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水平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劳动生产率直接关系着社会生产的实际效率进而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会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具体包括社会条件因素、自然条件因素、物质技术因素和劳动经济因素,在这之中与劳动者个体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有效性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相关的各种因素我们把它统称为劳动经济因素,而相对来说劳动经济因素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又是最为直观的。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在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两个方面创新了劳动的形式和手段,从而降低了社会生产中劳动者即人的工作强度,但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仍然是人,因而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劳动水平以及对劳动的态度这三个方面作为劳动经济因素仍然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寻找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力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一)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的数量可以说是确保社会劳动生产率最基本的要素和必要的前提,劳动力的数量需要保证在合理的水平上,既需要避免过多的劳动力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同时又要避免劳动力的缺乏会阻碍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劳动力数量水平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健康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最低劳动力数量是企业正常进行某一劳动时的最小劳动力总数,此时的劳动生产率被称为试点劳动生产率,此时劳动人数的增加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所有的企业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达到最高劳动生产率,如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基础上在增加劳动力数量则会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一般来说国家劳动管理的相关政策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都会对企业的劳动力数量控制能力产生影响,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之下国家对企业自主招工招工、解聘、薪酬福利制度等的限制对于企业劳动力数量的影响更为明显。劳动力数量的制定对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受到重视。
(二)劳动力质量
劳动力质量还可以分解出来多种不同的内涵,但最为主要的则是劳动力的智力和体力这两大方面,在传统的农耕时代相对来说更注重劳动力的体力水平,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对于劳动力的智力水平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生产部门的更新换代,劳动力流动速度以及劳动者自身职业变换的速度也都随之加快,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中智力成为了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的劳动者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工作,并且由于具有较多的生产经验可以降低某项生产工作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此同时智力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单项重复简单生产工作的有效性也会相对的更高,因而在简单的生产中出现错误的几率较小,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就会有所降低,而不合格生产数量的减少也是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劳动力结构
劳动力结构具体包括劳动力年龄结构、劳动力性别结构和劳动力职业结构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在现代社会中16岁到60岁为主要劳动力群体,其中又以30岁到50岁的劳动效率最高,社会年轻化或者是老龄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因而需要维持人口年龄结构的稳定。男女在体力、思维方式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劳动形式不同对于劳动力的性别要求也会存在差别,但一般来说维持1:1的人口结构对于社会和劳动生产率来说都较为有益。劳动力职业结构包括不同种和不同质劳动力配合两类,生产、销售、开发属于不同种的劳动力配合,例如企业需要设置人力、销售、科研等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员工所需要具备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存在差别,这种就称之为不同种劳动力配合;而不同质量的人才的搭配则是不同质配合,例如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与普通生产员工的设置就可以理解为是不同质劳动力配合,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职业结构有利于保证较高的生产效率。
二、劳动关系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一)劳动从业关系
劳动从业关系即社会总体的就业水平。合理的劳动从业关系下的社会就业水平较高,此时劳动力可以进行正常的社会劳动,社会总体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比较高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社会也更加稳定和谐,我国对就业问题关注程度较高也是基于此原因。劳动从业关系是从总体的社会就业水平来讲的,不单单局限于某个企业或者是地区,促进劳动从业关系的合理化也就是改善社会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较高的劳动力就业水平之下,社会总的待业人员数量较少,社会劳动资源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与其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注意的劳动就业水平并不是越高越高,需要保持在适度劳动区间之内,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上合理的就业竞争有利于社会劳动力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二)劳动组合关系
劳动组合关系也就是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织和管理,一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对劳动组合关系进行具体的看待。宏观的劳动组合关系即对劳动力的区域流动、教育组织等方面的管理,提高宏观劳动组织管理的有效性都可以促进我国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区域分配的合理化以及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由于区域经济差异进而导致我国不同劳动力组合也存在差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智力水平较高,因而较为缺乏一线的生产人员,因而落后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就会流入这些地区,促进区域劳动力组合的合理化,保证社会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微观劳动组合关系则是从单位或企业一个小的组织内部的劳动力的组织以及工作的具体分配。首先必须要确保企业劳动力总量是足够的,之后对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要进行合理的组合分配,确保企业的正常高效运转。科学合理的劳动组合关系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混乱的劳动组合关系将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集体内部的组织形式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生产决定分配,而同时分配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因而合理有效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劳动力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劳动生产率起到正向作用,反之如果分配规则不合理则会导致劳动力的生产主动性受到挫伤,从而会阻碍到社会生产的发展。对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能够为企业或者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劳动力应当获得更多的社会消费品,反之自身效率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在分配中也应该占据相对较小的比例,从而进行平衡。消费品的分配从本质上来说是组织内部的劳动者的利益的划分,在此过程中既要坚持公平公正,又要杜绝绝对的平均主义,把握好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的度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有效举措。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复杂的而且多种多样的,每个因素之间也有相对的关系。劳动经济因素涉及到社会劳动力总体结构组成以及社会劳动关系组成的所有方方面面,有的因素会影响到产品产量,而有的因素则会影响到劳动消耗量,此外还有的因素会影响到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及劳动积极性,剩下的一些因素就会影响到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因此,较高的劳动者质量以及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关系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社会改革深化正处于关键时期,对于劳动经济因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在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两个方面创新了劳动的形式和手段,从而降低了社会生产中劳动者即人的工作强度,但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仍然是人,因而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劳动水平以及对劳动的态度这三个方面作为劳动经济因素仍然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寻找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力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一)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的数量可以说是确保社会劳动生产率最基本的要素和必要的前提,劳动力的数量需要保证在合理的水平上,既需要避免过多的劳动力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同时又要避免劳动力的缺乏会阻碍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劳动力数量水平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健康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最低劳动力数量是企业正常进行某一劳动时的最小劳动力总数,此时的劳动生产率被称为试点劳动生产率,此时劳动人数的增加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所有的企业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达到最高劳动生产率,如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基础上在增加劳动力数量则会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一般来说国家劳动管理的相关政策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都会对企业的劳动力数量控制能力产生影响,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之下国家对企业自主招工招工、解聘、薪酬福利制度等的限制对于企业劳动力数量的影响更为明显。劳动力数量的制定对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受到重视。
(二)劳动力质量
劳动力质量还可以分解出来多种不同的内涵,但最为主要的则是劳动力的智力和体力这两大方面,在传统的农耕时代相对来说更注重劳动力的体力水平,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对于劳动力的智力水平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生产部门的更新换代,劳动力流动速度以及劳动者自身职业变换的速度也都随之加快,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中智力成为了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的劳动者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工作,并且由于具有较多的生产经验可以降低某项生产工作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此同时智力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单项重复简单生产工作的有效性也会相对的更高,因而在简单的生产中出现错误的几率较小,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就会有所降低,而不合格生产数量的减少也是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劳动力结构
劳动力结构具体包括劳动力年龄结构、劳动力性别结构和劳动力职业结构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在现代社会中16岁到60岁为主要劳动力群体,其中又以30岁到50岁的劳动效率最高,社会年轻化或者是老龄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因而需要维持人口年龄结构的稳定。男女在体力、思维方式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劳动形式不同对于劳动力的性别要求也会存在差别,但一般来说维持1:1的人口结构对于社会和劳动生产率来说都较为有益。劳动力职业结构包括不同种和不同质劳动力配合两类,生产、销售、开发属于不同种的劳动力配合,例如企业需要设置人力、销售、科研等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员工所需要具备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存在差别,这种就称之为不同种劳动力配合;而不同质量的人才的搭配则是不同质配合,例如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与普通生产员工的设置就可以理解为是不同质劳动力配合,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职业结构有利于保证较高的生产效率。
二、劳动关系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一)劳动从业关系
劳动从业关系即社会总体的就业水平。合理的劳动从业关系下的社会就业水平较高,此时劳动力可以进行正常的社会劳动,社会总体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比较高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社会也更加稳定和谐,我国对就业问题关注程度较高也是基于此原因。劳动从业关系是从总体的社会就业水平来讲的,不单单局限于某个企业或者是地区,促进劳动从业关系的合理化也就是改善社会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较高的劳动力就业水平之下,社会总的待业人员数量较少,社会劳动资源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与其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注意的劳动就业水平并不是越高越高,需要保持在适度劳动区间之内,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上合理的就业竞争有利于社会劳动力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二)劳动组合关系
劳动组合关系也就是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织和管理,一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对劳动组合关系进行具体的看待。宏观的劳动组合关系即对劳动力的区域流动、教育组织等方面的管理,提高宏观劳动组织管理的有效性都可以促进我国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区域分配的合理化以及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由于区域经济差异进而导致我国不同劳动力组合也存在差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智力水平较高,因而较为缺乏一线的生产人员,因而落后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就会流入这些地区,促进区域劳动力组合的合理化,保证社会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微观劳动组合关系则是从单位或企业一个小的组织内部的劳动力的组织以及工作的具体分配。首先必须要确保企业劳动力总量是足够的,之后对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要进行合理的组合分配,确保企业的正常高效运转。科学合理的劳动组合关系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混乱的劳动组合关系将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集体内部的组织形式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生产决定分配,而同时分配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因而合理有效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劳动力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劳动生产率起到正向作用,反之如果分配规则不合理则会导致劳动力的生产主动性受到挫伤,从而会阻碍到社会生产的发展。对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能够为企业或者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劳动力应当获得更多的社会消费品,反之自身效率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在分配中也应该占据相对较小的比例,从而进行平衡。消费品的分配从本质上来说是组织内部的劳动者的利益的划分,在此过程中既要坚持公平公正,又要杜绝绝对的平均主义,把握好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的度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有效举措。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复杂的而且多种多样的,每个因素之间也有相对的关系。劳动经济因素涉及到社会劳动力总体结构组成以及社会劳动关系组成的所有方方面面,有的因素会影响到产品产量,而有的因素则会影响到劳动消耗量,此外还有的因素会影响到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及劳动积极性,剩下的一些因素就会影响到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因此,较高的劳动者质量以及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关系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社会改革深化正处于关键时期,对于劳动经济因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