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观”指导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中的和谐就是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与政策、不断更新的时事政治的整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有理论学习又要有实践学习;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和谐、过程与方法的和谐,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在课程评价中既要做到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的和谐,又要做到整体评价标准与个别评价标准的和谐。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 和谐观 课程设置 课程评价
  和谐的思想观念源远流长,和谐观念实质就是以联系、发展、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事实证明,当代严重的生存危机正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及个体身心发展的和谐遭到破坏的结果。对和谐的不懈探求仍是我们当代人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和谐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把和谐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标;把和谐做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原则,以和谐增进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和谐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改革的关键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而和谐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目前高校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与现在的和谐观念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思想相违背。和谐课程就是课程内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一种关系,是指全体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彼此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发展关系。
  1.现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形势与政策”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题材宽泛、即时性强,难以系统化和学科化。“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以讲授时事内容为主的课程,必然要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需多方考虑,尽量多地搜集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时事信息。同时,时事信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所以这门课程容易被理解为“热热闹闹讲故事”的课程,很难将这门课程系统化和学科化。
  (2)形势发展的突变性与不确定性,给课程内容设置带来难度。“形势与政策”要求课程内容设置与时事和事实相关,这会出现两种误区:一是过于注重实效性、即时性,缺乏理论深度;二是片面追求理论性而与时事结合不紧。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几乎天天都有大事发生,而且这些事件的发生越来越超出许多专家的判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确定性,势必直接增加课程内容设置的难度。
  (3)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给课程内容设置带来难度。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的多元化,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再简单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而是已经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原先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无可辩驳的“真理”,而均成为可以被重新审视的“观点”[1]。
  2.和谐课程设置的特征
  (1)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形势与政策。而单“形势或政策”而言,都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门课的知识性显而易见。同时,“形势与政策”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体现强烈的思想性,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2)变动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统一。由于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每年都在变化,我们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和各种措施也在动态发展,这就使得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科书、教学大纲,但内容的变动性又是以稳定性为基础的。任何偶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事物的质变也必须建立在长期的量变的基础之上,党的大政方针也总有一个持续性和连贯性。“形势与政策”教育更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讲清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和政策的连贯性,这样才能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对形势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2]。
  (3)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讲述时事,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理论事和以事明理。为将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对理论上的难题到实践中寻找答案,对实践中的问题从理论上求得解决,以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3.和谐课程的结构分析
  经过我们对学生做的相关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需求主要包括:(1)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需求。(2)提高知识和分析社会形势、社会思潮和社会问题能力的需求。(3)思考和定位自己人生奋斗方向,探索社会价值的需求。(4)深造和就业的现实要求。(5)对新鲜事物、民族激情、国际形势等需求。这表明: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主要是,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正和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规划大学及毕业后的人生方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与我们国家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根本目的基本一致,也为我们形势与政策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根据学生的这些需求,“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与政策及不断更新的时事政治。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基本形势与政策又可分为国际形势与政策和国内形势与政策。相对变动部分则要突出以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这其中,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的主线。同时,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按学科分类逐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库,根据形势发展及时更新调整专题内容。根据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形势政策能力和素质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课程资源。主要有课程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库、实践教学方案等,逐步使教学内容科学化。
  二、和谐课程实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改革的重点
  尽管有好的课程结构,但有时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合理现象。比如说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教学计划是以其整体来体现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有些教师往往比较偏好自己所教课程,不问培养目标是否变化,也不问本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位置,没有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不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在传递科学知识时,有些教师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的”、“绝对正确的”、“价值中立的”,用强制性的手段传授,其结果是,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学习中的主体性、自主性被渐渐地抹杀了。那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合理结合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而言,“知识与技能”是指哪些?什么是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是学生想知道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可以统一起来吗?如何收集、甄别、使用教学内容是教师的首要任务[3]。
  面向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方针、政策与理论知识的讲授,并向学生传递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相关信息;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反映现实,选择影响重大尤其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望,但是面对各种新闻媒体和社会传闻鱼目混杂式的信息爆炸干扰,他们往往变现出不知如何判断的茫然与无助。因此,对大一新生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在课堂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又一重要目的。其他年级的大学生,在利用专题教学的同时,可以采取组织班级主题讨论、师生研讨、时政报告会、时政知识竞赛、请进来与走出去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深入实际的体验活动来渗透马克思主义认识、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让大学生了解时事,理解方针、政策,学会从正确的角度看问题,用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认清大局和大趋势,最终树立起科学的形势政策观,提高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结合
  “知识与技能”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则解决“怎么来”的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是“怎么来”的。
  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最必要、最基本的形式。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才能了解到“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内容,从根本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使原来了解到的那些零散的、肤浅的、似是而非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准确、有条理,引导他们学会透过复杂的表象分析问题的实质,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不可能涵盖教学的全部,而是教学内容最典型、最重要、最难得部分,并以此为例,传授给学生方法。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常会感觉到意犹未尽,会在课外继续关注或讨论某一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会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一些问题,在课余时间进行积极的思考,对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予以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教师应当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树立全程教育观,课堂讲授之外还要通过面对面交流或开设“网上课堂”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教学的渗透力和吸引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课堂讲授必要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党、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产生正确的情感归属和认同[4]。
  “形势与政策”课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仅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主动了解“形势与政策”的风气。因此,只有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养成关心时势与政策的良好习惯,“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多种形式的、持续性强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氛围。例如,通过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网络等途径宣传国家政策;通过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效果,又可以使大学生养成关注形势与政策的良好习惯。“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客观看待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建设,强化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质量。
  三、和谐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改革的保证
  课程评价、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的目标和设置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即在对课程实施结构进行分析、测量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找出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对以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经验理论。因此,课程评价所起的作用是促进性的,而非传统的鉴定性的。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决定实行真实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所做的评价,当然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还涉及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的目标是否恰当等多方面的评价,在本文中我们暂不讨论这些。真实性评价是一种整体性评价如表现性评价、学生成长纪录袋,它强调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它的目的是指向发展的,它具有以下特点:[5]
  第一,从评价内容来说,评价既包括学习的结果评价,又包括学习的过程的评价,凸现评价的诊断与服务功能。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是社会调查报告。鼓励大学生到改革开放的大课堂去汲取营养,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热点分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深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二,从评价的方式来说,是在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中给学生呈现复杂的、不正确、开放的问题情景,以及需要整合知识技能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可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教师在上学期末段分别提议、集体商量,形成社会调查主题库,学期初由学生自行组队、自主选择;教研室根据每位老师的研究专长,分别配备给不同团队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身就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同时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加强知识的融合性,发展他们以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三,从评价的个性化程度来说,评价承认个体差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在评价的时候可以书面试卷为主的评价方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不能再以单纯试卷的形式进行评价,应结合社会实践内容,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开展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及“勤工助学”等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实性评价既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肯定,以使他们充满信心,又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为进一步改进确立自己努力的目标。
  第四,从评价的时间分布来说,不是一考定胜负、一考定终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试题库,在一个学期中可以给学生5次答题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重复参加答题,并将答题成绩最好的那次分数作为本学期最终成绩,这样可避免传统考试过程中的突击现象。学生在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能独立解决一定的问题,使课程的实施有成果。
  在真实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和谐的思想为指导。评价既要有终结性评价又要有形成性评价,以及时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监督课程的进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有老师而且有学生,学生中不仅有学生本人而且有合作伙伴或与之相关的人,使评价更为客观更为全面。评价的方式既有师评、自评又有他评。建立学生正确的自评及他评的观念。评价的结果既要有结论性的又要有改进性的意见、建议。在评价的过程中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真正实现处处是教育,将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的目的,达到培养具有和谐心理状态、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贡献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宰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9):85-86.
  [2]黄苏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54.
  [3]李炜菁.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三个维度的思考[J].
  [4]王文平.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探析[J].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
  [5]KathleenMontgomery.真实性评价:小学教师实践指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7-108.
  项目来源:“和谐观”指导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研究,蚌埠医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课题,项目编号Jyxm1135。
其他文献
叙述了在云南西双版纳网棚基质栽培条件下,1 0个红掌品种的生长和产花表现,讨论了商业品种选择和抗病品种选育对云南热区发展红掌商业种植的重要性.
针对统一螺纹应用尺寸不能超过规定极限的特点,介绍一种统一螺纹量规不超极限设计原则,采用笔者阐述的方法设计统一螺纹量规满足了统一螺纹不超极限原则。
本文首先从社会化客户互动整体规模的变化出发,将社会化客户网络演化动机分为两种,一种为目标导向演化,一种为偶得演化,并结合实例分析了不同演化动机下社会化客户网络及其演化过
对蚜虫重寄生蜂的种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及蚜虫重寄生蜂对生物防治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
根据NCBI网站上萼脊兰AP1-like全长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法从萼脊兰花瓣中扩增Se AP1-like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萼脊兰Se AP1-like基因为7
为了提高茶树短穗扦插成活率,研究了扦插时间、扦插基质、扦插品种及插穗种类对茶苗成活率、出圃率和茶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上旬扦插最好,成活率、出圃率最高,分别为92.4%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中的四个案例谈了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和思考:让语文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空,让童心自由飞扬。
由中国信息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主办的2012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大会暨IDC产业展示与资源洽谈交易大会于4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的主
管网水压的大小常常影响到用户的用水质量,因此,设计一种多泵供水,能够满足恒压要求的控制系统。恒压供水系统的实现可以避免用水高峰期时,无法满足用水需求,而平时用水管网
由于传统平巷电机车运输、斜巷提升机运输以及一些小绞车运输系统,不仅运输环节相对较多,需要经常更换装备,而且需要操作人员也较多,难以适应现阶段矿井高效开采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