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体会

来源 :硅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ngh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在医学教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直被认为是抽象、难懂、难记忆的学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引人入胜的绪论课,采用探究式教学为主导,建立多边互动的教学机制,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平时考核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情感教育等,因时、因势、因人制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20143-01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用化学的方法、理论和技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与功能,化学变化及其生理功能相联系的一门学科。长期以来生物化学一直被认为是抽象、难懂和内容多、难记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讲解能力,并对讲述内容融会贯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费了很大劲讲解,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生物化学的学法与教法。
  
  一、绪论课是学习生物化学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从生命的基本特征入手,以各种生命现象为主线,介绍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呈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由五大块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组织器官代谢特点及其功能的关系。对这些内容的引入,一方面调动学生思考生命现象的本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便于学生的以后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形象的事例、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在生物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在求知和科学研究的道路中的坚持不懈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自然科学中的普遍联系的道理,在医学中各个学科之间的思维与知识的紧密联系。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讲解给他们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开篇有益,对后面的具体内容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积极采用新课型,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导,建立多边互动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强调其知识性,着力于把最成熟、最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自然是必要的,然而,对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这又是不够的,科技方法和科学思维是最具生命力、最具创新性的因素,必须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先进科技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应具备的特点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互动教学机制;选择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互补性。在教学中,以最简捷的形式,表达出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体系,把侧重点放在从这些基本核心内容出发,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示历史上有影响的科学家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及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勇于发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做人准则,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起着极大的作用。以功能为主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新课的引入以启发式为主,以简单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因人制宜,如以我们每天的饮食入手,以学生关心的形体美为导言,如何能享受美食又能健美,引入各个物质代谢的讲解,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活跃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讨论结果”的教学程序。
  
  三、合理使用教学工具,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和网络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新课程体系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如运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酶的作用机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等,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如糖代谢过程步骤多,但不是要求都要掌握,把糖代谢的具体过程放在幻灯片上,一方面给学生以整体感,理解代谢是一个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可有选择地个别讲解其中的重点步骤。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像、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一)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特点
   1.丰富的表现力。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始终离不开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很多时间都花费在对抽象、难理解的概念性问题的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常常会逐渐下降,思维处于关闭状态,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枯燥、乏味。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一些生化事件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如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酶的作用机理等通过高清晰度图片的展示,使一些抽象的原理变得简单,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
  2.交互性强。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引入,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和多向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意图,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信息量大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深度,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迅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3.共享性好。我们将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复习提供方便,并进行网上学习指导和疑难解答,拓宽了教学范围,实现了区域范围的传送和教学,通过内部网络,实现与其它教师和同学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考核结果分析
  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但对于生物化学教学而言,当前阶段有许多实验是计算机所不能取代的,它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我们将继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教学成果,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生物化学教学服务。
  
  四、加强平时考核注重教学过程
  
  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实验中的动手操作、积极思考、课堂练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与掌握程度,及时反馈,能给他们有及时补救的机会。每一章结束设一次个案讨论,如脂代谢结束后让学生分析临床上常见的高血脂的类型、形成的可能原因及预防和治疗的着眼点,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在高中时没学过生物的学生,我们组织互帮小组,让他们能尽快适应本课程的学习,并能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进展缓慢。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而且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煤层气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TQ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20130-01    煤层气俗称煤矿瓦斯,是
[摘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汽车物流体系,是促进我国汽车产业整合、升级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所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些问题随着汽车物流的不断发展暴露得更加突出。试对我国汽车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我国汽车物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汽车物流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20132-02    一、工程概况    深圳市星河世纪工程位于深圳市彩田路、与深南路的交汇处,该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5800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为31600平方米,地下室埋深为14.65m,是由深圳市东永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南油理业监理公司监理,深圳招商设计院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集住宅(B、C栋)32层、公寓
[摘要]针对重力式立体仓储库的“先进先出”的特点和成品按批次、按生产日期出库的特殊要求,应用已有的自动化立体仓库技术对重力式立体仓储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设计,阐述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特点,对重力式仓储系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和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立体仓库 重力式 成品库  中图分类号:TH1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20137-01    一、引言    目
[摘要]现场总线控制技术是20世纪末工业过程控制发展的新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仪表制造技术和过程控制发展的结果。详细介绍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特点、分类、发展现状,分析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 DCS FCS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20138-01    一、引言    现场总线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集
[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具有世界意识和竞争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计算机教育,必须有步骤、有层次地在中小学生中大力普及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加速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 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20144-01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