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术后放疗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方案化疗的初探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食管鳞癌术后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

方法

2010—2013年共52例患者入组。IMRT临床靶区包括瘤床+相应高危淋巴引流区,放疗总剂量为50~60 Gy,2.0 Gy/次,5次/周;同步化疗奈达铂25 mg/m2第1天+紫杉醇45~50 mg/m2第1天,放疗期间每周重复。不良反应评价采用CTCAE 4.0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

结果

患者治疗耐受性较好,51例(98%)按既定方案完成放疗,化疗中位周期数为4个,42例(81%)完成≥3周化疗;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3级主要为白细胞下降(29%)、放射性食管炎(10%)和吻合口狭窄(4%),1例患者(2%)出现5级消化道出血。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7个月,1、2、3、4年OS率分别为83%、64%、51%和38%。总复发率为46%,其中LRR率为15%,DM率为37%。

结论

食管鳞癌术后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安全有效,值得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HER-2和TOP2A对乳腺癌细胞系SK-Br-3的放射敏感性影响,并探讨二者联合作用,为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构建表达HER-2或TOP2A siRNA的重组质粒,并使用lipofectamine 2000将其转染至乳腺癌细胞SK-Br-3中,敲降HER-2和TOP2A的基因表达。2 d后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干扰效果,利用流式细胞仪和MTT法分别检测放射处理后细胞凋亡和增殖变化,并检测
目的在Monaco TPS中分别采用均匀电子密度(模型A ED=0.25)和两层非均匀电子密度(模型B FD=0.5和foam core=0.1)构建iBEAM®evo Extension415治疗床模型,比较哪种模型可更好量化治疗床对放疗剂量影响。方法将模体放置在治疗床中间,电离室放置在模体等中心,在10 cm×10 cm射野下采用6 MV光子线机架从180.0°~122.8°每间隔10°测量其
目的明确乳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57例初诊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采用诺曼问卷和周径测量法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12、18、24个月评估患者上肢体积变化情况,计算淋巴水肿发病率。并以周径测量法结果为基础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有效数据141例,术后1、3、6、12、18、24个月诺曼问卷调查的发病率分别为3.5%、9.
目的对食管癌精确放疗长期生存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寻找生存获益条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2003—2009年对913例接受3DRT的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长期生存组(生存期≥60个月)和非长期生存组临床特征、放化疗相关因素、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并做预后分析。χ2检验组间资料可比性,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长期生存者
目的根据调强验证计划的通过率数据,研究两台加速器的机器中心与计划中心的重合性。方法选取美国瓦里安加速器调强验证计划21例,瑞典医科达加速器调强验证计划20例,采用的通过标准为3 mm/3%。测量计划中心位置在x、y轴向上分别移动-2、-1、0、1、2 mm时的γ通过率,拟合二次曲线求解γ通过率最大时两台加速器分别在x、y轴上的取值。χ2检验γ0通过率差异。结果γ-2、γ-1、γ0、γ1、γ2通过率
目的分析器官和病灶联合定义寡转移Ⅳ期NSCLC原发灶3DRT剂量及其相关因素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定义单器官和2个器官中每器官1个转移病灶为寡转移,共115例,分析剂量及相关因素与总生存的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并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15例中位生存期(MST)为14个月,1、2、3年OS率分别为55.7%、18.3%、11.5%。原发灶剂量≥和<63
目的探索可靠的急性放射性肠炎造模方法及判断造模成功的标准。方法98只大鼠随机分为7各组,即正常对照A组、分次给量B组(4 Gy/次3次)、分次给量C组(4 Gy/次4次)、分次给量D组(4 Gy/次5次)、单次给量E组(12 Gy/次1次)、单次给量F组(16 Gy/次1次)、单次给量G组(20 Gy/次1次)。腹部照射,观察照射后大鼠体重、排便等的改变。照射后第3~5天行MR,第4天解剖测水肿小
目的探讨短暂味觉刺激后DWI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主涎腺功能改变的价值,分析ADC值与其他评价方法间的相关性。方法2010—2014年对3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后行味觉刺激后动态DWI检查,分析各涎腺ADC值变化曲线特点。配对t检验放疗前后ADC峰值时间、静息ADC值、刺激后最大ADC值、最大ADC增加率差异。Pearson分析各涎腺ADC值与唾液流率、放疗后各涎腺ADC值与CTCAE分级和可视模
目的通过研究T1-2期鼻咽癌IMRT中基于RTOG推荐靶区和中国靶区IMRT计划之间后组颅神经NTCP的差异,为鼻咽癌IMRT中后组颅神经保护提供剂量体积效应依据。方法选取2013—2015年间T1、T2期鼻咽癌病例共20例,分别在其CT定位影像上勾画后组颅神经。根据RTOG0225推荐方法(RTOG靶区方法)和2010年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推荐的靶区定义方法(中国靶区方法)勾画靶区和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