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新时期高校师德的特点,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师德;教书育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2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也蔓延至高校,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较大的冲击,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和育人意识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师德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指导师德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师德的特征和教育意义
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是教师的从业之德。师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外在的职业道德,有很强的社会性、他律性和规范性,可通过不断地强化,使之内化为符合时代特征的道德价值目标,成为教师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能肩负起历史重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教师如果没有高尚的师德,就不可能有有效、持久的教育劳动,也就无法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师德的影响,从横向看,不仅仅会影响校风校纪和学生的道德面貌,也会通过学生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各行各业;从纵向看,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甚至会影响其后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由此可见,高校教师较其他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对社会的影响更广泛、更深远。因此,师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自律性,让教师自觉把教学规范和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控制、自我衡量、自我评价的动力和能力,从而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教师修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师德教育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对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建设、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等基本思想的全面概括[1],明确了新时期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行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师德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指南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师德教育的思想基础。
高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点是培养人和塑造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等。因此,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广大教师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去分析认识物质世界,认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避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并能在教学中自觉地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履行好育人的职责。
(二)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师德教育的基本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师德教育提供目标指引。
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是新时代师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对高校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教育理想,获得道德生命的成长,才会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和责任感。特别是高等院校教师个人自由度较大,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具有较大的支配权和灵活性。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各种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来约束,更需要依靠教师的理想信念,自觉的劳动,默默地奉献。所以,要使每一位教师能从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坚定自身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要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摒弃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严谨的科研精神;能以培养优秀人才、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时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师德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八十多年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革命的每一次胜利,都与其形成的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孔繁森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它们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为师德教育提供了力量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新时期的师德教育,必须以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为出发点,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用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教育广大教师,淡薄名利,爱岗敬业;要大力宣扬郑培民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引导教师把创新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和学术研究的核心思想落实在行动中,更加主动地开展学术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应当成为全体教师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容深邃,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高尚的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系统总结和升华,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师德建设提供了规范的道德基础。所以,应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等“八荣八耻”内容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贯穿于师德教育的全过程,使广大教师能够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师德观,增强自身的荣辱意识;可以正面引导为主,使每个教师都能将“八荣八耻”细化到实际工作和平时生活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行为修养,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以德施教、严谨治学的风气,为培养出大量品学兼优、求真务实,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合格专业人才而努力工作。
三、结语
不同历史时期对师德的要求不同,师德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师德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师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武宇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3):272-275
[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杨志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4:33–34.
作者简介:刘晓莉(1961-),女(汉族),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师德;教书育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2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也蔓延至高校,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较大的冲击,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和育人意识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师德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指导师德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师德的特征和教育意义
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是教师的从业之德。师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外在的职业道德,有很强的社会性、他律性和规范性,可通过不断地强化,使之内化为符合时代特征的道德价值目标,成为教师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能肩负起历史重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教师如果没有高尚的师德,就不可能有有效、持久的教育劳动,也就无法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师德的影响,从横向看,不仅仅会影响校风校纪和学生的道德面貌,也会通过学生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各行各业;从纵向看,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甚至会影响其后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由此可见,高校教师较其他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对社会的影响更广泛、更深远。因此,师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自律性,让教师自觉把教学规范和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控制、自我衡量、自我评价的动力和能力,从而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教师修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师德教育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对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建设、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等基本思想的全面概括[1],明确了新时期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行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师德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指南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师德教育的思想基础。
高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点是培养人和塑造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等。因此,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广大教师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去分析认识物质世界,认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避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并能在教学中自觉地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履行好育人的职责。
(二)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师德教育的基本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师德教育提供目标指引。
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是新时代师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对高校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教育理想,获得道德生命的成长,才会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和责任感。特别是高等院校教师个人自由度较大,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具有较大的支配权和灵活性。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各种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来约束,更需要依靠教师的理想信念,自觉的劳动,默默地奉献。所以,要使每一位教师能从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坚定自身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要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摒弃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严谨的科研精神;能以培养优秀人才、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时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师德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八十多年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革命的每一次胜利,都与其形成的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孔繁森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它们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为师德教育提供了力量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新时期的师德教育,必须以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为出发点,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用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教育广大教师,淡薄名利,爱岗敬业;要大力宣扬郑培民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引导教师把创新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和学术研究的核心思想落实在行动中,更加主动地开展学术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应当成为全体教师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容深邃,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高尚的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系统总结和升华,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师德建设提供了规范的道德基础。所以,应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等“八荣八耻”内容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贯穿于师德教育的全过程,使广大教师能够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师德观,增强自身的荣辱意识;可以正面引导为主,使每个教师都能将“八荣八耻”细化到实际工作和平时生活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行为修养,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以德施教、严谨治学的风气,为培养出大量品学兼优、求真务实,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合格专业人才而努力工作。
三、结语
不同历史时期对师德的要求不同,师德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师德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师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武宇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3):272-275
[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杨志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4:33–34.
作者简介:刘晓莉(1961-),女(汉族),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