大型的能够造成一定影响的花儿歌舞剧,逐渐使花儿走出一个困顿的局面,在不久的将来花儿会向现代文化接轨,形势将丰富多彩,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形式,歌舞剧、情景剧都将融入回族花儿,新时期的回族花儿将会大放异彩。近年来,在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回族花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众人的眼前,不再是以往难懂的阿拉伯语和单调的行商历程。歌颂新时代,现代回语的融入,让回族花儿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久的将来,回族花儿将以大众化的形式,但不失民族风格的形式展现在文化历史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刘同生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庄壮丰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白庚胜,向云驹.大西北之魂中国花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刘明,靳宗伟,刘同,土编撰.花儿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