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难学习的课程,在其中有关浮力的知识学生非常容易和其他知识混淆。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也逐渐被广泛的应用,让初中物理教学在方式上形成巨大改变。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式,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物理;浮力教学;难点;解决措施
前言:浮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其在工业和农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师一定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浮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准确的指导学生学习浮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是在实践时复习基础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一、初中物理浮力教学难点分析
(一)浮力教学特点。
在初中阶段,物理学中的浮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浮力形成的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运用这个原理和浮沉有关的条件,进一步有效处理和浮力相关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特点,就是知识具有综合性,这里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过力学、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以及密度与液体压强等内容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因此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浮力教学的理论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很突出的,主要体现的是浮力产生的因素和浮力公式的导出,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物理模型来展示。在分析完有关浮力的情况之后,经过力的合成和数学相结合再推出浮力产生的因素和公式。在进行这个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只有具有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全面而有效地掌握浮力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浮力教学难点。
在物理浮力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因素是很多的。在学生学习物理之前,脑袋并不是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具有了固定的思维,因此对于一些概念,学生就不能更好的理解,会让学生难以掌握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是很大的,在学生学习完阿基米德原理之前,学生特别习惯進行单因子分析,对于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一个物理量仍然没有习惯,因此遇见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只分析一个因素,却忽略了另外一个因素,导致问题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比如,轮船在从长江驶入大海以后,其浮力就容易发生改变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觉得浮力变大,只是分析其中的一个原因,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V排是否发生改变,这就成为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非常主要的难题。
此外,因为受到一些知识的干扰,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在相邻或者相近的物理定义中容易受到干扰。比如,在以前学习过的液体压强会逐渐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学习浮力有关知识时,学生也会这样以为。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还有就是在感性认识的时候出现缺点,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难点。
二、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解决措施。
(一)夯实基础理论。
针对浮力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一要寻找根本原因,即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开始,让学生更加认识浮力有关的基础知识,能为学习以后的浮力知识奠定基础。因为初中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是特别有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浮力知识具有更深的认识。第一,教师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细致,在一个物体全部融入到水中时,外部的作用力会让这个物体变成静止状态,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比如,“物理受到的重力方向是什么?”“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方向又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终,教师对有关理论知识的融入为学生解答问题,运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复习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回答在重力比浮力小的时候,物体会浮到水面上;在重力与浮力相等时,物体会浮在水中;在重力比浮力大时,物体会沉到水底。教师也可以来做实验让学生深入的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中出现很多弊端,会让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学习教学的方式逐渐被教育界广泛应用,从中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运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去互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充分地掌握,使学生学习怎样去与其他人相处,这能够为社会提供具有综合能力强的、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中给学生制作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三个球,分别是一个木球和两个铁球,有一个铁球和木球的质量是相同的,另一个铁球和木球的体积是相同的,然后把这三个球一起放在水中,引导学生去看沉浮的状态,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就会看到木球是浮在水上的,两个铁球一起沉入水底。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木球浮在水面的原因是什么?”“木球和铁球一样重但却沉入了水底?”“与它相同体积的铁球沉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答案都不同,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让他们讨论,最后教师来解答,让学生产生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浮力有更深的理解。
(三)让学生深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要学习的是公式F浮=G排=P液·V排。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学生不易分清物体的体积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教师可以把教学改为实验,引导学生去思考沉浸在液体的物体体积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联系,然后对这个想法进行探究性的实验,然后得出实验结果,获得阿基米德原理。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曹冲称象”这个典故,来向学生进一步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增强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让学生从根本上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原理,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之后更能流畅地运用此公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浮力教学时,要把理论作为基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适当的指导学生,传授学生准确的学习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叶科良.初中物理浮力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刘健智,张乃霁.《浮力》探究教学的思考及创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44(04):32-35.
[3]窦林.初中物理浮力的课例研究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王海洋.活动中学生对浮力认知变化的微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初中物理;浮力教学;难点;解决措施
前言:浮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其在工业和农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师一定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浮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准确的指导学生学习浮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是在实践时复习基础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一、初中物理浮力教学难点分析
(一)浮力教学特点。
在初中阶段,物理学中的浮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浮力形成的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运用这个原理和浮沉有关的条件,进一步有效处理和浮力相关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特点,就是知识具有综合性,这里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过力学、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以及密度与液体压强等内容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因此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浮力教学的理论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很突出的,主要体现的是浮力产生的因素和浮力公式的导出,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物理模型来展示。在分析完有关浮力的情况之后,经过力的合成和数学相结合再推出浮力产生的因素和公式。在进行这个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只有具有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全面而有效地掌握浮力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浮力教学难点。
在物理浮力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因素是很多的。在学生学习物理之前,脑袋并不是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具有了固定的思维,因此对于一些概念,学生就不能更好的理解,会让学生难以掌握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是很大的,在学生学习完阿基米德原理之前,学生特别习惯進行单因子分析,对于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一个物理量仍然没有习惯,因此遇见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只分析一个因素,却忽略了另外一个因素,导致问题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比如,轮船在从长江驶入大海以后,其浮力就容易发生改变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觉得浮力变大,只是分析其中的一个原因,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V排是否发生改变,这就成为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非常主要的难题。
此外,因为受到一些知识的干扰,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在相邻或者相近的物理定义中容易受到干扰。比如,在以前学习过的液体压强会逐渐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学习浮力有关知识时,学生也会这样以为。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还有就是在感性认识的时候出现缺点,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难点。
二、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解决措施。
(一)夯实基础理论。
针对浮力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一要寻找根本原因,即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开始,让学生更加认识浮力有关的基础知识,能为学习以后的浮力知识奠定基础。因为初中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是特别有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浮力知识具有更深的认识。第一,教师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细致,在一个物体全部融入到水中时,外部的作用力会让这个物体变成静止状态,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比如,“物理受到的重力方向是什么?”“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方向又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终,教师对有关理论知识的融入为学生解答问题,运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复习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回答在重力比浮力小的时候,物体会浮到水面上;在重力与浮力相等时,物体会浮在水中;在重力比浮力大时,物体会沉到水底。教师也可以来做实验让学生深入的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中出现很多弊端,会让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学习教学的方式逐渐被教育界广泛应用,从中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运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去互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充分地掌握,使学生学习怎样去与其他人相处,这能够为社会提供具有综合能力强的、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中给学生制作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三个球,分别是一个木球和两个铁球,有一个铁球和木球的质量是相同的,另一个铁球和木球的体积是相同的,然后把这三个球一起放在水中,引导学生去看沉浮的状态,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就会看到木球是浮在水上的,两个铁球一起沉入水底。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木球浮在水面的原因是什么?”“木球和铁球一样重但却沉入了水底?”“与它相同体积的铁球沉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答案都不同,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让他们讨论,最后教师来解答,让学生产生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浮力有更深的理解。
(三)让学生深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要学习的是公式F浮=G排=P液·V排。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学生不易分清物体的体积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教师可以把教学改为实验,引导学生去思考沉浸在液体的物体体积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联系,然后对这个想法进行探究性的实验,然后得出实验结果,获得阿基米德原理。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曹冲称象”这个典故,来向学生进一步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增强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让学生从根本上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原理,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之后更能流畅地运用此公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浮力教学时,要把理论作为基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适当的指导学生,传授学生准确的学习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叶科良.初中物理浮力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刘健智,张乃霁.《浮力》探究教学的思考及创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44(04):32-35.
[3]窦林.初中物理浮力的课例研究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王海洋.活动中学生对浮力认知变化的微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