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评教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fc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医学生对学生评教的认识、态度及评教时的影响因素,笔者采用自编问卷及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某医学高专65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医学生能够认识到评教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医学院校课程及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医学院校应当加强宣传与培训,合理安排评教的实施过程,引入即时评教,完善学生评教指标系统和反馈体系,真正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生评教;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安娜 (1982-),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的研究;毛文斌(1983-),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系统开发。(浙江 杭州 310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0004D20909)的研究成果。
  
  学生评教是指学生利用一系列评价指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质量和效果的评价。其目的是收集教师教学的信息,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由于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具有发言权。学生评教已被许多高校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必要环节并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体系。但医学院校由于课程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特殊性,使评教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分析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医学高专2007、2008级临床医学等10个专业650名医学生及部分教师。
  2.研究方法
  (1)自编学生调查问卷。共设计单选题15题,多选题7题。学生通过无记名的形式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6份,回收率为94.77%。
  (2)召开座谈会。分年级分专业召开学生座谈会4次、学生访谈4次、教师座谈会1次、教师访谈2次。
  3.数据处理
  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
  二、 结果的统计分析
  1.学生对于评教的认同度
  为调查学生对评教的认同度,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你最认同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什么?”和“你认为有必要开展学生评教吗?”。从统计结果看,学生最认同的教学评教方式是学生评教,占68.3%,其次是教师互评和专家评价,各占18.5%和8.4%。有25.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有57.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也有1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教学评教的第一主体,认同学生评教的必要性,但仍有不少学生对评教持怀疑、否定的态度。
  2.学生对待评教的态度和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21.9%的学生是在仔细阅读完评教指标后再打分,大部分学生只是粗略地阅读评教的要求和指标,亦有少数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或是抱着尽快完事的态度进行评教。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深入访谈,学生反映,由于选修课选课系统的设定,学生必须先评教,才有资格选课,导致学生感觉评教是被迫的,本能上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由于评教安排在期末,与复习迎考时间冲突,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评教。另外,39.5%的学生表示“与教师关系好”是给教师打高分的主要原因,24%的学生选择“考试容易通过”,13%的学生选择“教师相貌气质好”,可以看出学生在评教时易受亲疏心理、个人喜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评教不够理性、客观。
  3.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问及学生“你无法认真填写评价表的原因是什么”时,学生认为的主要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评教指标太多太细,没有耐心完成”、“评教时间太紧张,来不及完成”、“指标模糊,难以把握指标内涵”。可以看出评教指标系统的不合理性是导致学生难以客观评教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在制定指标时,希望能涵盖教学的各方面,因此将指标制定得过多过细,重点不突出。以笔者所在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理论、实验指标各为13项,一位学生平均评教9门课程,其中7门课程是既有理论课,又有实验课,每门课程平均3位教师,该生需点击630次左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完成大量的评教任务,极易产生不耐烦的心理,从而出现随意打分、敷衍了事的现象。第二,部分学校采用统一的评价指标给不同类型、性质的课程评分,没有考虑到课程不同的教学目的、性质,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方式会有较大的区别,使得学生在评教时难以把握指标内涵,无所适从。第三,评教指标体系只强调教师的“教”,没有涉及学生的“学”,[1]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到底学到了什么。
  4.学生对教师的了解程度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自始至终参与着教学活动,理应对教师有深刻的了解。但事实上,仅有10.8%的学生表示对教师都了解;69.1%的学生回答对大部分教师了解,小部分教师仅有印象;17.5%的学生表示对大部分教师仅有一点印象;还有2.6%的学生对大部分教师都不认识。而在被问及“对所评教师不认识时,你如何打分?” 30.7%的学生选择“无所谓,不认识就随便打分”,仅有19.3%的学生选择“点击教师简介,认真了解后再评”。可以看出,不少医学生对教师不仅不了解,甚至不认识,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往往仅凭印象,对错号、乱打分,严重影响评教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而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反映主要是由于同一门课有几位甚至十几位教师轮流或交替上课,在集中评教时,容易混淆各位教师。
  5.学生评教所发挥的作用
  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认同程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2]但实际上,通过调查访谈,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和教师对学生评教目前所发挥的作用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有41.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生评教只是形式,作用不大,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感受到教师因为评教而改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教师则反映学校对于评教数据的处理过于简单机械,教师得到的反馈信息往往仅局限于得分及排名,难以了解所存在的问题,反馈机制的不完善,大大影响了学生评教所发挥的作用。另外,个别教师为了追求理想的评教结果,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包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如果管理部门对这种不正之风不加以制止,不仅会造成评教的不公平、不公正,更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建设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三、 完善学生评教的对策
  1.分类构建,设计重点突出、精简合理的学生评教指标
  公共基础课、医学专业基础课、医学专业课、选修课、实验实训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评教指标必须根据课程特点分类构建,并且分类评价、分类统计、分类比较,才能使评教更具有可比性和科学性。另外在评教指标的制定时,要充分听取一线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各个指标的理解程度,避免出现学生难以作出直接感受、判断的指标项。指标力求精简,不宜过多过细。
  2.采用多种评教方式相结合的评教模式,提高学生评教的科学性
  针对一门课程出现多位教师,学生评教时容易混淆的现象,笔者认为引入即时评教将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即时评教是指针对多位教师授课的课程,在每位教师专题授课完毕后,由专人随堂发放评教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是随堂评教,学生对教师有直观清楚的判断,不会出现相互混淆或者仅凭印象打分的现象。另外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及教学督导人员、教师听课等途径,能有效地克服单一评教方式的不足。例如:对认为评教结果不理想的或者对结果有异议的教师进行听课,对教师的教学再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能使教师的意见得到响应,提高教师对评教的积极性和认同度。
  3.重视评教结果的分析,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
  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每次评教后,教学管理部门要将评教数据进行科学详细的统计分析并加以及时的反馈,以帮助教师找出问题。统计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班之间因学风的不同、不同成绩段学生素质的不同等因素对评教结果的影响,认真研究科学的方法,以消除这些影响。[3]
  4.合理安排学生评教的实施过程,营造良好的评教环境
  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宣传和引导,让学生和教师明白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尽量消除学生和教师的抵触心理;分班向学生介绍评教指标项的含义以及被评教师的情况;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引导学生克服敷衍了事的心理。对于教师为评教结果迎合学生、放纵学生的不正之风,学校要坚决予以制止。
  合理安排评教的时间。建议将评教时间由期末提前到期中考试后,这不仅能体现评教的及时性,也避免与学生复习迎考冲突。另外,无需硬性规定评教时间,改由学生自行安排,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评教时间。
  四、结语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生评教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使其真正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颖.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调整——基于大学教育理念的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2):90-93.
  [2]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280.
  [3]许冬武.医学院校课堂教学学生评教结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5):525-527.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电力企业主要实行委托代理的管理模式背景下,二级(省级)电网企业已经成为了具有相对完全经营管理权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主体。如何科学完善省公司(集团公司)对内部各个主营业务单位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已经成为省级电网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健全内部管理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综合绩效评价的基本涵义和主要作用,结合电网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对综合绩效评价的进一步完
期刊
摘要:实验教学是“工程力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近机类“工程力学”实验课时减少的情况,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工作对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工程力学;少学时;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常利武(1977-),男,河南洛阳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安全;李冬霞(1
期刊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特别明确了项目经理负责制的规定,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切实履行和实践;笔者结合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和解读,阐述科学实践规范的必要性。  关键词: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  作者简介:曹所江(1967-),男,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基建处科长,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江苏 扬州 225009)刘红军
期刊
摘要: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管理逐步由注重影响教师工作的外部因素向内部因素发展。教师的自我教育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内部原因。探讨教师管理效能理念,对于提高高职教师管理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师;管理效能理念;管理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巧兰(1967-),女,湖南冷水江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高级政工师,农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高文(196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贯彻高校质量工程,突出“强调动手、加强实践、培养兴趣、积极创新”的理念,实施“基础、综合、系统、创新”的教学体系,提高计算机硬件技术教学质量,课题组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对于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启发,并对工科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定位起到指导作用。课题组依托微机接口实验开发平台和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优势,建设满足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的计算机
期刊
摘要: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背诵前测、背诵后测和延时测试的成绩,探讨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背诵式语言输入对学生语块的习得产生显著性功效;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会因语块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本研究为我国的二语教学提供了启示:作为我国语文学习传统方法之一的背诵式语言输入能弥补中国学生二语输入的严重不足,应该受到重视。习得者应充分发挥背诵式语
期刊
摘要: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进程。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军,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目前,工科青年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现代化教育技术掌握较好等优势,但普遍存有实践能力差、教育理论知识缺乏、双语教学能力薄弱、教学研究较少等不足,为满足培养新世纪工程师的需求,急需在这几方面对其进行相关培训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对供电可靠性管理一些实践性的思考,其中包括供电可靠性的概述及思考的意义,影响供电可靠性管理的实际因素,如何提高供电可靠性管理效率,并从组织机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性分析,对供电可靠性管理给予了实用性建议。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管理;实践性  作者简介:林蔚(1970-),男,安徽合肥人,合肥供电公司新城客户服务中心,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用电检查。(安徽 合
期刊
摘要:在大学生人文素质严重不足的背景下, “两课”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同时,完全有能力和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精神健全、人格完善、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为了实现“两课”人文教育的目标,两课教学及两课教师必须在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素养方面加强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人文素质;两课教学;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王华(1972-),女,新疆和静人,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
期刊
摘要: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由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和机遇期。本文从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出发,引入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职业生涯管理的相关理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力在可操作性的对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作者简介:刘辉(1973-),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