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法”的教改大潮中,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小组讨论运用得好,确实有于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得不好,这种合作形式就会真正成了一种“形式”,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小组讨论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不容忽视。
一、讨论的问题不具体、不深入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若一一拿到小组讨论太浪费时间了,效率也不高,有些问题非常简单,只需要读书就可以自行解决,无须讨论。有些问题则比较有质量,则应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过程,然后拿到小组中去讨论,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二、讨论前缺少独立思考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先思考,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讨论前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充分阅读、认真思考后才能有想说的东西,也才有要说的东西。否则,问题一提出就开始讨论,学生很可能东拉西扯或“大眼瞪小眼“无话可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时间,效率低下。
三、讨论成了预设好的“排演节目”
现在许多老师上公开课大都设计有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为了避免课堂出现意外,让公开课更完美无缺,某些老师在课前好些天就让同学们自己把要讨论的内容想好,写下来,甚至于背下来,象表演一样,在上台前认真“排演拉练”数遍,上公开课讨论时,熟练地表演一翻,这样的讨论不如不讨论,它没有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讨论缺少适当的任务
分配和角色分工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怎样做到有效?我认为有必要进行适当的任务分配和角色分工,这样各尽其能,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提高效率,最好有一名小组长负责,可叫“主持人”有一名记录员记录,就像排演一样,你演什么,他演什么,这样学生有种责任感,就会各负其责,否则,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习时显得很盲目,有时可能会有重复工作和无人完成的现象,既浪费了时间,戏又不好看。
五、讨论中老师成了“局外人”
有許多老师在让学生讨论时,自己则置身事外,或看教参、教材,或板书,索不知学生这时在下面急需要老师的指引,否则就会乱了套,讨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一次三年级说话课,讲自己熟悉的人,小组讨论时一学生实在不知从何说起,竟说他家有一个坛子,他爸爸每次放屁时就对着那个坛子放……弄得组内的学生啼笑皆非,而老师来后引导他回想他爸爸平时爱做些什么?爱说些什么?经过老师的引导,那位同学说:我爸爱开玩笑,只要是熟悉的人和他讲上三两句,他就开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并列举了一个事例,讲得非常成功。由此看来,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充当局外人,而应走下讲台,巡回指导,甚至参与到小组讨论的活动中去,适时地引导学生,激活思维,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放任学生随意而说。
六、讨论成了少数精英分子的表演舞台
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是学生的参与面问题,我观察过一些课上的讨论,往往就是几个精英分子在畅所欲言,还有的则沉默不语,或听他们发言,或动手在书上圈画,有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好像他们天生就是听取别人的,我觉得老师应适时地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去探索知识,我在执教六年级选学课文《生活多么广阔》时,最后搞了一个拓展活动,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生活的广阔。同学他分小组你一句、我一句讲开了,可我发现冉银臣同学在小组内没有什么反应,我轻轻走过去问他:“我们去?”他迅速说:“我们去科技博物馆。”原来他把资料上的几句话记下来了,我笑着说:“我们这里条件有限,没有科技博物馆,但我相信我们生活仍是广阔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不会说。”我问他:“你节假日里做过些什么令人特别感兴趣的事?和小伙伴们到过哪能些地方去玩过?”他低着头想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去水田里捉泥鳅,行不行?”我大加赞赏,表扬了他,他又说:“老师我还有——”我示意他说下去,他说:“我们去爬山,我们去河边钓鱼,我们去养小鸡……”他一连说了好几句,看来,我们应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来,讨论的发言权应属于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只属于少数“精英”。
七、讨论后缺少必要的归纳总结
我们的讨论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只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结束后应有一个归纳总结,对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教师应适当的点拨。
时下,新课程、新理念早已走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已发生根本的变化,愿我们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今天,都能走出“小组讨论的误区。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苏贤芬
一、讨论的问题不具体、不深入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若一一拿到小组讨论太浪费时间了,效率也不高,有些问题非常简单,只需要读书就可以自行解决,无须讨论。有些问题则比较有质量,则应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过程,然后拿到小组中去讨论,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二、讨论前缺少独立思考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先思考,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讨论前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充分阅读、认真思考后才能有想说的东西,也才有要说的东西。否则,问题一提出就开始讨论,学生很可能东拉西扯或“大眼瞪小眼“无话可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时间,效率低下。
三、讨论成了预设好的“排演节目”
现在许多老师上公开课大都设计有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为了避免课堂出现意外,让公开课更完美无缺,某些老师在课前好些天就让同学们自己把要讨论的内容想好,写下来,甚至于背下来,象表演一样,在上台前认真“排演拉练”数遍,上公开课讨论时,熟练地表演一翻,这样的讨论不如不讨论,它没有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讨论缺少适当的任务
分配和角色分工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怎样做到有效?我认为有必要进行适当的任务分配和角色分工,这样各尽其能,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提高效率,最好有一名小组长负责,可叫“主持人”有一名记录员记录,就像排演一样,你演什么,他演什么,这样学生有种责任感,就会各负其责,否则,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习时显得很盲目,有时可能会有重复工作和无人完成的现象,既浪费了时间,戏又不好看。
五、讨论中老师成了“局外人”
有許多老师在让学生讨论时,自己则置身事外,或看教参、教材,或板书,索不知学生这时在下面急需要老师的指引,否则就会乱了套,讨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一次三年级说话课,讲自己熟悉的人,小组讨论时一学生实在不知从何说起,竟说他家有一个坛子,他爸爸每次放屁时就对着那个坛子放……弄得组内的学生啼笑皆非,而老师来后引导他回想他爸爸平时爱做些什么?爱说些什么?经过老师的引导,那位同学说:我爸爱开玩笑,只要是熟悉的人和他讲上三两句,他就开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并列举了一个事例,讲得非常成功。由此看来,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充当局外人,而应走下讲台,巡回指导,甚至参与到小组讨论的活动中去,适时地引导学生,激活思维,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放任学生随意而说。
六、讨论成了少数精英分子的表演舞台
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是学生的参与面问题,我观察过一些课上的讨论,往往就是几个精英分子在畅所欲言,还有的则沉默不语,或听他们发言,或动手在书上圈画,有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好像他们天生就是听取别人的,我觉得老师应适时地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去探索知识,我在执教六年级选学课文《生活多么广阔》时,最后搞了一个拓展活动,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生活的广阔。同学他分小组你一句、我一句讲开了,可我发现冉银臣同学在小组内没有什么反应,我轻轻走过去问他:“我们去?”他迅速说:“我们去科技博物馆。”原来他把资料上的几句话记下来了,我笑着说:“我们这里条件有限,没有科技博物馆,但我相信我们生活仍是广阔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不会说。”我问他:“你节假日里做过些什么令人特别感兴趣的事?和小伙伴们到过哪能些地方去玩过?”他低着头想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去水田里捉泥鳅,行不行?”我大加赞赏,表扬了他,他又说:“老师我还有——”我示意他说下去,他说:“我们去爬山,我们去河边钓鱼,我们去养小鸡……”他一连说了好几句,看来,我们应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来,讨论的发言权应属于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只属于少数“精英”。
七、讨论后缺少必要的归纳总结
我们的讨论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只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结束后应有一个归纳总结,对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教师应适当的点拨。
时下,新课程、新理念早已走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已发生根本的变化,愿我们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今天,都能走出“小组讨论的误区。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苏贤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