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卓尔不群的专门史著作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ta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对华关系,大陆政策,东亚新秩序,民间贸易,战略互惠
  [中图分类号]K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l(2011)14-0071-02
  
  《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在诸多日本历史研究中独辟蹊径,它不同于一般的日本近代史、日本外交史、中日关系史著作,以日本对华政策、对华关系为切入点,在收集、整理大量中日文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对华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不同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资料、深入的剖析,保证了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开创意义。通览全书,笔者认为有几点特别突出。
  首先,研究视角独特。作者以日本对华关系为切入点,全书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按照历史的发展层层递进地分析,得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新观点,在日本近代历史研究上具有开创意义。实事求是地说,以日本对华关系为题研究日本历史难度很大,稍有不慎就可能与日本近代史、日本外交史、中日关系史相混淆。通观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突出主题上的良苦用心。作者紧紧把握日本对华政策、对华关系这条主线,指出对华关系在近代以来日本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战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时期对华政策的目标、实施特点和影响,论证和观点都很有新意。为全面分析近代以来日本对华关系,作者充分注意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回顾了前近代日本冲破传统“华夷秩序”、建立日本式“华夷体制”的战略,为研究日本近代以后提出的“失之欧美、补取东亚”、“脱亚入欧”、向中国扩张的“大陆政策”做了很好的铺垫。“大陆政策”是贯穿近代日本对华关系的主线,为实现“大陆政策”日本不断对中国用兵,从局部战争到全面侵华,企图建立日本领导下的东亚新秩序。在以往的研究中,一般都比较重视日本对华的目的、本质,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内阁对华政策的差异分析较少,存在着简单化、概念化的偏向。《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则采取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既分析了日本对华政策的本质,指出日本对华关系的历史继承性,又具体分析了实施“大陆政策”的不同阶段的差异,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例如:关于“币原外交”和“田中外交”,作者指出它们的目的都是要维护日本的侵略利益,同时也具体分析它们在形式上的不同特点,并系统阐述了“协调外交”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终结,认为“币原外交强调国际‘协调主义’,标榜对华‘不干涉’原则,注重通过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日本的在华利益。田中外交则是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武力外交”[I]㈣,抓住了日本对华政策的本质,注意两者在策略上、形式上的区别,这为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求得真相、找寻规律很有借鉴意义。再比如,研究日本30年代对华关系时,学者多注意日本决策部门的一致性,而作者根据大量的资料,具体阐释了在对华政策方法、步骤上外务省与军部的分歧与协调,不同内阁时期对华政策的异同,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30年代出现短暂的中日“亲善外交”和日本加紧华北分裂活动,了解一段时期内,日本对华关系呈现“双线”并行的原因。而战后日本对华关系是以平等、合作为主线,在“民间外交”和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各届内阁对华态度也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战后中日关系不断出现“波峰”与“波谷”交错的状况。而战后日本对华关系与世界形势、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日本对中国的认识等紧密相连。这些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求真求实的学术勇气,在日本历史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其次,作者通过缜密分析大量的中日文第一手资料,重新解读和评价了一些人们熟知的历史事件,对客观认识日本对华政策及中日关系很有启示。例如,对于《中日修好条约》,作者肯定了其平等性质,中日关系进入近代国际条约时代,为中日平等交流创造了条件,但是,作者没有仅限于对条约平等性质的论述,而是指出由于条约束缚了日本对外扩张,“它早早地就被日本政府所抛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注重对条约作用的分析,这有助于了解日本为何能在条约签订后不久就发动侵台战争,侵台与吞并琉球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对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对华认识和政策的分析,肯定了日本驻华公使对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很有远见的”,作者并不是要称赞日本的“远见”,而是要分析日本在对中国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后,所采取的政策和要达到的目的,认为:日本对中国政体的关心还在其次,主要是为了确保和扩大日本的在华利益。这样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以往对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中国学者的负面评价比较多,一般仅指出其对日本的姑息、纵容,而作者通过大量资料重新对九国公约会议做了评价,指出会议虽然没有制裁日本,但是所通过的共同宣言和声明,谴责了日本的侵略行径,驳斥了日本侵略诡辩,肯定了会议对中国表示同情、在国际舞台上孤立日本的积极作用。另外,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对华政策演变的原因、具体实施和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日本对华关系中武力侵犯与政治谋略的关系。作者根据大量资料,对学界正在争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于日本外务省在卢沟桥事变后策划的“船津工作”,作者认为并非如日本学界所言是日本“宽容”和“诚意”的表现,而是施放和平烟幕,赢得发动新的军事进攻的时间,以实现完全控制华北的目的。作者对战后日本对华政策中的合作与防范、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特别指出日本政治保守化、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目标过程中,对华关系的演变。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学界争论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作者紧紧跟踪学界前沿,直视热点、难点问题,以史实为依据,提出独到见解,显示了作者的研究能力,增加了著作的学术含量。
  再次,全书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内容详略得当,论述言简意赅。该书从结构上说,分为8章,战前、战后各4章,内容涵盖了日本一百多年对华关系的历史。各章节的布局合理,而且,章节题目准确地概括了各个时期日本对华关系的最主要特点,体现了作者要表达的日本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两条不同道路以及不同发展道路、日本国内制度变革在日本对华政策、对华关系中的作用。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过多地着墨于中日关系中主要事件的一般论述,而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抽丝剥茧般精辟分析,将日本对华政策出台的背景、目标、实施经过等清晰地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可见作者对日本对华关系的全面把握、深厚的研究功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作者认为日本对华政策战前、战后有本质的不同,战前日本追求的是实现大陆政策,表现为极度的对华扩张军事侵略。战后日本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对华政策基点是和平、合作与战略互惠。战前战后日本对华关系是由日本不同发展道路决定的。战前战后日本的对华政策、对华关系的基点不同,它们之间却又存在着某种联系。作者从大视野、大格局中观察日本对华关系,认为战后日本对华政策与美国全球战略、美国对华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下,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导致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没有得到彻底清算,日本人对侵华战争、对“加害者”责任缺乏应有的认识,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日本人的历史认识又与台湾问题、钓鱼岛领土争端等现实问题相关联,妨碍中日关系向前发展。从《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到《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些文件都一再强调正视历史,开辟未来,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作者认为这些重要文件对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日本在制定对华政策上,应遵守中日之间的基本共识和上述文件精神,与中国一道克服未来两国关系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专门史著作,该书对近代日本外交体制、机制、外交机构的职能等做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书后附有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年表,便于读者全面了解近代以来日本对华关系、日本外交机构变迁和中日关系的重大事件,很有参考价值。
  总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是中国学界日本研究的一朵奇葩,集作者10年的心血和努力,其学术含金量不言而喻。当然,白玉微瑕,《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一书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如:前4章与后4章写作风格不太一致;全书若有个“结语”与“绪论”相照应,结构会更加完整;个别提法有待斟酌等。但是,瑕不掩瑜,《日本近代对华关系史》是中国学界日本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新高峰。同时,学术研究无止境,我们真诚地期待作者继续攀登新高峰,凭“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再出精品。
  
  参考文献:
  [1]宋志勇,田庆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演建宁事变和中平事变的结果完全不同,是由于士大夫在两次事件中对待中央朝廷的态度不同。董卓入京,袁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董卓入京直接导致了朝廷的混乱;袁绍又尽诛宦官,以致皇权愈加式微,是袁绍的策划开启了瓦解东汉政权的序幕。而士大夫心态的转变无疑也是导致东汉政权瓦解的重要原因。  [眼关键]演士大夫,心态转变,建宁事变,中平事变,东汉瓦解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20世纪前中国知识界以“全体学”指称“解剖学”,并经历了一场由“全体学”到“解剖学”的发展过程。以往将“解剖”一词说成是由日本输入的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差不多在日本学界确定“解剖学”一词的时候,英国在华医学传教士、同文馆医学教习德贞于1886年翻译出版的《全体通考》已充分使用了“解剖”、“解剖学”和“外科解剖学”等专业术语,用以阐述西文的身体知识和解剖学思想。《全体通考》所传达的科学思想、生命科
全球银行业都在加快数字化!  《经济学人》近期发布的一篇数字银行专题报告指出: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智能手机的崛起和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取代了金融监管,成为全球银行战略思维的驱动力。  美国富国银行副总裁刘维政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银行业面临着三大明显的变化: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给金融带来了更多创新,赋予了更多活力,在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银行的被取代性变得越来越高;二是银行业传统的以眼和手为主的工作逐渐
从多云策略到成本控制直至容器流程编排,首席信息官们在利用云的规模经济效益时变得越来越务实,越来越谨慎。  企业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出现代IT系列产品的过程中,云计算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通过向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微软、谷歌和IBM等供应商租用软件能够提高业务敏捷性,降低成本。  据Forrester研究公司,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今年将达到1780亿美元,相对于2017年的14
摘 要 13世纪圣佳兰与贫穷修女会的建立和《圣佳兰修道院院规》的出现,为揭示中世纪修女的心态和信仰,提供了具体的事例。《圣佳兰修道院院规》要求修女们按照耶稣基督和圣方济各的教导,提倡过一种赤贫的生活,以此来反对教会的奢靡和世俗化倾向。在贫穷修女会里,所有修女都必须遵从对上帝和方济各许下的诺言,至死不渝捍卫赤贫,继任的修道院长和所有的修女都不得违背这条原则。《圣佳兰修道院院规》规定的修女的赤贫程度甚
作为最早的“香蕉人”,容闳对西学的把握非常充分、到位,但在中学方面却几乎没有根基。这种因缺乏中国文化因素而带来的先天不足,使他对留美幼童的教育设计上存在很大缺陷,这些缺陷是导致留美幼童被提早撤回的重要原因。  1881年,留美的100多名幼童被清廷提早撤回,从外缘的原因看,当时美国掀起排斥华工的浪潮,并且容闳让部分学生进美国陆海军学校学习的请求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这促使国内的一些人坚持以撤回留学生
中国有人物祠庙,由来已久。公元五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所述及的祠庙有禹庙、子夏庙、司马子长庙、舜庙、尧祠、夷齐庙、伍子胥庙等人物祠庙。宋明以后,则多有神佛寺庙庵观,如观音庙、山神庙、龙神庙、真武庙、白云寺、弥陀寺、玄真观等等。  据晚明时期来到中国的利玛窦估计,当时中国有大量装饰得颇为华丽的寺庙,佛教僧侣约有两三百万人。明嘉靖时期《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述京师中城南薰坊等九坊地面中,有天将庙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冯友兰、贺麟为代表,放弃了自己的新儒学思想,认同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贺麟);二是以梁漱溟为代表,在坚持自己新儒学的一些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也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进行过利用和儒化;三是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坚持自己的新儒学思想,基本上没有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摘要]19世纪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引发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和转型。在这一时期,为了把美国变成一个能适应现代工业社会需求的高效运作的社会,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兴起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改革运动。由于原有的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和民族国家建构的需求,改革者开始在全国开展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其主旨就是推动国家承担起教育儿童的主要责任。这一运动的成果最终以立法的形式在全国确立下来。
摘要 对于将王权主义推至极致的清代社会而言,宗法“亲亲”之权遭遇到了皇权“尊尊”的政治高压。在遥控整个社会机制运转的努力中,高度膨胀的清代皇权作为中央集权专制政治的轴心,不仅对家族长的滥杀权给以明确的限定,而且对其“呈请发遣”的权力实施(尤其是终止条件),都给以国家法律的严格规范与限制,从中可窥见到皇权对于族权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皇权,族权,惩戒权,滥杀权,呈请发遣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