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浅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s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坚持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主动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各个环节中,整合教育内容,确保教育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在教育中还要掌握当前思政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从完善教育模式入手,利用三全育人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170-02
   在教育中应当主动将立德树人引入,高校也要掌握自身发展情况,明确学生管理的难点与重点,始终坚持从全员、全过程出发,保证教育的全面性。只有展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地位,才能更好地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三全育人理念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坚持从做好思政教育入手,明确三全育人理念下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所在,展现思政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就思政教育来讲,要主动将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也要明确课程结构、体系与教育内容等,做好问题细化与研究,整合成为适合的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中不仅包含爱国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等,同时也涉及爱国教育、马哲教育等内容。因此,在教育中应当从挖掘适合的思政教育内容出发,结合教育重点与要点,利用专业知识与发展历史等来加深学生对我国发展的认识,明确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学家的故事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标杆,为爱国主义思想渗透提供支持。因此在教育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思想与爱国故事等融合在一起,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层次教育[1]。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问题
   (一)教师问题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已经提出了要主动将思政教育引入各个学科中,但是在实际中发现,许多学校中存在注重专业教育、忽视思政教育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学校引进教师时,所注重的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并未关注教师的思想情况。也正是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对思政内涵与概念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自身并不具备较高的思政素质,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存在认知误区的现象。如一些教师认为开展專业教育属于自身的本职工作,而思政教育属于辅导员、思政教师的工作。而从这一问题上来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高校教育对培养全方位人才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增强行业规范意识,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在教育中需要主动学习思政知识,将思政知识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发挥言行指导作用,及时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2]。
   (二)联系问题
   在思政教育中应当主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打造出完善的教育模式。但是就目前来讲,一些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课程设计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首先,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对于思政教育来讲,则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种延伸,所以思政教育不能对正常的专业教育产生影响,而正是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联系不紧密。其次,在教学中需要提升思政教育的渗透效果。但是就目前的高校教育考评工作来讲,主要以专业知识考核为主,并未引入思政考核内容,使得思政教育的作用难以全面发挥,影响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措施
   (一)明确教育目标
   首先,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当坚持从促进国家发展角度出发,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造出完善的教育体系,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育中需要从思政教育方向入手,保证目标的准确性,展现高校思政的教育作用,真正将思政教育改革落实到具体环节中,充实学生的大脑,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在三全育人理念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提升教师的职责意识与态度,为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提供支持。在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时,应当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教育指导思想,真正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到具体中。通过引导学生针对政治规律、特点等进行分析,在做好探索工作的基础上找准教育重点。在思政教育中教师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高校中应当主动将教育与培养融合在一起,制订出有效的教育价值,发挥激励与评价促进作用,确保思政教育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
   其次,主动开展师德建设。进行师德建设对提升教师教育认识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主动将育人思想落实到教育环节中。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与学习理论,所以师德建设对实现全员育人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保证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保持学习主动性。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要从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入手,从科学角度进行教育创新,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管理中实现健康发展目标。对于教师来讲,要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理念,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保证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准确性,在提升教育能力的基础上做好学生指导工作。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实力,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育知识。    最后,健全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是否合理对学生学习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需要从提供物质保障出发,明确教育目标与重点,主动将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环节中,加强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才能主动履行教育义务,承担教育职责,做好工作体系管理,完善育人体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在进行全员育人工作时,应保证资金上的充足,在提供书籍、场所等的基础上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真正将全员育人落实到具体中去。在现阶段发展中资金、场地、物品等已经成为教育中的重点,同时也要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引入适合的管理方法,在教育中还要从做好管理机制研究入手,明确思政教育不仅是党务干部的工作,同时也是学校中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所以在学校中应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在发挥先进力量支持作用的基础上打造出立体化的教育机制,解决思政教育中的问题。
   (二)做好实施工作
   只有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制订出适合的德育体系,才能在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育中应从做好德育入手,制订出适合的教育体系,解决德育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掌握德育知识的同时将零散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实现道德素质提升与发展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制订出统一的管理制度与方针。只有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实现对工作的细化与分析,才能在实现全员育人管理的基础上做好划分工作,保证教育面积的广泛性,打造出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教育中需要以德育为目标,保证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合理性。如对于刚进入高校中的学生,需要从多样化教育活动入手,以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教育等方法为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对高年级学生来讲,则需要从目的性、教育性等角度出发,以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为主,引入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需要从将学生带入实习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4]。
   (三)营造育人环境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高效的教育理论对提升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以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在教育中需要从创新教育模式出发,保证育人教育的目的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小组合作等方式参与学习与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教师也要主动尊重与理解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当学生因个人原因难以系统学习知识时,教师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帮助,保持充足的耐心,做好讲解工作,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其次,构建组织环境。在高校中应从党团建设出发,构建出适合的组织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在育人工作中需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有效的考核制度来约束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党建工作中需要明确工作重点,利用相关活动来发挥党建示范作用。借助党建工作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发挥为学生服务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工作中的问题,避免学生出现偏激等问题。就团支部来讲,作为学生学习思想的重要场所,要从提出规范要求出发,要求学生在以他人为模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省,转变自身学习态度,逐渐提升道德素養[5]。
   最后,建设外部环境。高校中开展思政教育要坚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教育载体,整合教育内容,构建出适合的外部环境。通过引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由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更好地接触社会,逐渐转变自身的思想认识。如可以将学生带入革命根据地中或是组织学生参与革命英雄事迹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与信念。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从做好教育创新入手,发挥三全教育理念的作用,为思政教育提出全新的改革方向。作为一种高效的教育理念,要从整合教育内容出发,结合高校德育内容,提升教育人员的工作意识与责任态度,展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做好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延伸教育渠道,探索适合的教育方法,发挥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祝李杨.“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1):137-138.
   [2]郭芳.“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7(20):19-20.
   [3]陆璐,李苓,李成权.“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J].现代企业,2019(11):124-125.
   [4]唐忠宝,王鑫.以“三全育人”理念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基于“宝哥说”思政教育品牌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8(2):12-14.
   [5]菅建伟.“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的构建[J].知识经济,2020(1):132,134.
  ◎编辑 栗国花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室内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旨在结合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探索在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创新应用。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将课程内容面向岗位需求进行重组,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课程设置与市场紧密对接,采用与企业建立课题合作教学及资源共享的模式,增加设计项目案例的分析研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及职场适应能力
三全育人理念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职医学院校肩负着培育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牵系民生工程,关乎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及重大突发
[摘 要]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建筑类力学的三大分类,也是最基础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般分解结构受力分析和绘制内力图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强度测定和计算,正确选用各种常见的结构材料。着重分析高职土木建筑类专业领域中如何进行力学课程的构建,尤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课程改革的现状,同时也会联系到实际的工作需求,以工作为需求型导向为高职院校建筑力学提供几点改革建议。  [关
[摘 要] 目的:探索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程度。方法:招募大学生参与者,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重测设计,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参与者进行干预,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测量表》评估干预前后的结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得分差异不显著,后测水平中实验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摘 要] 军队院校对人才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航空火控专业作为技术性较强的特色专业,很长一段时间的建设重点都是在完善专业知识架构,对素质目标研究不深入。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在全面分析军队院校思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航空火控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完成了航空火控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员思政能力、梳理构建思政图谱、灵活教学方法手段和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测量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技术型工程测量人才的需求,为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目的,很多高等职业学校选择与企业
[摘 要]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与发展,出现了扩招学生数量激增且生源类型复杂化的现象,扩招学生的管理问题已成为学生管理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高职院校要以配备专业辅导员、制定相应学生管理制度、利用“互联网+”平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对策来应对扩招学生在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百万扩招”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大数据视角下,各个领域发生了改革。在教育领域中,大数据已经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完善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高校应抓住当前机遇,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利用大数据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重点探究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旨在推动思想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逐渐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同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依然存在与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没有充分融合、缺少实践环节以及师资力量和平台不足等问题,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多种课堂模式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实践成效。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指导;线上线下混合
[摘 要] 在分析现阶段传热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江苏海洋大学理学院在该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实践,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为实现高校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一点贡献。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