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公平正义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old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治思维的提出是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深化的表征。为了有效提高领导者运用法治思维来消弭冲突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务必坚持三个原则: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只有紧紧围绕这三个原则不动摇,才能有力地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顺利地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法治思维 党的领导 以人为本 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32 — 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提高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法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法治思维的提出是党依法治国的具体深化。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1〕法治思维的确立是基于历史发展经验、深化全面改革开放和应对国际国内环境下结果,彰显出党的执政理念朝向现代化转型。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三原则有机结合,才能有力地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更好地消弭冲突和化解矛盾,顺利地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诸多法治问题生发。然而,中国共产党能勇于正视困难和矛盾,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改革之潮流,首次提出法治思维的新理念。法治思维作为依法治国庞大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毋庸置疑,在贯彻法治思维时,同样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党,能够具体的历史的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纵观中国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它是党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努力探索中逐步生成的。这也显示出共产党具有自我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和智慧。中国共产党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领导和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逐步从起步到完善。党指导思想的每次转变,更是直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步入正轨。党先后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制原则,“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而使我国法治建设更加走向制度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彰显出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高度。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意志体现在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中;才能实现法治建设的人民性和先进性;才能焕发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当下中国处于矛盾凸发期,为了有效消弭矛盾冲突亟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另一方面,党也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执政,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也要把“人民利益和要求的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成为法律, 并严格依法办事, 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一方面使党的政策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明确的规范性, 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实施, 保证党的权力的正确运用和领导活动的科学化, 从而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 因此,在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时,只有坚持党的原则不动摇,才能顺利地推进法治建设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内涵,其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运用法治思维时,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和目的归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4〕法治思维正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生成的。法治思维不同于人治思维,法治思维侧重用法律来管理国家,强调制度和规则的作用,具有稳定性、原则性、普遍性特征。而人治思维领导者根据个人的意志、情感、嗜好来治理事务。但是,法治思维并不意味排斥人的价值,相反,它更加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实现。以人为本理念是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保障,抑或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把握和探索。而法治正是人类基于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思考而衍生出的一种制度安排。
  以人为本是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法治表现为制度,却生于精神” 〔5〕 法治的生成离不开人文精神底蕴,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早期西方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中主张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它们在反对专制主义对人的奴役和神学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推动近代法治建设的进步。如果法治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法治就会失去生命力,成为没有实质内涵的空洞外壳。长期以来,我国法制体系尚不够健全,法律意识不够强化,诸多官员缺乏依法治国、法治思维、保障权利等法治理念。权本位,官本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还很严重,忽视对公民权利的关爱,甚至缺乏法治精神和对法的信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助于法治思维的培养,增强对法律的信仰。法治建设仅仅依靠制度层面加强立法、执法、守法还是不够的,更多的要唤起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将法治思维内化到人们的内心中。正如卢梭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钟表上,而是刻在公民内心里” 〔6〕
  以人为本是法治思维的目的归宿。法治思维要求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切实保障人民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权益,是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执政地位的根基所在。众所周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仅可以从制度上,也可以从法律上保证人民的主体性,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形式来规范和调节人们的行为,维护人民间的相互利益,因此,在运用法治思维时,我们应时刻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让社会主义法治更加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们的利益。   三、坚持公平正义原则
  什么是公平正义以及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无论在学理上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均是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公平正义亘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理想,是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尺,也是成为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运用法治思维时,只有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才能真正体现法的精神实质。
  古今中外,不少学者对公平正义的真谛做了矢志不渝的探索与追求,其中涉猎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各个领域。基于哲学角度,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善的。公平正义也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其主要强调以下几种主张:一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强调平等优先原则的公平正义理论;二是,以诺奇克为代表的强调自由优先性的公平正义理论;三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强调公平自由竞争的交换正义论。基于政治学角度,它强调的是权力及其权利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分配和调控的问题。基于法学角度,公平正义侧重将其贯彻到立法,执法和司法全过程。
  公平和正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般而言,公平是正义的基础和前提;正义是公平体现和升华。正如罗尔斯所说: “正义是促进事物向公平方向发展并维持公平状态的一种道德力量。”〔7〕 公平正义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所赋予的具体内涵也是有差别的,但是,公认的是,公平正义是一种美德,一种人们所希冀的品质。因此,在法的领域里,也是如此。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的精神实质和灵魂。法是作为调整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化解人们在社会中之间矛盾的准绳,就必须要求法的公平正义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 〔8〕倘若法律丧失了公平正义性,人们用法来消弭冲突、化解矛盾时,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加剧人们间的矛盾。法本身就是基于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的矛盾而为了化解矛盾而形成的,它本身就被贯穿了正义的力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享有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运用法治思维应坚守公平正义,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公民的法治思维是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要求来实现权利和义务的,这里的法律,不可以依据他国或地区法律法规的方式来作为准则。同时,我国宪法和法律本身要体现公平正义性。国家要依照人民大众的意志来立法,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法治首先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的制度规定、严格的执法力度、普遍的法律约束力, 更在于公平正义的精神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得到彰显。第二,法的实施要坚持公平正义性。法的实施不能依照人的意志、情感因素来操作,而是要根据一定的合法程序来办理,法不能仅仅停滞在形式层面,更重要的是重在实践。第三,公平正义在法治思维体现在对象看,法治思维的主体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不管是立法者,还是执法者甚至是普通民众在法律面前都应平等。
  四、结语
  法治思维的确立是基于历史发展经验、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探索和应对国际国内环境下结果,彰显出党的执政理念朝向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领导是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本是党的领导和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党的领导和以人为本的表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才能切实培养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姜明安.法治思维与新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3.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07-10-25.
  〔3〕白钢,潘迎春. 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J〕.政治学研究,2010,(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91.
  〔5〕尹焕富.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02).
  〔6〕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0.
  〔7〕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5.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1.〔责任编辑:张平凡〕
其他文献
摘 要:《乌鸦》是爱伦·坡的经典诗歌作品之一。这首诗歌自问世以来,不仅在美国文坛大放异彩,在法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也深受读者们的欢迎。爱伦·坡凭借此诗一夜成名。纵观爱伦·坡传奇的创作生涯,他的的作品大多具有独特的唯美主义色彩和哥特式风情。《乌鸦》便是爱伦·坡个人创作风格的极致体现,本文主要以爱伦·坡诗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其诗歌中乌鸦的特点。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诗学,美  中图分类号:I10
来Ted Strickland的竞选办公室实习前,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和这位俄亥俄州前州长见面的场景——在一次专为政府人士举办的高端晚宴上穿着西装、举着红酒,宾主寒暄,一起探讨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结果Ted穿着牛仔、举着橘子,轻描淡写地走来,把我的幻想一掌打回了现实。    在Ted的办公室做轮岗的时候,我负责给名单上的选民拨通电话,但这个钢铁工人的儿子、心理学博士、从俄亥俄州的农场中走出的前州长,
[摘要]以中、晚唐为界,中国诗歌意境发生了形态上的演变,即发生了由盛唐诗的自然“心灵化”形态,发展而为宋诗的自然“意理化”形态。这一转变的思想根源在于禅宗强调主观精神主体性的“顿悟”说。这一形态演变的规律是,诗歌创作由以呈示“心灵”为本体,演变而为以呈示“意”为本体。这一形态演变的结果是,以意为本体的诗歌创作,体现为三个特点:即以书本中的自然取代了原始自然;以技巧取代了天然;以意理取代了情思。宋诗
韩国、巴西“清算”前总统  朴槿惠案宣判后,韩国检方马不停蹄,仅仅过了3天就对前总统李明博提起了公诉。“清算”前总统如此频繁,是因为法院签发的逮捕令将于4月10日到期,检方不得不在未展开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匆匆起诉。受到16项指控的李明博多次强调他遭到的是“政治报复”,因此拒绝接受检察官讯问。  在韩国《国民日报》4月1日公布的民调中,李明博与朴槿惠分别位列“历届总统好感度”的倒数第二与倒数第一,现任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价值。甘孜州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包含了红军长征和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时在甘孜的遗址遗迹。甘孜州红色文化与藏族文化融为一体,包含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红色文化获得藏区民众认同的基础,也是挖掘红色文化经济价值的突破口。另外,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思路应因地制宜,一要打破区域障碍,整合雅安甘孜凉山三地资源;二要进行以红色文化为核
[摘 要]海运履约方制度是继承了《维斯比规则》的“喜马拉雅条款”和《汉堡规则》的“实际承运人制度”后发展出的新制度,本文先介绍海运履约方制度的由来,再将我国的实际承运人制度与海运履约方制度作对比以分析出我国实际承运人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最后借鉴海运履约方制度的优点来试图弥补我国实际承运人制度的不足。  [关键词]海运履约方;实际承运人;港口经营人;中间履约方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中的社会结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这种剧变的潮流中,政府主导型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政府主导型;乡村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86 — 03
[摘 要]本文选取《新闻理论十讲》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新闻理论教材重逻辑思辨,美国新闻理论教材重实证研究,但二者同样重视新闻业核心价值理念的阐释,重视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关注“应然(ought to be)”,也关注“实然(to be)”。  [关键词]中美;新闻理论;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数据传输的发展得到了质的跳跃。网络数据的传输突破了国与国、界与界的传统束缚。2015年,欧洲法院裁定安全港协议无效的裁决引发如何保护网络数据安全的讨论。中国作为世界网络大国和强国,进一步加强网络数据安全的维护和发展,不仅对提升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信心,也对其他国家开展网络安全合作提供借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也不无裨益。未来两国应认真了解
摘 要:我国目前民事立法中关于胎儿权益保护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司法实践中出现关于胎儿权益遭受伤害的时候不能得到有效救济,司法判决也难以服众,以致胎儿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却无法获得正当救济。因此,有关完善胎儿权益保护的科学立法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如何能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胎儿权益保护法案还需要长期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民法总则中胎儿权益保护相关规定的足与不足,然后结合美国“堕胎法案”中所体现的对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