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别谈话是班主任教育小学生的手段之一,方式方法很多。近年来,我试把情境用于个别谈话,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尝到了其中的甜头。
那么怎样把情境用于个别谈话呢?
一、当时的情境与个别谈话的内容必须“相通一致,融为—体”学生在阅览室看书报,这时和一学生谈话,如谈怎样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眼界,这样,情境与说话就具有一致性。情境与谈话“一致”、“一体”了情境就成了谈话的背景优势,可为谈话作“铺垫”,使谈话“畅通无阻”,谈话的感情投入,可为情境去“着色”使情境更富有“魅力”,情境与谈话两者左“辅”右“助”,“攻补”相济,教育效果就更好了。
阅览室内,同学们积极认真地阅读场面,通过情境的迁移,强化加强课外读物的谈话。在渲染了的情境和强化了谈话的相互参与和共创中,学生对班主任的加强课外阅读的“意见”易于接受,甚至接受得很爽快。
二、每次的情境谈话,一般来说,可分为3步进行。
1.入境感知——引入情境,感知表象:
班主任引导学生对阅览室内的情境作为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思考,通过耳闻目染,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象:课外阅读的人多,室内很安静,同学们个个都在认真地学……由表入里,让表象给学生以启迪和感知。
这一步应以学生观察思考为主。
2.谈话理解——揭示主题,领会精神:
在学生感知情境基础上的不足之处,希望他向阅览室里的同学一样,加强阅读。有表及里,使感知升华,理解谈话的中心。这一步应使班主任的教育谈话处于主述地位。
3.深化认识——鲜明对照,催发自悟:
在感知情境并理解谈话精神后,要学生通过情境对照(触景生情),谈话对照(意识反馈),充分地发表自己产生的对加强课外读物的认识、感知和今后加强课外阅读的打算,这是情境谈话的归宿——内因的变化的根据,所以要让学生讲真情说实话把话说完。这步应以学生谈认识讲感受为主述地位。
三、选择情境进行个别谈话。从实践中得知,采用“一循二选三抓四创”的选择办法较好。
循即循自然。在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活动中,顺循事物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和学生谈心。
例如,在体育锻炼的活动中,老师与一学生谈锻炼身体的必要性。这样做,学生不感到紧张,不拘束,无“戒备感”,心理相容,不觉中,“木”已成“舟”,达到教育目的。循环自然,进行谈话,这样好就好在,“人”助我谈。
选即选方位。选择特殊的情境,和学生谈心。
例如,当祭扫活动一结束,就在烈士墓地和一个出身于烈士门第的胸无大志,平时又不大守纪律的学生谈心。结果,他泪洒墓前,思想上扯起了前进的风帆。用特殊的情况,影响启迪学生特殊的心理,这样做,得天独厚,会收到特殊的效果。选定方位,进行谈话,这样好就好在“地”助我谈。
抓即抓时机。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时机,和学生谈心。
例如,在—个雨天,一位平时助人精神较差的学生不小心跌倒在校园里,成了“泥人”。很快,同学们有的脱下自己的棉袄给这位同学穿,有的递过去毛线裤给这位同学换,这时教育时机成熟,我抓此情景做“兴奋点”搞“热处理”,找这位同学谈话,出现的情况是:这位同学在赞佩了同学们助人精神后,回顾了自己的以往, 最后羞愧地低下了头。捕捉时机,进行谈话,这样做好就好在“时”助我谈。
例如,为了帮助一名经常打闹、讲粗话而又不轻易改正的学生改去不文明的言行,就先让他当了班级文明监督岗哨,值勤一个星期:在岗哨上的值勤中,要他细心观察同学们的文明行为,认真监督不文明行为。一个星期过去了,监督的事情做完了,这时,为以后和这位同学谈“不打闹守纪律”的“最佳情境”就人为地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情境可创设,让它为谈话服务。创设情境,进行谈话,这样好就好在“事”助我谈。
利用、发现和创设情境,使其为“我”谈话之所用,靠的是艺术,我们要把握它。
实践证明,把情境用于谈话的方法,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问题的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匠心设计,艺术安排,精心组织,切记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编辑/张铁辉
那么怎样把情境用于个别谈话呢?
一、当时的情境与个别谈话的内容必须“相通一致,融为—体”学生在阅览室看书报,这时和一学生谈话,如谈怎样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眼界,这样,情境与说话就具有一致性。情境与谈话“一致”、“一体”了情境就成了谈话的背景优势,可为谈话作“铺垫”,使谈话“畅通无阻”,谈话的感情投入,可为情境去“着色”使情境更富有“魅力”,情境与谈话两者左“辅”右“助”,“攻补”相济,教育效果就更好了。
阅览室内,同学们积极认真地阅读场面,通过情境的迁移,强化加强课外读物的谈话。在渲染了的情境和强化了谈话的相互参与和共创中,学生对班主任的加强课外阅读的“意见”易于接受,甚至接受得很爽快。
二、每次的情境谈话,一般来说,可分为3步进行。
1.入境感知——引入情境,感知表象:
班主任引导学生对阅览室内的情境作为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思考,通过耳闻目染,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象:课外阅读的人多,室内很安静,同学们个个都在认真地学……由表入里,让表象给学生以启迪和感知。
这一步应以学生观察思考为主。
2.谈话理解——揭示主题,领会精神:
在学生感知情境基础上的不足之处,希望他向阅览室里的同学一样,加强阅读。有表及里,使感知升华,理解谈话的中心。这一步应使班主任的教育谈话处于主述地位。
3.深化认识——鲜明对照,催发自悟:
在感知情境并理解谈话精神后,要学生通过情境对照(触景生情),谈话对照(意识反馈),充分地发表自己产生的对加强课外读物的认识、感知和今后加强课外阅读的打算,这是情境谈话的归宿——内因的变化的根据,所以要让学生讲真情说实话把话说完。这步应以学生谈认识讲感受为主述地位。
三、选择情境进行个别谈话。从实践中得知,采用“一循二选三抓四创”的选择办法较好。
循即循自然。在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活动中,顺循事物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和学生谈心。
例如,在体育锻炼的活动中,老师与一学生谈锻炼身体的必要性。这样做,学生不感到紧张,不拘束,无“戒备感”,心理相容,不觉中,“木”已成“舟”,达到教育目的。循环自然,进行谈话,这样好就好在,“人”助我谈。
选即选方位。选择特殊的情境,和学生谈心。
例如,当祭扫活动一结束,就在烈士墓地和一个出身于烈士门第的胸无大志,平时又不大守纪律的学生谈心。结果,他泪洒墓前,思想上扯起了前进的风帆。用特殊的情况,影响启迪学生特殊的心理,这样做,得天独厚,会收到特殊的效果。选定方位,进行谈话,这样好就好在“地”助我谈。
抓即抓时机。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时机,和学生谈心。
例如,在—个雨天,一位平时助人精神较差的学生不小心跌倒在校园里,成了“泥人”。很快,同学们有的脱下自己的棉袄给这位同学穿,有的递过去毛线裤给这位同学换,这时教育时机成熟,我抓此情景做“兴奋点”搞“热处理”,找这位同学谈话,出现的情况是:这位同学在赞佩了同学们助人精神后,回顾了自己的以往, 最后羞愧地低下了头。捕捉时机,进行谈话,这样做好就好在“时”助我谈。
例如,为了帮助一名经常打闹、讲粗话而又不轻易改正的学生改去不文明的言行,就先让他当了班级文明监督岗哨,值勤一个星期:在岗哨上的值勤中,要他细心观察同学们的文明行为,认真监督不文明行为。一个星期过去了,监督的事情做完了,这时,为以后和这位同学谈“不打闹守纪律”的“最佳情境”就人为地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情境可创设,让它为谈话服务。创设情境,进行谈话,这样好就好在“事”助我谈。
利用、发现和创设情境,使其为“我”谈话之所用,靠的是艺术,我们要把握它。
实践证明,把情境用于谈话的方法,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问题的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匠心设计,艺术安排,精心组织,切记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