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旅英钢琴家傅聪曾经在众多的中外记者面前义正词严地向全世界郑重声明:“我是新中国的儿子!我的家在北京、上海!”言词之间流露着强烈的赤子爱国之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悠悠漫长的岁月里,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从没有放弃过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的忠诚。
在分科的教育体系中,爱国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而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地理学科本身而言,它有着地域性和综合性的鲜明特点,而且它的科学性和社会性也很强。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爱国情操的培养是相容的,它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爱国情感的培养具体化。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认识它、了解它,进而关心它,与它和谐相处,使学生在与周围环境、与身边的人相处中获得爱国情感的亲身体验。
“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艰苦劳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地理教师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爱国情感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二、在地理国情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
教师应通过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讲述,让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和劣势,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建设“四化”的紧迫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不能单纯地讲优点或说不足,这样非但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误解。当今的学生可以说“对国情不甚了解,对马列主义知之甚少,对自己估计偏高”。他们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缺乏忧患意识,生活范围狭窄,社会阅历浅,容易受腐蚀,加上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无暇关心时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结合具体事实进行对比和分析,使学生真正认识我国国情的利弊和优劣。例如:在讲述水资源时,可以先讲我国水资源丰富,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讲由于法律不健全,利用不合理,加上污染等各种原因,破坏非常严重,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影响了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
三、在“三观”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
“三观”指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在讲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时,教师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环境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国,但由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鼓励学生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和使命感。
四、在地理美育中渗透爱国主义
地理作为一门提示人和自然密切关系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祖国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城市原野、名胜古迹等的讲述,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让他们感到祖国无处不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爱,陶冶他们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的审美情操。
五、运用地理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的地理学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与祖国发展荣辱的历史是休戚相关、互为因果的。
1.光荣的古代
我国地理学起源早,绵延不断,有着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光荣史,保存着无比丰富的历史遗产,硕果累累。例如: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地图,绘制于公元前三百年前,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并有严格科学意义的地图。又如:明代徐霞客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先驱。再如:汉代的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增进了我国对西部和中亚的了解,开辟了“丝绸之路”。古代地理学在15世纪前的实践和理论比欧洲当时更科学、更先进,地理学著作也是灿若星河,用古代地理学辉煌灿烂的成就可以鼓舞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落后的近代
我国两千年间推行的“不读秦汉之后书,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的封建科举制度及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造成了我国最近两三百年地理学落后于西方,教训惨痛。例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睡梦中,对西方工业革命和列强的侵略行径毫无所知,以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两年后,道光帝竟不知道英国在何方,在派人审问英俘时可笑地问:“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相通?”令人摇头叹息。昏庸的清政府对敌情一无所知,依然做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迷梦。香港回归,举国振奋,人们日夜翘首期盼,可当时《南京条约》中要求割让香港时,慈禧太后根本就不知道香港在哪里,香港有多大,就如弃敝履般把香港拱手让给英国人,换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百年的民族耻辱。用我国近代地理学落后的史实教育学生,可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六、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引入灿烂的历史成就,特别是地理科学的历史成就,增强学生的历史自豪感,使其认识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例如: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
2.引入有关各朝代的行政疆域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祖国领土的广阔与不可分割。例如:讲台湾时,可以引用有关历史知识。台湾自古称夷洲,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等人到达夷洲,两岸同胞就有了友好交往。
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补入相关的历史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高尚情感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七、利用地理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恰到好处的地理故事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在内容的安排和教育的方法上,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渗透,还要教育学生全面认识祖国,防止产生“大国沙文主义”等错误思想,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的国家和民族正当的权力和自由。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动力。它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教育才能形成,它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对祖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脚踏实地、亲身参与,不能只做旁观者,更不能崇洋媚外,而要树立报效祖国、献身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做一个有拳拳报国之心的主人翁,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
在分科的教育体系中,爱国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而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地理学科本身而言,它有着地域性和综合性的鲜明特点,而且它的科学性和社会性也很强。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爱国情操的培养是相容的,它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爱国情感的培养具体化。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认识它、了解它,进而关心它,与它和谐相处,使学生在与周围环境、与身边的人相处中获得爱国情感的亲身体验。
“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艰苦劳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地理教师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爱国情感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二、在地理国情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
教师应通过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讲述,让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和劣势,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建设“四化”的紧迫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不能单纯地讲优点或说不足,这样非但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误解。当今的学生可以说“对国情不甚了解,对马列主义知之甚少,对自己估计偏高”。他们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缺乏忧患意识,生活范围狭窄,社会阅历浅,容易受腐蚀,加上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无暇关心时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结合具体事实进行对比和分析,使学生真正认识我国国情的利弊和优劣。例如:在讲述水资源时,可以先讲我国水资源丰富,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讲由于法律不健全,利用不合理,加上污染等各种原因,破坏非常严重,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影响了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
三、在“三观”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
“三观”指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在讲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时,教师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环境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国,但由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鼓励学生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和使命感。
四、在地理美育中渗透爱国主义
地理作为一门提示人和自然密切关系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祖国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城市原野、名胜古迹等的讲述,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让他们感到祖国无处不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爱,陶冶他们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的审美情操。
五、运用地理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的地理学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与祖国发展荣辱的历史是休戚相关、互为因果的。
1.光荣的古代
我国地理学起源早,绵延不断,有着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光荣史,保存着无比丰富的历史遗产,硕果累累。例如: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地图,绘制于公元前三百年前,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并有严格科学意义的地图。又如:明代徐霞客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先驱。再如:汉代的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增进了我国对西部和中亚的了解,开辟了“丝绸之路”。古代地理学在15世纪前的实践和理论比欧洲当时更科学、更先进,地理学著作也是灿若星河,用古代地理学辉煌灿烂的成就可以鼓舞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落后的近代
我国两千年间推行的“不读秦汉之后书,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的封建科举制度及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造成了我国最近两三百年地理学落后于西方,教训惨痛。例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睡梦中,对西方工业革命和列强的侵略行径毫无所知,以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两年后,道光帝竟不知道英国在何方,在派人审问英俘时可笑地问:“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相通?”令人摇头叹息。昏庸的清政府对敌情一无所知,依然做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迷梦。香港回归,举国振奋,人们日夜翘首期盼,可当时《南京条约》中要求割让香港时,慈禧太后根本就不知道香港在哪里,香港有多大,就如弃敝履般把香港拱手让给英国人,换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百年的民族耻辱。用我国近代地理学落后的史实教育学生,可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六、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引入灿烂的历史成就,特别是地理科学的历史成就,增强学生的历史自豪感,使其认识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例如: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
2.引入有关各朝代的行政疆域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祖国领土的广阔与不可分割。例如:讲台湾时,可以引用有关历史知识。台湾自古称夷洲,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等人到达夷洲,两岸同胞就有了友好交往。
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补入相关的历史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高尚情感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七、利用地理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恰到好处的地理故事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在内容的安排和教育的方法上,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渗透,还要教育学生全面认识祖国,防止产生“大国沙文主义”等错误思想,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的国家和民族正当的权力和自由。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动力。它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教育才能形成,它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对祖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脚踏实地、亲身参与,不能只做旁观者,更不能崇洋媚外,而要树立报效祖国、献身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做一个有拳拳报国之心的主人翁,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