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开始写字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py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看见”思想,记录语言。人类从此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
  7万年前,古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图案和标记传达信息。1993年,南非国家博物馆考古学家克里斯托弗·亨塞尔伍德发现了两块保留有7.7万年前的古人刻画的抽象符号的石头,这是人类通过符号表达思想的最早证据。
  人类祖先在亚欧大陆的许多洞穴中和岩壁上留下了大量的神秘符号,人们推测它们可能被用来表达某种精神领域的活动。古代北美印第安人在科罗拉多河河谷的岩壁上,也留下了许多不可思议的抽象图案。距今1万年前的近东地区,人们发明了更为复杂的标记。考古学家在伊朗发掘出许多那时的黏土圆球、半圆球、圆锥体和圆盘,上面刻有或压有点和线,据信它们是用来计算动物和谷物数量的简单工具。然而这些图案或标记都不能称作文字,真正的文字是指一套公认的符号,可以记录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描述周围的事物。
  公元前3500年左右,定居在现今伊拉克南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生活在肥沃富庶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他们用削尖的芦苇秆或小木棍在湿润的泥板上画出不同的符号,分别代表特定的意思。这些泥板用火烤干或在阳光下晒干,可以长久地保留。考古学家称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因为刻画在泥板上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用木头砍成的楔子。
  当楔形文字的词汇足够丰富后,人们便可以更加有效地传授知识,甚至制定法典。大约公元前2000年,苏美尔人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教材和作业都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巴比伦王国,他颁布法典并下令用楔形文字将其刻在石柱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书面法典,亦是人类政治与社会生活中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清晰详尽地表述了人们应该遵循的282条细则,内容涉及家庭、民事、刑事、商业等多方面,字体俊秀,至今尚存。用楔形文字刻写在泥板上的书稿叫泥板书。有些地方出土的泥板书每块有1千克重,可依次放在架子上供人阅读。至今已发现的泥板书约75万块,除了重要的文献典籍,还包括商业文书、账簿和来往信件。
  楔形文字产生之后,在中东和西亚地区广泛传播,成为表达这一地区许多种语言的符号,许多不同民族的语言都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打败,楔形文字最后消亡,从此无人知晓。直到1851年,英国罗林森等人才破译了楔形文字。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自己的象形文字,这是最早被镌刻在石碑或建筑物上的文字,它有独特的符号体系,既表意又表音,形式多变。
  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有一些字和苏美尔的楔形文字相近,但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显得简朴而抽象,几何特征比较明显,古埃及象形文字则造型迷人,具有十足的绘画性。古埃及人发明莎草纸以后,掌管文书的僧侣们把象形文字略加简化,使它能够更方便地被书写在莎草纸上,成为象形文字的书写体,又称祭司体或僧侣体,与镌刻在建筑物上的碑铭体共存了数百年。公元前675年,古埃及人为了更方便快捷地书写文件,进一步简化了象形符号,使它演变成一种斜体字,成为日常生活与交往和商务活动的文字,后来称其为俗体字。
  古埃及人把做好的莎草纸依次粘连起来,用以书写长文,现在发现的最长的莎草纸文卷长36米。当时古埃及人用芦苇秆削成带小刷的笔,蘸油烟、矿物颜料和菜汁调成的墨水写字,历经5000年字迹仍然清晰可见。然而,随着古埃及帝国的消亡,这种使用了3000多年的文字成了无法解读的谜。
  1799年,拿破仑大军远征埃及。法国工兵在亚历山大城附近的罗塞塔发现了一块黑色石碑,上面的铭文为古埃及象形文字、类似阿拉伯文草书和希腊文三种。当时军中懂希腊文的人认出这是托勒密五世在公元前196年的一道诏令,人们马上想到这段希腊文可能是另外两段文字的译文,也许这就是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
  1822年,32岁的法国青年学者商博良以这块石碑为线索,破译了困惑人们1500年之久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他发现古埃及象形文字由三类符号组成:第一类是直接模仿物象的图式化符号,第二类是借用象形文字标注语音的符号,第三类是标明物象属性的符号。石碑上与希腊文对应的两段文字分别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碑铭体和大众体。
  破译了象形文字,人们开始解读浩如烟海的古埃及文献,古埃及历史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从此,人们揭开了古埃及神秘的面纱。那块罗塞塔石碑在1801年的英法战争中被英国夺得,如今就竖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埃及厅的入口处。
  大约公元前14世纪,文字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化。生活在地中海东南岸的腓尼基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他们不再用图画般的符号表示事物,而是用22个形状各异的简单符号表达思想。这种文字体系规定,每个符号有一种特定的发音,利用这种符号可以把语言忠实完整地记录下来。看见这种文字,不仅能了解它的意思,而且可以直接读出,就像说话一样。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拼音文字。
  在这种文字体系中,具有特定发音规则的符号称做字母,22个符号顺序排列成为字母表。它们好像是妈妈,可以生出许许多多字和词。后来,随着腓尼基人的足迹遍及北非和南欧,这种简便新颖的文字亦随之扩散到许多地方。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腓尼基字母体系,其中希腊受到的影响最大。
  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中加进一些表示元音的符号,去掉一些希腊语中用不着的语音符号,建立了自己的文字体系。希腊人还改变这种文字的书写方向,规定由字母组成的词和句都从左写到右,从左读到右。在书写的时候,握笔的手不会挡住刚刚写过的字。
  公元前7世纪左右,希腊字母被移居意大利的伊斯坎鲁特人采用,当时他们统治着罗马。公元前400年,居住在拉丁地区的人赶走伊斯坎鲁特人,成为罗马的主人,他们用希腊字母表述自己的语言,并把这种文字称为拉丁字母或罗马字母。当时强大的罗马帝国疆域辽阔,罗马字母成为欧洲许多地方多种不同语言的共同文字。
  许多民族都采用拉丁字母作为自己的文字,这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原因。人类由呼吸道、声带和口腔构成的发声系统,一般能发出30~50种不同的声音,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按照自己的习惯用它们组成语言。语言体系各不相同,但各个体系构成语言的基本声音单元大体相似,这种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字母体系,可以圆满地表述许多种不同的语言。今天26个拉丁字母已经成为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英语等语言共同的字母。   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早期西南亚通用的古代文字阿拉姆文,后来演变成梵文、希伯来文和阿拉伯文。公元9世纪时,拜占庭帝国的两位传教士西里尔和梅迪乌斯在希腊罗马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字母体系,今天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和其他许多斯拉夫文化圈的人们所使用的字母体系都源于此。这种字母体系不同于拉丁字母,书写形式与拉丁字母相近,但发音完全不同。
  今天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拼音文字,书写形式千变万化,读音规则各不相同,这些不同文字的差异比使用这些文字的人的肤色差异还要大。如果一个英国人来到阿拉伯世界,或来到中国的西藏,他很少会想到自己民族的文字和当地的文字来自同一源头。具有共同源头的拼音文字通称借源文字,表示都借用了别人的源头。
  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文字,它有自己独立的源头,历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充满生机,这就是汉字。
  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黄河流域,人们主要用它记录占卜结果。当时正值中国商代,占卜是人们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例如来年天会不会干旱,天象出现异常意味着什么,该不该出兵打仗,何日发兵,胜负如何,等等,这一切都需要请示神灵和先人。其中有一种占卜的方法是在龟甲或动物骨头上钻一些小孔,然后用火烫,使龟甲骨板或动物骨头受热开裂,人们再根据裂纹延伸的走向和形状,对所关心的问题作出解释,至于如何解释由巫师说了算。为了日后验证占卜是否准确,将记录占卜结果的文字刻在同一片龟甲或骨片上。这种文字称为甲骨文。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甲骨文的笔画和形状作了某些改动,把它们铸造或刻画在青铜器上。青铜器不容易氧化和破损,可以长期保存,许多青铜器的体量比龟壳或牛肩胛骨大得多,一件器物上可以铸刻许多字,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一套有字的模具可以反复使用,浇铸成许多相同的青铜器具,上面的文字也一同被复制许多份。青铜器逐渐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另一种载体。
  最初,人们在某些青铜器上刻画代表家族标志的特定族徽符号,后来用它记事,例如简要地记述某次战争、重大的政治活动,有的表达接受国君恩宠奖赏的激动心情,有的则记载某些寓意深刻的名言。中国古代把青铜称为“金”,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基本上也是一种象形文字。同甲骨文相比,金文出现了更多具有抽象含义的字。金文从商代开始一直使用到春秋战国末期。
  甲骨文和金文是最古老的汉字,它们都用简约的图形或几种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造字,遵循一些共同的造字规则。这些字主要是以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方式造出来的。
  第一是指事,用它造出一些具有抽象含义或表达空间关系的字。例如一横杠表示“一”,两横杠表示“二”。第二,是象形,用简约的图画描绘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以此作为表示该类事物的字。例如“水”字像水面的波纹,“目”字像一只睁开的眼睛。第三是会意,利用两件象形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表达某种含义。例如两个木字并在一起表示“林”,三个木字挤在一起表示“森”。第四是形声,形声字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代表字“形”的符号指出字的意义属于哪一类,代表字“声”的符号表示读音。例如“江”、“河”、“湖”、“泊”、“漫”、“泻”,左边都有共同的偏旁三点水,表明它们都与水相关,右边部分则标明读音。
  中国很早就有人注意研究和总结汉字结构的规律。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专著《说文解字》中,除谈到上述四种造字方法外,还解释了汉字结构的另外两种规律,就是“假借”和“转注”。“假借”是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表达新的意思。例如,“求”字原来的意思是毛皮,借用它表示“请求”的求;“自”字原来的意思是鼻子,借用它表示“自己”的“自”。“假借”有助于减少汉字的数量,然而带来了同音异义的许多麻烦。“转注”是一种为原来使用的文字增加表意偏旁造新字的方法。例如,在“川”的左边加上“马”,意味着使马儿像流水一样顺从人的意志,用来表示驯服的“驯”。利用转注法可以解决“象形”、“指事”和“会意”字数少的困难,造出许多新字,满足语言发展的需求,而且可以避免“假借”造成同音异义字的问题。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小国林立,许多地方在金文、甲骨文的基础上自创了文字,交流非常不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统一文字的命令,废除各诸侯国自创文字,统一采用原秦国官方使用的文字,而且由丞相李斯写成范本供模仿。这种字体后来称李斯小篆,成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汉字原型。
  至汉代,长期战乱终于平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献书籍撰写数量大增,蓬勃的商业活动更加刺激了民众对书写的需求,许多人开始采用秦代出现的另一种字体。与小篆相比,这种字体字形由长圆变为方扁,笔画横平竖直,省略了许多复杂结构,象形特征基本消失,便于用毛笔流利书写,由于多为下层官吏和民众使用,故称为隶书。清秀工整的隶书得到普遍认同,从此汉字基本定型。
  汉字是单音节字,每个字都有确定的字形、字义和字音。汉字通过“字-词-句”三重结构表达思想。单个汉字具有确定的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词产生新的概念;众多的字和词按逻辑意义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表达思想片段的句子;句子相互衔接表达完整的思想。源于象形的汉字,避免了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灭亡的命运,以其独特的创造性成为博大精深的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最核心、最精彩的一部分。
  文字是人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明,人类的个体能够通过文字记录的信息,获得人类整体在漫长岁月里创造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加速。文字使人类的思维更加缜密,文明的传承更加有效。有了文字,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法典,才有了文学和科学,使人类有可能进行精神领域层次的探索活动。因为有了文字,人类才开始记录自己的历史,故人们把文字发明之前的时代称作史前时期。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科学家已在设想一种被称为“真空管运输”的革命性理念,这种无摩擦的运输形式或许会成为未来公共交通的主流。使用无空气的真空管,6座、183千克的隔舱时速可达6500千米,也就意味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想提升测量精度,就要结合测量管理机制和需求,应用高分辨率的仪器,着重整合长度计量技术,尤其是在激光领域,技术的发展能实现测量水平的全面优化。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讲述了农业电子信息化发展的背景;第二部分对农业电子信息化的概念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电子信息化发展的问题;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