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25-01
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的问题,国家非常重视。2006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节假日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2009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特别强调禁止组织集体补课、有偿补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学校假期补课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收效甚微,学生学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甚至越“减”越重。补课和被补课依然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长期困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这不禁使我们再度思考,补课现象为何屡禁不止,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补课热产生的根源分析
1.高考补课的存在和价值应从应试体制上追根溯源。高考是摆在学生眼前最迫切的问题,衡量学生好坏,能否升学的标准是成绩,而补课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由于受教师的授课水平、方法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悟性的限制,对学生而言,仅靠一周五天的拼搏,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多耗时间和寻求“高人”的指导是有益的,学校补课无疑是有效的实现方式。此便是学校进行盲目补课的主要原因。
2.部分家长把补习班作为孩子假期活动的场地。很多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顾不上对孩子的管理教育,特别是有些孩子的父母周末双双不在家,学生放假回家后,老师监督不到,家长照顾不了,孩子便处于家长和学校管理的真空地带,疏于管理,放纵玩耍,耽误学习,致使成绩下滑。而面对升学压力,家长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心急如焚!在这种情势下,学校假日适当安排学生上课,排解了家长的燃眉之急与后顾之忧。
3.学生不善于自主学习。高中学生大多数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不善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安排,不懂得制定学习目标,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调整,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而是习惯于跟着教师的节奏、按部就班地学习。离開了课堂、离开了教师,便不知道如何学习,假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校统一组织补课,无疑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
4.网络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而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假期里若缺少引导,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网络在全社会的日益普及,它正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假日过多,很多学生会沉湎于网络游戏、聊天而不能自拔,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5.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难以开展。虽然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必修的课程内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但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评价取向的偏差、配套设施的缺乏等问题,使社会实践活动在大部分学校难以正常开展。不能发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和发展实践能力等作用。
二、克服补课热的对策
对于补课,国家虽明令禁止,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还在一段时间内延续,还不能完全杜绝,但只要上下形成共识,完善制度,循序渐进,随着各项改革措施到位,是一定能够解决的。就目前而言,杜绝盲目补课是一定能做到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决。
1.改革高考制度。高考应指向素质考查。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尽快延伸到高考,实现多途径,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素质,实现多元化的高考制度,克服单一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优劣的高考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补课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2.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力引导。要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克服单一用成绩评价学校的做法,鼓励真诚大胆对待教育革新,勇于大胆创新,全面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实实在在地为教育“松绑”与学校站在一起,抵御误解和压力,减轻学校压力,消除顾虑。要强化措施,对区域性办学行为,特别是目前不可避免的补课现象进行一定的规范,实现区域性统一,并严格执行。如某省统一规定,一经发现学校补课,校长即撤职,效果肯定是较好的。
3.家长树立对子女的合理期待意识。不能从自己个人的愿望偏好出发,也不能不切实际地屈从于社会的潮流,片面追求高学历,使自己过高期待成为子女的重负。而应结合孩子的客观实际情况与自我意愿,引导他们自觉地建立起对自己的期望,并以此期待激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成为孩子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
4.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尽量做到不补课。学校坚定办学目标和行为,勇于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坚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保持一份教育家的职业操守。不以考试视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离教育的目标和本质。不过分强调分数至上,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立足高远。营造一种适宜素质教育“萌芽”和“生长”的生态,着力在理念更新、课程设置、举措落实方面真抓实干,对中、高考成绩的滑落有一种承担和承受的勇气。管理上应规范办学行为,坚决落实国家的课程计划,开齐规定课程和开足规定课时,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考试频率和考试难度,实施对学生的多元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5.教师要全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要改革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确保学生有自主安排活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据香港家校委员会的一项调查和其他国家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作业量或作业时间与学生学习成绩并不成正比关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学习成绩和作业时间之间呈“剪刀差”关系——不做作业,学习成绩自然不太好;学习成绩最差;只有当作业负担比较轻时,学习成绩才会最好。说明作业过多,过犹不及,作业适当、适量、适时,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知识建构原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作业;要认真筛选有代表性的作业,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笔头作业一定要做到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注意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观,自身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了解学生、团材施教。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一个优秀的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消化掉绝大部分的内容,甚至能让学生掌握全部该掌握的东西,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减负”对学生来说是“减压”,对老师则是“加压”,要改进教学手段,融汇更多的教育方法,科学地、适度地运用好考试、作业这些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教会学生学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主张:“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一定要改变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要把课本的研读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要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改革高考制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家长都从自己做起,抛开个人利益、追求民族利益,抛开眼前利益、追求长远利益。唯有这样真诚对待教育改革,真诚对待教育,冷静面对考试成绩,人人从我做起,素质教育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学生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减轻,补课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才会越办越好。
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的问题,国家非常重视。2006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节假日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2009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特别强调禁止组织集体补课、有偿补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学校假期补课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收效甚微,学生学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甚至越“减”越重。补课和被补课依然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长期困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这不禁使我们再度思考,补课现象为何屡禁不止,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补课热产生的根源分析
1.高考补课的存在和价值应从应试体制上追根溯源。高考是摆在学生眼前最迫切的问题,衡量学生好坏,能否升学的标准是成绩,而补课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由于受教师的授课水平、方法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悟性的限制,对学生而言,仅靠一周五天的拼搏,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多耗时间和寻求“高人”的指导是有益的,学校补课无疑是有效的实现方式。此便是学校进行盲目补课的主要原因。
2.部分家长把补习班作为孩子假期活动的场地。很多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顾不上对孩子的管理教育,特别是有些孩子的父母周末双双不在家,学生放假回家后,老师监督不到,家长照顾不了,孩子便处于家长和学校管理的真空地带,疏于管理,放纵玩耍,耽误学习,致使成绩下滑。而面对升学压力,家长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心急如焚!在这种情势下,学校假日适当安排学生上课,排解了家长的燃眉之急与后顾之忧。
3.学生不善于自主学习。高中学生大多数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不善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安排,不懂得制定学习目标,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调整,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而是习惯于跟着教师的节奏、按部就班地学习。离開了课堂、离开了教师,便不知道如何学习,假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校统一组织补课,无疑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
4.网络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而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假期里若缺少引导,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网络在全社会的日益普及,它正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假日过多,很多学生会沉湎于网络游戏、聊天而不能自拔,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5.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难以开展。虽然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必修的课程内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但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评价取向的偏差、配套设施的缺乏等问题,使社会实践活动在大部分学校难以正常开展。不能发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和发展实践能力等作用。
二、克服补课热的对策
对于补课,国家虽明令禁止,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还在一段时间内延续,还不能完全杜绝,但只要上下形成共识,完善制度,循序渐进,随着各项改革措施到位,是一定能够解决的。就目前而言,杜绝盲目补课是一定能做到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决。
1.改革高考制度。高考应指向素质考查。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尽快延伸到高考,实现多途径,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素质,实现多元化的高考制度,克服单一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优劣的高考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补课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2.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力引导。要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克服单一用成绩评价学校的做法,鼓励真诚大胆对待教育革新,勇于大胆创新,全面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实实在在地为教育“松绑”与学校站在一起,抵御误解和压力,减轻学校压力,消除顾虑。要强化措施,对区域性办学行为,特别是目前不可避免的补课现象进行一定的规范,实现区域性统一,并严格执行。如某省统一规定,一经发现学校补课,校长即撤职,效果肯定是较好的。
3.家长树立对子女的合理期待意识。不能从自己个人的愿望偏好出发,也不能不切实际地屈从于社会的潮流,片面追求高学历,使自己过高期待成为子女的重负。而应结合孩子的客观实际情况与自我意愿,引导他们自觉地建立起对自己的期望,并以此期待激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成为孩子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
4.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尽量做到不补课。学校坚定办学目标和行为,勇于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坚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保持一份教育家的职业操守。不以考试视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离教育的目标和本质。不过分强调分数至上,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立足高远。营造一种适宜素质教育“萌芽”和“生长”的生态,着力在理念更新、课程设置、举措落实方面真抓实干,对中、高考成绩的滑落有一种承担和承受的勇气。管理上应规范办学行为,坚决落实国家的课程计划,开齐规定课程和开足规定课时,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考试频率和考试难度,实施对学生的多元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5.教师要全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要改革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确保学生有自主安排活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据香港家校委员会的一项调查和其他国家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作业量或作业时间与学生学习成绩并不成正比关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学习成绩和作业时间之间呈“剪刀差”关系——不做作业,学习成绩自然不太好;学习成绩最差;只有当作业负担比较轻时,学习成绩才会最好。说明作业过多,过犹不及,作业适当、适量、适时,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知识建构原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作业;要认真筛选有代表性的作业,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笔头作业一定要做到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注意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观,自身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了解学生、团材施教。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一个优秀的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消化掉绝大部分的内容,甚至能让学生掌握全部该掌握的东西,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减负”对学生来说是“减压”,对老师则是“加压”,要改进教学手段,融汇更多的教育方法,科学地、适度地运用好考试、作业这些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教会学生学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主张:“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一定要改变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要把课本的研读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要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改革高考制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家长都从自己做起,抛开个人利益、追求民族利益,抛开眼前利益、追求长远利益。唯有这样真诚对待教育改革,真诚对待教育,冷静面对考试成绩,人人从我做起,素质教育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学生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减轻,补课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才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