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社会就业压力下高校学生毕业后选择前途的一大主题,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主体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及创业课程建设,优化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外部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素养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胡喜海(1973-),男,湖南桂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36-02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毕业生更是达到660万人。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措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创业教育已经由少数高校的践行逐渐成为社会的呼吁、政府的要求和大学教育的指向。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主体性教育,积极地适应社会转型,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从注重知识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主体性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国高校由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但毫无疑义,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其内在的共性,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紧随着国内外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注重以生为本,即从只注重传授课程基础理论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来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主体性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我们倡导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潜能,勇于将学科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出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二、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内容,但从学生主体性视角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全面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虽然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借鉴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尝试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和发展模式,并逐渐在其他一些高校推广。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有名无实”,创业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还没有融合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忽视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以一些笼统的“就业教育”课程知识取代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系统的指导,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工作,找出路的阶段。
2.大学生创业主体意识不强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习惯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从众心理较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冒险与开拓精神。同时受多年来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只要遵守校纪班规,各门专业课程考试合格,顺利拿到学位与毕业文凭,走出校门后能够在理想的城市找到一份待遇适合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读大学的使命。只有眼高手低,到处碰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想着去创业。大学生群体中的这种把自己定位为求职者,而不是工作岗位创造者的从众心态,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思进取,不注重主动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自主创业缺少自信,缺乏强烈的主体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
3.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滞后
主体视野下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创业课程来实现,创业课程的设计也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现在我国还没有在所有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仅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简单的理解为就业指导层面上,只是利用就业指导课来进行创业教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由就业指导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和经验,不熟悉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在教学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是一群没有创业经历的人在指导一群没有创业欲望的人”,课程教学对学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有的高校偏重于在创业技能上做文章,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脱节,使得创业教育脱离了学科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由于人的创造性不像具体技能那样靠经验传授,没有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就很难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也无法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
4.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缺乏
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等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成绩,而非普遍性的创业教育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因为诸多条件限制不能参与其中,极大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目前,我国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构建起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评价体系、师资激励措施尚未向创业教育倾斜,加之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风险,学校看不到预期效果,更难以从资金和场地上给予支持。对于政府层面,虽在工商和税务方面对高校创业大学生有一些优惠,但各地在人事制度、投资融资制度、企业管理上对大学生出台的特殊政策还很有限。社会文化传统依然是首先就业,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待业,从没想到自己还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有这些现实的情况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缺乏良好的环境。
三、主体性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主体性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不仅是连贯和系统的,而且其在个体主体性的维系、巩固和强化方面也有特殊的价值”。针对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创业素质。
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主体为育人目标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让大学生从被动的就业观念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育人”为目标的全新的创业教育定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存在重灌输,轻探索;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民主等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抑制了好奇心和创造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想象力贫乏。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敢于正视创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风险,通过主体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设创业师资,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是推进高校创业课程建设落实的关键,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对高校现有的创业或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大培养力度,注重教师创造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更注重创业教师的企业经验、实践指导能力。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兼任创业教师,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与成才之路指导大学生创业。
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亦是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顺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年级学生特点及对创业的认知程度,构建由浅入深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真正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培养融入到大学教学规划中。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规划,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和教学的综合性,注意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还要求研究者对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有一定的了解,将“创业挑战赛”,“创业计划”,“创业案例模拟”等活动灵活穿插,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课程设计,更多的是在主体视野下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
3.培养创业能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没有万能的模式与方法,多样化的探索才是创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用实践教学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主体教育理论下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在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中首先要搭建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等活动,举办创业论坛,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相结合。其次,在校园外则可通过学校多渠道联系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创业基地,建立创业教育服务网站,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在资金、场地、设备等设施上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扶持,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磨练中成长。
4.服务学生主体,完善创业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与大学生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的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政府职能部门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主动参与,有所作为,担负起制度设计,体系保障倡导者和扶持者的角色,国外大学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相关政策体系的扶持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将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政府不只从社会就业压力大这一个层面来理解学生创业实践,而是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切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创业环境。一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行动指南。二是出台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免费,减税,贴息”等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在信贷融资方面,完善小额贷款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投资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等投资机构开展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者融资。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创业信息平台,发布创业项目,提供创业信息咨询,充分利用园区的人力、物力、场地等资源完善大学生创业活动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的工作,也是家庭、政府、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从主体教育理论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社会各部门群策群力,共同营造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尚群.大学生创业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陈国庆.主体性间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实践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3]于占水,李莲英.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1).
[4]江彩霞,李美.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
[5]罗晓芳,徐旭英.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基本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1,(8).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胡喜海(1973-),男,湖南桂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36-02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毕业生更是达到660万人。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措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创业教育已经由少数高校的践行逐渐成为社会的呼吁、政府的要求和大学教育的指向。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主体性教育,积极地适应社会转型,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从注重知识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主体性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国高校由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但毫无疑义,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其内在的共性,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紧随着国内外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注重以生为本,即从只注重传授课程基础理论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来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主体性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我们倡导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潜能,勇于将学科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出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二、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内容,但从学生主体性视角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全面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虽然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借鉴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尝试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和发展模式,并逐渐在其他一些高校推广。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有名无实”,创业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还没有融合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忽视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以一些笼统的“就业教育”课程知识取代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系统的指导,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工作,找出路的阶段。
2.大学生创业主体意识不强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习惯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从众心理较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冒险与开拓精神。同时受多年来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只要遵守校纪班规,各门专业课程考试合格,顺利拿到学位与毕业文凭,走出校门后能够在理想的城市找到一份待遇适合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读大学的使命。只有眼高手低,到处碰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想着去创业。大学生群体中的这种把自己定位为求职者,而不是工作岗位创造者的从众心态,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思进取,不注重主动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自主创业缺少自信,缺乏强烈的主体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
3.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滞后
主体视野下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创业课程来实现,创业课程的设计也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现在我国还没有在所有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仅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简单的理解为就业指导层面上,只是利用就业指导课来进行创业教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由就业指导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和经验,不熟悉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在教学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是一群没有创业经历的人在指导一群没有创业欲望的人”,课程教学对学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有的高校偏重于在创业技能上做文章,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脱节,使得创业教育脱离了学科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由于人的创造性不像具体技能那样靠经验传授,没有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就很难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也无法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
4.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缺乏
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等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成绩,而非普遍性的创业教育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因为诸多条件限制不能参与其中,极大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目前,我国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构建起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评价体系、师资激励措施尚未向创业教育倾斜,加之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风险,学校看不到预期效果,更难以从资金和场地上给予支持。对于政府层面,虽在工商和税务方面对高校创业大学生有一些优惠,但各地在人事制度、投资融资制度、企业管理上对大学生出台的特殊政策还很有限。社会文化传统依然是首先就业,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待业,从没想到自己还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有这些现实的情况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缺乏良好的环境。
三、主体性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主体性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不仅是连贯和系统的,而且其在个体主体性的维系、巩固和强化方面也有特殊的价值”。针对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创业素质。
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主体为育人目标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让大学生从被动的就业观念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育人”为目标的全新的创业教育定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存在重灌输,轻探索;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民主等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抑制了好奇心和创造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想象力贫乏。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敢于正视创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风险,通过主体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设创业师资,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是推进高校创业课程建设落实的关键,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对高校现有的创业或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大培养力度,注重教师创造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更注重创业教师的企业经验、实践指导能力。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兼任创业教师,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与成才之路指导大学生创业。
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亦是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顺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年级学生特点及对创业的认知程度,构建由浅入深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真正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培养融入到大学教学规划中。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规划,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和教学的综合性,注意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还要求研究者对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有一定的了解,将“创业挑战赛”,“创业计划”,“创业案例模拟”等活动灵活穿插,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课程设计,更多的是在主体视野下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
3.培养创业能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没有万能的模式与方法,多样化的探索才是创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用实践教学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主体教育理论下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在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中首先要搭建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等活动,举办创业论坛,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相结合。其次,在校园外则可通过学校多渠道联系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创业基地,建立创业教育服务网站,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在资金、场地、设备等设施上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扶持,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磨练中成长。
4.服务学生主体,完善创业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与大学生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的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政府职能部门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主动参与,有所作为,担负起制度设计,体系保障倡导者和扶持者的角色,国外大学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相关政策体系的扶持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将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政府不只从社会就业压力大这一个层面来理解学生创业实践,而是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切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创业环境。一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行动指南。二是出台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免费,减税,贴息”等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在信贷融资方面,完善小额贷款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投资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等投资机构开展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者融资。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创业信息平台,发布创业项目,提供创业信息咨询,充分利用园区的人力、物力、场地等资源完善大学生创业活动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的工作,也是家庭、政府、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从主体教育理论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社会各部门群策群力,共同营造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尚群.大学生创业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陈国庆.主体性间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实践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3]于占水,李莲英.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1).
[4]江彩霞,李美.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
[5]罗晓芳,徐旭英.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基本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1,(8).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