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掌 走出新型团青关系

来源 :宁波通讯·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19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以来,中央和省、市委相继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对群团组织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对加强群团组织与各自所联系的群体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年是共青团所有工作的起点,也是所有工作的终点。如果说脱离群众是群众工作的致命问题,那么脱离青年就是共青团做不好青年群众工作的症结所在。如果将如何理解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如何审视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如何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称之为“团青关系”的话,那么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团青关系”就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构建什么样的“团青关系”是工作理念,也是工作方法,更是工作目标。针对当前团组织一定程度上出现的下基层少、常态化联系少等问题,团市委提出构建一种更加亲和、更加互动、更有获得感的新型团青关系,扎实做好凝聚、服务、引领青年的工作,切实担负起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工作职责。
  构建新型的团青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团干部在整个系统中起着牵动、推进的重要职责。因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团市委推出“用脚步丈量青情——共青团大脚掌走基层”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团干部迈开脚步,努力做到和青年走在一起、想在一起,成为亲密的伙伴;青年有困难时愿意找团组织、也能找到团组织,让共青团成为青年工作生活中有价值的组织存在。通过近一年的推进,共青团大脚掌走近很多青年群体和个体,走进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更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集中走 走出联系青年的纽带
  构建新型团青关系,前提是要对青年群体有更加准确的把握。然而,要精准地把握青年,通过一条电话线、一个IP,往往是不够的,更需要建立与团员青年的常态化联系纽带。2015年6—8月间,团市委机关组建11个小组,分赴11个县(市)区和58家直属单位开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集体座谈、小型面谈等方式,直接联系团干部、青年超过1000人。通过两个多月的集中调研活动,获得了面上的规律性把握。
  干部“九个一”,形成固定联系清单。每个调研小组联系1—2个社区(农村)团组织、企业(学校)团组织,1—2个“双网互动”网格,切实完成“九个一”的工作内容,即开展一次与普通青年的面对面交流活动、联系一个志愿服务组织、担任一次圆梦使者、举办一次各层面代表参加的民主恳谈会、体验一次基层团支部的组织生活、参加一次“双网互动”网格联席会议、挖掘培育一个基层团建示范点、记好一本有内容有思想的团情日记、完成一篇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真正做到深入基层,问计青年。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团市委每名机关干部都有了包含县(市)区到网格,又包含“两新”组织、社会组织在内的基层联系点;通过发动基层团干部,基本做到每个网格都有一名专职团干部联系指导。
  见面“扫一扫”,形成一线青年清单。各调研组分赴各地各单位召开各类学习会、座谈会、交流会、意见征求会等,都必须与参加会议的青年建立联系,特别是小型互动会议中,要留存与会青年的联系方式,添加他们的微信,为团干部与青年深入交流和长期互动打下基础。目前,团市委已形成了一份具备所在单位、联系方式、微信号的普通青年名单,共有340人。团县(市)区委层面直接走访联系的青年总数达到近1.5万人。这些青年通过微信与团干部成为朋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的联系和信息发布,让这些青年更加了解共青团工作,进而在年中、年底的各项工作测评中,将他们作为团工作的打分员,从而实现工作评价方式的转变。
  问题“理一理”,形成问题征集清单。各调研组在实施“九个一”内容过程中,必须原汁原味地记录基层团干部和青年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目前,经过梳理,形成了一份包含思想引导、志愿服务、青年文明号创建、高校团学工作、少先队工作、青年就业创业、基层组织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青年社会组织等九大类内容的116条问题清单。这其中既有基层团干部和青年对基层团工作现状的认识和当地工作存在困难的反映,也有对上级共青团组织的要求和建议。问题就是信号,面对基层团组织和普通青年提交的各类问题,团市委层面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深入研究,能改立改,短时期不能改的则通过试点先行的方式,力争取得点上的探索性经验。
  专题走 走进青年的心坎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任职时,曾这样严厉地批评过某些干部“不会说话”:“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他指出,这样一种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面对当前青年分布更加多元、流动更加快速的现状,要与青年建立全新的更加互动的关系,就不能泛泛而谈,必须分层分类,有的放矢,才能与各类群体打上交道、打好交道。今年4月份,以全市青年干部学习会和乡镇(街道)团委书记培训班为契机,团市委对当前的各类新兴青年群体进行专题蹲点调研,通过把握内在的规律性,形成与他们相一致的话语体系。
  体验式互动,带来团青关系的感同身受。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引发共鸣。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构建新型的团青关系,必须能站在青年的角度,和他们在同一个轨道上进行思考、交流,才能形成高质量的话语体系。开展专项调研期间,采取蹲点体验的方式,让团干部和各类青年群体同工作同劳动同体验。调研“象漂”青年的时候,团干部化身临时演员,和他们一起做临时演员,全过程体验做临时演员的各个环节,和他们一起吃盒饭,一起长夜等戏,从而抛却了“演员都是光鲜亮丽”的固有印象。调研“快递小哥”的时候,团干部们协助他们一起打包、一起上路、一起送快件,真切地感受到了马不停蹄奔波的艰辛、在小区门口长时间等待的无奈。在蹲点调研都市白领青年、进城务工青年、“00后”中职学生、电商从业青年等青年群体的时候,也是直接走进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在写字楼里像白领一样上班交流,在进城务工青年集聚区和他们讨论油盐酱醋和孩子的教育,在学校里和“00后”学生一起上课,在电商园里跟随着电商青年体验从订货到发货的全过程,经过蹲点体验,很多团干部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颠覆了原有的工作理念。   直面基层一线,带来共青团改革的内在动力。如果说共青团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团青关系”就好比核心部件,它既指示着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检验着改革的成果。当然,面对一场系统性的改革,既需要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但也不能忽略了顶层设计之前的信息获取和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导向。团干部只有把大脚掌踩在实实在在的青年生活之地,才能汲取到改革的动力。在调研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的时候,组员们白天没事做,晚上忙得不可开交,因为白天他们都上工去了。于是,共青团弹性工作制的推行在团干部心中就显得相当有分量。白领青年下班后有自己的去处,都有自己的“圈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醒着共青团组织需要更多地采取社群化的管理方式,实现精准对接。专题调研中发现的很多现象,比如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存在群体差异、青少年服务阵地的使用率与投入不成正比、青少年喜欢在网上进行交流等等,都对团工作提出了要求,当然也是改革的方向。
  网上走 走进青年的生活日常
  现代青年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青年在哪里,共青团的组织就要建到哪里,共青团的服务就要覆盖到哪里。同样的,要构建新型的团青关系,需要团干部提升“建网、用网、占网”的能力,把青年群众工作深入到网络空间。2015年,团市委以“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为主要载体,致力于打造广大青年和团组织之间的连心桥,使之成为青年提出诉求、团组织提供帮助的互联网O2O平台,直接面向广大青年开展线上线下联系与服务,通过“听、研、答、行、馈”五大工作制度,把团干部的大脚掌延伸到网络空间。
  听——形成线上问题答复机制。建立线上问题处理机制,通过“青年之声”“宁波共青团”新媒体矩阵、12355热线等团属渠道,听取青年的声音,实施问题发布提醒,结合大走访大调研等活动,推动基层团干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依托“青年之声”平台反馈青年热点问题和热门领域,了解辖区青年实际情况,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
  研——后台数据研判机制建设。突破传统自下而上反映问题的“问答”模式,抓住节点契机,创设“青年之声”话题,在平台上设置“我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两会建议提案我来议”“青年话改革”等专题话题,以“论坛”置顶形式,在广大网友中发起大讨论,引导青年思考,收集青年思想动态,指导工作实际。通过“青年之声”PC端和移动端提问、留言、评论,结合智慧共青团、宁波We志愿平台、12355服务平台等团属平台开展大数据分析,进一步精准把握青年的普遍性需求,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服务体系,促进分类、分层的细分精准服务。
  答——答复办理机制建设。基本按照团组织属地化管理、专家联盟分类介入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线上问题答复的权责。建立答复工作标准化流程,明确不同问题信息的答复口径、反馈周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问题发布后2小时内提醒所属地团组织,原则上要求问题一周内答复,两周内解决,逐步梳理形成“青年之声”回答大纲、答复工作宝典等制度性、指导性材料。建立市、县两级审批制度,开展平台问答定时答复、定期督查。
  行——特色活动进基层机制建设。同步开展线下思想交流、经验分享和文化互动活动进高校、进企业、进社区,如“青年之声——网络文明进校园”“听——青年的声音”线下分享会等主题分享会,邀请青年团员和专家现场参与互动,弘扬青春正能量,树立健康人生观。同时,不断向基层拓展延伸,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活动,形成步调统一规范的“公转”与突出特色的漂亮“自转”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工作体系。
  馈——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引入舆情分析研判引导处置系统,依托宁波市青少年舆情监测中心,通过舆情监测,从第三方角度反馈评价平台工作,收集各地青年对于“青年之声”工作开展情况的反馈。其次,建立“定性+定量”研判决策机制,在重要节点时期摸清青少年的思想动态、评价反馈并进行舆情研判,发布“青年之声”舆情季报,主动了解青少年思想发展动态趋势,为平台服务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
  持续走 走出联系青年的常态机制
  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不在一时,贵在持续,难在持久。新时期,在青年群体变化不断加速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种联系青年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是摆在共青团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直以来,宁波各级团组织高度重视基层调研工作,2002年首推团市委中层干部联系基层点制度,并在县(市)区团委中全面铺开。2006年,推出团干部“走亲联系”主题实践活动,“九个一”的工作内容让下基层有了更加明确的工作内容。2015年,开展“团干部如何健康成长大讨论”活动,全市各级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近2万人。这些主体性的联系基层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团干部的工作能力,锤炼了优良的工作作风。面对已经启幕的共青团改革,面对更加复杂多元的新青年群体,共青团“大脚掌行动”要取得实效,能持续地走下去,走到每个青年群体的身边去,就必须有制度的保障。
  根据充分的调查研究,下阶段,全市共青团组织将着力构建“8+4”“4+1”“1+100”的运行模式,即每年一半的干部在机关工作8个月、在基层工作4个月,在岗干部每周在机关工作4天、在基层工作1天,每名专职团干部经常性联系100名左右不同领域的团员青年。这对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干部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是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通过“大脚掌行动”,直接联系服务青年机制,形成更加扁平高效的运行机制,构建更加亲和、互动,更加有获得感的新型团青关系。
  针对当前开展的大脚掌行动,我们对一些团干部进行了采访,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意外”。
  这意外来自于改变。以前只在办公室里、在电话线和网络上与青年交流,这次变成了实打实的对话。方式的转变,直接带来了心理预期和感知的变化。
  这意外也来自于调研结果。原先认为颠扑不破的结论,随着时代的变化、青年的变化,不能再成为工作的立论基础了。
  这是一个开头,面对新形势、新群体、新要求,共青团改革创新之路只有大脚掌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其他文献
最近山东省教育厅邀请了全国有关专家、教授、学者和科技人员,在青岛对山东海洋学院研制的JGCG1—1型激光细胞手术仪进行了全面的鉴定,并通过了鉴定书。这个项目是为了海洋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发病过程中淋巴细胞相关因子及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将C56BL/6小鼠分为免疫髓鞘少突
现在的中国市场上DVD已经逐渐开始普及并取代VCD的位置了。可是对于DVD到底是个怎样的东西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清楚。很多人还只是把DVD当作高清晰度VCD来看待。实际上,DVD的交
中国政府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区域、城乡及群体之间发展的非均衡。现阶段迫切要解决的是贫困地区、农村和弱势群体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问题。从基本可行能力的视角对均等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进行审视,发现按均等化的标准执行的公共服务政策,使最需要服务的群体没有得到服务,服务的供给没有实现个体意义的能力平等。本文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混淆了作为发展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与作为发展本身的个人能力的区别,并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基本可行能力平等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能兼顾
在批林批孔运动不断深入,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我国焊接代表团一行十三人于1974年7月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第27届国际焊接年会。年会期
韩少功《马桥词典》157页(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说:“古人也曾用‘渠’指代人。《三国志》中有‘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语。古人写诗也常用到这个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重新上演普契尼的《札兰多》,服饰雅致的士女们蜂拥而至,剧场座无虚席,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气氛。当晚的主要演员有:伯吉特·尼尔森,弗朗科·科雷里,安娜·莫
成语“茶余酒后”语见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3回:“赵老爷听了,也当作新闻,茶余酒后,未免向各同事谈起。”也作“茶余饭后”。章以武《邢编辑轶事》:“在文艺
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层”专业1973年招收近30名工农兵新学员。他们来自黑龙江到海南岛的祖国各地。他们中间,有战斗在地质战线的优秀工人和地质员,有在农村、生产建设
上个世纪30年代,70年前,中国进步电影事业崛起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批进步艺术家进入电影界,创造出了众多适应历史要求,弘扬时代精神,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