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轰炸始末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裕仁天皇的身影于1945年3月的一天,出现在东京市中心。
  然而,并无激动狂热的民众前来瞻仰他的圣容,因为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轰炸,裕仁天皇此时所能看到的,不再是他所统治下的“神国”王都,而是人间地狱。
  这位军国主义元凶,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始作俑者,开始战栗,开始恐惧,开始有了一个念头——投降。
  出 击
  让裕仁天皇感到战栗与恐惧的大规模空袭,其理论上的祖师爷,来自于一个名叫杜黑的意大利人。此人在飞机刚刚问世时,便预见到其在军事上的巨大价值,并发展出一套“空权论”,核心思想就是以成百上千架轟炸机对敌国进行狂轰滥炸。
  这种思想后来被称为战略轰炸,即轰炸的目标,并非前线地区,而是敌国的后方;轰炸的目的,也不是打击敌国的作战部队,而是摧毁敌国的战争潜力,迫使敌国投降。
  其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日本。
  1938年2月起,日本开始对中国重庆、后方重镇成都等城市实施大规模轰炸,持续时间达五年之久,造成大量无辜中国百姓死难,大量建筑被毁。
  但中国并未因此屈服。
  相反,力量之对比,在此消彼长,特别是拥有强大工业实力的美国参战之后,这一变化过程开始加速,直至实现攻防角色的转换。
  也就是最早的战略轰炸实践者日本,即将沦为战略轰炸被实践者。
  早在1942年4月18日,美国陆军航空兵上校杜利特就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轰炸了东京。此次轰炸造成的破坏相当有限,政治上的意义大于军事上的意义,也没有后续行动。不过日本人,包括裕仁天皇在内,从那一天开始,心中就有了一个倒计时闹钟,闹钟响的那一刻,美军轰炸机将再度出现在东京上空,投下炸弹。
  对此,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早有预知,他曾在袭击珍珠港之后,对幕僚说道:“东京将在这场战争中被夷为平地。”
  看来对于战略轰炸的可怕威力,他清楚得很,但对于美军将用来把东京夷为平地的轰炸机,到底是什么模样,山本五十六是没有机会看到了,因为此人在杜利特轰炸东京后一年,就死于美军的一次伏击中。
  这种轰炸机,美军编号为B-29,官方绰号为“超级空中堡垒”。在其之前,美军已有编号为B-17的轰炸机,官方绰号为“空中堡垒”,主要用于欧洲战场,轰炸纳粹德国,威力强大。B-29比它还要厉害,按照美国人的取名法,就直接加上了一个“超级”来当前缀。
  此机出自于航空名门波音公司,早在1934年就开始了研制工作,经历近十年完善之后,终于定型。在机身结构、动力、飞行性能、航程、载弹量、防御火力、导航系统等等方面都是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武器,加满油一次能飞五千多公里,携带炸弹能力接近10吨,全身上下有10多挺机枪和机炮。
  更加可怕的地方在于,以美国的工业实力,一旦某某武器定型,那么接下来就是大批量生产,不出半年,便可造出几百乃至上千架B-29来。
  正是有此重器在手,美国罗斯福总统才有底气在1943年1月,也就是B-29刚刚定型,即将投产之时,即告知中国方面,他将派出一支空前强大的轰炸机部队,从中国出击,轰炸日本本土。
  为B-29选择的出击基地,是成都。
  这是当时盟国方面距离日本本土最近的陆上出击基地,有三千七百公里之遥,以B-29之航程,等于有去无回,只有靠采取中途加油、减少载弹量等来尽力延长。更加直接的困难是,成都缺乏可供重达五十余吨的B-29起降之大型军用机场,以中国之工业力,又似乎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建完成。
  何况按照罗斯福总统提出的计划,至少需要四个这样的机场,外加数个配套的战斗机用机场。
  为抗日计,何事不可为?中国人没有修建机场所需的工程机械设备,也没有修建机场的经验,大部分都是农民的施工队伍,在半年时间里,就以原始的工具,无数的血汗,建成了四个大型军用机场,五个战斗机机场。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重庆特派员司徒华在目睹了施工过程之后,有一句评论:“此为二千年前修筑长城以来所首见。”
  然后这道新的“长城”,就化作了投射怒火的平台,将曾经施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苦难,回击给了日本。
  1944年6月15日,第一次出击,发动。
  68架B-29轰炸机,迎着晨曦,朝日本本土飞去。
  因为航程所限,能携带近10吨炸弹的B-29,此次只携带了两吨左右,作战目标,也没有能够远及东京,而是日本本土南端九州,主要打击八幡钢铁厂,此厂所产钢铁占当时日本产量的两成以上。
  轰炸效果非常不理想,只有一枚炸弹命中目标,对八幡制铁所之产能,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那出击之目的何在?在于“支援太平洋战场上盟军另外一个重要行动”——攻占马里亚纳群岛。
  此地距离东京不到两千五百公里,有多个岛屿适于修建大型军用机场,一旦夺得,将成为B-29绝佳的出击基地。
  所以来自成都的空袭,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在B-29自成都出击的那一天,盟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第二大岛塞班。随后工兵部队开始抢修机场,而在其建成之前,B-29将继续从成都出击,轰炸日本本土。
  从1944年6月15日首次出击,到1944年12月21日最后一次出击为止,B-29总计从成都出击20次,投弹近千吨。对日本本土之轰炸,一直局限于九州,实质性的破坏,也不太大。但多次出击,对于盟国,特别是中国之士气振奋有巨大作用。而多次出击所得来的经验,更有巨大价值。这些经验为一位战略轰炸史上的名将所吸收领悟,他会将其“发扬光大”,猛烈炸响日本人心中的倒计时闹钟。   这位名将的名字,叫柯蒂斯·爱默生·李梅。
  烧 夷
  李梅出生于1906年,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母亲则是操碎了心的贫家主妇。这种家境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太好的教育经历,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公立。代表美国教育素质的私立学校与他无缘,代表美国军事教育顶尖水平的西点军校,也与他无缘。
  他读的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但他并没有在毕业后去当房地产老板或者建筑公司工程师,而是加入了美国陆军航空兵,从此与飞机为伍。
  这是一个性格坚毅、作风大胆的男人,所以相比于防御用的战斗机,他更倾向于进攻用的轰炸机。杜黑之理论深入其心,战略轰炸,对他来说是一个早就成熟于胸的概念,只待加以战场上的实践。在那之前,他坐够了和平时代的冷板凳,从少尉晋升到上尉竟然花了十二年時间。
  战争的到来,让他有了用武之地。
  李梅起初以少校军衔在欧洲作战,指挥美国陆航第8航空队的一个大队,轰炸德国。1944年6月,他被作为最具潜力的轰炸机指挥官,从欧洲调到亚洲。9月8日,他亲自驾机,率领百余架B-29,从成都出击,轰炸日本。
  当时他的军衔是少将。
  将军级别的人物,开着轰炸机飞临敌国上空,冒着密集的防空炮火和敌方战斗机的拦截,投下炸弹,这种事情在英美军界十分常见,李梅更是其中之典型。通过这种方式,他获得了大量经验,为接下来的“发扬光大”做好了铺垫。
  这种经验之一,就在于美军在欧洲所常用的昼间高空精确轰炸,也就是大白天从高空向地面目标扔炸弹,适用于德国,却并不适用于日本。因为德国工业集中,多为大型厂房,上空云层稀薄,大群轰炸机集中轰炸,效果“良好”。日本则是恰恰相反,工业呈分散式布局,厂房只是装配点,零部件生产分散在大量的小作坊中,散布于城市的“千家万户”里,上空又时常有厚厚云层外加强劲高空气流,昼间高空精确轰炸效果十分不理想。
  李梅便转而想到,何不采取低空夜袭?
  根据多方所得情报,他得知日本之城市结构,亦大不同于德国。德国多有砖石结构的现代建筑,日本则是大量的木制建筑。所以美军常用的高爆炸弹,对于日本城市毁伤效果远不如对于德国城市。
  如果用燃烧弹呢?东京当时之城区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消防员不足万人,消防车只有千余部,且消防车极为落后,只能使用两小时。更加致命之处在于,东京供水系统采取电动水泵,一旦电力系统被炸毁,消防员将无水可用。
  夜幕中,东京化为了一片火海——这番画面开始越发清晰地出现在李梅脑海里。
  1944年11月,包括塞班岛在内的多个岛屿建成了大型军用机场,B-29的出击基地,也从成都转到了这里,李梅随之调动。1945年2月24日,他以两百余架B-29出击,每架携带3吨燃烧弹,首次轰炸东京。
  战果显著——东京两万八千余处建筑被焚毁。
  此次出击,李梅并未冒险采取夜间低空轰炸战术,仍以美军主流战术昼间高空精确轰炸为主,他主要的目的是检验燃烧弹之效果。大为满意之后,3月9日,他一声令下,300余架B-29,满载燃烧弹,在茫茫夜色中,向东京飞去。
  今夜,东京将化为火海。
  这一次,B-29将大胆采取低空夜袭战术。以李梅之个性,这种事怎能少了他?他却并未驾机出征。原来当时美国已经启动原子弹计划,李梅是知情者之一,按照相关保密条例,这样的人,是不能再以身犯险的——万一成了俘虏,为日本人所获,后果不堪设想。
  李梅对自己有信心,但上司对他没信心,他只好万般焦急地在指挥部等待消息。代替他出征的是准将鲍尔斯。此人也是一员猛将,带着僚机率先闯入东京上空,低空投下燃烧弹,在市中心烧出一个醒目的“X”形标记。随后跟进10架B-29,将这个“X”形标记进一步扩大。
  后面的大部队,以标记为中心,展开轰炸。
  日军只有微弱的高炮火力进行回应,因为他们挨惯了美军大白天从高空发动的轰炸,这一次,措手不及!
  接近一千七百吨燃烧弹,在一个小时之内,倾泄到了东京城区。这些燃烧弹,包括凝固汽油弹与白磷弹,落地之后四处飞溅,木制结构的房屋沾之即燃。当夜东京又有时速三十余公里之大风,风助火势,形成极为可怕的火浪,所到之地,房为火房,人为火人。
  那不到万人的东京消防队伍,在这样的火海面前,很快就崩溃了,他们连扑灭其中一处的能力都没有。大量的人群疯狂地争抢有水的池子,却在钻入其中之后,被极度的高温化作了煮沸的锅中之物。至于那些躲到防空洞中的人,则大都被高温烘烤而死。
  这一夜,东京城的十分之一被焚毁,死亡人数接近十万,超过百万人无家可归。
  裕仁天皇所在皇宫倒是无恙,因为美国对他“另有安排”。
  但是裕仁天皇治下的“神国”王都,已经如山本五十六所预言,开始逐步地被夷为平地了,当这位四十三岁的男人,战战兢兢踏出他的皇宫,出去“视察”时,他震惊地看到了一副满目疮痍的画面。
  这应该是出现在中国重庆,或者美国珍珠港的画面啊?为什么,为什么现在呈现在了东京?呈现在了他的眼前?
  更让裕仁天皇震惊的是,供奉他爷爷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东京人的圣地,也在这场空袭中,化为了灰烬。
  两千多公里之外的李梅,可不会管裕仁天皇到底有多震惊,继此次出击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他正式开始了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战略轰炸,用他的话说,就是要用燃烧弹“动摇日本这个罪恶神国的基础”。
  接下来的十天时间中,李梅麾下的B-29,先后火焚了名古屋、大阪、神户,用光了太平洋战区的燃烧弹库存,不得不等待后方运来。在此期间,他又领命以B-29布设大量水雷在日本周边海域,封锁其海上交通。4月13日,燃烧弹到位之后,李梅的火攻作战继续进行,炸到7月初,日本本土五十余个城市已经被炸到没什么目标可炸的境地。   其中东京再度被洗礼了四次,过半城区被毁。
  恐怖的火攻作战,在造成大量死伤的同时,更让万分恐惧的日本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人数超过八百万,结果就导致日本的工业失去了根基,无人来加工零配件,也无人来修复工厂。到7月,日本工厂已经失去了一半的工人,炼油、钢铁、飞机发动机等工业产量下降一半以上,像三菱这样的军事工业大户更是几乎全毁。
  在日文中,燃烧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烧夷弹”,这是从中国古文中借来的词汇。取其“烧夷”二字,恰好可以用来总结李梅发动的火攻作战。
  勋 章
  对于有如此“深仇大恨”的李梅,日本作何感想?答案绝对出乎你的意料——发勋章。
  1964年,从李梅的燃烧弹下躲过一劫的裕仁天皇,下令颁发给了李梅一枚“勋一等旭日大绶章”。此勋章为日本高级勋章之一,历来获得者多是皇亲国戚,或者是文武重臣,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发给一个外国人,还是曾经要把日本“烧光光”的外国人,裕仁天皇居心何在?
  感谢他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集团的灭亡?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加速了让日本摆脱战争深渊的进程?还是感谢他当年没有暗中授意部下,随手一扔,误炸天皇皇宫,让裕仁提前去见历代天皇?
  不知道。只知此事之提倡者,乃是日本鐵杆右翼源田实。此君正是当年发动珍珠港袭击的参与者之一,战后却并未受到美军惩处,反而摇身一变,成了日本航空自卫队高级将领,政界大佬。
  但如果认为此事表明日本“宽宏大量”“以德报怨”的话,那又错了。在日本政客,特别是右翼政客那里,李梅对日本展开的火攻作战,从来就没有被忘记,而是被当做受害的证据,不断提起,反复强化。
  受害?没错,他们认为,日本并非那场战争的加害者,而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这其中就包括李梅所施加。
  如果认为这只是一小撮日本右翼政客的极端言论,那又错了。日本权威媒体《朝日新闻》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征文,主题是关于二战的回忆,收到的千余篇投稿中,超过八成都是在撕心裂肺地控诉自己受到了来自盟国严重的伤害,只有一成投稿,谈到了造成这种伤害的原因在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种现象也从日本的战争电影中可以窥得一二,其主题大都是在讴歌日本人“保家卫国”的事迹,以及来自盟国的残酷破坏,甚少有反映日军侵略行为之作。
  再来看看日本对于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之纪念,那是多么的庄重,多么的严肃,多么的悲痛,但一谈到重庆大轰炸、成都大轰炸时,他们就缄口不言了。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日本人念念不忘李梅“赐予”他们的火,却很少在公开场合提起过。更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当年葬身火海的日本人之后代、家属,一直都在控告日本政府。
  为嘛不告美国政府?这些人控告的理由,是日本政府导致了那场战争,招来了轰炸,却在浩劫之后,不为广大死难的平民提供赔偿,只为达官贵人和军人提供赔偿。
  至于后来之日本政府,与当时之日本政府,有何区别,他们并不关心。至于那位活到了八十八岁高龄的裕仁天皇,对于招来这场浩劫该负的责任,他们也不关心。
  也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不关心,出生于1922年,经历过美军空袭和原子弹轰炸的日本长崎市长本岛等,就曾公开表示:“天皇负有战争责任。”他随后遭到右翼分子枪击,几乎丧命。
  2007年,第一次当首相的安倍,在媒体上发表声明,承认日本当年所发动之“重庆大轰炸”,违反了国际法。但这不是他声明的重点,他的重点在于“东京大轰炸”,这份声明的大半篇幅,都在谈论他对此是如何“痛心疾首”,并拿出一个态度,要对轰炸死难者数量进行全面调查,建立纪念碑,对遗属进行赔偿。
  但他在结尾时强调,这只是他的一个建议,不是日本政府的决策。
  结果是他的建议成了无法兑现的白条,官司打了九次,日本政府都赢了,如同其赢得“重庆大轰炸”民间对日索赔案一样。
  2015年,第二次当首相的安倍,再次面色凝重地出现在了悼念东京大轰炸的仪式上,这一次,他没有再去碰什么赔偿问题,而是转而用起了套路:“我们向和平宣誓,谦虚地面对过去、把惨痛的战争教训铭刻在心,为了世界永久和平作最大限度贡献。”
其他文献
无论从若尔盖县城去往成都,还是从成都返回若尔盖县城,必须途经班佑乡。住在县城的人们知道,只要一到班佑,就应该收拾着准备下车,县城里的家近在咫尺了。  这时你注意看,213国道路旁有一条支路,路口建了一道门枋,上面写着“红色草地第一村”——这里就是班佑乡的班佑村了。  “红色草地第一村”的得名,是因为这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第一次看到有人烟的地方。  地处镰刀把草原的核心位置,所以,班佑村是一个纯牧业
期刊
在民国的大学课堂上,有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教授小,学生老。在北大,尤其如此。  在那个新旧文化更替的节点上的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要跟上时代,只能进入北大,向那些留学回国的年轻人学习“西方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  正是这群年轻而富于活力的新青年们,一扫北大过去的陈腐之气,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1917年夏天,胡适被蔡元培请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那时他才26岁。
期刊
(日)江口圭一 著 杨栋梁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定价:48.00元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及亞洲太平洋战争。著者指出,这场侵略战争的根源,在于日本存在着“对美英协调主义”和“亚洲门罗主义”两条路线的矛盾,其结果是亚洲门罗主义抬头、扩张直至最后破产。本书是日本著名现代史学家江口圭一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正义感和高度的历史责
期刊
清咸丰八年(1858年),单士厘出生于浙江萧山一个文化教养程度很高的家庭,其母系远祖是康熙朝礼部尚书许汝霖,舅父许壬伯的著作多达十余种,父亲单思溥在文化圈里也颇有名气。单士厘幼年失怙,跟着舅舅读书,得以在闺中涉猎子史、玩习文词。可见她是一位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诗文教育的女性。  单士厘晚婚,至二十九岁始成婚,丈夫是钱玄同的长兄——晚清外交家钱恂。钱恂游历极广,1890年,曾随薛福成出使英国、
期刊
经典都是用文字写成的。别小看这样一句听来像废话的话。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记录语言的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模式。不过,中国历史显示了,这套模式不必然是通则,而有其例外。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够直接阅读两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正源自这份例外。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基本是分开的,中國的文字并不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  中文的独特系统  中国文字的源头可以在大汶口文化的陶片上看到,然后到了殷商的甲骨文,出
期刊
胡适于1940年3月6日在美国得知蔡元培去世。他在当天日记中写下了一段“盖棺论定”式的话:“到家才知道蔡孑民先生昨天死在香港,年七十三(1868—1940)。与周鲠生兄谈,同嗟叹蔡公是真能做领袖的。他自己的学问上的成绩,思想上的地位,都不算高。但他能充分用人,他用的人的成绩都可算是他的成绩。”胡适这番话和田子方的“领导术”颇为合拍:“真能做领袖”的人,不在于专业上多么精通,而在于“充分用人”。那么
期刊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题名为五代时卫贤所作的界画作品《闸口盘车图》。此图横119.2厘米,纵53.3厘米,尺幅不小,作品通篇展现的是宋代的一座官营水磨坊劳作的场景。  这是一幅典型的界画作品。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画科,最早产生于工匠营建时的建筑草图,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中,专门绘制亭台楼阁、舟车器物等内容的精细画科。因为绘画时需要使用界尺来辅助平直线条的绘画,因而被称之为界画。  看图
期刊
在世界的版图上有这么一块膏腴之地,欧洲和亚洲交界的地方,偌大的地中海通过宽度不到两公里的博斯普鲁士海峡和黑海相连,是黑海诸国商船必经的咽喉要道,自古是刀光剑影的舞台,兵家必争之地。  那便是有名的欧亚大陆交汇之所——伊斯坦布尔。  湛蓝的海面上,映入眼帘的万吨级巨轮穿梭往来,络绎不绝,十分壮观。数千年间,博斯普鲁士海峡一直是商贾云集的交通要道。伊斯坦布尔扼守在博斯普鲁士海峡的尽头——虎踞龙蟠的王者
期刊
斯柯达汽车是一个进入中国市场大约只有十来年的品牌,所以它那独特的车标,偶尔还会让人识别不出来是哪一家的,另有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来自德国的汽车品牌。  斯柯达,是来自捷克的。  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斯柯达的历史,并不比宝马、奔驰差,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四家汽车生产商之一。  波西米亚之怒  要说斯柯达,先要说捷克。要说捷克,先要说波西米亚。要说波西米亚,又要先说欧洲。  一提到欧洲,就会有发达富强之感
期刊
明朝時有这么一个地方,凡封到这儿的亲王,没有不“除封”的,简直是如假包换的“专克王子”的“大凶之地”;然而,它却甚宜“皇者”,出其不意,这里竟飞出一位天子,成了“龙飞之地”。这地方,它是吉还是凶呢,就不好说了。  这个地方,应该是个好地方,不然明代时不会连续分封给好几位王子。  明代,皇帝之子皆封亲王。亲王的封地,称为“国”,好比燕王,就是燕国王。不幸的是,凡封到这里来的“国王”,最后无一例外地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