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说叙事文本中,叙事视角一直以来都是最先被读者所感知的,而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所写的自传体小说,以一个孩童的好奇心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关注底层大众的平凡生活和普通人民的生存情境,描绘出呼兰河这个大舞台中上演的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故事。本文拟从儿童视角的关注和选择,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融合,以及儿童视角使文章充满散文化和诗化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这部作品的儿童叙述视角。
关键词:儿童叙事 《呼兰河传》 叙述视角
《呼兰河传》以呼兰河为背景,用儿童叙述视角讲述作者孩童时期的喜怒哀乐,描写生活在东北土地上贫苦大众的故事。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因其自身性别意识与儿童的亲密联系,再加上对童年的眷恋和怀旧心理,因此选择儿童视角来叙述小说故事。这样一种儿童叙事小说通过童眸观察成人世界,展示出不同、别样的生命情境,呈现出双重叙事视角,带有陌生化的叙述色彩,打造出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特点,从而使人感悟到儿童视角所表达的独特美学意蕴和创作意义。
一、儿童视角的关注和选择
女性作家出于性别意识,和儿童有着天然的亲密联系。不论是从客观上作为母亲的角色,还是从心理上女性较为细腻敏感的性格,导致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童年时期的感悟更深,更容易流露出对儿童的关注,更能体会到儿童的所见所感。同时,童年的经历对于作家创作儿童视角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萧红来说,童年时期成了她生命中的底色,也成为她创作的原型。萧红孤独无助的童年生活,使其在《呼兰河传》中深深地表现出悲凉的生命基调。萧红的一生奔波憔悴,对生命本体的体验具有深刻印象,于是想念和怀恋自己的童年时代,怀旧心理启动,关于童年的记忆因此浮现在脑海。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加之《呼兰河传》为自传,色彩强烈的儿童视角文本就更加明显。萧红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回溯自己的童年,同时也引领读者回望她的成长道路,审视她的童年。
二、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融合
《呼兰河传》采用回溯性的叙事方式描写童年时期的人物事件,自然而然就会运用儿童视角,用小孩子质朴童真的口气为我们讲述一件件成人世界的故事,用儿童心理体悟人世百态。然而仅仅运用儿童视角是无法达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高度的,成人视角的转折、交替和穿插又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底蕴魅力。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一次又一次地用儿童的语气描绘童年时期的后花园,并且用自由天真的语气展现了孩子的天性。同时,文章中时隐时现的成人视角,不断超越儿童视野,用成人的理性跨越和驾驭沉重的社会思考。
萧红用隐蔽的成人声音表达出故乡人的冷漠、麻木、无知、迷信,用冷寂的笔调缓缓道出对弱者的真诚关注和深切同情。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交叉、互补、重叠,使得叙事空间富有张力,形成冷清与热诚,成熟与天真,理智与懵懂间的对比、碰撞和组接,拓展了叙事空间,完成一个内蕴丰富的故事。
三、儿童视角充满散文化和诗化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儿童视角的运用,使作品呈现出的事物都具有儿童的思维特征。儿童思维下事物表达直观、感性且逻辑不明、画面感充足、情节结构淡化,这就使得小说的散文化倾向鲜明。萧红在具体的人、景、物的描写中,又加入诗的意蕴,开拓了文学境界,使得《呼兰河傳》在充满散文化特点的同时,又富有诗化的韵味。在《呼兰河传》中时时可以看到风俗画般的东北农村自然风光,比如治病救人的跳大神、热闹非凡的放河灯、大写龙王爷野台子戏等,尤其在“野台子戏”一节,萧红详尽地描述了怎样搭台子戏,如何演奏,台下观众的反应,直接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充满乡土气息且热闹和谐的画面。在《呼兰河传》的第四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就是“我家是荒凉的”,每次都是出现在每一节的首句,构成一种循环反复的手法,营造出荒凉破败的意境。这样反复出现的表达方式,正是儿童叙事策略所带来的,儿童思维和小说叙事的融合使得小说的诗化特点更加明显。
四、结语
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和儿童有着天然的连接,童年的回忆为萧红带来内心的慰藉,于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儿童视角叙述文本,追寻童年往事与记忆。在享受天真的童年时,又充斥着对人性的刻画、人生的描述及社会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弥漫着哲思和诗情、哀伤和悲凉的童年世界,窥探到成人世界的麻木愚昧。《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创造出一种小说散文化诗化的新型结构,给读者带来了美的阅读体验,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创作意义。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文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王璐姝.论萧红的儿童书写[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陈云燕.当代女性作家儿童视角小说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潘映希.萧红小说的儿童叙事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5]严晓驰.《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在女童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5.
(作者简介:王改,女,延安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关键词:儿童叙事 《呼兰河传》 叙述视角
《呼兰河传》以呼兰河为背景,用儿童叙述视角讲述作者孩童时期的喜怒哀乐,描写生活在东北土地上贫苦大众的故事。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因其自身性别意识与儿童的亲密联系,再加上对童年的眷恋和怀旧心理,因此选择儿童视角来叙述小说故事。这样一种儿童叙事小说通过童眸观察成人世界,展示出不同、别样的生命情境,呈现出双重叙事视角,带有陌生化的叙述色彩,打造出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特点,从而使人感悟到儿童视角所表达的独特美学意蕴和创作意义。
一、儿童视角的关注和选择
女性作家出于性别意识,和儿童有着天然的亲密联系。不论是从客观上作为母亲的角色,还是从心理上女性较为细腻敏感的性格,导致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童年时期的感悟更深,更容易流露出对儿童的关注,更能体会到儿童的所见所感。同时,童年的经历对于作家创作儿童视角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萧红来说,童年时期成了她生命中的底色,也成为她创作的原型。萧红孤独无助的童年生活,使其在《呼兰河传》中深深地表现出悲凉的生命基调。萧红的一生奔波憔悴,对生命本体的体验具有深刻印象,于是想念和怀恋自己的童年时代,怀旧心理启动,关于童年的记忆因此浮现在脑海。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加之《呼兰河传》为自传,色彩强烈的儿童视角文本就更加明显。萧红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回溯自己的童年,同时也引领读者回望她的成长道路,审视她的童年。
二、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融合
《呼兰河传》采用回溯性的叙事方式描写童年时期的人物事件,自然而然就会运用儿童视角,用小孩子质朴童真的口气为我们讲述一件件成人世界的故事,用儿童心理体悟人世百态。然而仅仅运用儿童视角是无法达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高度的,成人视角的转折、交替和穿插又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底蕴魅力。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一次又一次地用儿童的语气描绘童年时期的后花园,并且用自由天真的语气展现了孩子的天性。同时,文章中时隐时现的成人视角,不断超越儿童视野,用成人的理性跨越和驾驭沉重的社会思考。
萧红用隐蔽的成人声音表达出故乡人的冷漠、麻木、无知、迷信,用冷寂的笔调缓缓道出对弱者的真诚关注和深切同情。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交叉、互补、重叠,使得叙事空间富有张力,形成冷清与热诚,成熟与天真,理智与懵懂间的对比、碰撞和组接,拓展了叙事空间,完成一个内蕴丰富的故事。
三、儿童视角充满散文化和诗化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儿童视角的运用,使作品呈现出的事物都具有儿童的思维特征。儿童思维下事物表达直观、感性且逻辑不明、画面感充足、情节结构淡化,这就使得小说的散文化倾向鲜明。萧红在具体的人、景、物的描写中,又加入诗的意蕴,开拓了文学境界,使得《呼兰河傳》在充满散文化特点的同时,又富有诗化的韵味。在《呼兰河传》中时时可以看到风俗画般的东北农村自然风光,比如治病救人的跳大神、热闹非凡的放河灯、大写龙王爷野台子戏等,尤其在“野台子戏”一节,萧红详尽地描述了怎样搭台子戏,如何演奏,台下观众的反应,直接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充满乡土气息且热闹和谐的画面。在《呼兰河传》的第四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就是“我家是荒凉的”,每次都是出现在每一节的首句,构成一种循环反复的手法,营造出荒凉破败的意境。这样反复出现的表达方式,正是儿童叙事策略所带来的,儿童思维和小说叙事的融合使得小说的诗化特点更加明显。
四、结语
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和儿童有着天然的连接,童年的回忆为萧红带来内心的慰藉,于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儿童视角叙述文本,追寻童年往事与记忆。在享受天真的童年时,又充斥着对人性的刻画、人生的描述及社会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弥漫着哲思和诗情、哀伤和悲凉的童年世界,窥探到成人世界的麻木愚昧。《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创造出一种小说散文化诗化的新型结构,给读者带来了美的阅读体验,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创作意义。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文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王璐姝.论萧红的儿童书写[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陈云燕.当代女性作家儿童视角小说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潘映希.萧红小说的儿童叙事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5]严晓驰.《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在女童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5.
(作者简介:王改,女,延安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