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准确的说雕塑不仅仅是景观的附属品,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推敲该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经济基础、风土人情以及发展趋势等多种元素,使景观雕塑不仅传达美感,并且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使雕塑达到新的表现高度。文章是对雕塑和周边环境中的元素进行的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雕塑;功能于形式;城市;建筑
一、雕塑的功能与形式
雕塑是以三维立体的实体形式存在的,他必须占据一定空间,它不能把自己与环境分隔开来而独立,这意味着雕塑与环境之间会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雕塑设计是在把合适的雕塑艺术作品放置于恰当的位置上的整个处理过程,而并非是使其强加形成整个环境当中的负担而存在着。在不同性质的位置,雕塑作品也必须有不同的构图安排,否则就会削弱雕塑作品的表现力度。雕塑的材质、造型、体量和色彩等方面都应该不同程度的融入自身环境。雕塑在不同的环境类型中也应该保持对应不同的功能特点。在其中两者的风格也要和谐统一,并且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要一致。要突出地域特征。如街头的雕塑要表现的更加轻松活泼,增强娱乐性;行政空间领域的雕塑作品则要营造严肃和庄重的氛围。公共雕塑以表现环境的主题特征为主要任务,传统的园林景观雕塑就要体现出具本地传统园林特色建筑的风格特点。休闲广场的雕塑要体现积极阳光、生活,从而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题性城市雕塑和城市具体环境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雕塑艺术的特殊作用。随着时代的推移,现代雕塑几经大大超出了传统雕塑的含义,雕塑已经不再仅仅是自我形象和意识的塑造,而是要与自身环境浑然天成,美化环境、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站在环境的角度去看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和它所在空间环境当中的位置以及重要性。雕塑与环境相互和谐是本文所表达的主旨。
二、雕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雕塑作品,作为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美化人们生活环境,并表达出各具特色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气息。同时现代化城市的兴起使之功能也随之转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不断的强调功能的重要性,同样雕塑作品也在不断地突出美化环境的作用。环境中的植物、钢筋、水泥、木材,这些都是不同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组成元素。雕塑对于一个城市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造型、色彩、结构关系,并且在于它能否对周围空间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以及能否成为环境中的焦点,是不是与环境相互呼应。因此,一件雕塑的造型、材质、体量和色彩都要与环境相互融合,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做出分离。使整个作品动静贯通,疏密结合,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节奏关系,从而使雕塑在周边环境中即突出又和谐统一。有机地将两者相互搭配,融会贯通。
三、雕塑与人的关系
雕塑要以人为本,观众也是雕塑必要的环境组成部分。公共城市雕塑它具备着为人服务的实质功能特点。创造雕塑时,创作者要考虑清楚作品将要面向什么样的环境特点和人群特征、风貌、追求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创作出个性鲜明并且代表着一方精神文明风貌的標志性雕塑。雕塑不但要满足观众的视觉美感,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地域文明情绪和解读历史文明。一件雕塑不是随性而为的,它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例如吉林市市标《摇橹人》可以看到作者对环境题材的深入。作者明了的表达了吉林市市民吃苦耐劳的人文精神以及和团结进步的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明确的表达了当地人文特征,呼应了当地人民的心声;青岛市海上公园作品《帆》,这座海上公园的雕塑气势蓬勃,造型看上去既像汹涌的海浪,又像破浪前行的帆船,充分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烈的渲染和烘托出环境所营造的氛围。其次,城市景观雕塑同时要重视作品的被参与度,与观众对话。观众的参与也是作品构成很重要的一部分。让我们把艺术交给观众,让人们自己去搭建作品的含义,围观者提供辽阔的想象空间;让人们亲手去触摸艺术的存在并被艺术作品深刻的打动心灵,能让雕塑与人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共鸣和默契。这样的雕塑作品才更受人们拥护。这也是一个好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立足于城市的核心精神的必要条件。
四、雕塑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与雕塑历来关系密却。在环境中两者都是硬件。前者注重实际功能,后者讲求精神效应,对整体环境来说它们相互依托。然而,建筑与雕塑都是整体环境中的组成部件,相互之间不能不分主次,要讲究对话关系。在雕建筑的关系中,雕塑所处位置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任务,选定位置之后还要考虑雕塑的表现手法、材质选择以及其他和建筑融合相关的因素,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两种不同艺术载体之间的交流,而不是生硬的安装或者强行的设置,融合后两种艺术形式会浑然一体,在体现建筑空间美感的同时也展现了额雕塑艺术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吴少湘.《雕塑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马钦忠.《雕塑 空间 公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4
[3]刘庆安.刘秀兰编著《雕塑与建筑和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8
[4]温洋.《公共雕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于美成,施梁.《城市雕塑探析》.文学评论,2003.4
【关键词】:雕塑;功能于形式;城市;建筑
一、雕塑的功能与形式
雕塑是以三维立体的实体形式存在的,他必须占据一定空间,它不能把自己与环境分隔开来而独立,这意味着雕塑与环境之间会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雕塑设计是在把合适的雕塑艺术作品放置于恰当的位置上的整个处理过程,而并非是使其强加形成整个环境当中的负担而存在着。在不同性质的位置,雕塑作品也必须有不同的构图安排,否则就会削弱雕塑作品的表现力度。雕塑的材质、造型、体量和色彩等方面都应该不同程度的融入自身环境。雕塑在不同的环境类型中也应该保持对应不同的功能特点。在其中两者的风格也要和谐统一,并且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要一致。要突出地域特征。如街头的雕塑要表现的更加轻松活泼,增强娱乐性;行政空间领域的雕塑作品则要营造严肃和庄重的氛围。公共雕塑以表现环境的主题特征为主要任务,传统的园林景观雕塑就要体现出具本地传统园林特色建筑的风格特点。休闲广场的雕塑要体现积极阳光、生活,从而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题性城市雕塑和城市具体环境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雕塑艺术的特殊作用。随着时代的推移,现代雕塑几经大大超出了传统雕塑的含义,雕塑已经不再仅仅是自我形象和意识的塑造,而是要与自身环境浑然天成,美化环境、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站在环境的角度去看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和它所在空间环境当中的位置以及重要性。雕塑与环境相互和谐是本文所表达的主旨。
二、雕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雕塑作品,作为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美化人们生活环境,并表达出各具特色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气息。同时现代化城市的兴起使之功能也随之转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不断的强调功能的重要性,同样雕塑作品也在不断地突出美化环境的作用。环境中的植物、钢筋、水泥、木材,这些都是不同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组成元素。雕塑对于一个城市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造型、色彩、结构关系,并且在于它能否对周围空间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以及能否成为环境中的焦点,是不是与环境相互呼应。因此,一件雕塑的造型、材质、体量和色彩都要与环境相互融合,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做出分离。使整个作品动静贯通,疏密结合,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节奏关系,从而使雕塑在周边环境中即突出又和谐统一。有机地将两者相互搭配,融会贯通。
三、雕塑与人的关系
雕塑要以人为本,观众也是雕塑必要的环境组成部分。公共城市雕塑它具备着为人服务的实质功能特点。创造雕塑时,创作者要考虑清楚作品将要面向什么样的环境特点和人群特征、风貌、追求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创作出个性鲜明并且代表着一方精神文明风貌的標志性雕塑。雕塑不但要满足观众的视觉美感,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地域文明情绪和解读历史文明。一件雕塑不是随性而为的,它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例如吉林市市标《摇橹人》可以看到作者对环境题材的深入。作者明了的表达了吉林市市民吃苦耐劳的人文精神以及和团结进步的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明确的表达了当地人文特征,呼应了当地人民的心声;青岛市海上公园作品《帆》,这座海上公园的雕塑气势蓬勃,造型看上去既像汹涌的海浪,又像破浪前行的帆船,充分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烈的渲染和烘托出环境所营造的氛围。其次,城市景观雕塑同时要重视作品的被参与度,与观众对话。观众的参与也是作品构成很重要的一部分。让我们把艺术交给观众,让人们自己去搭建作品的含义,围观者提供辽阔的想象空间;让人们亲手去触摸艺术的存在并被艺术作品深刻的打动心灵,能让雕塑与人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共鸣和默契。这样的雕塑作品才更受人们拥护。这也是一个好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立足于城市的核心精神的必要条件。
四、雕塑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与雕塑历来关系密却。在环境中两者都是硬件。前者注重实际功能,后者讲求精神效应,对整体环境来说它们相互依托。然而,建筑与雕塑都是整体环境中的组成部件,相互之间不能不分主次,要讲究对话关系。在雕建筑的关系中,雕塑所处位置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任务,选定位置之后还要考虑雕塑的表现手法、材质选择以及其他和建筑融合相关的因素,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两种不同艺术载体之间的交流,而不是生硬的安装或者强行的设置,融合后两种艺术形式会浑然一体,在体现建筑空间美感的同时也展现了额雕塑艺术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吴少湘.《雕塑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马钦忠.《雕塑 空间 公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4
[3]刘庆安.刘秀兰编著《雕塑与建筑和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8
[4]温洋.《公共雕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于美成,施梁.《城市雕塑探析》.文学评论,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